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社會有點呂

    古時候,進入炎熱的伏日,有吃各種消暑清涼食物的習俗,其目的是預防暑熱傷身

    漢代,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汗,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所以說,古人盛夏吃湯餅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避暑方法

    宋代,伏日清熱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諸如瓜、李、荷葉、綠豆湯、鱔羹、銀苗菜、新蓮、避暑湯等

    明清以來,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清朝北京地區伏日選擇中草藥避暑

    除上述以外,古代伏日消暑食品還有冰、綠荷包子、綠豆湯、鱔羹、銀苗菜、楊梅、鮮藕、鮮菱、西瓜、香瓜等近十餘種。其中以水果、蔬菜和中草藥為多,這些食物大多性味甘、寒、溫、平、辛。主治清熱消暑、除煩止渴,或瀉火解毒、養心寧志、健脾益胃。這些消暑飲食方法都是十分理想的夏季保健膳食

    古代沒有 電扇 ,也沒有 冰箱 、 空調 ,難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嗎?其實不然,古人的夏天更 親近自然 ,更有情調,他們也能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 竹編 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 扇面 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 愜意 。“人工風扇”即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生成 涼風 ,當然布衣是享受不起這種電扇的。

    中國是 瓷器 的故鄉,在很早我們的先人就知道採用 瓷枕 解暑 ,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腦袋枕著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涼快極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諸如這樣的詩句都說明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蟲也用 蚊帳 ,但是他們用起蚊帳來可比現代人有情調。少女們在帳內懸掛 茉莉 、 珠蘭 等 香花 ,夜帳中沁人心脾、香氣四溢,巧手的婦女用花枝編成 麒麟 、 鯉魚 等吉祥物掛在紗帳裡,定能 做個好夢 。古人還有配掛香囊的習俗,許多香囊中的藥材都有驅蚊蟲的功效,比如 藿香 、 薄荷 、 菖蒲 ,這相當於把“ 蚊不叮 ”帶在了身上。

    古人沒有 電冰箱 冷鎮食品、製造冰塊,官府在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一旦夏天到來有錢人家便買來冰塊或者 白雪 ,拿出來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這製冷的效果絲毫不亞於今天的空調,還不耗電,不汙染環境。宋代經濟繁榮,冷食花樣翻新,雖然比不上現在的空調電扇,冰鎮西瓜。但古時的夏天生活還是很豐富的。

  • 2 # 風揚川

    古代的避暑方式因科技與現代相對落後,所以有一定侷限性。

    但是,古人卻會利用風、水、冰、植樹,以及相對恆溫等方式進行避暑。

    風,讓居所通風或者是扇子。

    水,院子裡的水缸(當然,也有消防的作用這裡先不提)、水池,將水撒在地上。

    冰,冬天將冰收集,存在地窖裡,等到夏天再取出來使用,由於成本高,這種方式普通百姓是享受不起,但是,一般家庭也會用另一種方式,如將食物放在井水裡拔一下。

    植樹,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而實際上,大量的植被覆蓋可以形成一個隔熱層。

    相對恆溫,如山洞。

  • 3 # 秘參堂養生薈萃

    夏天烈日炎炎,燥熱酷烈。雖不至讓人厭惡,但因常與悶、熱、躁聯絡在一起,古今往來的人,都想到了一個相同的詞:避暑。古代沒有諸如風扇、空調等降溫電器,他們是怎麼避暑的呢?自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根據地理位置不同節氣各異,透過移居而住來達到避暑的目的。動物界的候鳥便是採取這個辦法。清代從康熙皇帝以後,歷任皇帝每年夏季都會離開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消夏。只是這樣的避暑方式,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到,不具普遍性。稍次一點的方法是用冰祛暑。據早在《詩經.七月》中,就有“鑿冰沖沖”窖儲度夏的記載,避暑納涼在人們的夏季生活中由來已久。根據《大清會典》中記載:清代在紫禁城、德勝門外、正陽門外等設有專門儲藏冰塊的官窖計十八座。冰窖採用埋入地下一點五米的半地下形式。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轉年的夏天使用。雖然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但因價值昂貴,尋常百姓家往往對上述的兩種最好的避暑方法只能望涼興嘆。但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也想出了眾多避暑的好法子到了漢朝,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橫空出世。《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做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個人運動,滿屋人涼快,這又是一種很大的進步。到了唐朝,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屋子裡自然會涼快起來。明朝時候,涼屋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代人已經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又清爽。大約在3000年前的商代,冷飲也開始隨著出現。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發展到唐朝時,開始出現“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嚐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300年後,被法華人高價買走,此後不知怎麼的又傳到了英國。英華人改造後,製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們大賺其錢時,有沒有想到要感謝一下中國的忽必烈。

  • 4 # 北北兔進口母嬰

    1、尋找陰涼的去處,建設行宮,比如元朝的上都,清朝的暢春園、避暑山莊等

    2、唐朝皇帝是這麼避暑的--建設一個四面通風的八角亭式宮殿,宮殿外面有河流(關鍵是活水),河岸與宮殿之間有一座碩大無朋的水車--水車被水流推動,其轉輪上的竹筒不斷將水舀起,並自動提升至宮殿屋頂澆下,清涼的河水把宮殿上方的暑氣一掃而光。如此迴圈往復,就起到了現代空調的作用

