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最大的四合院

    其實日本偷襲珍珠港也是被逼的,因為當時的日本由於戰線過長,戰略物資日漸匱乏,處處需要從美國進口,而日本又不想處處被他人牽著鼻子走,又因為東南亞盛產橡膠等戰略物資,從而使得日本把目光投向了東南亞~武力入侵東南亞,以便奪取那裡的戰略物資,但是,當時的菲律賓有美國駐軍,進攻東南亞就必須要進攻菲律賓,也是基於此,美國宣佈陸續切斷對日本的戰略物資的出口。在此之前,日本曾經試探性進攻蘇聯~諾門坎事件,但是,在那次事件中,日本戰敗,迫於蘇聯的遠東方面軍(150萬部隊及大量裝甲部隊)的壓力,使得日本不敢輕舉妄動,就此也就對西伯利亞的物資採取了放棄態度。而這些也使得日本本來就匱乏的戰略物資更加捉肩見肘,為了打破這一局面,日本決定先發制人,偷襲沒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以便消滅自己的最大絆腳石~美國海軍,使得自己可以暢通無阻。

    1941年12月7日,日本出動了包括六艘大型航母在內的近百艘戰艦對珍珠港實施突然襲擊~珍珠港事件爆發。但事與願違的是,正是由於珍珠港事件,美國這個龐然大物被拉進了戰爭。日本可以說自掘墳墓。

  • 2 # 青年視紀

    在我們現在看來,日軍偷襲珍珠港的舉動似乎很愚蠢,可在當時日軍內部看並不是這樣的。

    這裡要提到一個著名的賭徒

    (當時的日本海軍將領:山本五十六)

    雖然我不知道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有55個哥哥姐姐,但我知道這個人是個瘋狂而技術高超的賭徒。關於他賭博的趣事有很多,有機會改天再寫,現在著重寫他在太平洋上的一次豪賭。

    珍珠港事件其實是一場能源戰,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日本因為美國對其實施石油禁運而採取的極端措施。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在1941年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和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存款,日本遭遇到嚴重的能源危機,沒有石油,日軍的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艦艇拋錨,日本本土的資源相當貧乏,根本無法補充巨大的戰爭消耗

    所以山本五十六想進行一場豪賭,在東太平洋一舉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然後在亞洲南下,佔領東南亞的各個石油產地,用以繼續維持戰爭的損耗。

    (日軍偷襲珍珠港資料圖)

    巧就巧在,日軍偷襲珍珠港當天,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戰艦並沒有在港內,日軍雖然打沉了許多大船,可並未傷到美軍筋骨,無法畢其功於一役。

    最後落到在亞洲深陷中國戰場,在太平洋麵對強大美國艦隊的下場,也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伏筆。

  • 3 # 風雲焦點說

    日本內部一直有南進和北上兩個陣營,到底是北上蘇聯還是南下太平洋,日本軍部一直爭論不休,直到諾門坎戰役的失敗,才讓日本認識到,北上的路子行不通,所以想要南進。

    第一,來自美國的制裁。

    日本本身就是個自然資源了匱乏的國家,打仗所必要的石油,基本都是依賴進口美國,然而因為戰爭形式的緊迫,美英強烈要求日本撤出中國戰場,所以美國對日本進行了石油制裁,以次要挾日本。日本和美國,早在一戰後,就互相把對方視為假想敵,此時,日本國內石油儲備已經嚴重不足,所以必須要採取措施進行石油補給,北上的路是不可能,只有南下太平洋,而南進的話,一定會觸動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美國一定不會善罷甘休,所以在出兵東南亞之前,先把美國打的癱瘓,短時間內無法參加戰鬥。

    第二,趕鴨子上架。

    整個日本軍部都認為,襲擊美國,從長久戰來看日本是沒有任何勝算的,然而在東條英機這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的提議下,天皇力排眾議,決定發動襲擊,其實真相還是被一位日軍軍官說出來了“日軍海軍軍部長期使用高額的軍費,一有機會就炫耀,太平洋海上防衛已經是銅牆鐵壁,現在要開戰了,如果說沒有把握,是無論如何也張不開嘴的”,加上天皇怕在陸軍面前沒面子,於是贊同了東條英機的建議。

    日軍在這件事上其實就算不偷襲珍珠港,美國也會找機會和日本起衝突,然後藉口和美國開戰,(美國不提供給日本石油,就已經把日本逼急了)只不過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動靜弄的很大,美國全民憤怒,參戰順理成章了,過程也更加順利了,所以日本發不發動珍珠港偷襲結果都是一樣的。

  • 4 # 老虎他爹

    這其中存在非理性決策的問題。

    因為二戰時,日本採取了一個非常奇怪而制度,內閣由陸軍相、海軍相,大藏相(負責財務)、外相和首相共同負責,5人之間名義上首相說了算,但實際上各行其是,首相很難干預到細節。

