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佳寧說歷史
-
2 # 淨0325
古代沒有攝像頭,犯人不跑是因為古代土匪橫行,即便是漢唐時期,你也不敢保證能活著從長安走到任何地方。而且不管去哪裡都需要路引,如果沒有路引你就是黑戶,沒辦法正大光明的生活。
而且古代是有連坐制的,因為犯人的逃跑,又可能牽扯家族的其他成員被關,被流放,有可能因為一個人的逃跑所有家族的人都會被連累,那就得不償失了。
雖然古代沒有攝像頭,但古代有很完善的戶口制度。中國最早的戶籍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代戶籍制度有三個最重要的功能:
一是保障徵稅,古代都是透過戶籍徵稅的,不管是土地稅還是戶稅,丁稅。二是徵役,古代都是透過戶籍進行徵兵的。三是實現社會控制,如果你沒有戶籍就開不出路引,你也就沒有辦法在外面正大光明的行走。所以即使古代沒有攝影頭,犯人一般也不敢逃跑,不敢越獄。
在古時候,每一代封建王朝建立政權之後,首先做的事情之一便是統計、登記全華人口,錢糧賦稅、兵丁、勞役皆出於人口。你可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戶籍管理制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杜絕犯人逃跑,越獄的有效辦法。
人口作為在古代作為一種資源,既是國力的象徵,又是對外征戰的依靠,戶籍制度從秦朝還沒有統一六國就開始了嚴格統一的管理。
先秦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在齊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眾多改革事項中,戶籍制度的改革尤為重要。
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管仲將都城裡分為21鄉,工佔6鄉,士佔15鄉;都城外分為五屬,屬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卒,卒下設邑,邑下是家,並要求家家之間“行同和”“死同哀”。
此外,管仲還要求衙門對戶籍內農民每月領取多少口糧,掌握技能的男女人數,以及鰥夫、寡婦、流民等都一一詳細記錄在案。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群雄逐鹿,中國社會進入了歷史上十分重要的大變革時期,封建生產關係逐步取代奴隸制生產關係,整個國家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這一時期,戶籍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通平民的戶籍,一類是特殊階層的戶籍。在特殊階層的戶籍中,又可細分為兩類,一是特權階級的戶籍,包括宗室籍、宦官籍等;另一類則是底層的賤籍,包括贅婿之籍、刑徒之籍等。
1、秦: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期,由商鞅主導建立了嚴密的戶口登記制度,「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並禁止民眾自由遷徙,「廢逆旅」、「使民無得擅徙」,居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須持有官方開具的介紹信,否則客人與店家一塊治罪。
後來商鞅正是死於這種自己制定的嚴密制度之下的。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想住客棧,客棧主人其實並不認識商鞅。但因為商鞅沒有住店憑證,於是店主告訴了商鞅,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因為這樣,商鞅才沒有辦法發動兵變,結果商鞅兵變失敗戰亡,其屍體還被帶回了咸陽,處以五馬分裂已示眾。秦惠文君同時還下令誅殺了商鞅的全家。不過,商鞅雖然被害,但他的新法並未被廢除。透過建立嚴格的戶籍制度,秦國獲得了強大的財稅汲取能力與全民動員能力,在爭霸戰中勝出。
