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中客
-
2 # 鎬風
提出這問題的人,枉顧考古發現與歷史遺蹟,他不是為了尋求歷史真像,而是典型的地域噴子。做人雙標是這些人的特點,假如司馬遷說洛陽是西周京都,即使沒有任何考古發現,對他們來說也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其實才從秦地分出去沒多少年,現在瘋狂的撕咬老東家,一副典型的小人嘴臉,五胡餘孽沒有完全漢化的人渣,還好這些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他們代表不了廣大的洛陽人。
-
3 # 奉先大漢
不用多費口舌,網上調西周灃鎬遺址考古發掘報告就知道為什麼說豐鎬遺址是西周都城,這是幼兒園兒童提的問題,不予回答!
-
4 # 西安司師
豐鎬遺址的確定是根據大量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得出的,從單純考古來說,現在已經發現大量周人遺蹟,但還沒有找到城牆等關鍵遺址。這不影響豐鎬遺址的認定,沒有透過考古證明的歷史多的是。古代土木結構的東西不容易儲存,再加上一些朝代曾在此地大興土木,再加上戰亂,遺蹟被古人破壞也是可能的。
關中地區是西周的發祥地,也是周人的起源地。周人的始祖姜嫄的部族最早生活在邰,也就是今天陝西咸陽武功縣西南部這個區域,這裡曾經發現大量先周時期的遺蹟,比如鄭家坡遺址、岸底遺址等。
姜嫄墓
姜嫄生了個兒子叫棄,後世也成為后稷,后稷在農業領域頗有建樹,他為當時夏王朝的農官,居住於邰地,他經常教授民眾農業技術,使得當時的農業水平大幅提高,被民眾奉為農神。
后稷教稼臺
后稷去世後,他的兒子不窋繼承了他的官職,繼續為農官。因當時的夏後(夏的統治者稱為後)不重視農業,不窋隨之丟了官,便帶領族人遷徙到了古豳地(現在的彬州市、旬邑、長武、慶陽一帶),他教民改地穴式居住為窯洞,重農耕,種莊稼,還提倡養豬、養牛、養雞。擴充套件農業發展。
周人古豳地生活遺址
周人在古豳地生息繁衍了數代之後,由於西北的犬戎不斷襲擾,到了古公亶父時,又帶領族人渡過漆水和沮水,遷徙到了岐下(今岐山縣京當鎮),並改國名為周,其南邊就是周原。
周人在岐下經過古公亶父和季歷父子兩代人的治理下,國力與日俱增。季歷時,被商王朝封為西伯侯。
周原
到了文王姬昌時期,周人的勢力範圍繼續擴大,姬昌胸懷大志,一心想要滅商。當時周地的東邊有殷商的方國崇國,範圍大概是今天鄠邑區以東臨潼、藍田、華陰一帶。要想滅商就必須滅掉崇國,統一關中。
於是姬昌率部滅了崇國,並聽從姜子牙建議,在崇國的灃水中游西岸營建了豐京,並把國都遷到了這裡。
豐鎬位置圖
《史記·周本紀》曰:“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崇侯虎是崇國最後一任國君)。先秦的著作《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記載:“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
之後周人的勢力範圍發展到了晉南、關中東部以及豫西一帶,這時足以和商王朝相抗衡了,文王開始策劃滅商。文王還沒有完成滅商大業就去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武王。由於豐京過於狹小,武王又在灃河東岸營建了鎬京。豐京是周王室的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載:“考卜維王,宅是鎬京”。 後世把豐京和鎬京並稱為豐鎬。
武王以豐鎬作為基地,聯合其他諸侯共同出兵,滅了殷商,建立了周王朝。豐鎬作為西周王朝的國都長達三百餘年。
西周滅亡後,平王東遷。豐鎬作為西周的故都也被廢棄。隨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繹,豐鎬的遺蹟已經蕩然無存,無從參考。只有從相關的史料記載中,知道豐鎬大概位置在西安長安灃河流域,但具體位置,也曾長期困擾著考古界。
今日灃河流域
1933年,當時北平研究院史學會的徐旭生、蘇秉琦等人領導的考古調查隊第一次調查豐鎬遺址;1943年,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石璋如等人對豐鎬遺址進行第二次調查。這兩次重點調查了灃河流域水系、地貌及西周遺址分佈情況,大體確定了豐、鎬兩京的方位。
古時豐鎬地區的地貌特徵是渭河南岸的臺地,二級臺地就是今天的畢原、細柳原和高陽原,而一級臺地就是渭河南岸到二級臺原北緣。一級臺地上河流湖泊密佈。豐鎬地區二級臺地北緣地帶考古發現大量的仰韶、龍山文化遺存。歷經先民幾千年的苦心經營,到了商周之際,這裡成為非常富庶的地方。
