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小火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過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據瞭解,早在晉代人們已經開始把艾蒿(即艾草)掛在門上。到了南北朝時代,掛艾蒿發展為掛艾人。

      端午節掛艾草的原因:辟邪防瘟疫疾病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採藥,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端午節掛艾草的由來:傳說唐朝婦孺相惜之說

      端午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的習俗,據說來源於這樣一個傳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這年五月,黃巢大軍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個村外的路口,遇見一位年輕婦女,背揹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小孩,另一隻手卻抱著一位年紀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黃巢以為這個婦女不仁,抽刀欲斬,經詢問,方知原來大孩子是婦人大哥的遺孤,小孩子是婦人所親生,她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願讓侄兒遭罪,為的是不負大哥託孤之意。

      黃巢一聽,對這位年輕婦人肅然起敬,認為她是天下少有的義婦,於是揮劍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讓她拿回家去掛在門上,並嚴令將士:“進軍途中,如遇門掛艾蒲者,須加保護。”婦人聽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裡後,還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左鄰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節,黃巢的軍隊攻打鄧州城,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艾草菖蒲。黃巢果然信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領兵離去。從此,端午節掛艾草菖蒲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 2 # 鄉村黑嫂

    黑嫂就分別來說一下,以供題主參考。

    一、端午掛艾草的由來及傳統

    端午掛艾草由來已久,在《荊楚記》中這樣說:

    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說的是懸掛門上是為了避開毒氣。這裡說的是這毒氣不是我們平時所直觀理解的那種毒氣,有多重的含意,比如病、邪什麼一類的。

    古代人認為,這一天是夏日第一個午時,所以需要好好對待,在《夏小正》中是這樣記載的:

    此日蓄採眾藥。以蠲除毒氣。

    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代人對這個日子很重視。而這種重視一直向下流傳,到了現代,已經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當然了,這裡面還包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

    二、掛艾草的科學道理

    我們都知道,端午其實是剛入夏,天氣逐漸轉熱,一些喜熱厭的蟲子啥的也開始了大規模活動,人在這個時候就容易突然染病。

    而艾草自古以來就是一種藥材,針灸放艾草來燻直到現在還被廣泛應用。所以,人們掛這個東西,有辟邪的心理,但更多的是避開毒蟲蛇蟻進家,用艾草的味道和藥理去讓這些東西遠離。

    有些人家,會直接在院子裡栽種,以達到這樣的效果,這跟掛在門上的道理是一樣的。

    總結:關於端午的民間習俗有很多,而且都有著很多年的傳承。其實這些風俗習慣看著很普通,可如果向深處思考,其實都很有道理。當然了,對於這些傳統習慣,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 3 # 楊梅果園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誌記載,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來防止毒蟲侵擾,佩戴香包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併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且用五色彩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 4 # 宿遷凱哥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過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據瞭解,早在晉代人們已經開始把艾蒿(即艾草)掛在門上。到了南北朝時代,掛艾蒿發展為掛艾人。

    端午節掛艾草的原因:辟邪防瘟疫疾病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採藥,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端午節掛艾草的由來:傳說唐朝婦孺相惜之說

    端午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的習俗,據說來源於這樣一個傳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這年五月,黃巢大軍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個村外的路口,遇見一位年輕婦女,背揹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小孩,另一隻手卻抱著一位年紀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黃巢以為這個婦女不仁,抽刀欲斬,經詢問,方知原來大孩子是婦人大哥的遺孤,小孩子是婦人所親生,她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願讓侄兒遭罪,為的是不負大哥託孤之意。

    黃巢一聽,對這位年輕婦人肅然起敬,認為她是天下少有的義婦,於是揮劍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讓她拿回家去掛在門上,並嚴令將士:“進軍途中,如遇門掛艾蒲者,須加保護。”婦人聽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裡後,還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左鄰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節,黃巢的軍隊攻打鄧州城,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艾草菖蒲。黃巢果然信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領兵離去。從此,端午節掛艾草菖蒲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希望大家認可

  • 5 # 猴哥話桑麻

    端午掛艾,過年插柏。是我媽媽家裡的風俗,老人家都說是為了辟邪祈福。端午節還要縫香包搓五色線給家裡的小孩子掛在胸前或綁在手腕上。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做這些了

  • 6 # 阿彬生活vlog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過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據瞭解,早在晉代人們已經開始把艾蒿(即艾草)掛在門上。到了南北朝時代,掛艾蒿發展為掛艾人。

      端午節掛艾草的原因:辟邪防瘟疫疾病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採藥,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端午節掛艾草的由來:傳說唐朝婦孺相惜之說

      端午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的習俗,據說來源於這樣一個傳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這年五月,黃巢大軍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個村外的路口,遇見一位年輕婦女,背揹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小孩,另一隻手卻抱著一位年紀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黃巢以為這個婦女不仁,抽刀欲斬,經詢問,方知原來大孩子是婦人大哥的遺孤,小孩子是婦人所親生,她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願讓侄兒遭罪,為的是不負大哥託孤之意。

      黃巢一聽,對這位年輕婦人肅然起敬,認為她是天下少有的義婦,於是揮劍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讓她拿回家去掛在門上,並嚴令將士:“進軍途中,如遇門掛艾蒲者,須加保護。”婦人聽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裡後,還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左鄰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節,黃巢的軍隊攻打鄧州城,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艾草菖蒲。黃巢果然信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領兵離去。從此,端午節掛艾草菖蒲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 7 # 煙是心煩的解藥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 8 # 川鄉老何

    端午到,艾草門上掛!作為一位農村人,我來談談我瞭解到的掛艾草的寓意。

    每逢端午前夕,在我的家鄉,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一些艾草,一方面是用於端午節煮雞蛋吃,另一方面是將艾草掛於門上,這是端午節的一種傳統習慣,寓意生活美滿幸福。

    生活在農村,俗話說“善正月,毒五月”, ”五月不起屋”,每當端午來臨之際,天氣炎熱,期間會有一些蛇、鼠、蜈蚣、蚊蠅出沒,可以用它驅趕蚊蟲,還有它被老一輩賦予驅邪的用途。

    在我看來,門前掛艾草,各地也有不同的習俗,在我老家沒有特俗的侷限,一般端午前夕也好,端午這天也罷,有時候會選取石榴花,山丹或者蒜頭捆紮在一起,掛在門上,寓意天中五瑞,而北方只是單單掛上艾草。

    綜上所述,艾草在端午節這一天,幾乎家家都會懸掛,最主要就是為了美好寓意,再有一個就是紀念咱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 9 # 世俗凡塵

    我來回答,

    端午節我們家鄉的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艾草。

    我的家鄉有戰國著名醫學家,中國古代五大醫學家之首扁鵲的墓地,有扁鵲廟,是河南省AAAAA旅遊景點。其中艾草也是扁鵲廟三大寶物之一,目前種植艾草上千畝,主要銷往北京,九頭艾在全國最富有盛名。

    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門上掛艾草,已傳承古遠,歷史悠久。原因是人們稱五月為“毒月”,有“善正月,毒五月之“說。端午節到了,天氣炎熱,害蟲蜈蚣、蒼蠅、蚊蟲和鼠蛇時有出沒,艾草有軀趕這些害蟲的作用。另外據傳艾草還有驅邪的作用,所以人們為了驅邪避害,平安度過暑天,艾草掛在門上就代代傳承下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指紋模組中具備自主研發能力技術的公司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