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許雲輝

    竊以為:曹魏基業已定,司馬氏巧取豪奪耳!況蜀二代劉禪與吳末帝絕非守成之主,且三國紛爭日久,天下人心思一,故司馬氏可乘勢利便滅蜀吳而一天下。

  • 2 # 李致致

    因為天命!曹操就像他自己說的,只想當個徵西將軍!無奈!命運的車輪無情向前!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不是人力能及的!

  • 3 # 劉坤忠120

    根正苗紅的漢室後裔劉備,起兵比曹操還早,曹操自公元19O年起兵以來,經過18年的艱苦努力,統一了北方,也就是佔領了大半個中國(漢朝)。此時的劉備還是區區的一個縣長,劉備請出諸葛亮出山後,諸葛亮對曹操一票否決,老曹要平定天下是不可能的。一、北方人不習水戰,曹操平定江南較難。二、孫劉聯盟,共拒曹操。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人心不服,反曹勢力頗多,曹操需重點防控北方。以上就是諸葛亮的認識,才為劉備制定了隆中策略。一一一曹操親率大軍下江南,劉琮迫於壓力,不戰而降。劉備攜民渡江,兵敗長坂坡。若是曹操窮追劉備,佔領訓琦江夏。曹操分兵一半,繼續佔領荊南四郡,劉備只能投靠東吳或南下蒼梧。孫權怕劉備喧賓奪主,勢難兩立,會逼劉備南下蒼梧或交趾,劉備難有東山再起的時機,勢必給諸葛亮打臉。但曹操雄據北方,又輕而易舉地拿下荊州,滋生驕傲,不再虛心接受進諫納言,獨斷專行,天下誰能敵我。以至使孫劉聯盟,曹操赤壁大敗。曹操赤壁之敗,損失了總兵力的一半,孫權的江東得到穩固,劉備的勢力得到訊速發展。一一一赤壁之戰後,北方反曹勢力此伏彼起,曹操重兵防禦許昌、鄴城、洛陽,再也不敢覬覦江南,劉備孫權的兵力足以與曹操抗衡,形成三足鼎立。劉備入川,曹操進兵關中,劉備拿下了成都,曹操也破了馬超韓遂,佔領了雍涼地區,並迫降了漢中張魯。最後劉備曹操爭戰漢中,劉備獲勝。劉備據有荊益二州,已是全盛時期,單方兵力可以力壓曹操,曹操又如何能統一天下?曹操時代,是大格局時期,是以強凌弱,以大吃小,以謀取勝。劉備狹縫中求生,堅定立場,沿著隆中策略穩步發展,孫劉聯盟,足以扼制曹操。一一一司馬懿奪取曹魏政權,是小格局時期,蜀國經過長期北伐,已資源枯竭,無力威脅魏國。東吳孫權老邁昏庸,諸子爭位,政局混亂不堪,蜀吳無力干涉魏國政局。司馬懿歷仕曹魏四朝,足智多謀,善於隱忍。有功於曹魏,德高望重,門生故吏遍天下。司馬懿蓄時待發,奪取政權,反對者無效。司馬懿不但自己有能力,而且有兩個有能力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在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為魏國大將軍,牢牢掌控魏國軍政大權,因為司馬師沒有兒子,聰明的司馬昭協助兄長治理魏國,從不與兄長爭權奪利。司馬師死後,司馬昭接過接力棒,繼續棒打曹魏,並且流露出以晉代魏之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家族人才輩出,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更是聰明仁厚,更有自立心與大局觀。司馬昭滅蜀後,曹魏已名存實亡,在司馬昭死後不久,司馬炎逼迫魏主曹奐禪位,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晉武帝司馬炎開啟了晉朝155年的歷史。曹操沒能統一天下,是競爭對手太強,是文明禮儀的大漢影響深遠。司馬家的成功,得益於父子合力,兄弟齊心。不像曹丕打壓兄弟,至使宗族大權旁落,關健時任人宰割,無力迴天。

  • 4 # 內蒙農夫生活小影片

    說白了,三國魏蜀吳強盛時是很難一統的,況曹操,劉備,孫權乃真英雄也,後期,孫氏後人,劉氏後人皆不及其父,況君帥離心,勾心內鬥,阿斗不成器,造成與主戰派將領姜維離心,這也是一個失敗的重大原因,導致姜維無力迴天,孫浩殘酷不仁,宮廷鬥爭嚴重,天下人心思歸,給了司馬家族統一天下的機會。

  • 5 # 夏雨風

    曹操是前三國最成功的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手握北方半壁江山,連歸降而來的南匈奴分為八部,大多已改漢姓。兵強馬壯,威震天下。

    但曹操大意失赤壁,一戰盡墨,元氣大傷。漢中又得而復失,折了大將夏侯淵。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害得曹操差點遷都逃亡。

