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明清時代,中國社會經濟出現了一種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地方商幫和大商人資本的興起。

    從所有商幫的地域特徵來看,一方面商幫皆出現在生存環境相對艱難的地區,迫使人們必須外出謀生;另一方面當地有經商的一些便利條件和機遇。

    經商就要走出家門。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在那樣一個社會環境和年月裡,在異地販貨經商的外鄉商人遭受欺凌是常有的,路途上強盜響馬多如牛毛。很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單槍匹馬在商海中闖蕩,總是險象環生,只有結成幫夥,才能藉助眾人的力量克服經商中遇到的困難。

    與誰結夥,當然只有同一血緣和地緣的人是最佳夥伴。同一血緣的人結夥很好理解,畢竟打虎還靠親兄弟,注重宗室關係的徽商往往使用同族人經營生意,然後才利用地緣關係形成幫夥集團。而山西商人乾脆直接利用地緣關係經商,一方面為了保證商業活動不受家族內部各種人員的干擾,保證掌櫃享有充分的管理權,形成了姑爺、舅爺、少爺不參與本家生意的成例;而另一方面,生意經營中所用掌櫃夥計又必須全為本地人,以保護商業經營訣竅只在內部人中的傳承。

    為什麼地緣關係會成為商幫形成的重要聯絡紐帶?其中原因是複雜的。由於長期的農耕習慣和封建統治,華人普遍重土輕遷,一村一鄉一縣的人,相互間世代為鄰,姻親互聯,不僅人格品行頗為熟知,而且具有其龐大的家族血親在當地的質押性質,就形成了所謂的“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的信用關係。另外,同一地域的人生活習慣類似,使用同一方言,就形成了一種無形的文化圈子,把不同地域的人區分開來。不同地緣關係形成的一個個圈子由小到大,人際關係也由近及遠。圈子文化一個重要特點在於其一定的行為規範,誰違反圈子內的規則將會遭到圈內所有的人的譴責,甚至被強行清理出這個圈子,這種威脅對圈內人形成了強大的約束作用。

    正因為明清商人一開始就藉助血緣和地緣關係結成團伙經商,隨著商業的擴大,又不斷吸收同族同地之人參加,這樣就出現同一血緣地緣的人從事同一類行當,從業人員的地域性很強,並且往往壟斷某地此類商業的現象。當出現外地商人的競爭時,商人們就藉助於血緣地緣形成的人際關係結成幫夥,採取統一行動,排擠同行,牟取壟斷地位。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來看,商幫實際是一種鬆散的企業網路組織形式。由於共同的地緣屬性,商號之間的掌櫃或夥計之間有頻繁的私人交流,各地商幫會館的建立更為這種交流提供了便利。不同商號的商人之間,不僅在資訊溝通、經驗交流、統一行動計劃方面相互合作,而且也在諸如資金拆借、貨物調劑、器具借用、結伴採購、運送捎帶貨物方面相互支援。

  • 2 # 歷史的印跡

    中國商業要追溯到商代和西周,現在大家所說的商人來自商朝。在商朝的時候,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人,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商人。

      雖然隨著社會不斷髮展,買賣人的主體產生變化,不再是商朝人,但是大家還是將做買賣的人稱為商人。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中國都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商人。

      第一個商幫:晉商

      所謂的晉商指的是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中國有很多建築遺產都和晉商有關係,例如: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等。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三大商幫”,分別是晉商、潮商、徽商。晉商的成功根源在於“誠信”和“團結”。晉商的輝煌人物有喬致庸等人。

      此外,晉商之所以能夠崛起和自身資源以及文化有關之外,還有整個社會大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晉商的第一桶金是從明政府手裡賺來的,那個時候,明政府把壟斷的鹽業分出來給私人經營了,晉商就是趁這個時候賺到了第一桶金。

