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洪闊162024707
-
2 # 8910俯視天地
出身不由己,命運自選擇。抓住一個機會命運也許會改變。戰爭時期陝甘寧能給民眾帶來希望,拿起槍桿子鬧革命,比種地受壓迫強。
一些民眾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都抱有改變命運的想法。或許能出人頭地,混個一官半職,可以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和平發展期間,還數北上廣的經濟發展好。一些人往北上廣跑,主要還是想多賺點錢。只要有一技之長,能夠吃苦耐勞,找到合適的工作,總比呆在家臉朝黃土背朝天種地強。
-
3 # 張彰3
因為沿海邊境線太長,強敵又最強,防不勝防的事情太多太複雜,一但強敵登陸將是易攻難守,造成波及面也是最大的。西部恰恰相反,面鄰國家就那麼幾個,而且只有印度一個強國存在,所以西邊國防威脅要小於東邊海岸國防威脅。但東邊沿海自從航海技術發達以後,這裡的貿易也相應發達起來了,而且由於海運廉價商品加速了沿海的貨物流通和商貿發展,同時東邊貿易國家也是世界上的很多貿易強國,所以和平年代這裡必然是商賈雲集的重要目的地。這樣的國防邊境定局就決定了和平年代會有更多發展機會留給東部沿海城市,而戰爭年代西部相對東部更安全,戰時自然有更多人嚮往之地,但隨著科技發展,武器越來越發達,將會打破這一局面,東西國防安全差距會越來越小。
-
4 # zxcvbnm123456789asdf
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都在延安,有志的青年為了救中國當然都往陝甘寧跑。和平發展時期北上廣深代表了中國發展的最好地區,有志的青年當然都往北上廣跑。
-
5 # 度度狼gg
傅作義將軍在抗戰時期的最大貢獻,就是堅持了綏遠不棄,儘管所部第35軍曾經在日偽的進攻下幾乎不支,最慘時軍力只剩下不足40%,但終於堅持了下來。知道綏遠抗戰的重要意義嗎?那就是避免了日軍從塞外迂迴寧夏,進而從北方侵入陝甘,這也是重慶方面逐漸重視傅部以及提高其軍政地位的原因之一。
(傅作義)
所以出身晉綏軍的傅作義,雖然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時只是閻錫山手下的第7集團軍總司令,然而在抗戰中期以後職務一路飆升: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兼綏遠省主席、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到了1945年初,已經跟老長官閻錫山平起平坐了,當然,這裡面也有老蔣的刻意拉攏和分化晉綏軍的因素。
同時,也不能完全否定胡宗南的抗日功勞,這個“西北王”到升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時,手下已經有四個精銳集團軍45萬人馬。該部雖然躲在第一和第二戰區的屁股後面,但終究守住了黃河、守住了潼關和西安,也就意味著四川北大門始終是安全的,日軍無法從叩開川北覬覦成渝。
雖然胡宗南後來也晉升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但是從傅作義和胡宗南的職務可以發現,抗戰時期第八戰區的作用還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衛陝甘寧青諸省。從1937年11月成立到1939年初,戰區司令長官一直是由老蔣自兼的,直到陝甘寧局勢稍穩的1939年初,才由陸軍二級上將朱紹良接任。
從第八戰區的設立可以證明,陝甘寧地區在抗戰初期也不是那麼安全的,如題所說人口大規模流向上述地區,其實並不準確。中華民族的傳統“避難所”仍然是巴蜀地區,這是由地理位置、經濟條件和人口情況所決定的,陝甘寧地區除地理上並不足夠安全以外,糧食問題和經濟水平都制約著,並不適合大規模人口遷徙。
(朱紹良)
主要原因還是地貧民脊和糧食短缺,比如陝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外因自然是敵人的封鎖,內因也確實是延安脫產人口較多,而糧食產量又較低。從1937年到1945年,陝甘寧邊區共接收了由河南、寧夏、山西、河北等省份避入的29萬人,到1941年邊區總人口為135萬,1945年也才達到159萬人,其中還有不少是內地赴延安的革命青年,所以人口增長比例真心不大。
但是四川可不一樣了,它位於中國西南腹地,屬於外圍山地中間有平原(成都平原)的盆地地形,自古便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不僅在地形上有利於抵抗外敵,成都平原出產的糧食也能夠養活大批的內遷人口。到抗戰相持階段,重慶軍隊的防禦重心,就是從豫西、鄂西、湘西到黔桂一線,目標就是拱衛以四川為中心的後方。
(傅作義和趙承綬)
糧食供應更是大問題,隨著黃河、長江、珠江等流域產糧區的相繼淪陷,四川省承載了國民政府最主要的糧食負擔,僅從1941年到抗戰勝利的4年間,四川徵收稻穀的總量就佔到了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所以劉湘才敢說:“四川可出兵30萬,供給壯丁500萬,供給糧食若干萬石!”