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時,就對秦國的戶籍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按照規定,凡秦國之民,不論男女老幼均要登記戶口。出生時要做出生登記,死亡時則要登出戶口。秦國境內的平民如若遷往他處,也需去官府登記。倘若偽造或隱瞞登記事項,則要罰兩副盔甲。不久,商鞅又在秦國極力推行什伍連坐制,這一制度就是建立在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之上的。
不僅如此,秦國的軍功爵制度和名田制度也都與戶籍制度密不可分。在秦國,沒有戶口就意味著“一無所有”,而且這個“一無所有”可謂是徹底的“一無所有”。因為按照秦國的律法,凡未被登記在冊的戶籍人口,皆被視為脫籍亡戶者,也就意味著喪失了秦華人所應具有的一切權益。有戶口才算是“華人”。
秦統一六國之後,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建立了更為穩定的戶籍管理制度。當時,官府廢除了分封制,並在各郡縣設立郡守,專司民事,要求“十戶為一里,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若干鄉為一縣”,使全國的人口像編席織麻一樣組織起來,繼而建立了從基層到中央的系統性戶籍登記管理制度。
2、漢:漢代時規定每年八月左右,全國百姓前往官府申報自家情況,然後由負責戶籍的管理核實,這種制度叫編戶齊民,主要登記: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住在、收入、田籍等,如果想搬家,首先必須到當地官府申報,由當地官府出具證明後才能搬遷,不然私自脫籍就成了流民。而流民則是比奴隸地位還低,殺了只需要賠錢就可以。
3、唐:唐承隋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隋朝的延續,唐代的戶籍制度與秦漢相比最大的變化在於有了“編戶”與“非編戶”的分別。“編戶”是良民、自由民;“非編戶”則是賤民,如工匠、樂師、雜役、奴婢等。賤民沒有資格立戶,只能掛在主人家的名下,如同財產,沒有自由。同樣唐朝百姓在申報戶籍資訊時,也需要登記身高,樣貌等,這種制度被稱為“貌閱”。在流動人口方面,分為土戶與客戶(離開原居住地的人口)限制人口流動,只能在特定的範圍遷徙。
4、宋:在經過五代十國時期的廝殺,門閥士族的瓦解,百姓不再有良賤之分。取而代之的是“坊廓戶”與“鄉村戶”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農村戶口與城市戶口。坊廓戶”與“鄉村戶”的確立其實代表了宋朝城市商業經濟的興起。在對於流動人口方面,宋朝取消了對流動人口的限制,允許自由遷徙。這也是宋朝商業如此繁榮的原因之一。
5、明: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了明朝之後,為了快速的恢復社會生產力,建立了嚴格的戶籍制度。將戶口按照職業進行劃分:民戶、軍戶、匠戶等。各個戶籍都是世襲,不能改變。任何人出行都需要“路引”,否則就按流民處置,輕則發配充軍,重則殺身。這些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立國初期定下的,在初期確實為恢復生產貢獻了很大的功勞,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制度已經不在適合當時的情況。而後來的清朝在制度上承接的明朝的制度,在戶籍管理上同樣嚴格。
相比宋代的戶籍制度,明清時期的戶籍制度可以說一種倒退,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國家直接控制的“編戶”是維護政權統治和徵課賦役的基礎,故歷代都十分注意戶籍。中國的戶籍歷史甚久,記錄豐富,制度日趨完備。
寫在最後:
正是因為有這樣完善的戶籍制度,古代即使沒有攝像頭,也很少有人敢逃跑和越獄。
如果逃跑和越獄,很多隻能跑到落伍為寇的。但即使梁山好漢108將,也落了個被招安被滅的悲涼下場。
-
3 # 職靈通
在古代,你不會像現在一樣有自己的身份證,路上更沒有監控攝像頭,在如此“方便”的條件下,卻很少有犯人逃跑。
古代的犯人完全有機會可以帶著一家老小,躲進無人問津的山裡苟活一生,可他們偏偏沒有這麼做,而是靜靜地等待生命盡頭的到來,這是為何?他們難道不害怕嗎?
