-
1 # 就是就
-
2 # 餘立國8
黃土牆有兩種方式磊,1、兩塊厚木板夾常點墒土用丁字錘錘固,一層層上加而成。2、做一個木匣AxB規模式裝上土泥,一塊塊地麻倒成形成磚,幹後砌牆而成。
-
3 # 正道康莊
六,七十"年代以前農村蓋房基本都是黃土牆,也有少數土坯牆,青磚牆極少。黃土牆的基礎建造:首先打實地基,在地基上用青磚壘根腳,那時沒有紅磚,根腳層數不等,條件差的壘5一7層,條件好的壘13一15層。層數取單數為陽吉利。牆很寬,一般在6o一7O公分左右。然後在基礎上輔上一層豆杆3一4寸厚,目的是隔潮,下面就基礎內外運滿黃土,土質最好用犟土防潮效能好,陰水、撒麥桔、活泥,活泥的過程要用抓鉤錛套2一3遍而後踏實,再用泥叉一叉叉搭牆,打牆的過程是,一搭一般3尺高上下,下搭乾的差不多了再接下搭……類推。牆身用泥叉掃平,黃土牆即成!
-
4 # 楊宗瑞274237281
因地制宜,就近取材。選黃土時一定要選含石子少的黃土,在抹牆時方便好用。
再找些碎麥秸、麥糠和黃土攪拌均勻,有的地方穿著水鞋和光著腳丫踩踏,或者用三齒鎬摟和,用鐵鍬上下翻動,直至粘稠就可以抹牆了。
那個年代白灰很少,大多數牆體均是用黃泥抹牆。
-
5 # 潮農武哥
我是70後,對於黃泥牆房屋的建造我是經歷者也是參與者。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農村房屋新建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不管有錢無錢 ,只要有計劃有勞力,第二天就馬上鋤荒挖地基,當時的民風淳樸,一家建房全村幫助,年輕力壯者提斧砍伐柱子和房梁,婦女及體力不遜者或挖地基修理勞動工具。
在農村建這種黃泥牆房屋,所選用的黃泥也是有講究的,必須是純黃泥,泥中的小石子和雜質一律清除,挖夠建房所需的黃泥後,通常需澆水培細,蓋上塑膠薄膜若干天,待黃泥粘性峰值最高時,即可築牆。築牆過程可是個費力費時的活,我們南方築牆都是提前加工好一個木模,型如無蓋的棺材,將牆模架在畫好線的地基逐層加泥臼實,每築好一模的土牆後,都要用專用的工具磨上一光滑的泥漿,常常建好一個黃泥土胚房都要耗上一兩個月的時間。現如今,國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兒時的黃泥房已被洋房所取代,黃泥房的優點是冬暖夏涼,抗冰雹效能極佳。黃泥房註定是那個時代的記憶……
-
6 # 滇農老崔
我也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把我所認知的以大家分享。在我祖上就是幫別人建造這種土木房子的匠人,到父親這代就失傳了,轉行做其他木工,我所認知的有一部份是聽父輩講過,有一部份是小時候親眼所見到的。當時父輩也希望我接著他們走過的路走下去。隨著國家快速發展這種土木房子在沒人建了。
很久很久以前,祖輩們在建造這種土木結構的房子,也充分體現他們的聰明才智。
在他們建房時選土質強硬地段。然後規劃房子結構,開挖條型基礎,在用石頭填入基礎,灌滿石頭高溫燒製的石灰渣料。在做基礎這時間段,木工匠們也把房子主要結構大架做完升站起來了。
基礎穩定後,準備好模具工具,模具採用3一5公分厚的木板製作,規摸一般高是40公分一50公分,長度,長短不一樣幾個型號。工具,用一根硬質木頭,把兩頭各留15公分長,在把中間段打磨細夠自己手攝,簡稱木榔頭。
一切準備完可開工充土牆了,2至4人把充牆粘土運到場地,用水澆透放些小段穀草,踩踏好後,2至3人把粘土傳送到模具在放一些竹條,2至3人在用榔頭夯實,就這樣重複操作土牆就一層一層建成了。
還有一種方法是,做個20公分寬一40公斤長的木摸具,放在平坦乾燥的地面,在用粘土灌滿摸具,灌滿整平摸具就可以拿下來了,曬上3天在把它翻一下,用利器把不規矩的稜角切割掉,等到乾透就可以搬去砌牆了。
-
7 # 藍天上看雲朵