      在明清時期,晉商的可以說是富可敵國,當時很多首富都是晉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晉商在清朝後期和民國時期衰落了,現在勉強說來自山西的商人也就只有陳年和郭臺銘等人了。

      因為晉商文化沒有被很好的保留,所以如今的山西在全國範圍裡面還是處在一個比較落後的狀態。

      第二個商幫:徽商

      所謂的徽商就是指徽州商人以及新安商人,微商是中國三大商幫之一。徽商主要經營鹽、茶木、典當等等。

      徽商和其他商幫的人不同點在於,徽商除了從事多種商業行業外,還會直接辦產業。徽商起源於南宋時期,現在安徽六個縣的商人被大家統稱為“微商”。

      徽商對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今,徽商的改變已經擴充套件到了整個安徽,並且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企業家,例如:張近東、王傳福等人。

      徽商除了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企業家之外,還出現了很多高素質的文人,例如:朱熹。

      第三個商幫:閩商

      閩商狹義上面指得就是福建省商人的簡稱,閩商是傳統三大商幫中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商幫,被外界稱為“華商第一族”,和晉商、微商、粵商齊名。宋元時期,享譽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由福建商人開創的。

      如今,在遍佈全球的海外華僑中,閩籍人高達1000多萬,分佈在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因此,從海外影響來來說,閩商的影響力最大。

      清末民初的時候,民間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口頭禪,就是官大看北京,錢多數福建。福建人只相信三分靠運氣,更加相信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

      第四個商幫:潮汕商幫

      潮汕商幫也可以稱為潮州商幫,是中國傳統的三大商幫之一。潮汕商幫形成於唐朝後期,興盛於明清。潮商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世界性質的商業群落,對於中國的經濟影響巨大。

      潮汕商人之所以能夠崛起,除了得益於商業貿易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潮汕商人自身願意吃苦,而且身上還具備一種冒險的精神。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2014年的時候,一共有16位潮商登上了中國福布斯排行榜,總身價高達2218億元。2015年的時候,有34位潮汕人登上了福布斯全球華人富豪榜,其中最富有的11個人身價高達6000億。此外,有一點還需要大家格外注意,就是潮汕商幫的影響並不僅僅侷限於國內。

      潮汕商幫的影響是國際性的,東南亞以及歐美各地華人首富基本上全部是潮汕人。而且潮汕人前往泰國發展的人數高達500多萬,甚至掌控著泰國主要的經濟命脈,並且在政治上面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當代,潮汕商幫更是出現了李嘉誠、馬化騰、謝國民等人。

      第五個商幫:浙江商幫

      所謂的浙江商幫,指得就是浙江籍企業家。如果要細分的話,浙商還可以分為湖州商幫、龍游商幫、溫州商幫等等。

      其中,比較活躍的商人應該是溫商,最具代表性的是寧波商幫。浙江商幫是19世紀推動中國工商業程序的強大商幫。

      唐朝之後,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所以浙江一帶成為了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到了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浙商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中堅之一。

      大陸改革開放之後,浙江商人成了臺商之外最活躍的商幫。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浙江商人。

      民初天下首富沈萬三就是潮州人,並且到了現代,更是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浙江商人,例如:馬雲、丁磊、郭廣昌、宗慶後、任正非等人。

      目前這五個商幫中,究竟哪一個商幫是中國第一商幫?

      首先,我們從國外影響力來看一下,閩商的影響力應該大於其他幾個商幫,畢竟福建的華僑佔了中國華僑三分之一。

      據悉,閩商現在在海外的投資已經超過2萬億美元。另外,根據有關資料顯示,閩籍港澳同胞數量大概是120多萬人。

    其次,我們從國內的影響力來看一下,看看這幾個商幫哪一個的實力比較強。從國內影響力來看,浙江商幫和潮汕商幫實力差不多,但是因為閩商在國內的規模比較小,所以在國內的影響力也要比這兩個商幫小一些。