其實,這些犯人也很害怕,但是他們不敢離開的原因有很多,隨便一個因素都會讓他們止步不前,這是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探尋背後的原因吧。
01:古代有“連坐制”,跑得了一個,卻跑不了整族,稍有不慎就會被滿門抄斬、誅連九族。古代關押的犯人有很多,因為有各種罪行和罪名,同時刑罰的數量也很驚人,而最可怕的就是“斬首”了。電視劇也經常出現大臣犯下了滔天大罪後被秋後問斬,甚至全家遭殃,直系親屬、旁系親戚都會受到波及。由此可見古代的犯人不可能只關心自己,還要為家人、族人留後路。
“滿門抄斬、誅連九族”源於夏商時期的連坐法,在秦朝最為盛行。連坐制帶來的威懾力是挺大的,倘若一個犯人趁機逃跑,將會危害到整個家族,最終本家的血脈甚至都有可能斷,這個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大部分古代的犯人可不會鋌而走險,貿然逃走。
02:古代雖然沒有身份證,但是有戶籍制度,逃跑談何容易。古人講究落葉歸根這個傳統理念,對於自己的故鄉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絕大多數人是不喜歡背井離鄉的。古代雖然沒有身份證,但是卻有鎖定你身份的手段,那就是嚴格的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最早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為了徵稅和徵役,戶籍制度尤為嚴格。所以當犯人逃跑後,會面臨重重關卡,無論是城門還是檢查點,各種盤查必然少不了,讓很多普通人插翅也難飛。
03:“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人的君臣思想根深蒂固,很多犯人不會逃跑。一方面,古人重視家庭,對於犯人本身來說,為了不牽連自己的家人,他們是不會貿然逃走的,不然自己重視的親人就會有苦難。對於犯人的親人來說,也會更傾向於陪伴受到懲罰的親人,不會斷然逃匿。
另一方面,大家或許都聽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的確,古人的君臣思想根深蒂固了,大多數犯人都會“聽從安排”,連違抗的想法都沒有。對他們看來說,運氣好點只是流放、充軍而已;運氣不好,只有自認倒黴了。
04:哪怕犯人能逃跑,但是也會受限於落後的交通,想要走遠很難。如今的日行千里已經是家常便飯,可這對於古人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古代的交通工具就是車馬和木舟,如果連這也沒有,那就只能是最慢的步行了。正是因為古代的交通工具落後,犯人在有限的時間裡面想要走的很遠是不可能的。
而且大多數犯人本來身上就沒有什麼錢了,恐怕連馬匹也用不起,只能步行。而追上來的官兵是騎馬趕來的,比如明清時期的錦衣衛也不是吃素的,犯人將很難突破官兵的重重包圍。
05:古人不熟悉環境,野外求生的能力不足。古代土匪橫行,特別是在野外的山林裡,犯人逃跑後有可能人財兩空,更別說生存下去了。此外,古代的人們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出遊的機會很少,無論男女一般都只在很小的區域裡生活著,對於遠一點的環境就截然不知了,那簡直就是一個陌生的環境。
而且,對於逃跑的犯人,上頭一般會發逮捕令。無論犯人怎麼逃,終將會與人打交道,如果對方早就看過告示,犯人一露面無疑是自投羅網。
如果犯人不與人接觸,沒錢沒勢無人投靠將會很難生活,躲在深山裡不是長久之計,躲得過一時,躲不過一世。況且在無人的山林裡常常有野獸出沒,個人安危也很難保證,所以,古代的犯人逃了也沒用。
寫在最後對於古代的犯人來說,不是不想跑,是根本跑不掉,哪怕順利逃脫,面臨的問題也是一個比一個棘手。
古人並不傻,他們也要為自己的妻兒父母留後路,犯人要跑也很難拖家帶口,在逃亡路上一個人就已經夠嗆了,家裡老小都在還怎麼跑呢?
如果出現例外,犯人不計後果只想逃出去,那麼他將面對的問題一個比一個難,身上沒有盤纏,移動速度太慢,層層的圍追堵截應接不暇,一失手就可能被就地正法,野外生存能力堪憂。以上種種,都讓逃跑之路困難重重。
當然,古代的刑罰是殘酷的。但我們也要以史明鑑,學史力行,歷史上的種種案例都告誡我們不要輕易觸犯紅線規定,也不要挑戰法律的權威,而是要做一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不然最後的下場將會是受到法律的嚴懲。
-
4 # 多肉小娘子
古代沒有攝像頭,犯人為啥不跑?犯人仰天長嘯:跑求不脫呀!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了戶籍制度,一是為了合理利用人口資源,二是為了限制人口流動。
我們常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裡的“廟”就是戶籍制度。戶籍制度的創始人商鞅,因為變法失敗,想逃跑都沒跑成,被自己制定的制度拴住了脖子,住不了店,出不了城,最後被抓到受了車裂之刑。戶籍制度它爹都跑不脫,更不要說旁人了!