    這是明治維新後憲法留下的後遺症,它採自德國,德國為保留威廉皇帝的權威,所以明確規定皇帝負全責,享有絕對權力,首相相當於大管家。

    當時日本對民主制的副作用感到缺乏信心,且伊藤博文等薩長藩的新貴想長期具有實際權力,所以就引入了這套憲法。由於日本天皇長期無實權,特別是在明治維新中並無實際貢獻,所以他只是一個大傀儡,從明治到後來的大正、昭和,日本天皇從沒否決過內閣的動議。

    所以,名義上是天皇負責,實際上成了內閣負責,而內閣又是5個人各行其是。如果彼此配合好,問題還不大,如果配合不好,就造成部門利益壓倒整體利益的非理性決策。

    馬漢的《海權論》沒起好作用

    日本當時政治中最大的問題是海軍與陸軍來自不同藩,互相瞧不起,為了部門利益,彼此幾同冰炭。

    陸軍不斷髮動戰爭,獲得國家更多投資,海軍為了抗衡,開始強調美華人馬漢的《海權論》,當時日本海軍在東亞沒有敵手,也沒有海上擴充套件的必要。但《海權論》虛擬出兩點:

    1、制海權決定國家興衰

    2、必須保持最大威懾力。

    在此基礎上,日軍提出“4:6論”,即虛擬遠在萬里之外的美華人會首先進攻日本,日本需建立三級防禦體系,必須保證軍艦數量達到美軍的2/3,才能保證安全。

    由於日本開國源自“黑船來襲”,所以這套理論迅速走紅,其實當時日本一些明智的政治家主張“3:7論”,並與美國簽訂了協議,但日本海軍將此斥為“賣國”。

    所以,當日本陸軍在中國大陸擴張時,日本海軍堅持認為必須先發制人,否則目前的“3:7”根本無法保證日本安全。

    日本內政失調

    日本明治維新取得巨大進步,但它基本是靠是國家投資維持的,百姓受惠不多。隨著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日本社會矛盾空間激化,下層人民希望向上發展,出現了“少壯派”,組織了各種組織,如“一夕會”“櫻會”等,這些人多有軍事大學畢業文憑,感到在實際中升遷太慢、主張得不到重視,所以私下傳統,態度極端,經常採用刺殺、政變的方式來表達主張。

    到1931年時,日本海軍、陸軍已出現嚴重的“下凌上”的問題,上級軍官怕被暗殺,不敢明確管理,下層“少壯”想建功立業,動輒蠻幹。比如九一八事變,就是關東軍中下層軍官不聽號令,私自發動的,日本內閣幾次嚴令,卻基本沒起作用,特別是關東軍的少壯們還扶持了溥儀,這大大出乎日本內閣預料,致日本退出國聯,國際環境空前惡劣。

    1937年,日本匆忙發動對華全面戰爭,但規劃凌亂,各行其是,陸軍、海軍互相爭功,這是日本當時未能很快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從集體負責走向集體不負責

    日本佔據中國大片領土後,美國自然不能坐視。

    美國採取英國式的外交智慧,即“離岸平衡手”,要求日本、中國、俄羅斯保持相對均衡,誰一家獨大,他必然會集中另兩方來壓制它。

    其實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日本有好感,他的叔叔老羅斯福與日本曾有秘密外交,允許日本吞併北韓,成為東亞霸主,並稱日本為“準白人”。所以羅斯福在貫徹“離岸平衡手”時不夠堅決。

    然而,由於羅斯福宣佈對日禁運,特別是禁止廢鋼和石油出口,當時日本產業結構單一,如無此兩項,戰爭將難以維繫。所以日本決定鋌而走險,進兵東南亞,從那裡攫取石油,而通往東南亞,沿途有美國殖民地菲律賓,如不佔領,則交通線隨時可能被切斷,而要佔據菲律賓,必須打掉美軍在太平洋的主要海軍力量,於是聚焦於珍珠港。

    當時日本政局正在一片混亂中,東條英機為了壓倒近衛文麿,提出美國在利用談判拖時間,而日本鋼鐵、石油儲備將用完,必須馬上做決策。近衛文麿出身貴族,對美國擁有好感,所以他不斷敷衍東條,最終乾脆辭職。

    其實,當時山本五十六等海軍“艦隊派”不贊同偷襲珍珠港,但他們人微言輕,不想影響自己的仕途,所以故意制定了個非常荒唐的計劃,讓天皇去否定它。沒想到,日本天皇本來可以站出來,但考慮到自己只是傀儡,他終於同意了東條英機的意見。

