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色星星的夜晚

    中國史更可信一點,因為中國是五千年的大國,遺留下來的古蹟及古籍都比較多,都是有跡可循的,而國外的比較散,不一定是真的

  • 2 # 小溪潺潺14

    中國的史書似乎更為可信。尤其古史,史家更有節操,且不受統治者強權左右。至於唐以後之正史,多受君權制約,可信度稍低

  • 3 # 程林4721

    我個人認為。要從文獻書籍中去了解歷史的可信度,還是外國的歷史書籍,可信度比較大一些。我為什麼要這麼說,就是因為外國的史書是透過辯證思維譜寫出來的。而中國的史書都是由勝利者用正能量思維寫出來的。這就缺少辯證思維,也降低了可信度。

  • 4 # 勇戰王聊歷史

    四處搞殖民統治的歐美人,和愛搞歷史發明的日韓,怎麼看都不是可信之人。

    前幾年,我買了本《太后與我》,重新整理了我的三觀。這本書的作者巴恪思曾是英國外交部駐大清的翻譯,在書中堅持說自己是慈禧的情人。有興趣的朋友,翻看此書的第115頁。。。

    哎,這就是外華人。更可氣的是,國內竟然有出版社給發表了。。。

    外國本來就缺少官方修史,很多個人搞史書的又多是為了謀個名氣。所以,寫出來的東西很難讓人信服。就是近代外國非常出彩的考古工作,最初也是為了“奪寶”!根本不是為了史學研究。所以,也沒啥好說的。

    而日本人和南韓人更厲害,都是歷史發明家。尤其是那個叫藤村新一的,在日本偽造了幾十處假遺址,愣是把日本的歷史往前推了70萬年!

  • 5 # 道史說雅

    中文之“史”字本義為掌管書冊之人,書冊何來?

    中國古代就有結繩記事的習慣,起初是為了備忘,後來有心的人從這些千變萬化的備忘裡找到了某些規律,而且還發現在這些規律和變化指導下可以趨吉避凶,於是就有了占卜。

    那些聰明人不想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秘密,占卜一事就逐漸神秘化,被有意地編撰成一些密碼,並逐漸完備,可以說這便是《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的由來,也稱為隱學。

    一般來講,掌握著隱學的集團便掌控著這個世界。

    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發現之前掌控的規律並不足以讓他們很好地主導這個世界,所以便開始組織專門的人員去搜集更多的事件來豐富自己的資料庫,從而增強手中的控制能力。史官、天相官、氣象員、數學家等應運而出,各種觀測職責也越來越細。《禮記》記載: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這些東西被稱為顯學。

    由此可見,越客觀的東西對統治者越有利,只是被公之於眾的真實有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

    西方也有這樣的人,但他們大多都不是有組織的,或者說官方的。而且靠行吟詩人口口相傳的比較多。為了方便記憶,這些資料大多會被變成故事或朗朗上口的詩歌形式,規模比較宏大的就叫做史詩。最具代表性的比如荷馬。

    所以他們的歷史叫做“history”,詞根是“story”,也就是故事。

    這樣一分析,哪邊的更可信就一目瞭然了。

    但可信與價值並不是劃等號的,因為正如上面所講,找到事件中的規律指導人們的行動才是根本目的,也就是掌握隱學才是王道。

  • 6 # 戈小王

    由於人無法活的足夠久遠,想要獲得前人的資訊,史書是最直接方式之一。

    中國西周末年各諸侯國已有歷史記載,如晉國之《乘》、鄭國之《志》、楚國之《檮杌》、魯國之《春秋》等,《墨子》裡面說墨翟曾見過“百國春秋”。其中最為著名的有:《春秋》《左傳》、《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等。

    注: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01.史記 (漢·司馬遷) 02.漢書 (漢·班固) 03.後漢書 (范曄、司馬彪)04.裴注三國志 (晉·陳知壽) 05.晉書 (唐·房玄齡等) 06.宋書 (南朝梁·沈約)0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08.梁書 (唐·姚思廉) 09.陳書 (唐·姚思廉)10.魏書 (北齊·魏收) 11.北齊書 (唐·李百道藥) 1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13.隋書 (唐·魏徵等) 14.南史專 (唐·李延壽) 15.北史 (唐·李延壽)16.舊唐書 (後晉·沈昫等) 1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1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20.宋史 (元·脫脫等) 21.遼史 (元·脫脫等)22.金史 (元·脫脫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張廷玉等)

    當然西方也有大量歷史記載如::希羅多德《希波戰爭史》、色諾芬《希臘史》、凱撒《高盧戰記》、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史蘭克《普魯士史》,艾因哈德《查理大帝史》、勒費弗爾《拿破崙時代》等。

    無論是官方的正史還是民間流傳的野史,說是完全真實記錄,想來總是不可能。一些君王為維護自己的權威,貶低前朝他國,一些史官失了節操趨炎附勢改,一些當事者為增加故事的趣味,都使作為後來者的我們對真實的歷史產生了一定誤識。這是中西方共有的弊病。當然如果一味吹毛求疵也沒有必要,在眾說紛紜中找的最通順,最符合邏輯的歷史線路,也不失為歷史愛好者的樂趣。