李白,唐朝著名優質偶像,有實力,有流量,有性格,有排面,他為啥進不了體制內,仕途坎坷,混得最好的時候不過就是在高力士面前耍個大牌而已?因為他是黑戶,沒有戶口!
他家因為犯了事兒,舉家被流放到西域,後來他爹那一輩人又輾轉到了四川。也就是說,他傢俬自從西域回到四川,是違法的,這就導致李白出生後上不了戶口,他們家一家人都是“黑戶”。既然戶籍上“查無此人”,你就是在牛比也沒法去考公務員。
你看,李白這樣的“三有青年”都因為沒有戶口斷了前程,更不要說那些犯了罪的罪犯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犯了罪想跑?沒門兒!
常言道:樹挪死,人挪活。其實樹挪不一定死,人挪倒很容易病。為啥?因為有一種病叫水土不服。
為啥會水土不服?地理環境、飲食習慣不一樣啊!有的地方是山城,有的地方是平原,有的地方空氣清新,有的地方多毒瘴,人家吃米飯你吃麵,人家喝玉米粥你喝面片湯,再加上犯了罪四處躲避,吃不好睡不好的,不病才怪。
與其逃跑顛沛流離,還不如就在大牢裡圖個安穩,吃飯有人送餐,睡覺的時候旁邊還有老鼠牌mp3迴圈放歌,人家是偷得浮生半日閒,坐牢的大哥是偷盜一次3月閒。逃跑,劃不著。
凡事總有例外,雖說在牢裡好,可鳥兒的每片羽毛都閃著自由的光輝,總有些人關不住,有人不想失了自由,也有人不想丟了性命,這個時候能用的辦法就是逃跑。
然而,古代是有連坐法的,你跑了,你的家人跑不了,你的親戚都還在,一人逃跑,全村遭殃,如此以來,即使跑成了,不僅社死,還成了千古罪人,從此就成了一葉浮萍,無處安身了。
就算你當時跑脫了,也走不了官道,為啥,因為需要路引,這又繞回我們之前說的戶籍制度上去了。走不了官道咋辦?穿山越嶺啊,山上除了樹還有啥,野獸。好吧,官府的大牢不坐了,現在坐進了大自然的牢裡,而且還成了食物鏈的最底端。這不是逃跑,分明是自戕。
那跑的人多嗎?多!為啥逃跑這麼難還有那麼多人跑,這個得看官府給不給力,官府給力,犯事兒的人就少,罪犯也少,跑的人也就少,因為官府給力,人民安居樂業,抓的罪犯都是罪有應得,他們要是逃跑了,就是妥妥的耗子過街,人人喊打,跑不脫的。要是官府不給力,冤案叢生,看守鬆散,跑的人自然就多了。
然而,官府給不給力,要點在於那屆正府、皇帝給不給力。縱觀歷史,給力的官府實在太少了,相反地,罪犯逃跑的事就多了。
最有名的就是秦末農民起義時,劉邦押解的犯人逃跑事件。為啥劉邦押解的犯人能逃?當時由於氣候因素而延誤了行程,劉邦知道延誤行程的結果會被判死刑,於是決定謀反,於是他就放了原本被他押解的犯人們,從而開啟了傳奇的一生。
說到底呀,罪犯逃不逃,還是和世道有關。世道好,罪犯甘心伏法,世道不好,天下皆罪人,遍地跑。
-
5 # 公子品史
古代沒有攝像頭也沒有DNA等檢測罪犯的手段,犯人越獄的卻很少,並且即使有機會跑他們也大多不願意逃走,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代嚴格的戶籍制度以及高效的行政追緝手段。這些都導致犯人們即使越獄想要逃走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因為你逃走了,你要決定逃到哪裡,一路上該如何走,古代城池要進去一半是要查驗身份的,逃犯想要透過城門口進去是很困難的,所以只能夠走人少的地方,從荒山野嶺走或者人跡罕見的山路或小路,那麼這樣的地方自己孤身一個人是容易處危險的,最後即使經過一路的風餐露宿逃回了家裡去,在家裡附近的鄰里等肯定會知道,他們會不會報告官府,也是很難說的一件事情,所以在古代,一帶犯人被定罪關押在監獄內,基本上是很難逃脫的。除非有外面的人接應或者想辦法搞定監獄裡的人才有可能逃出去。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古代的監獄管理
