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李小哥

    買一本簡版中國上下五千的書看一下,看好了再去看歷史類名著例如《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等。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可以在網上看一些歷史類紀錄片等。

  • 2 # 青年史學家

    學習中國歷史考慮上手的問題的話,那麼小編還是推薦從一些比較好的紀錄片來入手,比如《中國通史》這樣的紀錄片,其拍攝的效果還是非常棒的而且也比較適合,剛開始接觸歷史的初學者觀看,在整部紀錄片中除了對基本的歷史知識講解比較詳細之外,還對一些細節的內容進行比較多樣的展示,這是比較值得重視的一點。

    而且,類似的紀錄片應該不在少數,比如前段時間大家比較關注的《河西走廊》這一部紀錄片就比較好,透過十集的內容來展示西北地區的不同的風貌和歷史人文,諸如此類的內容很容易就可以激發起對於相關問題和內容認識的興趣。

    其次,第二個重要的層面無疑便是相關書籍的閱讀了, 初學接觸相關的歷史內容最為方便的辦法,就是閱讀一些相對來講通俗但又不失學術性的著作,比如在各個中國斷代史領域中都有諸如某某史十幾講的書籍,這一類書籍明顯是很不錯的,在小編看來均為專業的歷史研究者所著,而且可讀性還是不錯的,值得推薦一讀。

    進一步提升一個層面來講,在對相關的基本歷史事實有一個把握之後,如果要進一步學習相關的內容,可以嘗試著接觸一下二十四史中的一些篇章,這對於我們學習中國歷史可以說有比較大的幫助,直接面對史學著作,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也可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理解和認識。當然,起步階段還是比較推薦先從史籍中的列傳讀其比較容易帶來閱讀的興趣。

  • 3 # 小黑胖子1985

    不知道有沒有文言文基礎,有的話還是《二十四史》最直接最全面。

    沒有的話說道就多了,個人感覺通史是不能少的,錢穆,呂思勉等大家的通史都可以,買一本來就好。然後是地圖一本,推薦譚其驤的《古代歷史地圖集》,簡明本就好。還有歷史年表,選擇不多,就那幾種。這些對歷史有個大概瞭解是沒什麼問題的了。

    接下來是深入研究和選擇方向,一種還是全史,太多太難記。國內普及本五花八門,本人吃過幾次虧,推薦幾個《歷史教科書》(不要小看課本,最直接,清晰,簡單明瞭)《易中天中華史》《劍橋中國史》日本《講談社》的中國史有基本也比較好。

    或者選朝代或者人物方向深入研究,目前市場上《明史》類差不多是最熱的,包括《明朝那些事》孟森或者吳晗等大家的普及書也非常多。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這種相對小眾的,可選性也小。人物上五花八門的就要慢慢鑑別了,本人沒什麼研究。

  • 4 # 瑪吉阿米的留戀

    從春秋開始看吧。但不要看現代人寫的歷史類圖書,像《謀說資治通鑑》《*朝那些事》,千萬別被現代人回顧歷史的視角模糊了歷史觀。可以在二十四史之外,看看莊子,列子,鬼谷子,竹書紀年,詩經楚辭等等。中華文化如仰山鑄銅,煮海為鹽,沒有幾十年積累旁徵博引是不可能理解的。最重要的是,要去足夠多的博物館,同時兼修一些書法,武術。越是沉浸其中,越能體會其中的美感。

  • 5 # 浸淫之辭

    從否定儒家思想開始!

    如果問儒家思想和歷史有什麼關係?

    那麼我會反問:

    歷史是誰書寫的?

    勝利者!

    對!是勝利者中的什麼人?

    史官!

    對!史官學出何派?

    儒家!

    一目瞭然了……

    所以不拋開儒家思想,無法得到真正的歷史!

  • 6 # 冰涼味西瓜

    要想研究中國歷史,即便不接受科班的歷史學本碩博訓練,最起碼得接受所謂的專業學術訓練,要不然就容易入“民科”的窠臼。

    一句話,研究中國歷史需要看很多很多書,而不是幾本;順序是由簡而繁、自易而難的順序。

    第一順序要看的書:記述性質的歷史書

    今人著作中,有敘述性質的書,這類書以記述為主,議論不多。朱紹侯等的《中國古代史》是大學歷史系本科指定的教材,想研究中國歷史的人就應該先通讀。其次,中國通史類的書也要看看,但不是那種冠名為“上下五千年”的著作,或者是“X朝那些事”的那些書,而是像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或者劍橋中國通史,講談社中國通史之類的記述性質的著作。