    於是,各方都不負責,大家明知這是作死,最終還是執行了。

  • 5 # 釣魚倌

    明明知道美國是世界上頭號的軍事強國,但日本還是硬著頭皮捅開了美國這個大馬蜂窩。這裡面既有日本被迫開戰的因素,也有主動進攻的原因。

    主觀原因:尋求戰略資源的供給基地。

    日本是個小島國,資源貧瘠,戰略資源更是十分匱乏,在對華侵略戰爭中,日本的戰爭資源基本是靠從美國進口,特別是開動戰爭機器的石油。1941年美國對日施行石油禁運和凍結日在美國的存款,而日本的戰略儲備只能維持半年,日本遭遇了突如其來的能源危機,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閃電戰打敗美國,佔領美國保護下的東南亞奪取豐富的戰略資源以供戰爭之需。這是被迫開戰的原因。

    客觀原因:戰爭利益和侵略擴張的刺激。

    日本在佔領中國大部分城市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制定了“南下”和“北上”兩個基本軍事策略,北上就是進攻蘇聯,奪取西伯利亞,佔領豐富的物產,然而1939年日蘇大規模的諾門坎戰爭使日本遭受了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慘重的失敗,從而,日本把矛頭又指向了“南下”,準備奪取美英治下的東南亞,但奪取東南亞要解決的第一個也是最強的對手就是東南亞背後的美國,為了迅速打垮美國,所以日本閃電突襲了“南下”的交通要道珍珠港。這就是日本主動攻擊的因素之一。

    根本原因:日本日益膨脹的侵略野心。

    日本侵佔中國大片領土後,勃勃的野心日益膨脹,已不滿足當下的利益,向太平洋擴張,進軍東南亞的腳步愈來愈明顯。而日本的這種擴張行為嚴重觸動了美英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利益,所以才有了美國對日石油禁運、凍結資金的警告措施,但此時任何國家和任何措施也阻止不了日本胃口大開的擴張步伐,再加上日本戰略儲備的告急,所以日本才鋌而走險閃擊美國珍珠港,點燃了二戰中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這也是日本主動攻擊的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前因後果。

  • 6 # 海事先鋒

    日本也是沒有辦法了,兩線作戰是日本不願意看到的,但是日本別無選擇,而且只能孤注一擲。

    圖為二戰前的日本海軍閱艦式,圖中可見大量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

    日本在當時雖然在陸地戰場上順風順水,而且奪取了大量的土地,但是日本一直受困於幾樣資源,如果獲取不到,日本很可能後繼無力,不能繼續在陸地上的擴張態勢,這幾樣資源是橡膠、石油、黃金和鋼鐵。日本奪取的大量的土地都是匱乏以上資源的,中國的東北地區大量發現鋼鐵和石油還是在二戰以後,當時日本如果不去奪取菲律賓和大洋上的島嶼,就很難獲得這些資源了,這導致了日本對原本屬於美國勢力範圍的蠶食。

    圖為航行在太平洋上的二戰美軍航母艦隊,圖中有一艘戰列艦和3艘航母。

    而美國是一個強大的海軍強國,而且是當時世界第一工業國,美國在當時雖然保持的是一種中立的姿態,但是實際上已經在軍事上傾向於同盟國一方,並且大量的援助英國、法國、蘇聯的作戰行動,大量向以上國家出口資源、裝備、船舶、飛機、貸款,面對不斷壓制自己的勢力範圍的日本,美國雖然選擇了一時的退讓,但是如果寄希望於美國能夠不斷退讓也是不現實的,日本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明白太平洋戰爭無法避免,所以在自己略佔優勢的時候趕緊發動進攻,寄希望於畢其功於一役,一舉擊敗美國艦隊,然而日本沒有料到美國航母不在港內,雖然重創了美國艦隊,但是留下了美國航母,這為日本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圖為美國二戰時期的戰列艦。

    最後,日本當時處於一種軍事上的過度自信狀態,日本在印度洋地區對英國艦隊的打擊使得日本認為自己的海軍強大到了一定程度,而且日本相信如果自己能夠擊敗美國海軍,藉以奪取太平洋上的島嶼,日本就能依靠島嶼取得制海權,對海軍的需求會降低一些,日本認為美國陸軍的戰鬥意志不強,應該不能抵擋日本的進攻,實際上恰恰相反,美華人的戰鬥意志很強,而且在中途島海戰中迅速扭轉了態勢,日本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 7 # 大艦巨炮是男人的浪漫

    日本侵華勁頭足,全靠美帝暗中助

    戰爭機器需資源,石油鋼鐵輸血補

    美英在華利益損,日本猖狂野心足

    令其退出侵華軍,反倒挑釁佔越南

    美帝切斷輸血帶,戰爭機器開不動

    眼見石油快用完,聯合艦隊蹲港口

    鋌而走險襲珍珠,橫掃南洋奪資源

    美帝被迫參二戰,只怪養出日本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疫情結束後會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