  • 3 # 記錄歷史人生

    中國十大商幫包括山西晉商、徽州(今安徽黃山等地區)徽商、陝西、福建閩商、廣東粵商(分廣商和潮商)、江右(江西)贛商、洞庭、(今蘇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東山和西山)蘇商、寧波、龍游(浙江中部)浙商、山東魯商等。其中晉商、徽商、潮商勢力最大,影響最遠的三大商幫。

    據考證,歷史上的商幫大體上崛起於明清時期。在明清之際曾引發了一場“商業革命”,在這場“革命”中相繼崛起了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潮商為勢力最大,影響最遠的三大商幫。   

    晉商

    俗稱“山西幫”,亦稱“西商”、“山賈”。在漫長的歷史中,晉商以山西富有的鹽、鐵、麥、棉、皮、毛、木材、旱菸等特產,進行長途販運,設號銷售,套換江南的絲、綢、茶、米,又轉銷西北、蒙、俄等地,其販運銷售活動遍及全國範圍,形成了成為能與南方徽幫相抗衡的最有經營實力的北方晉幫集團。晉商的歷史雖然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晉唐時期;但真正崛起於明代(1368-1398年),至清乾隆(1735-1799年)、嘉慶(1799-1820年)、道光(1820-1850年)時期已發展到鼎盛。特別是到清朝中葉,山西商人逐步適應金融業匯兌業務的需要,由經營商業向金融業發展,鹹同(1851-1874)時期山西票號幾乎獨佔全國的匯兌業務,成為執全國金融牛耳的強大商業金融資本集團。並形成山西“北號(票號)南莊(錢莊)”兩大晉商勁旅。

    徽商

    與晉商齊名,徽商又稱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幫”。它是舊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團之總稱。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以後代有發展,明成化、弘治(1464-1505年)年間形成商幫集團。明嘉靖(1521-1566年)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販運鹽、茶、山貨,經營文房四寶,走出一條日後教科書上才有的貿易路線:東進蘇杭無錫常,搶灘蕪湖商道,掌控長淮水運口,南達湘、蜀、雲、貴、川,往來京、晉、冀、魯、豫間,遠涉西北、東三省。最後,西進贛、湘,沿東南達閩、粵兩省,直至揚帆入海與日本進行貿易。此時的徽商達到鼎盛時期,“無徽不成商”開始叫遍天下。

    徽商

    與其他商幫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儒”字。與一門心思做生意的晉商相比,追逐財富只是徽商的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歸宿。因此,儘管徽商把生意做得很大,卻做得三心二意。從乾隆到嘉慶十年的70年間,同樣在兩淮經營鹽業,徽商子弟有265人透過科舉入仕,而晉商僅區區22人。   到19世紀末,當徽商所代表的封建經濟沒落時,正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登陸中國之時。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很明顯,此時只有把大量資金投入實業,實現商業與產業的結合才能獲得新生。但“官本位”的徽商卻做不到,他們已經沒有財力去投資產業了。

    潮商

    “潮商”,是潮汕商幫與廣東商幫的共同稱號。古代潮商不如晉商、徽商著名,潮商的崛起也是在明以後。大概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私人海外貿易興起後,潮汕沿海居民開始大規模地投入海上商業冒險活動。到明中後期大批潮汕人以船為伴湧向海潮波濤之中。入清以來紅頭船便成為潮州商人的象徵;清代商人又稱紅頭船商人。   潮商的輝煌時期,還是在近、現代。在近代,由於外國經濟勢力的侵入以及中國緩慢地邁開近現代步伐,晉商、徽商等因為固守傳統而日漸式微,而潮商卻伴隨著近代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於東南亞和香港、潮汕地區。這期間,潮商雖然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度沉寂,但經過戰後若干年的苦鬥,又終於在上一世紀60-70年代崛起於香港及東南亞。湧現出李嘉誠、陳弼臣等一批世界級鉅商。