    古人寫就的正史,這是較早初的歷史史實的緣起。比如二十四史,就是中國歷史的最初記載,很多事件都保留其中,是讀完今人記述性質的歷史著作後應該要讀的。正史二十四史部頭很大,窮一人之力恐怕很長時間才能讀完,但是至少親自讀完一部,我建議讀《三國志》。《三國志》部頭不大,中華書局版就薄薄的五冊,文字敘述簡潔不難懂,是讀正史的入門之作,建議讀完今人所著通史後讀一讀古人所著的通史——正史,特別是入門的《三國志》。

    第二順序要看的書:今人的研究性學術論著

    有了對歷史史實的一般認識後,就應該進入研究的步驟了,研究是從看別人的研究和模仿別人的研究開始的,這有助於建立規範的學術研究套路。

    史書有時候只是描述了事實,告訴後人歷史時期發生了什麼,如果我們希望從中獲得歷史教訓,甚至是瞭解其前因後果,那麼我們就需要進行研究。

    今人研究歷史,寫成論文或者寫成洋洋灑灑的著作,初學歷史研究的人是必須要看的,所謂的蹣跚學步階段。很多種類的歷史學術期刊是必須關注並常看的,比如《歷史研究》等各種歷史類專門期刊。很多歷史學教授的著作,這就難以列舉了。

    總之,今人的研究性論著是看完一般性通史描述著作後必須要讀的書,能幫助建立學術規範並且提供切實的研究歷史的案例。

    第三順序要看的書:史料性質的歷史典籍

    瞭解了一般性史實,瞭解了學術規範,瞭解了歷史研究案例,接下來就要自己操作了,這就叫做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歷史研究也難為無史料之研究。沒有史料,歷史研究就無法展開。因此,在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就要看史料了,史料就是歷史時期形成的各種資料,其特徵就是原始性,有助於研究者做出來好飯。

    史料很多種,歷代典籍均是。正史全是要看的史料。早期歷史要看的史料如甲骨文、銘文、簡牘文獻等,魏晉南北朝隋唐要看的史料如墓誌銘、唐六典等,宋元明清的地方誌、明清的檔案、碑刻等均是要看的重要史料。

    第四順序要看的書:某一歷史特定領域或方向的專門著作和史料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通盤全吃,只能吃一點點,於是要選擇一個小的歷史方向進行研究工作,於是就要集中精力看某一特定領域內的今人著作和歷史史料。

    就拿明清史而言,今人著作就是指研究明清歷史的各個教授學者的論文和著作,史料就是指的實錄和檔案。研究戊戌變法的話,就要看歷史學界已有的研究戊戌變法的書籍和論文,就要進一步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去查詢相關的檔案資料。

    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是歷史研究的最終歸宿,而這些都建立在積累知識和史料的基礎之上。故而根據以上步驟循序而漸進,越到後來,越要將專門領域內別人的研究論著的閱讀和史料的閱讀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寫出較好的歷史研究。

    總之,由簡而繁,由易而難的順序讀書是沒有錯的,這就叫做厚積薄發。只是這並不是簡單地讀寥寥幾本書就可以完成的。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想做歷史研究,就老老實實多讀書,多積累,多寫文章。

  • 7 # 嚴笑雲飛

    中國歷史的複雜性不是一個系統可以概括的,所以系統地學習中國歷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而且對非歷史專業的學生來說,也沒太大必要,很多史料你也接觸不到。

    但是如果要比較全面地瞭解中國歷史,則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其實姿態放低一點,用句俗話說,就是“掃盲”。

    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先知為好。先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嘛,那麼我就抖膽來談一談。

    我也不是史學科班出身,門外漢一條,只是敢冒好為人師之嫌

    首先

    呂先生的《中國通史》,錢先生的《國史大綱》,不是寫給掃盲班的,而是寫給提高班的。他們面向的讀者是民國時代的高中以上學生,底子可比現代的同齡人好多了,他們所熟練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聞所未聞。

    對歷史學家來說,通史是最花功夫、最難修纂,也是最見功力的。用這兩本公認的通史名著來掃盲,暴殄天物,品不出它們的好處。而且本來就對中國歷史一無所知的人,看了他們的書,恐怕過目就忘,最後還是一無所知。

    第一部分:上古傳說

    也就是從盤古,到女媧伏羲,再到堯舜的這段神話傳說 — 注意這一段只能視為傳說,不是歷史,因為考古學方面還沒找到物質上的證據。那為什麼還要看這部分呢?因為這些傳說裡存在著中國文化的重要淵源,所以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作為背景知識。

