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笠冇著淋

    我是個知青,七十年代初,做過幾年生產隊會計,每年都制訂兩次糧食和現金分配方案,幾十年過去,還有些記憶。

    我所在的隊有一百七十多人,水田二百多畝,除去社員自留地和花生地四十畝,水稻實種面積都在一百六十多畝上下,還有少量坡地。

    糧食畝產750斤左右,全年總產在十一萬斤上下,每年扣除公糧12000斤,購糧12000斤,種子、飼料等15000斤,剩下70000斤分配社員。

    每年收割將要結束,大隊就集中各生產隊會計制訂糧食和現金分配方案。聽老會計說,六十年代初糧食是按舊三七方案分,即三份以人口分配,七份以工分分配,這樣工分多的戶糧食就多,小孩多的戶糧食就少,困難戶都因勞力少小孩多,變得更困難,中央發現這些問題,將原三七倒過來,七份以人口分配,三份以工分分配,這樣小孩多的戶口糧就得多了些,按工分分的口糧雖然少些,但大人的級別口糧又多了些。

    分配方案分成幾個級別,一至二歲、三至五歲、六至八歲、八至十一歲、十二歲以上。以我隊為例,這樣十二歲以上每年可分380斤左右,再加上各人的工分糧200多斤,基夲上是每個社員全年所得的口糧。

    其它還有些,比如晚糙後冬種的小麥,剩下來的種子糧,飼料糧,平常時收穫的黃豆、紅茹、木茹,這些都不入上分配方案的。按上年度糧食分配比例分給各戶。除此以外,社員自留地還種有些稻穀,以我隊的水平,在當地屬中上,糧食基本夠吃。

    生產隊每年種二十畝花生,榨油分配給社員。

    生產隊收入主要是靠稻穀、黃麻、冬種烤煙和養豬,全年大概兩萬多元,工分值都在五、六角左右。

  • 2 # 田六吾

    我是73年插隊於杭州錢塘江南岸棉麻區,主要糧食為雜糧為主,我喜歡記筆記,所以對當年分糧有紀憶,糧票分一個季度,水稻分一個季度,大小麥分一個季度,雜糧玉米,紅薯,花生分一個季度,具體數是糧票1O5斤,大小麥150斤,紅薯1500斤,玉米粒30斤,花生40斤,另處毛豆粒,芋艿等因為當時我們生產隊有一半壯勞力都去處面幹活,每天交工資給生產隊,所以我們那時分值有1毛2分,屬於中等水平!

  • 3 # 老孃舅說事

    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經歷過全民辦食堂,三年自然災害捱過餓,在我12歲那年,也就是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到生產隊掙工分了。記得那年是冬種,生產隊播種小麥,凡是到星期六和星期天小學不到書就到生產隊上工掙工分。因為我家兄弟姐妹多,靠我爸媽倆個人掙工分分不了多少糧食,所以我這個當老大的必須給爸媽出一點力。雖說幹一天才2個工分,但從來沒有嫌少過。我爸說了,小孩子目的的練生活,不在於工分多少。後來到16歲,初中畢業了才正式到生產隊上工掙工分。

    我爸原來是多年的生產隊隊長,可他不知怎的有一年選上了還是不願意幹。公社的駐村幹部每天晚上,上我家來做我爸爸的思想工作,最後我爸應承他們幹了個糧管員。生產隊糧管員,主要負責安排了婦女曬糧食、保管糧食、給社員分糧食等任務。對於一個社員一年分多少斤糧食,我爸是最清楚的,每次分完糧食老爸總是回家跟我們兄弟姐妹說,誰家今天分了糧食,誰家超支了沒有分到糧食。

    從我爸爸那兒瞭解到,那時生產隊分糧食是按三七開的,就是100斤稻穀,工分值70斤,人均口糧30斤。所以,那時工分掙的多的社員,分得糧食也要相對多一些,工分少的到年終會計結算,往往就成了生產隊的超支戶。

    像我浙西山區,土地貧脊,人多田少,大多都是農業學大寨改造起來的梯田,沒有水就是地,靠天不長糧食。我們生產隊一個勞動力一年分365斤糧食,其中包括稻穀、玉米、小麥、紅薯、土豆、黃豆、蕎麥等。說句心裡話,那時如果單靠生產隊分的這點糧食是運遠不夠的。還好我們這裡是山區,除了生產隊分的自留地,還可以開荒擴種,播種點山玉米、山小麥還是可以的,所以那時反而山區要比平原地區過的好。那個時代為了能吃飽飯,還有城裡的姑娘都願意嫁到我們山區來。

    後來,生產隊的超支戶越來越多,幾乎佔據全生產隊的三分之二,有很多糧食留在隊裡不是老鼠吃,就是時間長變質了。沒辦法,只好把分糧食改變成四六開,即人口六成工分4成,100斤糧食就人均口糧60斤,按工分結算分40斤,也就是說100斤糧食,沒有勞動能力的也可以分到60斤糧食,從而解決了超支戶的吃飯問題。不知你們生產隊時,一年一個人分到多少糧食?