灃河
著名地理學家孫嘉春先生研究了豐鎬地區的地質、地理、水文和地貌特徵及其演變規律後,提出豐鎬遺址當在渭河的一級臺地,再結合考古學者提供的一些資料,對豐鎬的地理位置做出了準確的測定。遺址範圍和大小也得到了確認。
豐鎬遺址範圍
豐京的位置範圍在灃河以西馬王鎮的張家坡、客省莊、馬王村、大原村、馮村等大片區域內。
鎬京位置範圍主要在灃河以東斗門街道、白家莊、花園村、官莊村、普渡村、上泉村、下泉村、落水村等區域內。
豐鎬二京隔灃河相望,從遺址範圍看,鎬京遺址要比豐京遺址大許多。
鎬京遺址範圍
作為西周都城的豐鎬,又是什麼樣的格局呢?由於年代久遠,豐鎬城郭遺址還正在發掘中,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先周岐邑遺址瞭解當時的宮城格局。
周人早期都城岐邑的宮室。周太王古公亶父由豳遷岐(今陝西扶風縣北和岐山縣東北一帶)時所建。《史記·周本紀》 載: 古公亶父在岐“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古公亶父修築了岐邑城郭, 並在岐城中偏北之處營建了王宮和宗廟等建築。今留有遺址就是岐山鳳雛村周初甲組宮殿(宗廟)基址。
周人早期都城岐邑的宮殿(宗廟)遺存。位於今陝西岐山縣京當鄉鳳雛村南。1976年2月陝西周原考古隊發掘。宮殿基址南北長45.2米,東西寬32.5米,計1469平方米。宮殿建築座北朝南,是一座由庭堂、室、塾、廂房、迴廊組成的大型西周宮室建築, 位於高臺之上。在佈局上,分為前、中、後三院。前院門塾前有一長4.8米的門屏,門的兩邊是東西塾,各有三間。入門即為庭院,面積約222平方米。中庭後即為主體建築殿堂,共6間,各寬3米,進深6米,四周迴廊環繞。殿堂後面是後庭,分為東西兩個小庭,各為63平方米,有過廊和前後建築相連。基址最裡為5間後室,面寬23米,進深3米。後簷牆與東西廂房的後牆相連,使整個建築通為一體,廂房築於東西兩邊,對稱排列,各8間,通長42米,進深6米。
岐邑是周人遷都豐鎬之前的國都,所以豐鎬的宮殿建築風格和岐邑的宮殿風格不會差別太大。
在前期調查確立豐鎬遺址方位的基礎上,1951年,由蘇秉琦帶領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調查發掘團一行六人來到陝西,開啟了豐鎬遺址發掘的序幕。
初期的發掘地點選擇在豐京遺址範圍內進行,工作地點主要在灃西的客省莊和張家坡一帶,在張家坡村發現了西周墓地,共發現西周車馬坑7座。當時在修老西(安)戶(縣)公路時發現了青銅器墓葬,當地農民在修建房屋打地基時,也發現了青銅器墓葬。著名的長甶盉等青銅器就是出土於這裡。長甶盉銘文記載了西周穆王時舉行的一次射禮等活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長甶盉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考古發掘揭露面積幾萬平方米,發現了夯土基址、房子、灰坑、窖藏坑和墓葬、車馬坑等遺蹟,獲取了許多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全面認識西周文化的面貌和內涵,確立西周遺址和墓葬的分期奠定了基礎。
豐鎬遺址夯土建築基址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在馬王村和客省莊之間發現了十餘處夯土建築基址,其中有一處夯土基址比在周原發掘的鳳雛甲組基址面積還要大,總面積達18.2698萬平方米。此外,在這裡還發現了排水設施。
豐鎬遺址發現的排水管道
這一時期,考古隊也開始對灃河東岸的鎬京遺址進行發掘,先後在遺址範圍內的官莊村、斗門鎮、下泉村磚廠及花樓子發現西周建築基址10餘處,其中花樓子發現的建築基址規模宏大,錯落有致。
豐鎬遺址
同時鎬京遺址範圍內的花園村在修建磚廠時發現了十幾座青銅器墓葬,其中有兩座青銅器非常豐富,也附帶有車馬坑。
1992年,在灃西馬王村發現了西周陶窯,手工業作坊是城市遺址不可分割的部分。
豐鎬遺址車馬坑
2015年7月至12月間,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對西周鎬京遺址部分割槽域斗門街道辦事處花園村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次發掘發現了9件儲存完好的青銅器製作工具,包括一把銅刻刀、一個銅削刀和幾件銅錐。填補了鎬京遺址沒有代表當時最高科技水平的制銅作坊空白。
豐鎬遺址出土的多友鼎
2018年,在鎬京遺址區的斗門街道官莊村和花園村的交界處又發現一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由於這座基址是鎬京遺址區發現的第十四座,被命名為十四號基址。
