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貨運小李

    以前過年的時候都有舞龍舞獅的,現在的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了,過年回來了就想在家休息休息,這個傳統文化已經慢慢的失傳了。還有踩高蹺,挑花籃的這都是小時候過年必有得節目,現在也已經看不到了。以前的老人都會做虎頭鞋給小孩子穿,現在也已經找不到幾個會做的了。

  • 2 # 秦時明月577868702821

    篾匠,現在做篾匠的很少很少了,因為篾匠是慢工細活,一天製作的竹器具非常有限,自然人工成本就高,而買的塑膠和不鏽鋼器具非常便宜,在農村自然買的人就少了,買竹器具的多數就是當做工藝品了,市場小了。

  • 3 # 我就是俗人一個

    1、蓋茅草房的茅匠一一茅匠吃晚飯,朝下爬。

    2、補鍋碗的補鍋匠一一金鋼鑽,自顧自。

    3、修鞋子的皮匠一一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 4 # 標峰理論評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高,一些農村特有的手藝,慢慢的也淡出我們的視線,下面就盤點幾個八九十年代在農村特有的手藝。

    首先,第一個要說的是在當時的農村他們的地面很少是鋪地板磚的,為了省錢,大部分人只是塗一層水泥就夠了,所以在掃地的時候就會用一種用草編織成的掃帚,現在也有很多農村老人會編掃帚,但是大部分農村人已經不會再用這種東西了,因為大部分的農村人,家裡已經不再是那種水泥地的地面,而是鋪的地板磚,他們用的掃帚也不再是用草編製成的了。之前的掃帚的原料用的是黍子秸稈,在做之前一定要用水把它們打溼,這樣會增加它們的柔韌性,因為要編掃帚用的草是乾的,沾了水之後就不會容易斷。現在這種手藝已經慢慢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了,現在只有農村年齡比較大的人才會編掃帚了。

    其次,在山東有一句特別出名的話“磨剪子,戧菜刀…” 當時人們很節省,剪刀用的不鋒利了就拿去磨一磨,然後拿回來可以接著用。現在想必沒有人能夠把剪刀用的不鋒利了吧,這一個手藝,現在也越來越多人見不到了。不僅僅是磨剪刀,還有當時農村的鐵鍋水壺都是那些鑄造手藝人把融化的鐵水重新制成鍋的樣子,現在的工業越來越發達,根本不需要這些手工的製造鐵鍋的工藝了,這些手藝也漸漸失傳。用那種原始的手藝製造一個鍋他所花費的時間遠遠高於用機器生產所耗費的時間,所以手工藝人的競爭也是很困難。

    最後想說的是農村的手工制風箱,在我小的時候還拉過那個東西,因為在農村沒有用電來做飯的,當時用的全是用火灶,如果火燃燒的不夠大就需要用風箱,這樣火就會越來越大。

    現在即使這些藝人還儲存著這些手藝,在農村也是越來越很難用這些手藝生存下去,畢竟現在什麼東西都特別的方便,隨著經濟時代的發展,這些手工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於現狀,也許這就是適者生存的原理。

    這些獨有的農村手藝已經慢慢的淡出我們的視線,雖然我們已經不需要再用那些手工藝人所製作的東西,但是希望這門手藝能夠流傳下來。

    農村文化也是很豐富的,這些傳統的勞動人民所凝結的智慧,也是一門非常偉大的學問。

  • 5 # 三農人梁生

    我的姥姥從小生長在農村,一生歷盡艱辛滄桑,然而她卻有著一顆知足常樂、通情達理、樂善好施的心。如今86歲高齡的她,耳不聾、眼不花、身體硬朗,最熱衷的就是給子孫納鞋墊。

    一年四季,姥姥總是利用舊衣褲剪成布片,用白麵調成漿糊,然後在面板上打上一層布,一層漿糊,打成八九層厚的袼褙。

    姥姥辛苦一生,看著我們長大,在她老人家看來,這可能是她唯一能奉獻給子孫們的了。我理解姥姥的心,也特別珍惜姥姥納的鞋墊。

    每當看到姥姥納的鞋墊,唐代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的詩句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

    姥姥納的鞋墊沒有華麗的圖案造型,只是清一色的十字針,但她都是用心納成的,一針一線都包含了她無私奉獻的品質,凝聚了對子孫深深的愛!

    腳下墊著姥姥納的鞋墊,在生活工作中,腳踏實地的一步一個腳印,路永遠走不歪;腳下墊著姥姥納的鞋墊,外出遠行時,不管走多遠,心裡都是暖暖的。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姥姥納的鞋墊將伴隨我在人生路上不斷進取!