    迴歸問題本體,本人還是認為中國歷史的可信度更高點,一是每個朝代修史的傳統,留下的資料相對比較全面,便於考證,西方相對鬆散。二是數千年來中國的文人多數還是很有氣節風骨的。三是咱是華人得投一票(怪不得歷史有偏頗了,哈哈哈)。

  • 7 # 和藹的老豆

    研究四百年前的古代史,地球上只有中國有完整資料。這個世界至今都偽史盛行,唯獨中國歷史根據和脈絡鮮明。而且國家歷史、地方歷史、縣誌、鄉志、個人傳記,一應俱全,互相印證。以至於中國史學界認為“孤本不入正史”。一方面說明治史嚴謹,一方面也說明史料之豐富、文明之發達。

    反觀西方,別說孤本、贗品都入史。西方几乎沒有歷史,所以開始瘋狂收集和陳列各種文物,以證明自己的歷史並不虛幻,於是文物偽造成風,至今大量文物也沒有講清楚真的還是假的。

    博物架這種東西,中國自古就有,而用博物館來證明自己的歷史,中國沒有。因為中國不需要。所以華人並不有心收藏所謂歷史證據,只有文玩和書畫被代代相傳。尤其是書畫,儲存期限本就不長,於是西方有人就開始攻擊中國歷史,汙衊中國古書都是偽造的,可謂賊喊捉賊。

  • 8 # 楊biubiu嗶嗶

    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簡單闡述一下何為歷史?我們摘取部分中外賢達對於歷史的詮釋。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梁啟超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也”

    大英百科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他們中一個重要的共同點是,歷史不僅僅是人類過往事件和行動的記錄與詮釋,更重要的是對其的探索和研究。

    人類達成的所有的共識皆是對於歷史的探索而得出的總結,歷史帶來的所有精神並不是最終的,也無所謂對錯,正因為歷史需要不斷髮展完善,才使得它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人類文明遺留下來的軌跡就是歷史,文字記錄是載體,而躍然與紙上的與人類思想碰撞出來的便是每個民族的歷史精神。即使生存環境發展歷程各不相同。但是對於歷史的反思是一致。

    所以古今中外從來無所謂歷史的真偽,更無所謂哪種歷史可信度更高。如果非得比較,對比中西方世界對於歷史的研究誰更科學足以,但每個普通曆史愛好者來說,切莫站在今人思想下看待問題,而是具有歷史觀的看待問題便可少些煩惱。

  • 9 # 閒人講史

    在李世民之前可以信一部分。

    李世民是靠武力政變上的臺,而且還殺兄逼父,怕史官亂寫親自檢查史官手錄,並令其修改。在這之前是有一個慣例的,皇帝不能看史官手錄,而李世民開了一個壞頭。從此皇帝都要檢查史官手錄,看史官有沒有說他壞話,要知道史官基本都是世襲而且獨立的。

    後面我們見到的史書基本都是後來的王朝修編,為了顯示得位正,基本上都會摸黑前朝特別是亡國之君。所以我們見到幾乎所有的亡國之君都是荒淫無恥之輩,這可能很大部分是有意摸黑。

  • 10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希羅多德的歷史書上有巨人族,你說多可信?緬甸史書上華人動不動出動“騎兵六百萬,步卒兩千萬”入侵緬甸;泰華人的史書上黃河流域原先是傣族人的;南韓人的史書上就差全宇宙都是他家的。

    你說我開玩笑,好吧,咱們拿出最原始的資料看一下外國史書多靠譜。中世紀波斯史書《列王紀》可是說亞歷山大是波斯王血脈,還是羅馬皇帝菲利普(沒辦法,作者菲爾多西就知道羅馬,畢竟拜占庭名氣大太,中東人都知道)的外孫,菲利浦就像敗仗廷,不,拜占庭皇帝一樣遠征波斯,結果吃了敗仗。菲利浦迫不得已將自己貌美如花的女兒嫁給了波斯王,由於他很想念女兒,他又把女兒和外孫亞歷山大一起接回了羅馬。菲利浦去世後,亞歷山大就成了羅馬之王,他帶著大軍打回了波斯,擊敗了堂兄大流士三世,給堂兄報了仇。耿直的蒙古人還認為朱棣是元順帝的種,按照《黃金史》的說法,朱元璋本來是元順帝的重臣,元順帝賦予了他收取全國賦稅的重任。結果朱元璋把大量人馬藏在3萬輛馬車內,他賄賂了元大度的守軍,突然包圍了元順帝的皇宮,讓元順帝拋棄了20萬蒙古人逃到了草原上。元順帝跑路時,他的皇后弘吉剌氏(“可憐”的奇皇后就這樣被蒙古人無視了)因為要生產沒有隨行,只能躲在一口大缸內。弘吉剌氏盤靚條順被朱元璋看中,又當了朱元璋的蒙古皇后。當時弘吉剌氏已經有了三個月的身孕,因此她暗中祈禱長生天讓她的孕期延長,結果在13個月後朱棣誕生。中國史書是不完全可靠,但和外國史書比起來就是良心了,好比咱們和歐美抗擊新冠一樣。

