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咎乾乾

    王陽明取儒釋道之長創心學,講致良知,要求人們知行合一,易學易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容易被接受,對做人做事很有幫助,曾國藩是一代梟雄,堪稱完人,為人處事知進退,隨心所欲而不越矩,位極人臣而謙卑自省,是做人之楷模和學習之榜樣!

  • 2 # 趣聊名著

    作為明清時代兩位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王陽明的心學,所提倡“知行合一”和曾國藩打仗時“屢敗屢戰”,不認輸的做事風格都受人推崇。主要原因是:兩者的思想都是從實踐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且都功成名就,因此,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早年,曾對著一棵竹子看了7天7夜,想透過深入分析竹子學到一定的知識,來驗證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的觀點。

    可不幸的是,王陽明並沒有學到任何的知識,反而把自己類病了。

    因此,王陽明認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應該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

    二、曾國藩的“屢敗屢戰”

    1854年4月,曾國藩收到情報,說太平軍在靖港駐軍。馬上組織軍隊,打算去端人家的鍋。可是沒想到,卻被敵人後發制人,被打的慘敗而歸。

    首戰告敗,曾國藩氣的捶胸頓足,想投河自盡,幸好被自己部下救了起來。接下來,也沒過上好日子,屢次被石達開打的丟盔棄甲,尋死也尋過幾次。

    但是,慢慢習慣了,曾國藩也不是很放在心上,他知道,誰笑到最後,誰才是贏家。

    他重用彭玉麟等軍事將領,揮金如土,一步一步最後攻下天京,贏得最後的勝利,拜將封侯。

    同時,曾國藩在家書、家訓中寫了許多至理名言,比如他寫給弟弟曾國荃的對聯“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在讀書”、“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等等

    曾國藩的做事之道,百折不饒,知人善用,能從失敗中走出來,最後贏得成功。

    總結

    王陽明的心學,倡導人們應該從本心出發,同時又將“知”和“行”統一起來,而不是認死理。明朝的徐階,充分應用王陽明的心學,從“永不錄用的小人”,到最終鬥倒了大奸臣嚴嵩。不得不說心學有其獨特的魅力。

    曾國藩則是在挫折中成長的楷模,如今,每個人都說自己苦,自己難,有很大的壓力。比起曾國藩的失敗,真的都不算什麼。“剃頭曾”的稱號,讓他把湖南本地的官員他得罪了大半,江西巡撫陳啟邁跟他鬧掰了,左宗棠跟他老死不相往來……幾乎沒有幾件事順心的。可他還是走出了陰影,最後成功了。

    王陽明和曾國藩都立過赫赫戰功,成就一番事業,不像孔子、孟子、老子,思想雖然很好,但是畢竟時不我與,實踐太少。因此他們更有感染力!

    做人學王陽明,做事學曾國藩,能有啥事做不成?

    參考書目:《傳習錄》、《明史》、《戰天京》、《曾國藩傳》

  • 3 # 滄浪一葉方舟

    謝謝你的問題,但我不想說的太複雜,只想簡單明瞭,一語中的,王陽明在做人實踐中悟真知,在失敗中求真理,所謂“知行合一”其實就是不盲聽偏信,用心去體會,多分析多總結,找出自己的缺點弱點並糾正,運用中通的方式把優點再發揮出來,相互融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做事學做曾國藩,這是有道理的,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或者成長,必然會走過許多的彎路,碰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不能因為這樣就輕易放棄,否則將一事無成。曾國藩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懂得隱而不發,要懂得潛龍勿用,要集聚能量,從失敗中找到不足或教訓,屢敗屢戰才會有最後的勝利。祝你好運!