  • 4 # 欽賜粟帛

    有定量的。18歲以上每人650斤,10~17歲450斤,10歲以下每人300斤。還要看糧食產量好不好,不好的話還要按百分比扣下。因為還要繳農業稅和公糧,

  • 5 # 好學晚風jl

    生產隊集化真不容易,一個二百人口隊,真正務農鍾莊家就三十來人,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還有義務工要承擔,放羊,喂性畜,會計出納教師醫師放映獸醫,鄉村企業,商店,抽大型水利工地等,真正幹活沒幾個人。

  • 6 # 使用者青草湖

    我是1969年下鄉知青,第一年我們有國家定量供應糧票,每月好像四十二斤,外加九塊錢生活費。第二年參與社員分糧了,我記得一個成人大慨一年有四百五十斤稻穀(做兩次分夏冬糧)可以碾三百來斤大米;另外一年可以分到四五百斤地瓜,五六斤花生油,填飽肚子沒問題。我們這個糧食情況全國應該算中等水平吧。(分的糧食油料是要從工分收入里扣錢的)。

  • 7 # 海闊天空146023514

    我上山下鄉在小隊當過會計。這個村裡的社員生活不錯。每個人的口糧是420斤。自留地糧每個人100斤。工分糧是每個工0.3斤。土豆是3斤折一斤糧。每家都養活著雞鴨兔和豬。過年家家都殺豬。有的人家一年喂兩隻豬,到縣城裡賣一隻。每年給國家交很多的糧食。有的村還比這個村富裕,有的村不如這個村。

  • 8 # 春去秋來75

    我在農場,吃供應糧,男職工每月45斤 ,女職工40斤,家屬30斤,孩子要少一些,我剛乾活每天6角,後來增加到1元,再後來和成人職工一樣了,每天一元二三角的樣子。

  • 9 # 七樂滾1

    我家住在黑龍江省下邊縣城的一個郊區,我是62年生人,我只讀了小學三年半,13歲在家帶我妹妹,14歲生產隊放豬,15歲生產隊放牛,16歲參加生產隊大幫哄,每天掙八個工分,17歲掙十個工分,我們的糧食是吃成品供應糧,男勞力屬重體力供應量40斤,女勞力也屬重體力供應量37斤,我們沒吃到過皮糧,(我附近的農業生產隊分配的皮糧是380斤至450斤,他們的糧食基本夠吃了),小孩多的糧食就不夠吃,因為孩子的供應量很少,生產隊日值倒還算可以,在我的記憶中,曾經日知分配過兩元四,兩元一毛八,一元二,八角,雖然錢掙的不多,但生活的壓力並不大,感覺比現在年輕人活的還要輕鬆,

  • 10 # 亮坤581

    生產隊時期社員所能分到糧食,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人口數量、耕地多少好壞關係最大!就是拿地少人多的廣東潮汕地區來說,人均耕地僅0.3---0.5畝,每年早稻能分到七、八十斤谷,晚稻能分到百多斤谷,另外還有少量番薯。其它的油、糖都上交公社統購統銷!

    你說人均年不足二百斤谷外加少量番薯,夠吃嗎?!那時潮汕人日三歺淨吃番薯粥,還吃不飽!

  • 11 # 臨風頌明月春去不辭秋

    內蒙的一個生產隊,農民口糧300-360斤粗糧,如遇災年不足300斤吃返銷糧,生產隊集體去銀行營業所去貸款,到糧食所購買,當然五類分子家庭除外。

    內蒙不產稻穀,所產的是穀子,一斤穀子碾成米後出小米065-7兩,360×0.7=252斤米,即使是粗糧人均每天也不到一市斤!

    252÷365天≈0.67市斤。如果做成小米飯也就一中碗飯。

    沒有副食品,缺肉少油,每天即使是一頓飯,一中碗連肚子都填不飽。

    所以那個時代公社號召以瓜菜代糧!

  • 12 # 龍抬頭666

    從新中國成立的5O年代至改革開放後的9O年代,中國農民為祖國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農民們的徵糧統購,對祖國的建設是功不可沒的!

