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之笑

    應該是四次(但元的兩次一般被認為一次,因為都發生在忽必烈統治時期)時間跨度1200年左右!

    第一次發663年五月,在唐朝叫“白江口海戰”唐朝在兵力和船數佔劣勢的情況下全殲日本和百濟(北韓那時三國鼎立)指揮將領是劉仁軌和杜爽.一戰為中國與日本打下千年和平時期.從此日本向中國學習300年.

    第二次就是元日戰爭(實際是兩次,1274年和1281年)陸戰之王忽必烈蒙古大軍要日本朝貢,日本北條時宗很強硬,忽必烈派大部分為南宋降兵與北韓軍隊10萬征伐日本,但渡海時間都選擇在臺風頻發的秋季,日本雖全民皆兵但也頂不住元強大的攻勢,但他們犯了一個大忌即大兵作戰後晚上睡在船上,剛好颱風來襲,船毀人亡,大敗而歸,至此日本認為此颱風乃神助,這也是二戰後期日本的“神風特工隊”的由來.不善海戰的蒙古大軍這次的入侵不但沒打服日本,相反為日本敢挑戰中國種下了種子.

    第三次就是:甲午海戰,日本全殲北洋艦隊,這是腐朽的清王朝的喪鐘,沉睡的中國徹底被打醒.號稱全球排名第七的北洋艦隊被排名十一的日本揍的毫無還手之力!中國全面向日本學習,也是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國運上升的第一仗.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原因,那時日本人有國家觀念,為國而戰,上下團結,天皇皇后為購戰艦省吃儉用.反觀中國,軍人沒有國家民族理念,認為打戰是為皇帝一人打戰,所以很怕死,戰事吃緊,慈禧卻為自己的生日花費千萬白銀,而北洋艦隊的配套維護,炮彈等裝置卻沒有錢投入.實際上甲午海戰還沒開打,勝敗早已決定.

    縱觀千年歷史,中日海戰中國一勝三負,中國還應放下狂妄自大看不起日本的心理,虛心檢討自己的不足,學習日本人的優點,讓自己正真強大才是根本!

  • 2 # 慎121

    中國古代首次陸軍海軍分離(暫且叫海軍吧)是西漢!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遣使者赴北韓命北南韓王來大漢朝拜(霸氣)!當時北韓王衛右渠拒絕了漢朝使者!漢武帝決定武力征服北韓!元封三年,漢武帝遣倆路大軍攻打北韓!(這裡陸路不談 )!其中一路正是中國古代第一隻跨海作戰部隊"樓船軍"!

    由樓船將軍楊僕領軍5萬餘,由山東經渤海進攻北韓!元封三年抵達北韓王險城(今平壤)!由於輕敵楊僕只帶幾千人就發起來了進攻!雖然失敗但是極大震懾了北韓王!同年,大漢陸軍抵達!北韓降服!漢在北韓設四郡!正式統治北韓!

    漢武帝這次徵北韓之戰是古中國第一誇海作戰!且取得了勝利!

    在那個造船技術不發達的漢朝,對大海不熟悉甚至恐懼的年代!大漢將士勇敢的乘船出海作戰!並取得勝利!稱之偉大不為過!

    中國古代還有幾次誇海作戰:唐滅百濟之戰(這次日本也參與了,被唐軍擊敗),元朝時東征日本與爪哇(均失敗),宋元崖山海戰,大明與日本的鳴梁海戰,大明與荷蘭的金門海戰等

    無論是出征他國還是抵抗侵略!中華先祖都沒慫過!

    致敬!

  • 3 # 曉帆輕舟

    唐高宗時期,唐朝軍隊從山東半島跨海進入北韓半島南部,進攻百濟與日本的聯軍,最終取勝,滅百濟,擊潰倭軍。這是中國古代史上為數不多的中央政府軍隊跨海大規模作戰的戰例。

  • 4 # 這個歷史有點逗

    1:白江口之戰

    唐朝、新羅聯軍對陣倭國、百濟聯軍

    戰爭地點:白江口/就是現如今的南韓錦江入海口

    意義:中日之間第一次以國家名義發生的第一次軍事衝突,這次海戰中國大唐的勝利,使得東北亞穩定長達近一千年!日本汲取戰爭的失敗,積極向中國學習,並多次派遣唐使訪華,促成中日曆史最好關係篇章!