    赤壁大敗,是曹操一生的滑鐵盧,他沒有更上一層樓,永遠定格在"一代梟雄"上,至死只有半壁江山。

    究其原因,曹操放虎歸山,放跑了劉備,是釀成了功虧一簣的最大原因。曹操曾經想重用劉關張三兄弟,為劉備封取了"劉皇叔"名義和豫州牧,恩結關羽還封了"漢壽亭侯"。默許了張飛娶夏侯淵之女。青梅煮酒論英雄,更是高看劉備和自己是天下雙雄。

    在劉備韜光養晦的日子,曹操輕易答應了劉備欲出兵征伐袁術的請求,發兵三千讓他出徵。劉備彷彿出籠的猛虎,殺了二個將領擁兵自雄,到了徐州又和曹操殺父之仇陶謙聯合,陶謙更是三讓徐州。就這樣,劉備軍事集團的崛起,預示著曹操將遇到平生最難纏的對手,曾經的"天下雙雄"將兵戎相向,一步步阻止曹操天下一統的步伐,直至停止不前。

    曹操已經做到了極致,釜底抽薪抽走了徐庶,但徐庶無奈歸曹營,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終生不為曹操設一計。

    而劉備因禍得福,得到了更大軍師諸葛亮和龐統丶法正,直接給曹操帶來了"火燒赤壁"`"漢中敗退"丶"水淹三軍"等一系列重創。自那以後,曹橾就已心頭憔悴,心灰意冷,雄風不再,一年之後就一命嗚呼了。

    反觀司馬懿父子,在中三國時代,已剪除曹爽,滅絕夏侯氏,將魏皇玩弄於股掌之中。

    在諸葛亮在時,司馬懿儘量避其鋒芒,不求決一勝負,只要牢牢掌握兵權,做魏國太上皇就Ok了。

    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後,司馬昭完全控制了魏國,然後才圖謀蜀漢,派出了鍾會丶鄧艾兩路大軍,主動圍攻姜維。

    鄧艾陰平關偷襲得手,長驅直入兵臨成都,劉禪怕死舉白旗投降。司馬昭吞併蜀漢。

    待到時機成熟,晉武帝司馬炎南渡長江,攻滅東吳。三國歸於晉。

    曹氏驕狂未全功,司馬陰沉克強虜。

    長恨諸葛助皇叔,三笑阿斗不思蜀。

  • 6 # 野草的沉思

    曹操的能力與司馬懿相比,司馬懿明顯不如曹操。故曹操在時,司馬懿一直做縮頭烏龜。直到曹操死去,他才逐漸露出頭角來,至高平陵事件,則全顯出崢嶸。

    曹操未能統一三國,主要因為對手太強大。東吳的孫權、魯肅、周瑜等,蜀漢的劉備、諸葛亮,五虎上將等,都是一時的頂級的英雄豪傑。有這些人在,所以曹操未竟統一之業。但他實實在在為統一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他的子孫後代如他一樣英武強悍,那麼,是會完成統一事業的。

    司馬氏能完成統一事業,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是後期三國式微。

    曹魏集團,曹睿死後,由幼子曹芳繼位,庸人曹爽執掌軍政大權,這給司馬氏篡權創造了條件。

    蜀漢集團,諸葛亮死後,劉禪昏庸無能,宦官用事,政權分散,給了曹魏以攻伐之機。

    東吳方面,孫皓荒淫昏暴,人心離散,國事日消,最終為晉吞併。

    主觀原因是司馬懿子孫三代都十分傑出,而且目標明確,一以貫之。

    曹操死後,追隨他的那一班能臣武將也相繼逝去,司馬懿逐漸成為曹魏集團的柱石級人物。他象個救火隊長一樣,南征北戰,東擋西殺,軍功日隆,威望日高,人心人才逐漸為其所擁有,在適當的時期,以極高的膽略和魄力,背水一戰,奪取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司馬昭比之其父,可以說青出於籃而勝於藍,一直把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他即知人又善於用人,滅蜀之戰打得多麼漂亮,而滅蜀之後旋即將有野心的鄧艾鍾會二人置之死地,又是多麼高明。斯人如此,難怪其能成就大業。

    至於司馬炎,在立晉滅吳的整個時期,也堪稱是一代英明之主。他能善待漢獻帝、蜀後主、吳孫皓,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在以上所述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原因中,主觀原因是主要的。儘管客觀上已為統一預伏了條件,但如果司馬氏祖孫三代不都如此優秀,一代一代接力而行,那麼,也是不能完成統一事業的。

    司馬氏的晉朝後來搞得很糟糕,致使司馬氏的名聲很不好。但其在創立晉朝的過程中的積極的卓有成效的作為,還是應予肯定的。

  • 7 # 老唐聊史

    時勢造英雄,大勢所趨!