    農民種糧是需要繳納公糧的,無論收成好與壞,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上交給國家,具備一定的強制性。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就高一些,除去交公糧的部分之外,農民還有一些結餘,勉強能夠維持生活。如果遇到天災,那糧食產量大大降低,交過公糧,幾乎就所剩無幾。

    現以我老家:衡陽市,常寧縣,柏坊區,大平公社,鯉魚大隊(現已改市和鄉)為例。按當時最先進的水稻品種,即“農墾五八”,其高度僅為5O釐米。由於76年以前,國家沒有能力生產化肥,全靠農家肥及草皮,塘泥做肥料。畝產如上帝恩賜,風調雨順可產300斤谷/畝左右,我們生產隊人口僅12O人,良田只有8O畝。

    全年收入:80畝X300斤=2,4萬斤,減去5千斤(交公糧),僅剩1,9萬斤,如按65%碾成米僅為1,2萬斤米。全隊12O人,剛好10O斤大米/人/年。100斤÷12個月=約9斤大米/月。9斤÷30天=每日僅有3兩大米,一日三餐,每餐僅有不到1兩大米。一口飯都沒有,僅夠塞牙縫!這還要靠天吃飯,如遇水災,旱災,那農民只有吃野菜,雜糧充飢。縱然天災人禍,但公糧必須得交,這是法律規定的。米比金貴,過來人都深有體會!

    當時的工人兄弟,重體力的每月是45斤大米,普通工人都有27斤米/月,那些城鎮居民都有25斤/月。可農民每月只有9斤米/月,這還要靠天吃飯,可想而知,當時的農民是何等的艱辛!種田的沒飯吃,正如:宋.徐照《辛苦行》所言;壠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擲梭女,手織身無衣。

    當時我們交公糧是按60斤/畝,(山丘田5O斤/畝,平原田6O斤/畝。)我們生產隊80畝田X60斤=約5000斤。曾記得,每年的夏末,就是交公糧的日子,我們將5千斤稻穀曬乾,風淨,挑選最壯的,最乾淨的。再用2條大船,用人工挑著步行一華里到湘江邊,再航行15華里水路到柏坊鎮。到糧站後,首先要測水份,不能有癟谷,再用風車車一次,過磅入庫。

    現如今,雖然國家給農民取消了農業稅,可是老一輩農民的養老真的成了很大問題。現在的農民工,60歲還在外地打工,7O歲還在“臉朝黃土,背朝天”,精心耕作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曾有網友在網上說:農民這麼大年紀為什麼還要打工賺錢?真想不通。老人言:飽漢不知餓漢飢。這個問題,現在的年輕人肯定不懂,建議你們去問問你們的老爸,或爺爺,他們最有發言權!沒辦法,為了生存,不幹行嗎?

    值得高興的是,現我們農村6O歲以上的農民兄弟姐妹,每月國家發給2OO元左右的養老費。雖然微不足道,但這也是黨和政府對農民的關心,愛護。相信農民的生話會越來越好!感謝我們的黨!感謝我們的祖國!

  • 13 # 開啟塵封的記憶168888

    夠不夠三百六,吃不吃金皇后。這是生產隊時期人們總結的一句名言。就是說每個成年人一年各和糧食總和360斤,十八歲以下的孩子減半分180斤,主要以玉米為主,當時的玉米品種名叫金皇后。也就是說那時,每個成年人一天平均一斤糧食,以玉米為主。過年的時候可以憑證買一二斤白麵,一斤多點肉,包餃子吃。所以那時侯人們都盼著過年,因為能吃餃子改善一下生活。

  • 14 # 了緣520

    我是75年3月插隊落戶當知青的,因為沒有一年時間,年終分多少斤糧食我記不清了。76年年終隊裡分我一千五百斤穀子,31塊錢,15斤茶油,這就是我一年的總收入。我的總收入是生產隊社員最高收入,因為當時生產隊長照顧我這個知青,讓我的工分跟他一樣拿隊裡、男社員最高的。

  • 15 # 翱翔蘭天鷹

    生產隊時期社員分的糧食是由年景的好壞和勞動工分多少決定的,年景好,糧食豐收了可以多得、勞動力多掙的工分多可以多得,一般是人平4~500斤,好的生產隊可以5~600斤甚至更多。

    但是,最低人均口糧不得少於360斤標準糧,這是政府鐵定的保命糧。有的人故意歪曲事實,說交了國家的自己就沒有了、主糧全交國家了,農民自己吃糠咽菜度日……,這全是謠言。就是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的1959~1961年,人均口糧都不能低於360斤,低於的由政府統銷、返銷糧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現在糖尿病患者有1億多,十年後糖尿病有可能完全治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