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清雲
-
2 # 天一傳統文化
中國姓氏取名用字輩是誰發明的,字輩取名還能延續下去嗎!
據我對各種姓氏的族譜的瞭解,大多的字輩的形成,發源於明清時期。有的姓氏的族譜說發源於唐朝或更早,有機會你可以看幾個族譜!說發源於更早的,大多寫的比較飄渺!有更多的神話色彩在裡面。大多部分姓氏的族譜,從明清時期都有輩份排列一直至今。
字輩也叫做字派。古人取名有名有字,像毛澤東主席字潤之,有一種很正式的感覺,不像現在取名字,只有一個名字,好像那麼隨意的取。字輩代表在家庭族譜中的輩分,多用於像三個名字中間的那個字,也有用於後面第三個字的。據說明清時期為了對各大姓氏家族的管理,形成了正式的輩份的排列。像好多我們經常看的清代的古裝劇裡,一個人犯了錯誤,要牽連他的兄弟姐妹,族譜中的兄弟姐妹,株連九族的,這些都是有據可考可查的。
現代人取名用字輩的好像越來越少了。年輕人感覺是否用字輩取名不是那麼的好聽,寓意不如自己起得好。我們不能說對與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定會有他自己的道理存在。如果他真的消失了,那隻能說它是人們所摒棄的一種歷史的文化。時代的潮流不是一個人幾個人一代人所能夠決定的,正消失的文化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夠挽回的。我們要正視傳統歷史的民俗文化。
-
3 # 我是您的菜
那個發明的只有等穿越機發明後,穿越到古代才能調查清楚,現在的資訊都不能肯定的證明誰發明的,都是相傳。
傳統字輩取名我覺得傳不下去了,至少在我和我周邊朋友這裡就斷了,後人只有在圖書館裡去考證字輩取名消失於那個年代的了。
-
4 # 五枚師太
可能大家也慢慢發現,現在很多人取名字,都沒有字輩了,所謂的字輩,是指人們用來論資排輩的那個字,一般就是我們名字中間那個字,所以我們名字的結構是:姓+字輩+名。
可是越到後面,很多人起名字的時候,會有意無意的把中間的字輩去掉,有的只要兩個字的名字,有的直接把字輩換成另外一個看起來比較“好”的字。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現代有越來越多人是重名的,比如我們單位就有兩個叫“婷婷”的女孩子,所以古人發明的“字輩”的其中一個意義可能就是防止重名。
當然還有其他更加重要的因素,我們先一起來看一下古代字輩的起源。
“字輩”起源發展起源
書上記載以“字輩”命名的現象最早出現東晉南北朝時,當時一些文化大家族紛紛以字輩給自己命名,方式就是同輩人的名字就用相同的字來做字輩。
後來這種方式得到大力推廣,慢慢演變成各家開始研究家族族譜,並定下自己家族後人未來的“字輩”。
發展
宋、明、清朝代時,上至皇室、下至黎明百姓,甚至尼姑和尚都在以字輩取名,這樣的方式一直延續至今。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因小時候家裡排行第八,又是“重”字輩,所以得其名。後來開始打天下後,朱重八覺得這個名字不好,遂改為朱元璋,含有誅滅元朝之意。
奪得天下,當上皇帝后,朱元璋覺得世人應該有個好名字,所以他規定後代名取兩個字,第一個字是輩分,第二個字比較隨意,如果加上姓氏的話,字輩就是中間的那個字,並且列好後代的字輩必須為:允文遵祖訓..........比如朱允炆等等。
這樣取名的方式到近代時更是規矩,因為近代華人的觀念裡,不信鬼不信神,就信老祖宗,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都要遵循,所以他們很重視家族輩分譜圖,孩子取名字必須帶上字輩。
“字輩”表達的意義字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輩分,作為各家族傳承下來的規定,不可輕改,輩分表達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作為家訓,用以勉勵後輩德行
比如忠、孝、禮、義、信、仁等字
表達對家族長盛不衰的願望
比如永、盛、興、繼、承、延等字
代表吉祥長壽、美好富貴的意義
比如吉、祥、福、祿、壽等字現代“字輩”的發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有一部分人改動家族起名方法,他們會根據周圍的環境、民族的興亡等方式給自己後人起名,比如:建國、發揚等。
七八十年代時,很多人追求簡單而有意義的名字,比如成龍、劉雨等。
90年代至今,名字越來越有個性,恐怕很少看到字輩在裡面了,甚至還有追求時髦的,本來不是複姓的,都能取出四個字的名字來。