  • 4 # 呼呼84496

    做人要執中,做事要狠心。聖人何其多,陽明影響深。心懷本自然,良知在於心。知行合於理,中庸不偏行。起心動於善,意義在踐行。知行合一處,功到自然成。做事有絕行,事成必有因。曾公事亦恨,為人執於中。做人學陽明,事勝學曾公。人事兩個面,不偏不倚行。

  • 5 # 一一一一李新太

    這可能各有所愛好有愛誰就去學的。總之古書古聖都為經史知能找精華。要字做人還是學老實的。要學哲學那很多都要精通才是。今人主要學科學好

  • 6 # 佟惠軍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書法家。他的成就我們今天就不說了,隨便問問度娘就知道。題主的上半段問題是為什麼做人要學王守仁,我覺得中國很大一部分之所以這樣認為,很大原因還是因為他的哲學思想,“心學”。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開啟,完善,王陽明集大成。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是儒家學說的改進和延展。其中最為重要的理論是“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我們先說說“知行合一”,我認為知行合一表面看起來很簡單,打個比方,人生下來就知道必須透過吃解決生存問題,孩子從小的吃就是本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有了自主意識,那麼他開始選擇吃的東西,問題來了,很多人認為選擇吃的東西是因為自己的喜好,覺得好吃不好吃,可是卻不想,為什麼你會認為這種東西好吃,它的營養價值,它的味道,它的做法等等等等,這類人就缺少了“知”,也就是缺少了思考,缺少探究事物本源的精神,就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另一種,有些人學識很淵博,講的時候一套一套的,可是卻因為種種原因,不能身體力行,知識與行動,想法和做法脫離,這也不是知行合一。真正的知行合一,是你的心性、認知、行動完全的統一。如果你做到了這點,那麼做人是多麼一件美好的事,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理。我個人非常喜歡王陽明,其實最初喜歡他是因為一段逸事。說他狀元落榜,他父親怕他上火,勸他說,“孩兒啊,咱今年沒考上明年再考,明年一定行。”王陽明說,“父親,孩兒覺得沒考上這事不丟人,為這事上火的人才丟人。”天下能有幾人有如此胸襟。再簡單說說格物致知,世界萬物都有其整體的肌理,人也是,由物及人,他告訴我們要懂得事物原理才能獲得真知卓識。

    曾國潘其人,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果說王陽明求思想得以通透,那麼曾國藩就以行動見長。據說,曾國藩年少時並不聰慧,背書背很多遍也記不住,但是他仍然不放棄,必須背到記住為止,這種堅持不懈的韌勁,成就了他日後非與常人的人生大成。他的“推任守正”“以和治家”“表裡一致”“嚴謹守誠”等都不愧是為人在世做事的典範。

    最後說說我個人看法,做人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但一定要堅持自己,沒有一個人是你,一生堅持在學習的路上即可!

  • 7 # 曹宗國

    提倡我們今天的人要學習王陽明,學習曾國藩做事,這是錯誤的。

    這首先涉及用正確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問題。無論做人做事,歷史人物只有他的作為是有利於歷史進步掃,他的思想是符合人文精神的才是值得我們今天肯定的。對於歷史人物的民族大義,愛國精神,關念民生,道德高尚以及各種優良品質,當然可以作為我們今天學習發揚的內容。但是,如果歷史人物的為人做事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標準,那就不應該加以拔高和推崇。

    王陽明和曾國藩確實是明清時代的名臣干將,他們在歷史上也確實很有功名,但是他們一生的為人做事,都是效忠於封建統治者的,都是為了成就個人功名。他們的所作所為沒有為歷史進步作貢獻,沒有為民族國家作貢獻,沒有為老百姓作想,反而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甚至是殘殺人民的劊子手,這樣的人,怎麼能視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呢。

    許多人認為王陽明為人心存良知,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平有方,這也不能作為今人的楷模。在現代社會,人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和為人做事都有了現代的科學的水準,豈是幾百年前的所能比及的,何況他們並不是什麼在思想文化上有傳承意義的聖賢呢?