根據不完全統計,自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到1938年3月之前,從沿海地區逃往戰線後方的難民至少有2000萬人,但“此二千萬人之脫離虎口逃到後方者不足十分之一”,那也就是說,不低於200萬人湧進了大西南後方。注意這只是普通的難民,尚不包括國民政府西遷入川渝的大批軍隊和政府工作人員,僅重慶人口1945年即激增到126萬餘人,而1935年這裡只有30萬人口。
(寧馬)
所以抗日戰爭期間百姓真正逃難的方向,不是什麼陝甘寧,而是大西南的雲貴川,實際上古往今來大多如此,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亂爆發,連唐玄宗都從西安跑到了四川,鬧八國聯軍那會,慈禧逃亡的第一站雖然是西安,假使情況繼續惡化,估摸著還得入川。
1944年豫湘桂戰役慘敗時,風聞日軍有進逼潼關的跡象,西安城內的大小機關紛紛裝箱準備跑路,目標正是漢中。戰亂年代,普通老百姓逃往西南的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為了“活命”,面對日本侵略者的燒殺淫掠,哪怕在西南大後方吃糠咽菜,總能夠保證基本的人身安全,在東北、華北、華中等地區,日本人炮製的屠城屠村血案還少嗎?
尤其是南京大屠殺以後,民眾的恐慌更甚,但凡有點能力的家庭,必然舟車甚至步行一路西遷,整個八年抗戰期間,從沿海地區逃往大後方的人口,權威數字不低於5000萬,比較而言,逃到陝甘寧地區的難民數量根本微不足道了,黃河天險,其實也影響著普通老百姓入陝甘寧的通道,而另外一邊,又是戰線對峙區。
至於現如今更多的人投奔“北上廣深”,則更容易理解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肯定好於西南內陸,個人就業和發展的機會也更多一些,目的當然不再是僅僅為了活著,而是為了“活得更好”。
-
6 # 王如奎
陝甘寧邊區,戰爭時期,那裡是現代中國的火種,那裡有真正的革命者,全中國優秀的青年人心中嚮往的地方,從那裡走出的青年八路軍,游擊隊員,奔向敵後堅持抗戰。迎接解放!
他們都是優秀的中華兒女。
現在的北上廣地區,也是優秀年輕人嚮往的地方,她們是8O後,90後,00後,她們在努力為這個國家奮鬥,改善了個人生活,建設了這個美好的囯家,中國的科學家平均年齡35歲,這是值得傲嬌的一代人。
-
7 # 無事翻書有空說話
戰火燒紅了中華大地,長趨而入的日寇鐵蹄,四分五裂的軍閥割劇,搖搖欲墜的蔣家王朝,大路上倒斃的餓殍……有理想、有文化、有血氣的青年人,為拯救苦難的祖國母親,嚮往光明,嚮往自由,嚮往那充滿生機與希望的陝北。無怨天悔,不懼生死,投身革命,讓我們萬分欽佩!先烈們拋頭灑血打下的江山,就是為我們的下一輩幸福。三十年創業艱難,拓展出幾座先行試驗的城市。有夢想、有抱負、有膽量的年輕人,到北京去!到滬上去!到南方去!到一切可以築夢造夢的地方去,追逐財富,追逐幸福,追逐明天,無論是發家致富,無論是傷痕累累,我們都應該用愛心呵護,也應當表示欽佩。也許有一天,走出去的是你的兒女!
-
8 # 歷史風暴
這是兩個問題,戰爭的時候為什麼往陝甘寧跑?和平的時候為什麼往北上廣跑?
第一個問題:戰爭的時候為什麼往陝甘寧跑??