到現在,可能也只有邊遠地區的人們還在沿用老祖宗傳下來的族譜,按輩分給後人取名字。現代人早就不知道誰是哪個輩分,這家孩子和那家孩子沒準叫同一個名字,家裡面大人都不知道家裡族譜的排序。
最後,字輩傳承除了是避免重名之外,還有其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維繫家族親情。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們居住的地方早就分散了,沒有以前的家族聚集地;同時分散的還有家族成員之間的親情。
很多兄弟姐妹的後人基本都不怎麼認識,這是多麼的可笑,雖是同一血緣,但已無親情在,這哪還有什麼所謂的家族。
可能字輩最終會湮滅,但我會不斷呼籲並以身踐行,維護輩分給我們帶來的使命。
-
5 # 活蹦亂跳小松噓
家譜的傳承要比追求名字自主權的意義大,現在你取名再好,保不齊十年後就爛大街,或者變成一些特殊意義的字眼,比如現在的“子”、“涵”、“萱”等字,子涵、子軒、欣怡滿大街跑,像這樣爛大街的名字以後聽著還會像當初那樣好聽麼?
其實,古人當初制定行輩字派,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重名。
大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從貧民到皇帝的一個人,但不得不承認,他的確是中國古代最有能力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因為在家排名老八,所以他原本叫朱重八,但為什麼改名朱元璋了呢?其實他是個很有理想有個性的人,他認為朱重八這名字不好聽,俗 ! 於是改成朱元璋。這名字有深意,意為誅滅元廷。後來朱元璋不負眾望,果然趕走了蒙古人。
當上皇帝后,朱元璋覺得世世代代都該有個好名字,於是發明了影響幾百年的取名方法。他規定後代名取兩個字,第一個字是輩分,第二個字可以較為隨意。如果把姓放在前面的話,相當於中間那個字是輩分,這樣以後大家的輩分就有規律可循了。
朱元璋特意為後人列舉一列輩字:
“允文遵祖訓,飲武大君勝......”
朱允炆就是“允”字輩的,可惜他那強勢的叔叔篡了位。
朱棣也為後代列舉出一列輩字:
“高瞻祁見,厚載翊常由......”
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等人就是按這列輩字起名字的。
這樣做顯然是有好處的,大家的名字有區別了,兒子不可能與爹同名,幾代後的某個孫子不會與爺爺或者爺爺的爺爺重名。後人一提起名字就知道這個人是哪一代的。這種方法一直影響至今,可見朱元璋的這套發明影響深遠,堪稱“第五大發明”!
那麼具體的,古人是如何給自己家族取輩分的呢?輩分,作為族譜上的約定俗成,有史以來不可輕改。在這種宗族觀念下,一般排輩分主要體現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譜,所以女子起名可以不講究字輩。
歸結起來大致有五種:
第一種輩分可以看作是家訓,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撰寫,用來勉勵後輩德行,比如使用:忠、孝、禮、義、信、仁等。從字面也能看出是希望家族後世能夠言行一致,行君子之道。一般古代官宦世家鐘意用這種取輩分方式。
第二種往往是對家族萬事昌隆,傳承不衰的一種希望,這種取輩分的方式非常普遍,畢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家族香火旺盛,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人多力量大。這類輩分比如會用:永、傳、昌、盛、興、延、繼、承等。祖上是書香門第的大多會採用此種輩分。
第三種輩分取法多使用一些代表美好長壽、吉祥富貴方面的含義。比如:福、祿、壽、吉、祥、慶、賢等。在很多情況下,祖輩經商的家族大多會採用這種取輩分方式。
第四種用的也比較多的是一些感恩先祖和歌頌皇恩浩蕩的字。比如:澤、祖、顯、榮、恩、錫、啟、先等。這種取法大多是祖上對國家有功被封賞,或是對本朝有重大貢獻的家族。
還有一種是很多文人墨客愛用的輩分,希望子孫後代能夠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有的會寫成對聯或詩詞,又或者吉祥的話。比如湖北《汪氏宗譜》的輩分就是用:“正大光明,成先於後,世澤延長,齊家有猷。”
輩分至今已經用了上千年了,之所以能在中國紮根,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華人的祖先崇拜文化。華人自古不信神,不信鬼,只信老祖宗。一定程度上,這才是中華文明能夠成為唯一傳承至今的原因。