    3、古代宮殿中,都建有植被茂盛、湖泊密佈的御花園,那些地方的溫度,通常都要低於別處

    3、另外,在皇帝們辦公居住的地方,還要擺上一盆盆的冰塊,來起到消暑降溫的作用--古代沒有冰箱,這些冰塊全部取自山裡的地下冰窖

    4、在飲食上,古代皇帝多食用一些具有清涼敗火的保健餐飲,比如酸梅湯;同時,皇宮中的御醫也備有諸如仁丹這樣的避暑藥品

  • 5 # 溪水西流

    古代雖然沒有空調、電扇、冰箱,但是古代人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古代的避暑方法絕不會少,而且這些發明都讓後人嘖嘖稱奇!

    下面給大家列舉幾個朝代的消暑方式:

    扇子

    扇子最初稱為“五明扇”,據說是虞舜所制。

    扇子還有一個別名叫做“涼友”,出自宋陶谷的《青異錄·器具》:“商山館中窗頰上有八句詩云:‘淨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帚與扇明矣。”這個名字還真的名副其實,從古至今扇子都是夏季最普遍的必備品。

    戰國時的冰箱-青銅冰鑑

    1977年出土於湖北擂鼓墩曾侯乙墓中,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鑑,四足獸、八龍耳、八接簷,紋理精美、鑄造工藝精湛。這是有記載以來,中國最早的冰箱了。看這個鑑的剖面圖,它不管可以冰酒,而且可以溫酒,古人真的腦洞很大!

    《楚辭·招魂》中有兩句話就形象的說明了這中冰鑑的作用:“挫糟凍飲,酎清涼些。”

    先秦時期的“窟室”

    先秦時古人就會用冰塊降溫了,那時人們把冰塊放在一個地下建築中,這個地方被稱為“窟室”,

    炎熱的夏夜,貴族們會在窟室飲酒作樂,是不是很像現在的酒吧?

    漢代的“清涼殿”

    漢代的皇宮裡專門建有“空調房”叫做“清涼殿”。清涼殿內以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旁邊還有宮女太監扇扇子,在這麼多降溫措施下,必定能清涼一夏。

    唐代的“含涼殿”

    唐代的時候,安城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裡都有自己的“空調房”叫做“含涼殿”。含涼殿內有“扇車”,相當於現在的空調扇,這種“扇車”用水轉動扇葉,扇葉對著涼水吹就形成了涼風。

    元代忽必烈最愛的“冰激凌”

    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一書中說:“東方的黃金國裡,居民們喜歡吃奶冰。”據說,因為元世祖忽必烈是蒙古人,生性愛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儲存,忽必烈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在牛奶中加入冰,這樣牛奶不但冰爽可口,還可以延長儲存期限。之後又發現冰和牛奶凝成沙泥,為了更好吃,往裡加入蜜餞和果醬,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的雛形。馬可·波羅學習了“奶冰”的製作方法,之後帶回西方,不斷推廣傳播,經過多次的改造,也就有了現在的冰激凌。

    清代的“冰箱”

    圖1是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對清代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琅冰箱。它的箱體為木胎、鉛裡,表面採用掐絲琺琅工藝,造型別致美觀。

    圖2也是清代的一種冰箱,是宮廷普遍使用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箱內一般採用鉛或錫為裡,除了因為它們導熱性較弱外,也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蝕木箱。

    這兩種“冰箱”都是根據青銅冰鑑發展而來,但更加小巧,便於移動。

  • 6 # 老龔166916589

    。消暑工具以各種各樣的扇子為主,扇子已成古董,它有好多品種,簡單地說,從低檔到髙檔有:芭蕉扇,蒲扇,紙團扇絹團扇,摺紙扇折絹扇,金殿上的撐扇等等。像公共場所,如理髮店,灑樓,屋頂上方製作風逢,用底下傭人拉風,總的來說,古代消暑沒有什麼好辦法。

    。大小暑天,農村夜裡都睡在露天門扳上,一直要白露,有話稱:白露身不露,證明白露後天氣自然涼爽了,可以睡在屋內

    。為啥大暑最熱,大寒最冷。這與天文學有關係,交大暑那天,就是太陽離地球最近的一天,向後慢慢離開,一直到大寒,太陽離開地球最遠的一天。太陽的遠近就直接影響到地球的冷熱。祖先那時沒有科學,能制訂出二十四個節令,來指導農業生產。就說明祖先在幾千年前就能撐握自然變化,是何等聰明和偉大。

  • 7 # 橙歸

    古人避暑的方法其實蠻多的,不過也只有貴族才享受的起,窮人一般是“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或划船行舟,蕩於湖中,尋風亭水榭,柳岸樹蔭之處,嬉耍度時,可以“酌酒以狂歌,或圍棋而垂釣,遊情寓意,不一而足。”