    閩商

    福建商幫的興起,一開始就與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貢貿易和禁海政策針鋒相對。他們走私進行商業貿易,不能貿易時就進行搶劫,他們具有海盜和商人的雙重性格。   內外勾結的貿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見的經商方式,他們廣泛聯絡沿海居民,建立了許多據點,利用據點收購出海貨物,囤積國外走私商品,以利銷售,他們不僅在海營商,還有許多也是陸地商,水陸兩棲,海上貿易也做,陸地貿易也做。明清福建商人,把國內與國外的貿易緊密地結合起來,努力經營,進行多種形式貿易,從而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一個很有影響的地方商幫。

    陝西商幫

    在明代的商業界裡,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或是山陝商幫。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勢力很大,他們從經營鹽業中獲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們內部開始分化,陝西鹽商與山西鹽商分道揚鑣,最終陝西鹽商到了四川獨立發展,這也為陝西商幫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陝西商幫生財的行道較多,在這一點上他們與江西商幫相似。陝西商幫是一個綜合性的商幫,他們對財富的追求與一般商幫相同:儘可能追逐厚利,如果不行,就退而求其次。陝西商幫以鹽商最為著名,經營布業、茶業和皮貨業也是陝西商幫盈利的重要途徑。

    山東商幫

    山東商幫是山東人,自然具有山東人的特點:直樸單純,豪爽誠實。正因為如此,與別的商幫相比,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顯得單純,直截了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概括起來,就是長途販賣和坐地經商的商業經營方式,講求信用的商品道德以及規範的商業行為。同時,山東商幫裡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因此大部分是封建性的商人,這也決定了山東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業資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雖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相對其他商幫來說實在是沒有什麼高明的地方,但他們的這些經驗和經營方式非常實在,生意做起來踏實。

    寧波商幫

    寧波商幫是中國商幫中的後起之秀。從它形成之時起,便顯露出它的見識不凡和卓爾不群。   寧波商幫,是指寧波府的商人,以血緣姻親和地緣鄉誼為紐帶連線而成的商業集團。是一個盛行於國內和海外的商幫。寧波商人外出經商曆史悠久,但大規模經商,並且結成商幫則為時較晚。鴉片戰爭後,尤其是民國時期,寧波商幫中新一代商業資本家脫穎而出,把商業與金融業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寧波商幫以新興的近代商人群體的姿態躋身於全國著名商幫之列。他們所經營的銀樓業、藥材業、成衣業、海味業以及保險業,也是名聞遐邇。

    江西商幫

    江西商人絕大多數是因家境所迫而負販經商的,因此,小本經營,借貸起家成為他們的特點。他們的經商活動一般是以販賣本地土特產品為起點,而正是江西商人這些獨特的背景,使得江右商幫具有資本分散,小商小賈眾多的特點。除少數行業如瓷業比較出眾外,其他行業與徽商、晉商等商幫相比經營規模就要顯得相形見絀,商業資本的積累也極為有限。當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在他的作品中,曾經就這樣描述江西布商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湖南當老闆。另外,江西商人濃厚的傳統觀念、小農意識也影響到他們的資本投向,只求廣度,不求深度。所以,儘管江西商人人數眾多,涉及的行業甚廣、經營靈活,但往往在競爭中容易喪失市場。

  • 4 # 歷史迷了路

    中國十大商幫:廣東粵商、山西晉商、安徽徽州徽商、陝西秦商、閩南商幫、河南商幫、浙江商幫、蘇南商幫、山東魯商、珠三角商幫。

    其中以徽商和晉商規模最大、實力最為雄厚,縱橫商界500年,最後卻在清末民國時期,被寧波幫後來居上、取而代之。

    商幫的由來:

    商幫是以鄉土親緣為紐帶,擁有會館辦事機構和標誌性建築的商業集團。

    但是在封建社會的排序中,“士、農、工、商”中商屈尊末位。對於商人而言,國家沒有明文的法律保護,而民間又對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視。因而,在那樣的年代,商人利用他們天然的鄉里、宗族關係聯絡起來,互相支援,和衷共濟,抱團取暖,保護自己。商幫在這一特定經濟、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

    產生的原因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農業大國,封建社會的經濟也是以農業為主,但是隨著王朝更替的頻繁,繁榮商業活動也應允而生。

    明清時期,內地的商品遠銷世界各地。對當時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中國近代對外貿易的興起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可以說明清時期初步形成的傳統市場體系,正是有賴於作為市場主體的各個地方商幫來連線市場中的網路。

    崛起的時代:

    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陝西商人。明洪武(1368-1398)初年為了供應北部邊防糧食供應而實施納糧中鹽的開中法,山陝商人憑藉地理之便迅速崛起。明代山西商人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各大鹽場及四川地區。隨著清代國家的統一,版圖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動範圍更加擴大,成為東北、蒙古、新疆的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動範圍甚至遠至西藏,山西商人還壟斷了對俄國恰克圖的貿易,並從事東南、兩湖至西北的長途販運貿易。山西商人除經營鹽業外,還經營茶、糧、棉、布、絲綢及高利貸等,晉商的典當業及高利貸很有名,被稱為“西債”。明清商人積累了鉅額財富,據說明代徽商的資產達到百萬兩,山西商人之富超過徽商,清代山西不但“百十萬家資者,不一而足”,資產達到千萬兩的也不乏其人。道光年間山西商人創造出經營匯兌業的票號,匯通天下,顯赫一時。但票號在晚清的晉商行業中幾乎是一枝獨秀。由於晚清金融倒帳風波不斷、票號頑固守舊,加之辛亥革命中戰亂的影響,票號在辛亥革命後不久徹底衰敗。

    在明代的商業界裡,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或是“山陝商幫”

    福建商幫的興起,一開始就與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貢貿易和禁海政策針鋒相對。他們走私進行商業貿易,不能貿易時就進行搶劫,他們具有海盜和商人的雙重性格。

    商幫的現狀:

    中國佔全球人口的比例從清末的約1/3,到目前的約1/6,目前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宋朝、明朝和清朝,中國一直佔據全球GDP的1/3以上,只是西方工業革命後的清末才落後的,2012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八大方言區,各地商業人文差異不小,單純以“中國商幫”或者“華商”來概括中國商人是不足以描述中國商界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的,特別是歷史悠久、富甲天下的潮商、浙商、閩商、徽商和晉商等。

  • 5 # 閒月閒聊

    因為是山西人,所以談談晉商。

    1、首先來說明山西省的地理環境。山西總的地勢是“兩山夾一川”,東部是太行山,西部是呂梁山,因此形成了一個溝通南北的大通道。南面是中原農業文明,北方是草原遊牧文明。和平時期是重要的商業通道,戰爭時期則是軍事重鎮。

    2、其次,明朝建立後,為抵禦蒙古族南下,在北部邊境長城沿線設立九鎮,其中就有大同和太原,在九鎮駐守了大量軍隊,為解決軍需問題,明朝政府實行“開中制”,即“商人運糧至邊境換取鹽引,憑鹽引到產鹽地領取食鹽,然後運銷至各地”。山西商人因靠近邊境,因此透過開中制逐步發展起來。

    3、再次,人口遷移。元末明初的社會動亂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人口銳減,山東、河北、河南十室九空,而山西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閉塞,受戰爭的破壞減少,人口相對較多。

    朱元璋稱帝后,為恢復生產,曾多次移民,山西人散落全國各地。他們走著相同的文化背景、習俗,極易聯結起來,同鄉情誼在晉商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4、山西的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境內多山地,有八分山地二分田的說法,旱澇災害頻發,加之地狹人稠,人民被迫外出經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農村五十多歲的農民可以做什麼來維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