但隨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量如“建國”、“建設”等包含政治意味新名字的出現,華人開始一改傳統家族輩分式起名法。
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代新人開始選擇簡單而意深的兩字姓名,如韓雨、呂天等。
90年代至今,姓名越發彰顯個性,不少家庭在給孩子取名時,還動用了父母雙方的姓氏,有的則融入更多現代元素,甚至略顯西化,如取雙姓+貝克漢姆的,還有叫楊二車娜姆的(中國最長姓名可取6字)。
這導致的結果是,按家族輩分起名法越來越少有人採用,重名也就越來越多。
血緣依舊,親情不再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傳統家族聚居的方式打散,家族成員散佈於各地。現代人誰還記得自己家譜上的先輩?親兄弟姐妹他們的第三代之間也和陌路人差不多了。碰上有家庭糾紛的還不如陌路人。血緣依舊,親情不再。
其實,傳承家譜字輩傳統,除了能避免重名外,更重要的還是家族親情的維繫。
就像現在生二胎一樣,為什麼有些人要二胎,生二胎三胎不是因為有錢,也不是因為一定要男孩或女孩,而是,在這個充滿競爭、人情冷漠、充滿功利的年代,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留下銀子和房子,而是給他留下一個親人,在奔流不息的漫長光陰中,有兄弟姐妹的真情相互慰籍和溫暖,現實中所有殘酷冷漠也都無足輕重。
同樣,一個帶著字輩的名字,就是一個親情的符號,能讓散居各地的親人彼此牽掛,時刻感受到親情的存在。所以,大膽給自己的孩子起個帶字輩的名字吧。
等寶寶三歲之後就可以培養他學習的興趣啦,我兒子也是這個時候開始認的字,一開始用了各種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沒想到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不要擔心手機對眼睛不好,裡面能設定學習時間,培養用眼習慣。你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挺不錯的,我兒子用了1年多了,認字比其他小朋友多。他特別喜歡,還經常要給本寶媽講故事,暖心。
回覆列表
字輩:名字中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也有放在最後一個字的),俗稱派。
其意均為修身齊家。安民治國,吉祥安康,興旺發達。
最正式的字輩應該是起源於宋朝。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為其後代規定了十三個字輩,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個字,構成一幅對聯“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
這是人們見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輩。
一般情況下,字輩的形式、內容、涵義等都比較單一,內容講的要麼是修身、治國、平天下,要麼就是後世子孫對祖宗前輩的尊敬、讚美與歌頌,要麼就是祖宗前輩對後世子孫的鼓勵、期望與祝福。
按輩分排列取名法,即同族不同輩分的人選用不同的字,並嚴格固定下來。凡屬同一輩的人,都必須按選定的輩分字取名。
晉朝以後,人們的行輩意識顯著加強。如齊武帝的17個兒子,名都嵌有“子”字,字都用“雲”字。如蕭子良字雲英,蕭子卿字雲長等。又如武帝之弟蕭嶷的六個兒子,名也都嵌“子”字,但字一律用“景”字,以表示與武帝之子同輩不同父,是從兄弟。如蕭子廉字景藹,蕭子云字景喬等等。
後來就逐漸演變成凡是同一祖先的族姓,便共同制訂出若干個好的字兒,排定順序,依次使用。
這樣,同族同輩的人都有一個“共名”,即行輩區別字,此外又各有自己的專名,只要一看這個行輩區別字,便可知他是哪一代的人。
比如,孔子家族,在1774年經清乾隆皇帝批准,孔子後裔的三十字輩依次是: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袛垂佑,欽紹念顯揚。其中,希字是孔子家族的第56代。孔繁森,由上可知,是孔子家族的第74代。
需補充說明的是,在家族按字輩取名時,有的僅以男性為準則,女子的名字是不入譜的(個別除外)。可見,男尊女卑也反映在取名上。
我見過的輩分使用有這麼幾種:
1.幾百人的小家族,每一輩取一字。
2.千人以上的大家族也有每輩多字的,同輩從中任選使用。
3.人再多的話 每輩只需要記住本輩用字,取名就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