  • 5 # 王二閒話

    漢之前因為統治中心在北方,即使有徐福帶童男童女出去探索的事例,也有漢武帝派水軍攻打東越王的事,但是那時候的人更喜歡在內河出沒。

    最早的應該是孫權的跨海攻打遼東,當時孫權還派人去探索了一番臺灣,發現沒有大量可以利用的人口,於是不得不繼續自己的攻打山越擴充人口的戰略,攻打遼東下想抄曹操後路,結果失敗告終。

    隋攻打高句麗的時候,最後隋煬帝準備水陸兩邊夾攻高句麗,結果大軍還沒出動,隋煬帝就死了,船隊無疾而終。

    到了唐高宗時期,大將蘇定方水陸並進,其中水軍就是從山東的成山方向渡海,滅掉了高句麗的羽翼。然後留守的劉仁軌率領的水軍和日本的水軍大戰,並擊敗了日軍。

    宋朝有名的是崖山海戰,這個戰役以後有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南宋其實之前在膠州灣海戰中打敗了金軍水軍主力,因為這次海戰讓金國國內發生了動亂,最終南宋得已保全。

    元朝的海戰主要是攻打日本,也成就了日本神風的美名。這個知道人較多,就不講了。

    明朝海戰其實比前面要多了很多,著名的露梁海戰,當然現在南韓喜歡把這個功勞加個自己,但是當時水軍主力是中國軍隊。還有屯門海戰,這個是同葡萄牙人的海戰,還有明朝末年和荷蘭的海戰,沿海殲滅大小海盜和倭寇的海戰更是數不勝數。

    到了清朝,主要就是甲午海戰,其他的都是水戰為主,在明朝以前包括明朝中國水軍並不比西方弱,哪怕是明朝末年依然能和當時的霸主之一荷蘭打的不分勝負,也能打敗葡萄牙什麼。但是到了清朝以後因為種種原因最後完全落後於西方。

  • 6 # 漢史鉤沉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從海路入侵北韓,大明抗擊日本幫扶北韓,日方就是透過海上入侵的。規模十分大,日方過海軍隊超過十萬,雙方戰爭近五年。

    當時的日本由於剛剛統一,社會各階層矛盾尖銳,豐臣秀吉迫切需要發動一場對外征伐,轉移國內外矛盾。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大海對岸的北韓,此時的北韓由於地理位置閉塞,已經數百年沒有戰亂了,軍備廢弛,戰力羸弱。

    在豐臣秀吉剛剛結束戰國時期的精兵悍將面前,北韓軍隊完全不是對手。一潰千里就是當時最好的描述,短時間內土地喪失大半。不過由於日軍無故發動征伐,北韓人民群情激憤,自發組織義軍抗日。在區域性取得了幾場勝利,遲緩了日軍程序。

    當時的遼東生活著強悍的女真部族,他們的首領努爾哈赤看到這種場景。主動請求入朝對日,真正用心不乏擴張勢力的意圖。北韓也敏感的察覺到了,所以他們向自己多年的宗主國——大明王朝發出了求救聲音。

    此時的明朝處於萬曆年間,剛剛經歷過張居正治理。朝野清明,國富民豐,甲兵強盛。雖然世間再無張居正,但畢竟過去時間不算久遠,所以明朝的國力還是很強盛的。最終朝堂商議之後,大明發出了“抗日援朝”的強國聲音。

    入朝作戰的日軍有大約15萬之多,國內更是有為數眾多的預備軍。但由於當時條件有限,明軍情報不足,再加上北韓有意隱瞞實情,爭取明軍支援。所以明軍是由遼東地方處理的,遼東副總兵祖承訓帶了兩千多人馬就趕赴了北韓。

    雖然明軍作戰勇敢,祖承訓指揮有方。但因為日軍人數眾多,糧草供應不足的客觀因素,明軍還是大敗而還,幾乎全軍覆沒。

    遼東地方失敗後,北韓的日軍才受到了明廷的真正重視,援朝事宜由遼東地方轉由明廷直接指揮。大明決定彙集遼東防範女真的部分精銳和各地精兵,派出先鋒6000人,後續大軍七萬趕赴北韓。