    這可以說是曹操的宿命和悲哀之處。

    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治亂交替,就像秦末楚漢之爭,漢末的三國,晉末的南北朝、唐末的五代十國,乃至宋元明清民國,末年無不是軍閥割據,戰亂頻繁。

    但是有一個規律,越是短命王朝,後面的亂世也相對較短,比如秦末的楚漢之爭,隋末的各路反王。相反,長時間的大統一王朝末年,則往往會形成長時間的戰亂。為什麼呢?

    因為長時間的大統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前面一朝的影響力還在,消耗殆盡需要時間,新的秩序建立適應也需要時間,這個選擇和優勝劣汰的週期相對較長。而短命王朝,其實前面一般都經歷了長時間動亂,可以看做是動亂的延續,而且這個新的王朝是經過長時間優勝劣汰選擇下來的勝利者,它是符合時代需要的,所以他能統一,但往往還沒有到最後階段,一旦操之過急,就會前功盡棄,為別人作嫁妝。

    典型例子就是秦朝、隋朝、後周、甚至也包括曹操的大魏。

    所以曹操不能統一,而司馬懿能做到,往大了看是站到了對的時代,時勢造英雄的結果。

    具體來說,漢朝經過四百年的統治,正統王朝的觀念可以說是已經根深蒂固,不是輕易能夠撼動的,誰要是敢第一個去碰,往往下場很慘,就像董卓、袁術。那個時代,基本上每個亂世豪傑都割據一方,在自己的地盤上稱王稱霸,互相不服從,也不聽號令於漢朝皇帝,但名義上都是臣子,沒有人敢輕易做出頭鳥,公然挑戰大漢權威。

    可以說大家都看著那個位置,想著那個位置,既不敢自己去坐,也不容仍別人去坐。曹操生於亂世之初,本來有一個平定天下,做治世能臣的願望,在董卓之亂中起兵,平黃巾、伐諸侯,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憑著大漢宰相的名義,一步一步基本平定了天下,只剩下劉備和孫權。

    這時候你說曹操有野心嗎?沒野心的男人能幹下這麼一番事業?

    曹操有野心,也想坐上皇帝的位置,但是就算如此,還是有那麼多人願意支援漢朝繼續下去。曹操清楚認識到自己有生之年都不能實現,所以才說自己寧願做個周文王。

    具體來說,如果曹操憑藉武力徹底消滅劉備、孫權,還是有機會稱帝的。其實大家也開始逐漸認識到漢朝的天下其實是曹操一刀一槍打下來的,也開始逐漸接受並認可這個事實。這也是曹丕能稱帝的原因之一。

    那曹操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嗎?我認為有兩次,一次是漢中之戰,一次是赤壁之戰。

    首先說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失敗的因素很多,有東吳的火攻,也有孫劉的聯手,也有曹操的驕兵必敗,也有南方的水土不適,也有疾病盛行,也有後方的各種威脅。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曹操不該操之過急,越是最後關頭,越是風高浪急,越來穩紮穩打。曹操在拿下荊州之後,就該停止腳步,穩固消化荊州,只要牢牢掌握了荊州。東迫孫吳於東南,西堵劉璋於川蜀,再找時機逐漸消滅雖然花一點時間,但穩妥不會失敗。按照當時的形勢,逐個擊破只是時間問題,甚至可以先解決劉璋,再以絕對優勢順江而下,何愁天下不統一。

    其次是漢中之戰,這時與赤壁之戰相反,曹操拿下漢中之後就應該馬不解鞍、人不卸甲,乘勝拿下西蜀,因為這時候劉備也是剛剛佔據西蜀,立足未穩。如果能拿下西蜀,或擊敗劉備,或將劉備趕回荊州,那麼遲早都能水路並經,消滅劉備孫權。

    可惜,兩次曹操都做了錯的選擇。

    再看司馬懿,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桃子,雖然也不容易,但水到渠成,也沒辦法。司馬懿的時候,天下群雄都已經被消滅,戰亂之後人心思定,已經逐漸走向正軌,開始了安定的生活。不管是蜀漢還是東吳都已經不可能再挑起大的動亂,更不要說翻盤了。曹魏的絕對實力,一統天下已經僅僅是時間問題。

    但司馬懿命好,曹家一代不如一代,鎮不住場子,只好取而代之。司馬懿基本沒什麼建樹,一切都不過是猶如漢承秦制,唐承隋制,宋朝其實是延續後週一樣。

    沒有司馬懿,也有張馬懿、李馬懿將曹魏取而代之,實現一統!