這種土牆房子以前農村常見,現在是很難看見影子了。貴州這邊就是用一個木製模型,長1.8~2米,高度50cm ,選用粘性好的黃泥,三四個人就可以操作,把地基平整好,把木製模型支好,往模型裡面填土,然後用木杵把泥土邗實,再用稻草和竹片放入其中,在沒有鋼筋混凝土的年代以替代鋼筋加固。福建土樓就是是個例子,歷史悠久。這些土牆房子古往今來見證了人類發展一步步走向現代化,人類的文明起源於土牆房子也不為過。有了土牆房子,人類才有了安全感,才有了家的概念。可以抵禦豺狼虎豹的傷害,厚厚的土城牆可以抵禦外敵入侵,萬里長城還可以看見古代土城牆的影子。所以土牆房子承載著古往今來人類發展留下了豐功偉績,為現代化文明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現在,它們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已經很難看見影子了。
-
8 # 農民徐老三
以前農村那種黃泥牆是怎麼建造的?在中國七十年代及以前,農村房屋和院牆基本都是黃泥建造的,當時人們生活困難,就是建造這樣的房屋人們也感覺很吃力的。這裡說的黃泥牆其實是不對的,在我們這裡叫好土牆,官名稱板打牆。做這種牆是根本不用黃泥的,只不過是做好以後在牆體再抹上一層黃泥,讓後人感覺是黃泥牆似得。
做這種房屋,由於保暖效能很好,到冬天屋裡再生一個小煤火,是暖乎乎的。夏天太陽曬不透牆體,屋裡是陰涼陰涼的,可以說是冬暖夏涼,人住在這樣的屋裡也是很舒服的。現在農村建造房屋,一般都是二四牆,磚混結構,冬天不避風,夏天太陽也很容易曬透,已經沒有那時的功能了。
當時人們建造這種房屋,先打好地基,一般壘磚石有五十公分高,再用木板做一個模具,高五十寬五十,有大約兩米長,放在地基上面,模具一邊站一個人,拿著丁字石錘,下面有人往模具裡填土,上面兩個人就用石錘一點一點夯實。這裡用的土是從地裡一兩米深挖出來的黏土,這種土粘性好,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牆體幹了以後很結實,牆體就成了一體,能很好的防止自然災害。
這樣人們打一層就往上挪一層,打到房屋需要的高度為止,這時人們就用水澆溼土牆外表,用鐵鍬一鍬一鍬的拍好拍實。牆築好以後,人們為了防止夏天大雨沖刷,用剩下的黏土和(huo)上碾碎的麥秸,就抹在土牆外面,等黃泥幹了以後,再上二層黃泥,這樣的牆體過五六個夏天一點事都沒有。現在農民經濟條件富裕,蓋房都是磚混結構了,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已經沒有土牆屋冬暖夏涼的感覺了。
-
9 # 東興廣告7
過去的黃泥牆是怎樣建造的?
小時候,我見過生產隊建造黃泥牆。那時候的經濟還非常落後,我們隊上修豬圈就是用黃泥牆建造的。
我叔叔是木工,當時生產隊要我叔叔給生產隊做了一個打黃泥牆用的木框,是活動的,還做了二個擂土用的木錘子。
幾個人把木框放到放好樣的基礎上,往木框裡放土,邊放邊把土擂緊,把木框放滿土擂緊之後,把活動的木框拆了,挨著前面擂好的土牆重新安好木框,重新放土擂緊,如此反覆,直到把黃泥做到房屋所需要的的高度。蓋上橫條簷皮,蓋好瓦,才算大功告成。
現在社會發展了,經濟也富裕了,再也沒有人要用黃泥來打牆了!
-
10 # 145590937宇
有些地方用稻草,我們這邊以前都是用麥秸稈還有用麥穗脫掉的糠,打碎了之後,用溝裡頭的黃泥或者紫泥把秸稈辦在一起,打赤腳或者條件好的穿上雨鞋,上去踩等到快可以的時候就把木頭做的磚坯子拿過來下面撒上麥糠防止下面的面與地面粘在一起,,等把和好的土放在框架裡面,接觸太陽的面用工具刮平,晾曬時不時的淋點水,防止斷紋,和開裂,最後就是等可以挺身的時候,下面的一面也要曬就可以離起來了,那個時候要注意小孩子調皮搗蛋的多有時候,會用腳踢到一個全部都倒了的遊戲,土房子住著舒服冬暖夏涼的,保溫效果好
回覆列表
有兩種方法:
一、
1、取優質黃泥,打碎。
2、將稻穀草剁成一節一節的(大約3—5釐米長)
3、將稻草節與碎黃泥拌勻。
4、用米湯水加入攪拌(清水也行)、好幾個人在裡面用腳踩,直到完全完全和勻且有些粘稠!
5、用一個木頭製成的模子,把泥舀到裡面,用手按實,把模子提起來,地下就是一塊成型的土磚。
6、待自然幹後用來磊牆。
二、
1、取優質黃泥、搗碎,加少許水。
2、打好地基後,用一個成型的大模子(大約2米長、60公分高、30公分寬)直接架在地基上,然後把泥倒在模子裡,再用大木錘用力的夯實,就這樣,一模接一模的往上壘!
方法一的泥與水的比例大約:7:3,(七成土、三成水)。
方法二的泥與水的比例大約:9:1,(九成土、一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