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笑春風
-
2 # 大愛無恨劉成
這個問題問得好啊!諸葛亮不是能掐會算嗎?否則,他又怎麼能算得出天將降大霧呢?又怎麼能算得出即將刮東南風,而給東吳借了三天三夜的大風呢?
既然,諸葛亮神機妙算,又怎麼就算不出來什麼時候天降大雨呢?搞得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功虧一簣。是因為諸葛亮百密一疏,才使得司馬懿父子死裡逃生嗎?這些問題我藉此機會,透徹地分析一下,再來給大家一一解答。
其實,諸葛亮對天象是算無遺策的,他的計算是準確無誤的。那場大雨還真的不是從天而降的,是臨時產生的。
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大家都太熟悉了。那是赤壁之戰的戰役部署階段,諸葛亮被周瑜逼迫三天內造出十萬只箭。諸葛亮就請魯肅協助,搞了二十條小船,每條小船上放著二十個稻草人。然後,他們趁著大霧天,把船開到離曹軍大營不遠的地方,再大聲吶喊,吸引曹軍放箭。
大霧瀰漫,曹軍士兵看不清楚具體情況,就大肆放箭退敵。結果,十萬只箭射到了諸葛亮的小船兩側和船上的草人身上。諸葛亮高奏凱歌而還,周瑜因此惱火萬丈,對諸葛亮開始了羨慕、嫉妒、恨。
實事求是地講,向敵方借箭的戰術不是諸葛亮發明創造的。諸葛亮是拾人牙慧,拾的是孫堅的牙慧。
孫堅是怎麼借箭的?我們看《三國演義》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
黃祖伏弓弩手於江邊,見船傍岸,亂箭俱發。堅令諸軍不可輕動,只伏於船中來往誘之;一連三日,船數十次傍岸。黃祖軍只顧放箭,箭已放盡。堅卻拔船上之箭,約十數萬。當日正值順風,堅令軍士一齊放箭。岸上支吾不住,只得退走。堅軍登岸,程普、黃蓋,分兵兩路,直取黃祖營寨。背後韓當驅兵大進。三面夾攻,黃祖大敗,棄卻樊城,走入鄧城。堅令黃蓋守住船隻,親自統兵追擊。
孫堅就地取材靠黃祖的借箭,大敗黃祖。雖然這場戰爭最後以孫堅戰死收場,但是孫堅借箭的戰術肯定在荊州廣為流傳。因此,長期住在荊州的諸葛亮必定早有耳聞,並對孫堅的借箭戰術進行了透徹的分析,並且加以利用。
諸葛亮的草船借箭,比起孫堅的借箭更加的精彩傳奇,是因為諸葛亮藉助了大霧天氣。但是,諸葛亮的草船借箭脫胎於孫堅的借箭。由此可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說法不假。諸葛亮是善於借鑑他人的大師啊!
諸葛亮火燒上方谷卻是“溫故而不知新”。
諸葛亮曾經在盤蛇谷火燒兀突骨大王的三萬藤甲兵。因此,這次他又故技重施,又選擇了一個山谷;又是用魏延把對方引進了山谷;又是馬岱在谷口埋伏。但是兩次火燒山谷的結果卻大相徑庭。
諸葛亮火燒盤蛇谷,全部燒死了兀突骨大王和他帶領的三萬藤甲兵;馬岱活捉了孟獲。而火燒上方骨,卻只是燒死了幾千士兵;司馬懿父子完好無損;埋伏在谷口的馬岱也空手而歸。
同樣的地形,同樣的參戰將領,結局卻差之千里,原因何在?
我們再看《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穰星》:
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乾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沖天。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
正哭之間,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司馬懿大喜曰:“不就此時殺出,更待何時!”即引兵奮力衝殺。張虎、樂琳亦各引兵殺來接應。馬岱軍少,不敢追趕。司馬懿父子與張虎、樂琳合兵一處,同歸渭南大寨。不想寨柵已被蜀兵奪了。
孔明在山上見魏延誘司馬懿入谷,一霎時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為司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著,哨馬報說司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我們可以看到:上方谷的谷口沒有被死死封住,是司馬懿死裡逃生的主要原因。
諸葛亮火燒盤蛇谷的時候,兀突骨大王和藤甲兵一進山谷,谷口立即被車子、巨石、巨木封住。三萬藤甲兵和兀突骨大王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能坐以待斃。而上方谷的谷口卻沒有封閉。另外,馬岱又只帶了五百士兵,一旦司馬懿突圍而出,馬岱根本無力狙擊。
更不可思議的是:諸葛連珠弩為什麼不用?馬岱的五百士兵,假設每人一支諸葛連珠弩,那不相當於五百挺機關槍嗎?看司馬懿還能插翅而飛了不成?