    另外,瞭解對神話源流進行考辨的過程,也有助於增進對歷史研究方法的認識。這時我們會打破很多“常識”,比如:盤古創世的傳說其實晚至三國時代才出現,而且其原型很可能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入的印度神話,所以絕不是遠古先民代代口授而來;又比如:炎帝黃帝不是兩個確切的人物,而是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不斷疊加、融入了各種神祇和英雄的形象加工出來的,等等。

    這一階段只推薦一本書,袁珂老師的《中國神話傳說》,如副題所述,從盤古一直寫道秦始皇,內容詳實,行文通俗易懂,而且雖然是傳說,其注略還是很詳實的。

    這本書不必細讀,無需深考,其中有很多傳說故事你肯定已經耳熟能詳了,走馬觀花地翻一遍即可。實際閱讀量大概就15萬字。

    第二部分:夏,商,西周

    夏商周是中國傳統史學家喜歡並稱的“三代”,實際上東周一般被歸入春秋戰國時代,所以這裡只說西周。

    這段歷史的史料很匱乏,對很多事件和人物的敘述很模糊,更留下大段未知的空白。不過也是因為如此,根據已知資訊整理出來的脈絡就很簡單,從禹傳啟到平王東遷,估計幾千字就可以講清楚。

    瞭解這段歷史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注意夏商周的關係,不同於後世的元明清,它們既是三個前後相繼的王朝,同時也是三個平行發展,各有千秋的民族。第二是要注意華夏民族早期的形成和發展的這條線索。

    到西周這部分,還要留意制度建設,比方說要搞懂分封制,國野制,宗法制等幾個制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同時,我們所熟悉的中華文化在那個時代還遠沒有形成,所以讀這段歷史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差異性的東西,絕不要用先入為主的現代觀念去解釋那時候的概念。從現在開始逐漸要做這樣的訓練:把所有主觀臆斷的、想當然的、道聽途說的東西從腦子裡扔出去,剩下的所有的觀點必須有史料提供支援(如何精研史料乃至如何“疑古”是下一階段的事情)。

    所以這一階段也只推薦一本書,蘇秉琦的《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這其實是一本講考古學的書,但我覺得學歷史的人很有必要在第一時間瞭解一些考古的方法和知識,尤其是考古發現如何對史學研究產生影響,最好有空也能去博物館看看古代的物質文明,不要撲在書堆裡出不來。本書首先介紹和分析了三代的考古成果,同時從考古實證出發,批判了歷史教育的兩大怪圈,一個是大一統觀,一個是濫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是具有破執意義的一本書。書很薄,大約10萬字多一點。

    第三部分:春秋戰國

    現在我們可以真正進入精彩紛呈高潮不斷的春秋戰國了。

    這一階段的時間跨度較大,涉及人物事件眾多,彼此相聯,卻又異常瑣碎,所以非常不易學習,按照編年史或者國別史去讀肯定是個大坑。所以要注意抓核心事件,主要人物,抓大放小。

    比如春秋就抓住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晉楚爭霸,弭兵之會和三家分晉,軍事上抓住幾場重要的戰役,人物則注意幾個霸主和他們的重臣:齊桓公和管仲,晉文公和狐偃、趙衰趙盾父子,還有子產和孔子。

    另外還要注意一點,對一些文化史意義上的典故,通史不會多提,但自己要有意識地去補充閱讀。比方說竊符救趙是怎麼回事,二桃殺三士又是什麼梗,要另外找些書去集中瞭解。這個建議同樣適用於以下提到的各個階段。

    春秋戰國的歷史,要詳讀是很累的,而我個人的意見,仍舊是取偷懶的辦法,只讀一本書,而且只讀其中的春秋戰國部分,這本書就是張蔭鱗的《中國史綱》。這本書既流暢又深厚,可惜天妒英才,張先生只寫及西漢末年,而且個人認為西漢的部分還過於簡略;至於春秋戰國部分,則絕對是本書的精華所在。版本就選蓬萊閣叢書,裝幀差了點,內容質量是修訂得很好的。實際閱讀量大概在10萬字左右

    到秦漢三國以後,只要結合地圖去看,讀懂了兩晉南北朝,基本上對中國古代史就能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和了解(晉朝的歷史在我的另一篇問答裡有詳細解答,出門右拐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怎麼看待中國書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