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張孝祥為何被認為蘇軾以後第一詞人?前言

    宋朝湯衡在《張紫微雅詞序》中提到:

    “自仇池(蘇軾)仙去,能繼其軌者,非公其誰與哉?”(湯衡《張紫微雅詞序》)

    湯衡說,蘇軾去世以後,能夠繼承蘇軾風格的,除了張孝祥還能有誰呢?

    一、張籍的後代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號於湖居士,他是中唐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張孝祥自幼飽讀詩書,16歲通過了鄉試(宋史 :領鄉書,再舉冠裡選)。23歲,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成了宋高宗趙構欽點的狀元。

    狀元本來內定秦檜孫秦壎(宋史 :考官已定壎冠多士,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可惜這秦檜孫子不入趙構的法眼,被換成了張孝祥。

    張孝祥搶走了秦家的狀元,還上書為岳飛鳴冤 ,而且又拒絕了秦檜黨羽曹泳提親。 於是懷恨在心的秦尋釁將張孝祥的父親下獄了。不過萬幸的是,第二年這個奸相就病死了。

    張孝祥的同榜進士中,有幾位如雷貫耳的名字: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

    狀元高中以後,從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 ,張孝祥官居臨安,因為受到宰相湯思退的關照,一直升遷到中書舍人。

    二、張孝祥 愛國豪放之詞

    湯思退失勢以後,張孝祥受到汪澈的彈劾而丟官外任。他回到蕪湖閒賦了兩年半,在這期間,宋金爆發了採石磯大戰。

    張孝祥的好友虞允文督師前線,羸弱的宋軍竟然大敗金軍。 金主完顏亮敗退後被叛軍所殺,宋軍贏得了著名的“採石磯大捷”。 張孝祥聞訊,填了首南宋難得一見的”祝捷“之詞《水調歌頭·和龐佑父》: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周瑜與謝玄, 取得了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的大捷。虞允文率宋軍取得勝利,激勵了張孝祥,因此他也豪言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採石磯大戰之後,雙方暫時休兵。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趙構禪位給養子趙昚(宋孝宗),張孝祥復官知撫州。 第二年,宋軍北伐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張孝祥來到了建康, 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賦了一首《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1163年張浚的隆興北伐遭遇慘敗,令宋廷不得已簽下了《隆興和議》。

    張孝祥的這首《六州歌頭》,引起了張浚的極其不適,以至於“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估計張浚的心中五味雜陳,悲憤、委屈、痛苦、羞辱......

    三、曠達詠懷之詞

    張孝祥本來受到湯思退的賞識,但是張浚偏偏也很欣賞張孝祥。而湯思退是秦檜之後的主和派代表,張浚則是主戰派的人物,二人水火不相容。

    夾在中間的張孝祥,有點像唐朝牛李之爭時的姚合與李商隱。因此《宋史》評價說:

    渡江初,大議惟和戰,張浚主復仇,湯思退祖秦檜之說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門而兩持其說,議者惜之。

    張孝祥在這期間,幾次罷官,幾次被啟用:

    宣諭使劾孝祥落職,罷;復集英殿修撰、知靜江府、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治有聲績;復以言者罷。俄起知潭州..........《宋史》

    靜江是廣西桂林市的古稱,在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他從桂林罷官北歸湘江上泛舟時,填過一闋《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吳山楚澤行遍,只欠到瀟湘。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泛湘江,自然少不了向屈原致敬,詞中用了不少屈原的內容。這首詞,正是蘇軾風格中常見的曠達之情。湯衡說張孝祥繼承了蘇軾的衣缽,更多的應該指張孝祥的曠達之詞。

    另外一首《念奴嬌·過洞庭》也是此時的作品: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永珍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這首詞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大氣磅礴,是宋詞中的超一流佳作。詞中內容有景物、有人物、有議論、有抒情。開頭三句和結尾兩句,都用帶有情感色彩的形象描寫來表現。

    “俄起知潭州”後,張孝祥又“徙知荊南、荊湖北路安撫使”。在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 孝祥請祠侍親獲准 , 準備返回蕪湖故鄉。在途中又填了一首《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徙倚欄杆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沈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回首叫虞舜,出自杜甫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

    加上前面所寫的:欲吊沈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可以看出張孝祥以屈原入詞,似乎有所對映。