  • 11 # 陳思進

    注意到此問題下面有近百個(其中不乏不錯的)答覆了,恰好在得到上讀到熊逸的《小說和歷史哪個更能啟發人生?》一文中,回覆網友“結硬寨、打呆仗”的一個問題中的部分內容恰好能迴應這個問題,就借用和大家分享:

    結硬寨、打呆仗:老師,作為普通人學歷史,是關注歷史事件和時間的錯誤多一些,還是從其中受到的啟發多一些,哪一個更偏重一些,或者兩者兼顧呢?

    首先,這是一個應然問題。

    其次,對應然問題的回答僅僅關乎偏好。

    也就是說,你喜歡哪個,就選哪個。

    在實然層面上,普通人學歷史,顯然關注點在於啟發性。

    比如教育孩子,就可以給他講懸樑刺股的勤學故事,看人家蘇秦同學當初是怎麼讀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最重要。

    不過萬一你家小孩子說:

    “爸爸媽媽,蘇秦的成功案例屬於倖存者偏差,肯定還有好多勤奮學習但一事無成的人,因為一事無成,所以沒有被歷史記錄在案。再說,蘇秦的人生真相到底什麼樣,疑雲密佈,真偽難辨,連司馬遷都坦率承認自己說不清。你們讓我學習蘇秦的榜樣,大機率會讓我誤入歧途,這不就是把親生孩子往火坑裡推嗎?”

    你可能會說:“難道爸爸媽媽還會害你不成?”

    但你的孩子也許會這麼回答:“你們當然不會害我,但你們的愚蠢會害了我。”

    你可能已經氣急敗壞了:“小畜生!你這個孽障!”

    孩子也許會說:

    “只因為我現在成績差,所以連親爹親媽都不給我好臉色看。想想蘇秦衣錦還鄉的時候曾經喟然長嘆,說自己還是先前那個自己,但家人的態度簡直冰火兩重天,可見人貧賤了就會受到輕慢,富貴了就會使人畏懼。

    親人的態度尚且如此,何況其他人呢?蘇秦還說過,假如他在洛陽城郊擁有良田二頃,肯定也就小富即安了,哪會拼命讀書學習呢。所以啊,我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就不能努力工作,多給我存下一點遺產,讓我一生歲月靜好呢?為什麼非要逼我頭懸樑,錐刺股,從小就去承受競爭的高壓呢?”

    我想,你已經找不到反駁的著力點了,只能氣哼哼地指著孩子說:“你就是詭辯厲害,黑的都能說成白的。你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後難道就靠耍嘴皮子謀生嗎?”

    孩子更有話說了:“蘇秦不就是靠耍嘴皮子謀生的嗎?”

    你拿這些新證據去教育孩子,但沒想到孩子還有話說:“誰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出現一些更新的證據,徹底推翻了現有的結論呢。”

    歷史確實存在這個問題,所以審慎的研究者總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如果哪天新證據面世,證明秦檜是個被誤解的忠臣,他們大機率上或者把這些新證據撕成碎片,或者把它們駁得體無完膚。

    道理很簡單,岳飛和秦檜的歷史問題已經屬於信念問題了,信念不容動搖,就像我對上一個問題的回覆一樣。但蘇秦問題遠沒有上升到信念層次,所以地基永遠都不牢固。如果哪一天有關蘇秦的史實被顛覆了,我們應該怎樣面對以前從蘇秦的人生成敗裡獲得的啟發呢?

    所以我一直覺得,只從“獲得啟發”的意義來看,小說是一個比歷史更好的選擇。

    首先,小說給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像歷史那樣既模糊又殘缺;其次,小說的文字一經問世就確定不移,並不存在被質疑、被顛覆的可能;第三,小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人物和情節雖然是虛構的,但社會的運作模式,人物的心理模式,往往高度逼真(如正在央視熱播的《人世間》、和我的《歸·去·來》)。

    普通讀者讀歷史,心裡總有一個“以史為鑑”的執念,相信歷史比小說來得真實可靠,所以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也就更強。這並沒有錯。我的感覺是,對於“人生”而言的指導意義,小說更好,但對於“社會”而言的指導意義,毫無疑問是歷史更好。

    那麼,如果你追求的只是人生的指導意義,我建議你扔掉歷史,多讀小說,哪怕是多看一點電視劇都是有用的;但如果你想了解社會的運作,那麼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講,讀歷史應該是第一選擇,然後以其他人文學科,諸如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管理學、法學等等,作為輔助。

    將在回覆《 請問你們是如何看歷史和歷史小說的?》中接著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剛無意中發現那個結婚十年,把工資卡交給我的好老公偷偷存了大筆私房錢。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