    現在人們使用的大部分是工廠流水線做出來的鞋墊,以後會納鞋墊的人越來越少,符合題主所說的慢慢被人們所淡忘的農村手藝活。

  • 6 # 俊哥在工地

    隨著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很多吃香的手藝活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以前那種老木匠這個行業在7,8十年代很吃香的,一個師傅可以帶三四個徒弟,幫人家砍木頭上樑。在上樑結束了,掌脈師還要站在樑上手裡抱一隻大公雞,說一大堆吉利話。這時會引來一大群小朋友的圍觀,有的小朋友還有模有樣的學木匠掌脈師小聲說話,引起一陣陣鬨笑。

    還有一個是補鍋,修傘匠。他們會拿著修理工具,走村串巷。一個村修一天,很多人家會找出一些壞的鐵盆,鐵鍋,壞傘,壞皮鞋給他們修理,壞掉的東西經過他們靈巧的小手,奇蹟般的修好了。而且他們收費也不貴。

  • 7 # 淺霏

    記得小時候爺爺做的草鞋,在現在根本都沒有了,還有以前的那種老布鞋,繡花繡什麼的,就算現在有老大娘做也跟小時候的那種不一樣

  • 8 # 農侍倌

    石匠、木匠、插秧、霸田等,這些在7~8十年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手藝,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都已慢慢的淡出人們的視野了。

  • 9 # 鄒姐創業在東北

    現在生活好了,缸壞了就扔了,有些不用的也扔了。各種朔料製品走進我們的生活。朔料桶,朔料筐各種各樣,樣子美觀,輕便佔空間少。深受大家喜歡這鞠缸的手藝現在沒有了吧。

    磨剪子 磨菜刀 鋸大缸嘞。想想這個聲音,有點懷念。

    在農村做衣服的幾乎沒有了,做鞋子的少數,磨剪子的也不來了,磨菜刀的到是偶而可以看見。

  • 10 # 寧遠潘潘

    有哪些農村手藝活被人們慢慢淡忘了呢?

    你記憶中的鄉村是否有這麼一群人,或帶著簡單的行頭,走街串巷、扯嗓吆喝,或安靜坐在小作坊中,沉醉於手裡的活兒……他們看起來樸實無華卻個個身懷絕技——他們是鄉村手藝人。

    有人說:身懷各種手藝的匠人們構成了鄉村社會重要而鮮活的元素,使得“人與人的距離很近”。隨著技術進步,這群手藝人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在一些村落裡,仍可以在街巷間見到他們的背影,聽到他們沙啞的吆喝。他們傳承了古老的手藝,那些都是先祖樸素又實用的智慧,也是屬於鄉村的珍貴記憶。

      ①扎笤帚

      一種古老的手藝縛笤帚。小時候家裡清潔工具都是這樣純手工製作的,材料嘛,純天藍的,無公害,低碳,村裡的人都知道,就用黍子秸稈,先將秸稈用水打溼,以增加韌性,那時候時不時會有這樣的手藝人來村裡製作笤帚,一般一待就是一兩天,村裡人需要笤帚的都集中做一次!現在村裡這樣的手藝人也不多見了!都開始用塑膠和機制的笤帚了!

      ②貨郎擔

      貨郎擔,讓我記憶猶新啊,那時候聽見撥浪鼓聲音就往外跑,總是要在貨郎擔那裡淘買點心愛的玩具之類的,那時,貨郎擔走遍了農村的每個角落,給我的童年留下了無限的回憶,也使大人們難以忘懷。貨郎擔的東西不多,卻深受農村男女老少的青睞和歡迎。雖是一些針線、糖果、紐扣、紅頭繩、髮夾、指甲刀、衛生球、雪花膏等農村人常用的東西,但對當時落後的農村來說已經是足夠豐富的了。那時候貨郎擔的商品不僅可以用錢買,還可以用破爛兒(塑膠鞋底子,破鍋破盆等)換購。

      他們的行頭簡樸之極,一條扁擔,一頭是一張上面綁了磨刀石的條凳,一頭是其他零碎的物什。如果有人家裡的菜刀鈍了,拿到家門口,磨刀匠就會利索地把凳子解下來往門口一停,扎穩步弓起腰哧哧地磨將起來……你對這個古老的手藝是否還留存著記憶:在某個清晨的迷夢中聽到磨刀匠山高水長、帶著濃重鄉音的吆喝聲。

      專門“鋦鍋鋦碗鋦大缸”的人被稱為鋦匠,就是把瓷器、陶器等破損的地方鋦合在一起。農村資源匱乏,人們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一些鍋碗瓢盆破了就拿去修修補補將就著用。而如今,隨著社會的變遷,過去碗破了不捨得扔、補補繼續用的日子已經遠去,“鋦匠”這個古老的行當也漸成絕唱。

      ④篾匠

      俗語有言:“竹刀拿得起,不怕沒柴米。”曾幾何時,製作竹器就是個鐵飯碗。因為經過手藝人的巧手改造,普通的竹子就能夠演化成為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諸如圓圓的篩子、小巧的竹籃、結實的籮筐……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塑膠製品出現,篾製品幾乎被淘汰。所幸,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篾製品又逐漸有了一定的市場。

    曾幾何時,這些身懷技藝的民間工匠走家串戶,向人們兜售自己的手藝,這些手藝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掌握。而手藝人則憑著自己的絕藝和行走江湖的一聲聲吆喝,走千家,串萬戶,為人們帶來方便。這種溫情、儉省、慢速的生活在今天來看,似乎已不可能……

    以下圖片源於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俗語“老牛吃嫩草”的下一句是什麼?有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