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聖

    中國文化的正統是地域文化。即:有史以來,從未受到外域影象的神文化,農耕文化,及佛,道,醫,儒,武,各學派的文化,其主要表現就是,仁,義,禮,智,信。

  • 2 # 大千雲閣

    中國傳統文化跟四大文明其他的一樣,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以華夏中原腹地河洛文明為根本,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產生。

    所謂正統不是顧步自封,而是培本固元廣採博收吐故納新,保留精華捨棄糟粕,與時俱進不斷成長。

    先秦春秋戰國時代,形成並保留了大量的典籍文獻,標誌著華夏文明傳承的正統根基成立。

    先秦文化百花齊放,各有其獨到之處。在這期間,各個思想相互碰撞的同時也相互吸取,充實了各個思想的內容。

    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重用法家思想代表李斯,法家思想活躍一時,隨後秦國滅亡,漢朝休養生息,各家學術又開始逐漸登上舞臺。

    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代表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的思想,迎合了當時漢武帝為加強皇權的意願,因此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而確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但是各個學術思想也在不斷髮展,只是其影響力沒有儒家思想那麼深遠。

    璀璨的先秦文化

    1、歌謠神話

    遠古時期民族的歌謠和神話傳說,在古籍中時有記載。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先民,對其所接觸到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中國神話大多儲存在《山海經》、《楚辭》、《莊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中國古代儲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

    2、詩經

    《詩經》現存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3、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併成熟起來的。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4、諸子散文

    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

    5、楚辭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

    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它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原始社會至夏代的歌謠和神話傳說都是口耳相傳,屬於口頭文學,被儲存在後世的著述之中。雖然在流傳的過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傳時代的烙印。

    但就其內容的本質而言,與原始社會的其他文化藝術有驚人的相似相通之處,是中國文學的萌芽。正如許多動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從外表上難以分辨種類一樣,文學的坯胎和萌芽也還沒有獨立成形。

    一百餘年前殷墟甲骨卜辭的出土,揭示了中國最早的文字之謎。數以萬計刻有成形漢字的龜甲獸骨片為研究殷商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確鑿的文獻資料,其中不乏文學的坯胎萌芽,有些卜辭文學特徵相當明顯。

    甲骨卜辭是商王盤庚遷都至殷到商紂王覆亡共273年之間的遺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統,說明盤庚遷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國古代的書面文學肇始於殷商時代。

    稍晚於甲骨卜辭的文字是鐘鼎銘文。鐘鼎銘文發現很早,西漢就有出土,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說:“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

    宋代記載古器物刻辭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時代的鐘鼎銘文字數極少,西周的鐘鼎銘文字數漸多,最長的接近500字,並形成一定的結構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實的“文章”。

    先秦文化特徵分析。

    一、先秦文學形態:

    1、詩、樂、舞緊密結合,這是早期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徵。

    2、文、史、哲不分。先秦時期,文化呈現一種綜合態勢。

    3、作者和時代難以確定。有些文學作品非一時一人所作。

    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因長期的傳承過程中有損益。

    二、先秦文學作者的流變:

    3、士階層的出現及其文學活動。春秋戰國分封制度解體,導致貴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貴族轉移到士。

    4、作者身份的多樣性使文學在體裁、題材、風格等方面現出了異彩紛呈的特性。

    三、先秦文化組成:

    1、原始文化與夏商文學——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兩者關係密切。2、禮樂文化與西周春秋文學——自西周開始中國進入了以禮樂為標誌的理性文明階段,文學更加關注歷史社會人生,史官文化成熟,歷史著作和說理散文取得了長足發展。周代文學在精神和風格上都體現了和諧典雅、婉而多諷的特徵。

    3、百家爭鳴與戰國文學——戰國時期禮樂崩潰,各學派代表人物批評時政,互相辯論,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們立足現實、有自覺的創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貌。