    不過由於北韓貧瘠,加上戰亂破壞,無法籌集糧草。首批入朝軍隊是李如松麾下的一萬關寧鐵騎,和另外各地調集的精兵三萬多人。在進攻平壤的戰役中,明軍各式火炮齊鳴,以不到千人損失,覆滅日軍近萬,取得了“平壤大捷”。

    李如松

    不過之後追擊戰中,李如松輕敵大意。前部中了日本名將立花宗茂的誘敵之計,陷入重圍。後續各路明軍相繼增援,但日軍增援數量在明軍兩倍以上。李如松率軍血戰,雙方展開了慘烈的廝殺。結束時兩軍各自傷亡五六千人。不過明軍在先中誘敵之計的情況下,面對兩倍有餘的敵人,戰損持平,可見其戰力之強悍。

    關寧鐵騎損失嚴重的狀況,讓李如松認識到了缺乏補給的明軍不能硬打。充分發揮己方精銳騎兵的優勢,在龍山燒燬了日軍大部分糧草。向日軍展示了謀略的重要性,這一戰也奠定了陸戰的勝局。

    之後北韓海軍奇才李舜臣,和他設計的防禦強悍的龜甲艦,大發神威。配合明軍,把日本海軍打得節節敗退,元氣大傷。缺少了海路補給的日軍,又被李如松燒燬了大半糧草,日本被迫議和,雙方罷戰。

    不過此次議和的背後,是日軍依舊在北韓備戰的實情。所以議和短短一年,日本再次發動對朝作戰。並且散佈流言李舜臣圖謀不軌,北南韓王竟然真的自毀長城,剝奪了他的軍權。

    李舜臣

    日軍再次出動十五萬大軍入侵北韓,明軍除了原本留守北韓及遼東的三萬軍馬,再次組建四萬人增援,合計七萬。日軍軍馬遠遠多於中朝聯軍,駐守南原的楊元只有三千人馬和部分北韓士兵。血戰多日,幾乎全軍覆沒後突圍,日軍損失慘重。之後沿線迅速失守,戰初明軍處於極度不利境地。

    當時駐朝明軍主將麻貴當機立斷,下令在稷山埋伏攻城的日軍。雙方在各自增援後,血戰良久。雖然明軍損失兩百,日軍損失六百都是很小的數字。但明軍戰鬥力的強悍,深深震懾了日軍。之後日軍不敢冒進,明軍防線再次組建,為爭取國內增援部隊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但趕來增援的主將楊鎬在攻擊蔚山城時,在先任命的南方部隊英勇善戰,已經破城的情況下。為了搶功勞,派人召回南軍,由遼東軍再次進攻以圖破城。可惜戰機稍縱即逝,天降大雨,明軍火炮無法正常使用,陷入了焦灼。隨後日軍增援部隊趕到,楊鎬率先逃跑,明軍大亂,死傷慘重。

    戰況不利的情況下,萬曆皇帝鼎力支援。撤銷楊鎬職位,由邢玠代替。廣泛召集四川、江浙、兩湖、兩廣的部隊,支援對日作戰。

    萬曆皇帝

    北韓局勢的緊張局勢下,李舜臣再次被啟用。面對幾乎全軍覆沒的北韓水師,這位愛國的海軍奇才任勞任怨,奔赴前線。以羸弱的北韓新軍,在鳴梁海戰中取得大勝,極大鼓舞了中朝聯軍計程車氣與軍心。

    之後邢玠指揮明軍兵分四路,大舉進攻。蔚山故地,再次迎來了明軍與日軍的身影,雙方戰況十分焦灼,都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

    但原本大好的局勢,後來日軍卻連連受阻遇挫。這一景象,深深地刺痛了驕傲而瘋狂的豐臣秀吉,他的身體每況愈下。眼見雄心壯志再難實現,不久抑鬱而終。

    常年的征戰,給大明、日本、北韓都帶來了慘痛的代價,國內民眾早已不滿時局的發展。戰國統一不久的日本在豐臣秀吉死後,馬上陷入爭權奪利的紛爭之中,再無力入侵北韓。

    邢玠給大明王朝帶回了期待已久的勝利,舉國沸騰。萬曆皇帝下發了《平倭詔》通傳天下,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庶民百姓,無不歡欣鼓舞。各地百姓自發組織祭祀,舉國歡慶。

    歷時七年的援朝之戰,大明雖然取得了勝利,緩解了東亞緊張局勢。但是各地精銳損耗嚴重,特別是遼東威懾後金的關寧鐵騎。北方各地兵馬錢糧損耗嚴重,為努爾哈赤的發展提供了可乘之機,做大了北方遊牧民族。