    第一種避暑方式:取冰降溫古代皇室都有冰窖,每逢冬季便命人將冰塊採來堆積在冰窖。夏季取出來放於大殿四周,冰塊一點一點融化過程中,室內的溫度漸漸降低了。

    第二種避暑方式:冰鑑

    出現在春秋時期,冰鑑分裡外兩層,外層放冰,冰是冬天時收集貯藏在冰窖裡的;內層用來冰鎮果子和酒,再在冰鑑上面開幾個孔,還能往外冒冷氣,降低室內溫度。

    第三種避暑方式:避暑建築

    自雨亭、含涼殿是最為典型的避暑建築設施。這種建築多是利用水流的流動,帶動空氣的冷熱交換。張仲素《宮中樂》詩云:“甘泉將避暑,臺殿水光凝”,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讚譽。 第四種避暑方式:旅遊避暑

    最出名的避暑勝地為承德避暑山莊,每到高溫季節皇室便攜家帶口前往承德,森林覆蓋率高的承德是天然的度假山莊。

  • 8 # 田園胖胖

    古代應該沒有什麼有效的避暑方法吧,由於現代氣候變暖,家裡不但有風扇,還有空調,現代人們享受了太多待遇,從來不缺涼爽的地方,所以夏天也顯得特別熱,古代人主要防暑納涼的工具也只有一把扇子,在房前屋後的樹林裡乘涼三五成群的閒話家常,古代人穿著保守即使是在炎炎夏日也是裹著厚厚的粗布衣衫,男人們還好,熱了可以下河洗澡降溫女人們只有去地印子裡待著,在我姐姐的公公家裡我見過不知道流傳了多少代的地印子,是人工鑿出來的一個大坑,留了一個小口,深約4米左右雖然涼爽卻是不通風,類似於現代的地下室結構,冬天可以儲藏瓜果蔬菜,夏天可納涼避暑,據說是當面按照古人的構思建築的用來防範鬼子進村的,所以現代的人不要總抱怨天熱,想想古代人你已經很幸福了

  • 9 # 我是辣條

    在清朝,伏天裡選擇中草藥避暑是當時北京地區一大特點,在《京都風俗志》中記載,在伏天,有人喝冰水,有人煎熬蘇葉、藿葉、甘草等湯,稱之為暑湯,並在街上出售。這裡的“蘇葉”,即紫蘇葉,中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發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中老年和兒童夏日飲蘇葉湯,則有健脾補中的功效。

    除了老百姓喜歡製作暑湯消暑外,宮中的御醫在夏季也會開出消暑的中藥方子,如香薷湯、暑湯等湯劑,還有香薷丸、藿香正氣丸、清暑益氣丸等丸藥。這些藥方主要的成分是藿香、香薷、扁豆、陳皮、茯苓、木瓜、滑石、甘草等。中醫指出,這些中藥對於治療在溼疫時氣發生的暑溼感冒比較有效。八月份是暑溼的月份,服用藿香、甘草、金銀花等中藥或湯劑也有利於預防中暑和感冒。

    明清:

    明清以來,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蓮子湯。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具有養心益腎的功用。中醫專家指出,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在清朝宮廷中,消暑冷飲的種類就有很多了,冷飲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料製成,冰鎮後吃起來絕對爽口。

    漢:

    其實,飲食避暑從漢代就開始了。據《荊楚歲時記》載:“伏日進湯餅,名為消惡”。古人習慣稱暑氣為惡氣,避惡就是指消暑。“湯餅”是一種放在水裡煮熟的麵食。雖然湯餅本身不是清涼食品,但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汗,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所以,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消暑方法。現在人們也可以吃一些熱氣騰騰的面出身汗來消暑,但是要因人而異,只適合不愛出汗的人。

    以下幾款古方膳食消暑一一推薦:

    東坡避俗

    材料:竹葉6片、麥冬10g、參須10g、甘草5g。

    調味料:冰糖(隨意)。

    做法:

    1.鍋內加水放入麥冬、參須、甘草先煮出湯汁,再濾渣取汁備用。

    2.竹葉洗淨切成小段放入玻璃壺中,用剛煮好的湯汁趁熱沖泡約5分鐘。

    3.飲用時加入少許冰糖調勻即可。

    健康小方籤:鮮竹葉能利尿解溫、清心胃之熱,加麥冬、甘草煎做飲品,很適合做夏天消暑熱、解煩渴的清凉飲料,體會一下東坡詩吟“無竹令人俗”之心境。

    仲夏清涼

    調味料:冰糖(隨意)。

    做法:

    1.鍋內加水煮開,放入白茅根煮出汁後濾渣取汁,再加少許冰糖待凉備用。

    盛暑清悠

    材料:黨參25g、麥冬15g、五味子10g。調味料:蜂蜜或冰糖(隨意)。

    做法:

    1.所有材料放入鍋內,加水用慢火煮約15分鐘。

    2.濾渣取汁,隨意加蜂蜜或冰糖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有人主張“誰受益誰養老”,你怎麼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