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歲月舊拾

    明萬曆年間(1573-1620)銀元開始由歐洲流入中國。至明、清與西方貿易,從外國流入之白銀多為鑄造成硬幣之銀圓。早期的銀圓多為西班牙在墨西哥鑄造之西班牙圓,在中國被稱為“本洋”。後來輸入的銀圓則有墨西哥獨立後鑄造,以鷹為標記的“鷹洋”,二者的重量成色一樣。銀圓在中國逐漸受所歡迎,間接影響清政府控制經濟的能力。外國亦紛紛鑄造成色接近的銀圓到中國購物,這些外國均統稱為“貿易銀”。但由於外國貿易銀圓的含銀量只有九成,但華人卻要以十足的白銀換取外國貿易銀。清道光年間(1821-1850),臺灣曾仿製銀圓,稱為銀餅。光緒十四五年間(1888-1889)在廣東省起開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鑄造銀圓。其後均開始自鑄銀圓,抵抗外國貿易銀。銀圓因為上有蟠龍像,因此被稱為“龍洋”,各省紛紛仿製。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頒佈《幣制則例》,規定銀為本位幣,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合六錢四分八釐。翌年5月開始鑄造。旋因辛亥革命發生,未正式發行。

  • 2 # 老婆餅裡怎麼沒老婆

    銀圓應該是在袁世凱登上統治地位的時候,大概是民國三年,當時袁世凱為了別於清朝的貨幣而發行的。這就是我們比較熟悉【袁大頭】

  • 3 # lnstagram

    “銀元”俗稱“洋錢”、“洋鈿”、“花邊錢”、“大洋”。大型錢幣的通稱。十五世紀末開鑄於歐洲。十六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鑄造,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開始流入中國。清末中國自鑄銀幣的通稱。清代,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把中國自鑄的銀幣稱為銀圓(元)。乾隆時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幣,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於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甚少,後世罕見,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張之洞督,於十三年奏準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幣面鐫有龍形,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後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為龍洋。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在武昌設立銀元局鑄造一兩銀元。以後各省仿效,相繼奏準鑄造,但因質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標準,不受民間歡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計值,只能按重量計值。

  • 4 # 皓瀚軒話歷史

    銀元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約在明萬曆年間開始流入中國。。清乾隆58年(1793年)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臺灣、福建曾仿製。光緒16年(1890年)官方開始正式鑄造銀元“光緒元寶”(即龍洋)。民國時期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貨幣。

  • 5 # 凌雲志

    銀元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

    大約在明萬曆年間銀元流入中國。清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乾隆寶藏”銀幣,在光緒年間,產生了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即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由於“兩元之爭”一直沒有結束,導致清政府雖製作了銀元,但未正式發行。

    在光緒三十四年清朝政府製造並正式發行了僅有的一套銀元。宣統年間清政府頒佈《幣制則例》,並試製了大清銀幣,由於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迅速覆亡,所鑄銀幣沒有來得及正式發行,僅以軍餉形式少量流入市面。

    辛亥革命後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於3月間公佈了《幣制綱要》,確定銀元為貨幣單位,鑄造了印有孫中山頭像的開國紀念幣。由於所鑄數量很少,市面很難見到。

    1914年,袁世凱在北京以大總統的名義公佈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這年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1915年後,各省仿鑄,到1923年止,共鑄發7500萬枚。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仍沿用銀元作為價格單位。1933年3月,國民政府財政部公佈《銀本位幣鑄造條例》,當月以“中山開國紀念幣”舊模鑄造銀幣發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圖案,又稱為“船洋”。

  • 6 # 萬川畢匯平湖之州

    最最應該是【光緒十四年】。

    但是接觸得最多的就是中華民國的銀元,俗稱:【袁大頭】&【大洋】

  • 7 # 郭文250093350

    銀元在流入中國初期稱大洋,花邊洋,洋錢,洋幣,銀幣。乾隆釋出聖旨讓西藏首鑄銀元,銀元一詞由此通行。西藏首鑄銀元還有金幣。而後臺灣,福建,香港,上海,吉林逐漸開鑄銀元。其間最先是吉林用軍工機器試鑄銀元,即光緒八年(1882)的吉林官局監製的廠平壹兩銀元,開創了中國機制幣的先河。而正式開鑄廠平壹兩是光緒十年重新設計鑄造的,與八年風格不同,八年是半圓花邊圖案,十分精緻鑄造極少,己成愛好錢幣收藏追逐的目標。