    不過這時候的南宋,沒有了兵戎之禍, 已經進入了宋孝宗在位期間的太平盛世:乾淳之治。

    歸鄉不久的張孝祥,因病去世,年僅38歲。宋孝宗知道後,“惜之,有用才不盡之嘆。”

    四、張孝祥的婚外情

    1971年3月,在南京市浦口區白馬村發現了一個宋朝古墓。墓室中出土銅印一方,六面有刻文,其中正面刻"張同之印",上方刻"野夫"。還出土墓誌銘一方,銘記:

    公諱同之,字野夫,世為和州烏江人,蓋唐司業籍之後。......父孝祥,顯謨閣直學士、朝奉郎,贈朝散大夫,累贈通議大夫........ 《宋故運判直閣寺丞張公埋銘》

    張同之系張孝祥之子,但是張同之的母親李氏並不是張孝祥的正室夫人。

    張孝祥有兩首《木蘭花慢》被南宋黃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 》,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據說,這兩首詞寫了張孝祥與李氏的感情糾葛。

    《木蘭花慢·離思 》:

    送歸雲去雁,澹寒採、滿溪樓。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凝情望行處路,但 疏煙遠樹織離憂。只有樓前溪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綢。喚誰護衣篝。念芬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木蘭花慢·別情》: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念璧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悠。暗淚灑燈篝。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銀屏低聞笑語,但醉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個詞牌注意兩處斷句:青鸞送、碧雲句;凝情望、行處路。 《木蘭花慢》有12體,在這裡大多是二、四斷句,第二個字是韻腳(句中韻),不過張孝祥的這兩首,在此處都不押韻。

    令有一字逗:道、霞扃霧鎖不堪憂;但、疏煙遠樹織離憂;這裡和下闋的三、六斷句不同:但醉時、冉冉醒時愁。

    在《宋故運判直閣寺丞張公埋銘》寫到:

    妣時氏碩人。.......言於朝,願回授本生母李氏,朝廷許之。

    張同之墓誌銘中所記的母親是“時氏”,後面又寫到,後來朝廷申請,才得以“回授本生母李氏”。

    據說,李氏在張孝祥明媒正娶“時氏”之前,就已經為張孝祥生了兒子。

    結束語

    據南宋詞人周密《齊東野語》記載,張孝祥後來退居蕪湖,夏天時好友虞允文(當年任丞相,位極人臣)來做客,張孝祥送別時飲酒中暑而死:

    以當暑送虞雍公飲蕪湖舟中,中暑卒,年才三十餘,士論惜之。

    結束時,老街按照慣例填詞一首為作業。 《木蘭花慢·結婚十九年紀念》:

    落紅飄萬點,渾不覺、幾春秋。又碧草連天,楊花遮路,蜜意難收。憑欄無邊風月,幸池魚林鳥少離憂。攜手雲霞俊賞,同心鴛夢追遊。

    華年十九水東流,芳思惹燈篝。念潘鬢如今,沈腰當日,回首悠悠。鏡前音容無礙,笑人間、老大不須愁。遙對繁星河漢,桂華漸滿樓頭。

    ◎⊙○◎●,◎◎●、●○△。●◎●○○, ⊙○◎●,⊙●○△。⊙⊙◎○◎●,●⊙○◎●●○△。⊙●⊙○◎●,◎○⊙●○△。

    ⊙○◎●●○△,◎⊙●○△。●◎◎⊙⊙,⊙○◎●,⊙●○△。⊙⊙◎○○●,●⊙○⊙●●○△。⊙●⊙○◎●,◎○⊙●○△。

  • 2 # 文娛史之苑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卜居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張孝祥善詩文,尤工於詞,其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關於“張孝祥為何被認為蘇軾以後第一詞人”這個問題,小編從以下幾點來進行分析。