陝甘寧就是今天的陝西、甘肅、寧夏,從歷史上看,這三個地方曾經是中原王朝長期的西北邊境,而古代中原王朝面對的最大威脅就是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例如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等。
所以,陝西、甘肅、寧夏一帶曾經長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遊民族作戰的戰場。
例如,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最大的一場對外戰爭就是派出30萬秦軍主力在寧夏一帶和匈奴作戰,卻匈奴七百多里,保障了當地10多年的和平。
但是,畢竟匈奴人以騎兵為主,七百里地最多三天的路程,而秦軍以步兵為主,很難及時有效的對匈奴人實施反擊,所以雖然匈奴主力已經遠離陝西、甘肅、寧夏一帶,但是還經常會有小股部隊拿下騷擾。
秦始皇派蒙恬和他的兒子公子扶蘇在這一帶囤積重兵,到了漢朝的時候,甘肅所轄的河西走廊成為漢朝向西進入西域一帶重要的路線,為了保障這裡的通行,漢朝將長城繼續向西修,囤積重兵並且建立了武威,酒泉,張掖和敦煌四座城市,並且將內地數十萬老百姓遷徙去開墾。
這就是為什麼戰爭年代要往陝甘寧跑的原因。
那裡有戰爭當然要往那裡派人打仗嘍。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和平的時候往北上廣跑??
個人認為,這個所謂的北上廣是一個虛指。
為什麼叫虛指呢?
因為北上廣三個地方在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都不是中心城市。
北京古稱幽州,到了漢朝的時候這裡才逐漸發達起來,成為和北方遊牧民族實施邊關貿易的重要集散地。
但是相對於中原一帶和800裡關中平原要差一個檔次,最多也就相當於現在的二線城市罷了。
直到元朝的時候,這裡成為帝國的首都,才逐漸成長為超一線城市。
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來看,和平時期往北京跑,元朝之前主要目的應該是因為當地地處邊關,像陝甘寧一帶經常和北方的少數民族作戰,估計是老百姓過去撈軍功去了,或者雙方暫時休戰的時候,中原人前往幽州一帶,有可能是和北方的遊牧民族做買賣。
元朝之後,這裡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文薈萃之地,當然來這裡的人就更多了。
上海最起碼在戰國年間這片土地還是一片海,而且直到宋朝的時候上海周邊地區才得到大規模開發,超過了北方的中原一帶。
直到近代,上海因為港口才逐漸成長為中國第一經濟之都。
戰國之前往上海跑估計是打漁去了。
大上海變成陸地之後,目的主要以開發為主,把這裡變成魚米之鄉。土地是需要開發的,否則沒什麼價值。古代人口少,打仗的時候往邊關去人,只有和平了才能拿出人口和資源開發這些蠻荒之地。
廣州,他雖然遠離中原核心區,但是由於地理上的便利,發展卻比上海還要早。
當海上絲綢之路在唐朝的時候逐漸建立起來之後,這個位於中國東南一帶的沿海城市成為泛海而來的西方商人的重要落腳點和商品集散地,內地的絲綢瓷器茶葉運到這裡賣給那些老外,然後換取老外從海外帶來的特產運到內地。
所以,到了唐朝末年的時候,當地的外華人竟然達到了將近10萬,可以說是僅次於長安的國際大都市。
和廣州繁華異常相比的是,廣州周邊地區發展卻一直都非常慢,因為在農業社會,除了廣州可以依靠貿易之便快速繁榮起來以外,其他地區得不到有效輻射,還很荒涼。
廣東地區甚至是整個嶺南,作為遠離中原核心區,想要把這裡完全開發起來要等到明清時期了,而在此之前,除非去做買賣,大多數人去廣州相當於今天的人們開發大西北,他們的行為是值得欽佩的。
看了題主提出了兩個問題,我心生感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就是這麼勤勞勇敢。
硬核!
-
9 # 新鄭和下西洋
為啥戰爭時期,都往狹甘寧跑,和平發展時期,都往北上廣跑?
人往高處跑,水往低處流
因為陝甘寧是Sunny明媚,讓人心情舒暢的地方,雖然經濟相對落後,但是,那地方是崇高精神聚集的中心。
和平發展時期,都往北京上海廣卅跑,因為這幾個地是施展才華,能掙
錢,生活舒適的寶地。
-
10 # 踏雪有痕之中國心
現在的北上廣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是國際有名的大都市,到北上廣發展是年輕人的夢想,老年人的奢想。
陝甘寧在戰爭年代,比現在的北上廣更高大上,是革命聖地,到陝甘寧發展也是年輕人的夢想,連國際友人白求恩同志都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來到陝甘寧。
回覆列表
因陝、甘、寧以山區為主,地形複雜,地大人少,戰爭時期無論是人民還是較弱武裝到此地便於生存、避免危險和發展。北、上、廣是大城市,和平時期是商業、經濟繁榮之地,人居、文化大城,便於人們生活。戰爭年代是兵家、政治家首選必爭之地,更是戰場的首選地,易爆發戰爭。所以,戰爭時期,都往陝、甘、寧跑;和平時期都向北、上、廣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