    參考資料:

    《明史》

    《日本戰史》

    《明實錄》

    《明史新編》

  • 7 # 冰凍小胖子丶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當中,經歷的戰爭數不勝數,但是跨海作戰在歷朝歷代當中還真是不多見,就本人所知道的只有元朝遠征爪哇、唐朝對北韓的戰爭比較典型。

    橫渡南海遠征爪哇

    元朝與宋朝的最後一戰,攻陷臨安後,忽必烈統一了中國。成為了東亞地區無可爭議的霸主。由於在南方群島活躍的阿拉伯Nautilus門向忽必烈投誠,忽必烈意識到了廣州和巴士拉之間有一條海上交通。為了保持這條海上路線的順暢,元朝派出使者去往南洋各國,命令他們向元朝進貢,並臣服於元朝。當時的爪哇正處在雄主克爾塔納加臘的統治時期,國立強盛,先後吞併了周邊很多小國。他們對於元朝的使者很是不“感冒”,甚至在其臉上刻上了字,以表示羞辱。忽必烈知道後很是氣憤,當時就準備派兵南下攻打爪哇。但是由於1281年徵日本失利,水手和船隻損失很多,進攻爪哇需要進一步徵調民間的船隻和熟練駕乘。還有1290年南方占城驅逐了元的勢力宣佈獨立,讓元朝失去了南下的基地。使此次征伐於3年後1292年才得以進行。元朝派出了以史弼、高興、亦黑迷失為最高指揮官的5000軍隊進行南下。史弼和高興為元滅宋的功臣,均是一員猛將。亦黑迷失則常年出使南洋,熟悉海面。當時爪哇國王被鄰國葛郎的人殺死,由駙馬土罕必闍耶集合爪哇軍隊,與葛郎軍對抗。土罕必闍耶見元軍到來,立刻投降。而葛郎國則召集十萬大軍與元軍對抗,雖然元軍神勇的擊敗了葛郎軍隊,但是土罕必闍耶趁元軍大戰之後元氣未愈,元軍進行了偷襲。元朝軍隊迫不得已收兵返回元朝。土罕必闍耶在元軍走後重新建立了爪哇國。此次遠征以元軍的失利而結束。

    唐高宗時期對北韓半島進行的跨海作戰

    唐太宗曾希望於649年征服高麗,但由於太宗重病則親自取消了這次征伐,直到太宗去世也沒有在對其進行作戰。這件事使高麗獨裁者泉蓋蘇文的侵略野心。656年高麗聯合百濟入侵新羅

    (新羅以於648年公開承認是唐朝的附庸),並佔領了其三十多個城鎮。新羅向唐朝請求了幫助,並試圖說服唐朝與其一起消滅高麗。這件事對唐高宗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畢竟其父親沒有完成的事業,他有機會完成。唐朝與新羅商定的作戰計劃是從海上登入百濟,先佔領百濟,同時路上部隊在遼東牽扯高麗。於是660年,高宗派蘇定方率領號稱十萬大軍從山東半島出發橫渡黃海,在百濟首都、晉江邊的泗沘城附近登入。同時新羅五萬大軍衝破百濟西部防線,包圍了泗沘城。百濟國王逃跑,唐軍收降了百濟。當時的計劃是,以百濟為基地,蘇定方從背面與遼東的部隊對高麗進行夾擊。但百濟的唐軍受到了一股由牟岑領導的,倭國支援的叛亂的牽制,導致不能參加進攻。牟岑短期的恢復了百濟王室,但於663年投降。666年,泉蓋蘇文死後,由於繼任者與其兩個兄弟的內部鬥爭,形勢對唐朝變得有利。新首領請求唐朝的幫助,高宗派出李世績帥軍從水陸兩側對高麗發動攻擊。668年,終於攻克了高麗都城,一個有兩萬駐軍的都護府在平壤建立,以治理被征服的高麗王國。

    在歷史上,漢武帝劉徹也曾經因為北韓在路上與海上對漢朝的不斷侵擾,阻斷了朝向半島南部各部落與漢朝的聯絡,於公元前109年對北韓半島進行過跨海作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7歲女性想購買重疾險,保額15萬,繳費15年,有什麼好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