    張孝祥去世時年僅三十七歲,我們在總覽他的一生之後,除了讚譽,更多的是嘆息。張孝祥,字安國,號於湖居士,祖籍歷陽烏江。他為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張籍當年曾經寫下“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的詩句明志,也許從此張家的血液裡就流淌著一股堅貞的精神。金人南下之後,夾在金與南宋之間的百姓遭受兵燹之苦,他們又不願意落入異族統治之下,於是大規模向南遷徙。張孝祥之父張祁也帶領著家族遷居明州。紹興二年,張孝祥在明州出生。他雖然出生於書香門第,但是家境是在不能與大戶人家同日而語,“奮起荒涼寂寞之鄉”,就是他成長環境的寫照。他五歲開始讀書,“未嘗一日相舍”,當宋史中草草的記載他“讀書過一目不忘,下筆頃刻數千言”的時候,我們不僅感慨如此深厚學力的背後,是日以繼夜的辛苦付出換來的。十二歲那年,家族離開明州返回故鄉歷陽,選擇定居蕪湖。重返故土,不再流落異鄉,人的精氣神自然是不一樣,他的才氣與日俱增,成就也是越來越大,“年十六,領鄉書”,接著“再舉冠裡選”,二十二歲中狀元。

    如果有人認為張孝祥才氣有餘,能力不足,只會動動筆桿子,那就錯了。宋代理學家程頤說:“君子之所欲者,澤天下之民,濟天下之困也。”一些偽道學將這句話時時刻刻掛在嘴邊,但是一遇到事情,除了嗚呼哀哉的洋洋灑灑寫一篇文章之外,什麼也做不成。而張孝祥將這些話付諸於實踐。他上前線的心願雖然一直未能成行,可是他不論在哪裡主政,都勢必消除積弊,改善民風,因此深受百姓愛戴。高宗時期,他曾主政撫州,“年未三十”,卻“蒞事精確”,那些常年管理州縣百姓的官員都趕不上他。撫州發生叛亂,他單人獨騎對峙叛軍,令士卒士氣大增,他順勢很快平定了叛亂。當他離開撫州時,百姓夾道相送,直到已經看不見他的身影,人群才慢慢散去。孝宗繼位之後,張孝祥“知平江府”。當時南宋境內趨於安定,可由於早些時候官員怠政,案件積壓眾多,“事繁劇”。如果是別人,敷衍一下也就過去了,可是他不能。他到任之後,就開始著手處理,史書記載,“孝祥剖決,庭無滯訟”。當時平江府很多商人唯利是圖,欺壓百姓。張孝祥沒收了他們的糧食。第二年發生饑荒,張孝祥把沒收的糧食救濟災民,如果沒有他,後果不堪設想;饑荒剛剛過去,又發生水災,他上疏朝廷催撥賑災款項,並且讓賑災款項第一時間發放到災民手中,挽救了數以千計的難民。主政潭州期間,張孝祥“為政簡易”,關注農桑,他知道國的根本在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他勤勉公事,化育百姓,不僅“獄事清靜,庭無留滯”,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他生命中為官的最後一站是荊州。張孝祥到達荊州兩個月後,荊州便遭遇水災,舊金堤年久失修,決堤之後,水勢兇險。張孝祥當機立斷,親自考察荊州的地理環境,選擇了適合修築堤壩的新地址,之後集中力量,一月有餘,建成新堤,新堤“穹崇堅好,悉倍於舊”。張孝祥仕途僅僅十五年,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抱負,胸懷天下的情懷,都讓那些尸位素餐者感到羞愧。

    南宋出了幾十位狀元,而稱張孝祥為“第一”毫不為過。他的第一,除了身為狀元敢於直言、政治上頗具為名之外,還在於他的詩文才華。張孝祥才思敏捷,一些詞句直逼蘇軾。史書記載,“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可見他對自己的才華相當自負。近代著名學者錢基博在他鉅著中國文學史裡面寫到張孝祥的時候說:其詩文皆追摹蘇軾;而平昔為詞,未嘗著稿,筆酣興健,得蘇軾之浩懷逸氣,襟抱開朗,仍是含蓄不盡。其詞與辛棄疾同出蘇軾。然棄疾恣意橫溢,簡直文勢;孝祥則抗首高歌,猶有詩情;所以發揚蹈厲之中,猶有宛轉悠揚之致也。當張孝祥離開家鄉,走上仕途的時候,他肯定不會知道自己的一生會如此的坎坷,也許從他開始閱讀經書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飽嘗世間艱辛的準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於詞,其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張孝祥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南宋學者湯衡評價說:自蘇軾仙去,能繼其軌者,非公其誰與哉?(蘇軾身後能夠繼承其詞風的人,除了張孝祥還能有誰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失業的人越來越多,是廠倒閉的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