司馬懿已經被引誘進了上方谷,諸葛亮卻把主力部隊派去攻打魏軍營寨。諸葛亮的動機實在令人費解。請問,是司馬懿父子重要,還是魏軍大寨重要?如果這一戰能消滅或者是活捉司馬懿父子,不比打下一百座魏軍營寨重要的多嗎?孰重孰輕,難道大軍事家諸葛亮竟然不知道?
諸葛亮費盡心機,以糧草為誘餌把司馬懿父子引誘進了上方谷,卻沒有嚴密佈置如何消滅或者是活捉司馬懿父子。這似乎於情於理都是相悖的。
“諸葛一生惟謹慎”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這次的失誤竟然是接二連三地發生?
是貪,是諸葛亮太過貪功了。他想畢其功於一役!而忽視了“利過則為敗”的古訓。
諸葛亮的想法是:司馬懿父子必定被大火燒死;自己的主力部隊再拿下魏軍各大營寨;再一舉徹底打敗郭淮、孫禮等大將。曹魏就元氣大傷,無力再阻止他的北伐。
諸葛亮的急於求成心理,使得自己疏忽大意了。他把戰役的一切程序和情況都按照最樂觀的結果來設定,因此才漏洞百出。
當然,諸葛亮也不可能算到這場大雨。因為,這場大雨壓根就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由於這場大火引起的。大火急劇燃燒,使的上空的空氣急劇上升,遇到了高空的涼冷空氣(時值中秋前後)迅速液化而成的。這是當時的科技水平所不能認知的,諸葛亮自然也是不得而知。
諸葛亮指揮打仗一貫謹慎萬分,先考慮到各種意外或者突發情況的出現,再調兵遣將,追求萬無一失。這次火燒上方谷,他違背了自己的軍事思想,刻舟求劍,幾乎照搬火燒盤蛇谷的成功案例,而沒有考慮到藤甲兵本身所穿藤甲也非常易燃的具體情況。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的事情告訴我們: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的這一失,幾乎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再也沒有打敗曹魏的任何機會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諸葛亮“掩耳盜鈴”故意放走司馬懿,才留下了那麼多我都可以看到的破綻。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但是有很多人都把它看成一部兵書。在這部書中,有著豐富的戰例,作者尤其以諸葛亮為楷模,為我們詮釋了古代人民的軍事智慧。在諸葛亮的軍事生涯中,對於天文地利十分重視,書中有著他草船借箭和借東風的精彩片段。但在火燒上方谷時,諸葛亮卻失算了突降的暴雨。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三國演義》中對氣象條件的重視。在《三國演義》中,作者透過精彩的戰例,向我們說明了氣象條件對軍事行動的影響。諸葛亮在和魯肅談論為將之道時說道,作為一位將領,如果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因此,在諸葛亮的心中,通曉天文是為將之道的第一要素。
這是因為,氣象因素對軍事行動的影響很大,甚至可能左右戰爭的勝敗。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巧妙利用氣象條件,為自己創造了很多出奇制勝的機會。尤其是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草船借箭和借東風最為精彩。
周瑜對諸葛亮的才能十分嫉妒,為了除掉諸葛亮,他請諸葛亮接下製造弓箭的任務。諸葛亮和他立下軍令狀,要在三日內造出十萬支箭。在第三天晚上,諸葛亮和魯肅率領二十隻船,上面裝載束成的草捆,趁著漫天大霧,去曹營邊鼓譟。
由於大霧瀰漫,曹操不知道敵人的虛實,不敢派兵出戰。他下令只用弓箭迎敵,當然這些箭支大部分都射在了船上的草捆上。就這樣,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十幾萬支箭,順利完成了周瑜交給的任務。