  • 8 # 中國大陸拍賣徵集

    關於因緣在中國什麼時間發行這個問題我相信只要是收藏錢幣的藏友應該都是知道實在清代光緒年間。

    本人平時也喜歡研究一些錢幣,所以有些瞭解

    銀元也就是機制幣,顧名思義就是機器製作,不像中國的古錢幣大多是翻砂鑄模而製成。我們中國的第一批機制幣是發行於清光緒年間,當時是因為國際貿易的發展,西方的銀幣大量的流入中國。由於西方的銀幣使用方便形式統一,所以在社會上得到了很多認可,市場上就出現了外國銀幣套購中國白銀的現象(一個銀幣換一兩銀幣:實際銀幣只有七錢二分。),引起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在這種形式下清政府才決定自制機制幣也就是中國的第一批機制幣“光緒元寶”。

    清代機械自制銀幣開始是吉林。光緒十年(1884年),中國第一套機制幣在吉林機械官局鑄造廠誕生,全套有五枚,面額分別為一錢,三錢,半兩,七錢,一兩五種。但是並未發行使用。

    中國大規模正式開始製作機制銀幣是始於廣東。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造幣局鑄造“光緒元寶”銀幣,這種幣因為背面鑄有“蟠龍”,所以俗稱龍洋。周圍鑄有滿、漢兩種文字。印有“光緒元寶廣東省造”、“庫平七錢三分”字樣。以便與外國銀幣進行交易,也稱之為“七三反版”。

    光緒十六年(1890年),“七三反版”停止鑄造,該鑄造七錢二分。此致銀幣版面仍然使用舊版,只改計重單位,所以稱之為“七二反版”。“七二反版”試鑄後因為把英文置於銀幣的正面中國年號裡面,被清政府以體制不合格禁止發行,所以就重新設計將省名和計重的英文移到背面,背面的漢字移到正面才得以批准,所以 後面正式鑄造的是第三者,就是普通版的“光緒元寶”銀幣,當時被稱為廣東龍洋,直徑39.4釐米,重量26.6-27.2克,含銀量90%。因為成色很好,大家都喜歡用就開始廣泛流通,後面各個省份就開始仿鑄,極為廣泛。

    但是根據現存的實物和有關著錄來看,當時的幣制並未統一,其重量名稱都不是一致的,加上以往的中央管控力度,所以地方政府難免出現一些貪汙腐敗官員,導致現今流傳下來的銀幣有些含銀量是不達標的。

  • 9 # 與海有約2

    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裡佔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於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築物的主要材料。這種運沙船廠,僱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鬱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定每一銀餅值白銀5錢。目前在市面上見到的是清朝咸豐6年所鑄。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準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隻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莊的"莊票"。銀元放在身上,鏘鏘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財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

  • 10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銀元”俗稱“洋錢”、“洋鈿”、“花邊錢”、“大洋”。大型錢幣的通稱。十五世紀末開鑄於歐洲。十六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鑄造,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開始流入中國。清末中國自鑄銀幣的通稱。清代,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把中國自鑄的銀幣稱為銀圓(元)。乾隆時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幣,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於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甚少,後世罕見,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張之洞督,於十三年奏準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幣面鐫有龍形,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後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為龍洋。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在武昌設立銀元局鑄造一兩銀元。以後各省仿效,相繼奏準鑄造,但因質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標準,不受民間歡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計值,只能按重量計值。

  • 11 # 阿強說幣

    銀元發行歷史

    廣東是最早設立錢局,開辦造幣廠,並且從國外購進造幣機器批次生產銀元的省份,光緒13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立鑄錢局,從英國喜墩父子手中購得造幣機器,開始在廣東發行以銀元和銅元為主的錢幣,並且投入流通使用。

    根據資料記載,當時廣東造幣廠有印花機四臺,每臺機器一天生產銀元2.5萬枚,還有小型造幣機器86臺,每臺每天生產銅元3萬枚,可見當時廣東造幣廠的規模不小,張之洞開啟了中國銀元機制幣的新河。

    銀元市場走俏的主要原因

    銀元一直是錢幣收藏市場的重頭戲,市場行情和市場收藏群體在逐年走高和擴大,其背後確實存在資本的推動,但更多的因素是銀元本身的收藏屬性決定,按理說從清末到國民1935年幣制改革之前,將近半個世紀時間裡,中國發行了數以億計的銀元,可我們發現目前在錢幣市場上,除了袁大頭和孫小頭之外,其他的銀元存世量貌似沒有想象中那麼多,比如說北洋34年,根據資料記載,這枚銀元當年發行量大概在6千萬左右,而現在貌似北洋34年的市場存世量也沒有那麼多,價格大概在5000元左右,也不算便宜。

    實際上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的人都知道,鴉片戰爭之後,國門開啟,西方列強對中國經濟,政治,軍事方面進行全面掠奪,鴉片進入中國市場之後,西方列強對中國各個階層從肉體到精神方面進行摧殘,對鴉片的依賴導致大量的白銀外流,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銀元,而這些銀元到了國外大部分被重先回爐成了白銀,所以現在錢幣市場上感覺銀元的實際存世量貌似和當年的發行量不符就是這個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款遊戲會讓你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如果有,是哪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