    現在提出學習王陽明曾國藩的為人做事,是一種思想混亂的表現,是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大家不要被忽悠欺騙。

  • 8 # 古月湖中

    王陽明何許人也?明代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出身地主官僚家庭。多次鎮壓農民起義而得到統治階級的賞識而因此升官。他的"知行合一"是先驗主義的認識論,把"知"和"行"看成一碼事,完全抹煞了"行"的客觀意義。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由"心"派生的,離開了"心"萬物都不存在。尤其是他把封建道德說成是人心固有的"良知",愚弄百姓要心甘情願地當封統治階級的牛馬,不應反抗。如此封建統治階級的衛道士,向他學習什麼?!

    曾國藩又是何許人也?出身官僚地主家庭,清朝唯心主義哲學家,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他在血腥鎮壓太平天國時,因殺人如麻,被稱為"曾剃頭",足見其殘忍之程度。他認為,封建禮教是至高無上的,是"天理"。凡與封建禮教綱常相違背的,就是違背"天理",是絕對不允許的。他鼓吹"上智下愚不移者,凡事皆然"。胡說封建統治階級是"聖智者",老百姓是天生的"庸弱"者。如此之人,向他學習什麼?!

    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聖人"是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他們的胸懷,他們的為人處事……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 9 # 慧光2787

    這種說道,一看就知道是現在的"國學"說法。過去,是不會這樣提的。

    看起來,好像很尊崇王陽明、曾國藩。其實,是損兩位賢哲。難道王陽明只會做人、不會做事?曾國藩只會做事、不會做人?

    如果要跟誰學,那就跟孔子學,萬世師表嘛,無論學做人、學做事,絕不會比學王陽明、學曾國藩遜色。

    如果是因為王陽明、曾國藩是聖賢,必須向他們學,那其它聖賢還學不學呢?當然要學,所有聖賢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做人學王陽明,做事學曾國藩。"學什麼?這隻有他自己知道,其它人說再多,都是其它人的意思,不是發明者的意思。這種故弄玄虛,簡直就是神經兮兮。

    命好心也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及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

    過去的多好,簡潔明瞭,說理透徹。

    要再直捷些,"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多痛快。

    那個句子,只能讓人莫名其妙。

  • 10 # 瘋語焉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知行合一。

    自從在貴州農場悟道得出核心思想知行合一。“知”代表我們的見識道理,瞭解事件本質,,又可以說成是智慧。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形而上的理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再強大的理論都是要經過實踐體現出來的。所以“行”在“知”的指導下進行。

    而王陽明也是按著這種“知”和“行”實踐心學思想。他本身是家學淵源,有深厚的知識,對苗族進行教化,在當地講學提升文化水平。剛回到朝廷時,又遇到山西匪患,義不容辭地去平叛,在平叛時,根據實際情況,將幾股匪患逐個擊破。到寧王叛變,分析各個形勢,引寧王到鄱陽湖中將其擒獲。再到張彬藏帝事件中,充分地體現了知行合一的威力。王陽明分析形勢,未見軍隊調動,證明皇帝還未遇害。張彬只是進行陰謀的預演。於是,王陽明實行軍事演習與之對抗。至使張彬陰謀不得逞。

    王陽明的心學一直影響作後世,徐佳,張居正等等。新加坡有位教授說:21世紀將是心學的世紀。

    曾國藩一生如履薄冰。修身養性,教導人溫恭謙讓。

    小時艱苦學習氣跑小偷,打敗太平天國軍立刻解散湘軍,皇帝加封更是誠惶誠恐,堅稱德不配位。

    有一天家裡來信。因族裡兄弟蓋房與鄰居邊界產生爭執,要他寫信給當地縣府協調處理。然而曾國藩回信寫了四句話: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些故事足見曾國藩的溫恭謙讓。

    學王陽明就像對症用藥,學曾國藩就是低調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農村生活,手頭沒多少錢,是在家蓋房子還是攢錢去城裡買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