在此後,為了火攻赤壁,諸葛亮又答應為周瑜借來三天三夜的東南大風。在得到周瑜的同意後,諸葛亮在南屏山佈設七星壇,為周瑜借風。在風起之時,諸葛亮藉機從七星壇出走,在趙雲的接應下,安全返回夏口。周瑜依靠東風,放火燒了曹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不過在諸葛亮的軍事生涯中,也有著失算的時候。在他火燒上方谷的時候,就算錯了天氣。諸葛亮在上方谷安排下伏兵,讓司馬懿認為上方谷是蜀軍囤積糧草的重地。在把司馬懿引進上方谷之後,諸葛亮便放起大火,企圖把司馬懿燒為灰燼。
誰知道就在大功即將告成的時候,天有不測風雲,突然下起了暴雨。滿山的大火被雨水澆滅,司馬懿也趁機逃出生天。諸葛亮在山上看到這種情況,只能對著司馬懿逃走的身影發出感嘆。認為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司馬懿是天命所歸。
二、為何會出現這兩者之間的差別。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能夠準確預測天氣,讓自己如虎添翼,玩弄曹操、周瑜於股掌之上。可是等到了上方谷卻對突如其來的暴雨沒有預料,使得燒死司馬懿的戰鬥功敗垂成?這其實是與諸葛亮的日常積累分不開的。
諸葛亮少年時就胸懷大志,以管仲樂毅自詡。他的祖上擔任過漢朝的高階軍職司隸校尉,這為諸葛亮學習軍事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諸葛亮早早就從家族的教育中,對軍事有著豐富的知識積累,這才使得諸葛亮敢於自比戰國的名將樂毅。
諸葛亮知道氣象條件對軍事行動的影響,自然在平時對氣象十分關注。他在荊州居住多年,自然對荊州的氣象現象有著觀察積累。我們看劉備去三顧茅廬的時候,就發現諸葛亮並不是把自己關在家中死讀書的人,他更注重去各個地方遊歷考察。在多年的遊歷中,使得諸葛亮對荊州的氣象環境有著深刻的瞭解。
這一切都奠定了他在赤壁之戰中表現的基礎。正是對戰場地區的氣象瞭解,使得他能夠準確預測到三天後要天降大霧,這才使得諸葛亮敢於和周瑜立下軍令狀,以草船借箭的方式來完成周瑜的苛刻任務。同樣,諸葛亮借東風也是如此,他以此為掩護,得以逃出周瑜的追殺陷害。
其實,在借東風這個問題上,曹操、周瑜能夠被諸葛亮騙得一時,卻轉眼就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曹操解釋冬天刮東南風的問題時就說道,冬至一陽生,刮東南風是正常現象。周瑜久居江東,自然也知道這個原理。周瑜之所以一心要害諸葛亮,正是看出諸葛亮對荊州地區的天文地利十分了解,為了排除東吳吞併荊州的阻力才下定的決心。
但是,在火燒上方谷的時候,諸葛亮就遇到了困難。其實諸葛亮在山谷用火攻有兩次,一次是在盤蛇谷火燒藤甲軍,一次就是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在盤蛇谷中,諸葛亮一次就燒死了藤甲軍三萬人,可是在上方谷卻被司馬懿跑掉了。這中間的區別,就是兩個山谷的區別。
盤蛇谷是一個光禿禿的山谷,沒有植被。諸葛亮為了火燒藤甲軍,把火炮埋進地下,並且引燃了藤甲軍身上易燃的藤甲,一舉成功。而上方谷則是有著樹木植被的山谷,在火燒的時候,大量的含有水蒸氣的熱氣流上升,與冷空氣交匯,就很容易引起下雨。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得上方谷突下暴雨,使得諸葛亮功敗垂成。
諸葛亮對於上方谷的這個自然現象並不瞭解。這與荊州地區氣象資料的獲取不同,不能僅僅依靠觀察和積累獲得。如果想要判斷上方谷十分會引發下雨,就要事先放一把火試試。不僅諸葛亮只是在北伐期間路過上方谷,根本無法知道當地的氣象資料。而且他也不可能在火燒上方谷前先放把火,來做一回實驗。這就造成了諸葛亮在上方谷的失手誤判。
結語: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藉助大霧草船借箭,藉助借東風的機會安然脫險,這都得益於他日常的觀察思考。正是因為深知氣象條件對軍事行動的影響,諸葛亮才如此用心。這也引起了周瑜的疑忌,一心要除掉諸葛亮這個奪取荊州的障礙。
但是在火燒上方谷的時候,諸葛亮卻失手了。這個失手並不能完全怨諸葛亮,因為上方谷環境特殊,大火會引發區域性地區的暴雨。諸葛亮既不熟悉當地的氣象特點,也無法在火攻前先做實驗,因此才會造成火燒司馬懿的時候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