    4、楚地文化與楚辭——屈原身遭貶謫,滿腔憤懣,發為詩賦。屈賦吸取了楚文化的精華,以奇偉瑰麗的詞藻,豐富奔放的想象,表現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詩經》之後又一個詩歌高峰。

    四、先秦文學的發展及其特徵:

    上古至夏商——文學的產生和巫史文化對文學的控制;

    西周春秋——禮樂文化作用於文學,文學精神和風格體現為和諧典雅、婉而多諷的特徵;

    戰國時期——“士”文化促進了文學繁榮,產生了不同於前代、風格各異的散文和詩賦。

    五、先秦文學特徵:

    思想:

    1、開啟發憤諸書的傳統

    2、開啟憂國憂民的傳統。

    藝術:

    1、開啟放言不憚的傳統

    2、深於取象

  • 3 # 河邊山人

    先要知道什麼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從哪裡來的?正統自然就出來了。

    中國是經歷了幾千年的農耕社會,農耕社會生產力很不發達,生存不易。人們要生存下來必須先認識自然,發展生產才有衣食住行,單個自然人無法完成所有的生產活動,大家必須團結互助。團結互助就必須形成團體,這就會形成邦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起始點——由農耕發展而來家國文化。

    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家,都期盼家庭和睦興旺,家中必須有秩序和家規,比如尊老愛幼,夫妻互愛,妯娌和睦,兄弟友愛,遠親不如近鄰等等以家庭為主線的文化內涵。其中心思想就是“”和”,和就是隻要我有口飯吃,就不會讓你餓死。再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構築的家族宗法社會,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單元,家文化。正統的有三字經,百家姓,孝經,以及供奉祖先,神靈的祭祀文化等。

    無數的家庭也必須按秩序組成更大的團體,這就是國。國是更大的家,中國知識分子用治家的理念延伸出一套治國制度,比如中國古代社會的憲法是“”孝”。以論語為代表的四書五經是治國安邦的政治文化,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其核心價值觀仍然是“和”。追求的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的和睦社會。中國文化基因中是不具有侵略性的,與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別。

    至此,我們應該有條清晰的脈絡了,由認識自然的易經,演化出道家,儒家,兵家,農家,法家及陰陽家才是中國文化的正統。

  • 4 # 半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每個時期的文化不盡相同,甚至完全相反,所以要講文化正統就不容易了。

    商巫、周禮、秦法、漢先道後儒、魏晉玄談、唐納百川,佛學大盛、宋有理學、明有心學,到了滿清就只剩下名教,跪在地上唯唯諾諾,所謂文人才子,大學不敢治,只敢弄小學,考據成風。

    那個才是正統?

  • 5 # 言者青青

    這個問題問的其實是為什麼某某是中國文化的正統?是何原因呢?因此,這個提問的關鍵詞是“中國文化的正統”。誰是中國文化的正統?為何是它?

    誰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對於這個問題,歷史上早有爭論。唐代韓愈是最早提出的“道統”說,是用以排斥佛教和其他學說的影響。不過,“道統”這個詞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先提出來的:“子貢雖未得道統,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後。”

    自從“道統”說出現,對於誰是中國文化的正統?眾說紛紜,各執己見。有道家說;儒家說;墨家說;啟蒙說等等,從諸子百家,到唐代韓愈“道統”,到宋代程朱理學,再到馮友蘭的新理學。2004年,有位叫雪峰的學者,寫了一本書《天啟篇》,講了100個故事,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混沌文化就是中華文化即中國文化的正統根脈,

    什麼是混沌文化?通俗地講就是神話故事,這些故事從哪裡來?都是從宇宙中,人的大腦中無序地混亂而來,儘管這樣也難以解釋清楚上帝之道的確切含義。例如,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伏羲氏,他的主要文化貢獻就是河圖洛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周易、八卦、太極、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源於河圖洛書。就連中醫中的經絡穴位、易經、陰陽五行、八字、風水、紫微斗數、擇日、占卜、巫術的本源也源於河圖洛書。