鎬京遺址區發現的十四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基本都分佈在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郿鄔嶺上,灃河截斷郿鄔嶺向東北流入渭河。建在河岸高地上的建築,都是處於風水絕佳的位置。雖然現在還無法斷定這些建築基址是否是鎬京的宮殿宗廟基址,但這裡肯定是貴族生活區。隨著考古發掘的進一步展開,答案會慢慢浮出水面。
十四號夯土建築基址
在鎬京遺址十四號建築基址東邊不遠處,還有五號建築基址,這是一座呈“工”字型的大型建築基址,中間是主殿,旁邊是廂房,五號建築基址的夯土面積達2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從夯土面積來說,是目前發現的西周時期最大的建築。
豐鎬夯土建築基址
從目前發掘的結構來看,五號建築是先從地面夯築高臺,然後在高臺上夯築牆體,再在牆體上架構樑柱。五號建築北邊是十一號建築基址,目前還沒有發掘。
2019年,經國家文物部門批准,對鎬京遺址十四號建築基址進行發掘,這座建築基址的夯土範圍達1800平方米以上,經過兩年的發掘,基本揭露出了這座建築的整體結構。
十四號夯土建築基址
十四號建築基址距離漢昆明池比較近,當年漢武帝在挖掘昆明池的時候,把鎬京遺址西南部分和東南區域的低窪地帶擴進了昆明池,對鎬京遺址造成了相應的破壞。
在發掘的過程中,發現在西周遺址之上,還有宋、金時期的遺蹟,這些對西周遺址造成了相應的破壞。由於西周時期都是土遺蹟,牆和地基都是用土夯打的,很容易破壞,也不易儲存下來。至於五花土等之類的建築材料,那是後來才出現的。西周時期還不存在這樣的建築材料。
十四號夯土建築基址
十四號建築基址的中間部位目前能看到的基本有八間房,其中中間兩座房間較大,寬度在6米左右,邊上的基本小一點,寬度在2.45米左右。這個寬度和同時期其他建築的廂房寬度一樣。這裡還發現了當年建築上的板瓦、槽瓦和筒瓦,這種瓦在周原大量發現過,東邊五號建築基址也發現過。
十四號建築基址東南角還發現了一座長方形的坑,在坑的北部區域堆積大量的動物頭骨,這些頭骨基本是牛、羊、豬、鹿。這個坑的發現,為確定十四號建築基址以及周邊幾座建築基址的性質提供了參考。
十四號夯土基址發現的祭祀坑
據文獻記載,周天子祭祀社稷、天地、祖先時,最高級別的“太牢”,用的就是牛、羊、豬,這裡多了鹿,或許是後來加的,這有待進一步考證研究。
“太牢”的發現,可以確定的是宗廟遺址是這附近的幾座建築基址中的一座,目前的發掘和研究還在進行中,不久的將來會出現一些更直接和有力的證據。
宗廟建築基址的確定,會進一步確定鎬京城市中心的位置,進而就能確定都城佈局、功能分割槽等。宗廟作為禮制性建築,一般都會處於城市的重要位置,而宗廟和宮室不會相距太遠。
隨著考古挖掘工作的深入進行,越來越多的遺蹟和資訊會逐步展現出來,豐鎬神秘的面紗會慢慢被揭開。
西周早期宮殿復原
豐鎬遺址從發掘到現在,一直沒有發現城牆遺址,這也成為一部分人質疑豐鎬遺址的原因所在,他們總拿《周禮·考工記》有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來支援他們質疑的根據。
《周禮·考工記》理想的都城
《周禮·考工記》成書於戰國時期,距離西周早期差六百餘年,就算西周晚期,也差三百餘年。《周禮·考工記》中所記載的國都藍本只能參照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都城,用來套用西周早期都城建設是不科學的。
豐鎬遺址內的井叔墓葬
王陵一般也會處於都邑附近,但是豐鎬遺址周邊迄今沒有發現西周王陵。這也成為質疑豐鎬遺址的又一個原因。其實豐鎬遺址迄今發現的西周墓葬達千餘座,其中不乏帶有墓道的大型墓葬,附有陪葬的車馬坑以及大量青銅器。這些墓葬主人應該都是京畿內的公卿或候伯等貴族。
據史料記載,文王、武王、周公死後都葬於畢,畢在什麼地方,後世眾說紛紜,有說是咸陽畢原的,也有認為在寶雞周原的。按照當時的制度,王陵應該在都城附近。
在今西安西南,鎬京遺址的東南,也稱畢原。西漢初年的史學家已經注意到畢地與鎬京的相對位置。司馬遷根據其所見先秦典籍記載並經實地考察,曾明確指出畢在鎬京東南杜中。漢唐至今,畢原方位並沒有變動。畢原西北連細柳原,距鎬京舊址約二三十里。這裡原面高平,土厚水深,適宜作早期葬地和陵區。
由於西周施行不封不樹的喪葬制度,經過幾千年的變化,陵墓自然難以發現,這些只能等考古工作者的進一步發現了。
對於那些質疑豐鎬遺址的人來說,不要急著否認豐鎬遺址的合理性,我們再耐心的等一等,隨著考古的不斷髮掘,越來越多的證據會逐步呈現出來。歷史是有痕跡的,存在的總是存在,不存在的也會被現實所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