    只是可惜了後來的晉朝實在不成個樣子,從司馬炎建國開始就亂整,整個晉朝就沒消停過,你殺我,我殺你,最後被異族侵略屠殺和統治,讓中華文化遭受了幾千年來最深重的災難,陷入了長達六七百年的大混亂之中。

    司馬懿家族可以說是陰險狡詐、卑鄙無恥的代表!

  • 8 # 美麗的海豐

    曹操為什麼不可以一統三國 ?至於這個問題 我個人認為此舉必須結合當時的實際形勢而論。即便曹孟德有這個雄心壯志,當時要一統三國也是有著相當大的難度。三國鼎立之時,雖曹魏強勢於其他兩國。若曹操當時要一統三國,勢必再次發動戰爭,吳蜀兩國的合身未必輸於曹魏。另曹操當時不稱帝自身也是存在著嚴重的顧慮,一代梟雄曹操 慎之又慎疑心病重而最終給自己埋下了禍端。只能說當時的曹操還欠缺達到一統三國的實力

  • 9 # 公明淏

    因為曹操不具備一統天下的軍事條件。

    孫資認為,“昔武皇帝徵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後濟。又自往拔出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曹操的用兵之道是見勝而戰、知難而退!

    曹操從來就沒有死纏硬打、粉身碎骨、誓不罷休的作戰風格。郭嘉有!曹操討伐烏丸的戰略戰術?其實是郭嘉以他的驚人的毅力催逼著曹操長驅直入……雖然取得了完勝,但是!曹操卻重獎那些勸阻他討伐烏丸的人,認為讓軍隊處於極度的危險之中是不可取的。

    所以,他在奪取了漢中之後,就沒有采納劉曄和司馬懿的意見,長驅直入直搗益州,給了劉備、諸葛亮喘息的機會。以至於後來乾脆放棄漢中,讓劉備撿了個便宜。

    同樣,對於孫權也是如此。

    “魏氏嘗藉戰勝之威,率百萬之師,浮鄧塞之舟,下漢陰之眾,羽楫萬計,龍躍順流,銳騎千旅,虎步原隰,謀臣盈室,武將連衡,喟然有吞江滸之志,一宇宙之氣。而周瑜驅我偏師,黜之赤壁,喪旗亂轍,僅而獲免,收跡遠遁。……續以灞須之寇,臨川摧銳,蓬籠之戰,孑輪不反。由是二邦之將,喪氣摧鋒,勢衄財匱,而吳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請好,漢氏乞盟,遂躋天號,鼎峙而立。”

    按照陸機的說法,曹操經過赤壁之戰、濡須口之戰、蓬籠之戰,曹兵只輪未返,全軍覆沒。從此魏、蜀二邦之將,喪失銳氣,挫傷鋒芒,勢遭重創,財力匱乏,吳國輕視二國而坐觀其衰。所以曹魏派人請求友好,蜀漢請求結盟,於是(孫權)登上吳天子位,與魏、蜀三足鼎立。

    曹操不是不想一統天下,問題是他做不到。只能是“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說得冠冕堂皇最終還是藉口!

    晉朝就完全是兩碼事兒了。

    還是用陸機的原話:“曹操、劉備的武將,不是晉國所能選得;攻入石頭城的軍隊,也沒有昔日曹劉軍隊那麼多。攻與守的道理,或者有前人的成法。山川險要的地勢,也不會突然改變。但成敗的道理顛倒,古今的趨勢迥異。為何?是因為孫權、孫皓二人的政治教化不同,使用的人才各異。”

    到了吳國末年,諸老臣已經死去,然後黎民百姓生出離叛之心,皇室宮廷呈崩潰之兆。吳國氣數隨朝政變化而衰微,晉師緊隨氣數而伐吳。吳國兵敗計程車卒臨陣脫逃,國亡而百姓背井離鄉。城池都沒有籬笆堅固,山河也不如水溝土丘險要。晉兵沒有公輸班的雲梯那樣的器械,沒有智伯引汾水灌城那樣厲害,沒有楚子攻宋築房紮寨那樣長期圍困,沒有燕國樂毅破敵濟西那樣的軍隊,用兵不過短短時間,就掃平吳國社稷。即使忠臣耿直憤世,烈士以身殉國,又怎能挽救吳國於滅亡呢?

    所以,孫資才說出了“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

    等於曹操對待吳、蜀二賊的戰略戰術,到了司馬氏才“修成正果”。

    附:本文所述的“蓬籠之戰”?極有可能是《三國演義》中“周魴斷髮賺曹休”的石亭之戰?發生在公元228年,因為第二年孫權就稱帝了。

  • 10 # 喜洋洋111888

    除去自然法則,三巨頭人主鬥智格勇已成三足鼎峙。至於司馬、己早蓄逆襲吞魏志,羈旅蔫師足見爾恥為他人作嫁衣之詭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鍾南山搞新冠後遺症康復與醫生感染研究有意義嗎?知中醫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