    那麼,到底誰是中國文化的正統?是混沌嗎?是道家?儒家?墨家嗎?筆者認為都是,都也不是,應該是中國地域文化綜合體文化,就是中國文化,是中國的正統文化。

    一、混沌文化。

    混沌文化來自於中國不同地區的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沒有侷限性,直到現在全國各地還在不斷地湧現。

    二、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包括中國歷史上道家、儒家、墨家等,也就是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學說。這些學說也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期內,在中國大地不同的地域文化綜合而來的,而不是憑空想象的。

    三、“道統”之說

    “道統”之說主要指的是道家,而道家思想就是順其自然的宇宙之說,“道統”就是說道家學說是中國的中華文化之正統說。可是道家之說也是從中國各地蒐集整理的。

    四、啟蒙之說

    啟蒙之說指的是墨子,戴震,李贄,孫中山等人為代表的一種革新思想與精神。他們敢於反抗權勢,提出新的見解與理論。這些也應該是中國中華文化的正統。

    總之,這是一個思想學術領域十分重要的課題,需要認真研究推廣,以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地方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 6 # 孫彥博

    中國文化的正統即是中華民族本身。

    真正代表中國的文化,即是現在中華民族融匯了數千年之後現今擁有的文化總和。

  • 7 # ZMELZMEQ

    中華文化之正統,非易經不可。為何這樣說,只因這條文化主線從古至今從未斷過,歷代名家大儒,道家都有註釋,運用,影響之深,傳播之廣,議論之多,無有可比,上至朝堂,下至百姓,不知八卦者鮮。試問,哪個文化源遠有其深長,歷久彌新,深入人心。引多少賢人哲士愛恨糾結,窮經皓首而迷於中。

  • 8 # 職業教育漫談

    所謂文化的正統就是指文化的傳統與內涵,中國文化的正統,就是指具有中國傳統內涵和延續的文化,比如中國的太極拳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太極拳文化源於中國勞動人民五千年來對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認知,太極拳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並且是以太極拳為文化載體延續至今,太極拳是智慧的拳術,太極拳文化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 9 # 至樂無如讀書

    中國文化的正統,也就是正源,是周文化,即民為邦本的人文德治思想;禮樂宗法文化;周易哲學思想。周文化發展形成了百家爭鳴,漢代獨尊儒術,又以佛道為輔。以儒為心,三教九流,就是千年道統。

  • 10 # 茶曉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道家、儒家、法家、百家爭鳴、精華與糟粕。用幾句話把事情說清楚確實不容易。然而,如果我們看看這種現象的本質,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背景。

    陶是文化的根基。哲學家說過文化沒有《道德經》的道思想。中國文化就像一棵腐爛的大樹的根。這句話很有道理。道是基礎、框架和現象。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沒有一個完整的意識形態框架,它就毫無價值。

    道是源頭。所謂的源頭是正統。

    為什麼陶是文化之源?

    道的本質是真理,真理是普遍的標準。東西方文化都源於真理,並把真理視為萬物之源。

    在雅典,的街道上,蘇格拉底白天點著燈尋求真理。柏拉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就像獵狗追逐獵物一樣”。真理是西方文化的正統。

    道作為正統的東方文化,不僅清晰地描述了道的本質、結構和形態,而且清晰地描述了它的屬性、思想和運用方法。

    陶作為文化的源頭,從源頭上順流而下,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毫無疑問,水對一切都有好處。天人合一,向事物學習等。

    陶思想是正統思想的來源,儒家思想是內容:“天無仲尼,萬古如夜”。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沿襲了道家思想,並與道家思想一脈相承。在中庸之道的開始,有人說:“命運的本質,任性的本質,修養的教義,教導的教義,教義的丈夫,不能立即離開,但那些可以離開的,不是教義。”

    道是不可分割的,道,是道的本質,是法的本質,是現象,一切事物都離不開本質、規律和現象。

    因此,陶是文化的正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家長要求學校給中小學生減負,卻讓學生上補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