我們以古代最後一個朝代清代為例,在清代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機構基本都有監獄。並且在各個地方的行政和監獄的管理是不分的,都是由掌印官統一管理,至於具體掌管監獄事宜的屬官,在府一級設司獄司,有司獄一人,掌管司法獄政;在直隸州或州一級設吏目,“掌司奸盜,察獄囚,典簿錄”,即負責助理刑名獄事;在縣一級有典吏一人直轄刑獄、稽檢獄囚。此外在各級監獄還會設獄卒若干人負責一些雜務。
此外關於在監獄裡面囚犯的待遇,《大清律例》規定:
在監囚犯每日給米(或雜糧)一升,各給棉衣一件,病給醫藥。斬、絞重犯及軍、流、發遣犯在監以及解審發配都著赭衣(紫色囚衣),每季剃髮一次,但須留頂心一片,作為標記。未經結案、待質監犯嚴禁親屬探視;結案各犯探視也須嚴格登記;盜犯家屬不許入監探視,違者枷號兩個月,責打四十板,婦女還要照例收贖。
並且對於逃犯,懲罰更嚴,被捉獲的逃犯,仍發原配所,鎖戴鐵桿,勞役更重。
逃犯的逃跑情況
古代的逃犯想要逃跑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個各個地方的監獄都差不多的設定,除了京師有所區別外。自己一個人想要逃跑是很難的,在排除特殊的情況之外,想要在監獄裡面逃走只能幾人一起合謀,這樣逃出去的機率更大,並且還要瞞過監獄的管理人員,因此大多都是數人一起逃走。
逃犯逃走之後,最想去的地方還是自己熟悉的地方或者有關係能夠庇護自己的地方,所有大多數的逃犯都是逃到自己的家鄉,或者有熟悉的親戚待的地方,因為只要到了這些地方才能夠受到庇護,從而逃過官府的通緝。因為逃犯被抓回去的話,下場都是非常慘的,逃犯自己心裡也清楚,基本能夠逃走的人都是九死一生。
一路上不能走官道和人多的地方,不能去大的市鎮和城市裡面,犯人逃脫的話,官府會出追捕文書的,會下發到附近的地方,在城門口都有人檢查。因此只能走人少的地方,還要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這都是不容易的。
綜上所述,古代的逃犯想要逃走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如果沒有外力幫助,光憑自己一個人是很難成功,再加上官府的通緝,因此罪犯很少逃走。
-
6 # 我叫木子君
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哪怕沒有先進的裝置,依舊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古代為了防止犯人的逃跑,也是有許多的制度。
一是刺青從《水滸》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宋江、林沖還是武松,他們犯罪之後,官府都會在他們的臉上進行刺青,這個刺青不是花紋,而是一個字,只要是在古代生活過的人,一看到這個刺青就會明白這個人的身份,知道他是一個犯人,遇到這樣的人,大家都會小心謹慎,官差也會認識盤查。
哪怕你逃了,臉上有這個標識,回不了家,只能流浪在外,落草為寇。
二是告身制雖然攝影技術近代才出現,但身份證制度在戰國時就已經發明,而發明他的人,就是在秦國變法的商鞅,這是一塊小竹牌,或者是一張信,上面寫著你的姓名,籍貫,長相,只有這個東西,才可以吃飯住宿和進出城。
而商鞅的被捉也和這個東西有關,秦孝公去世之後,繼任的秦王和一些被他損害利益的貴族要收拾他,於是商鞅就要逃走,結果在住宿的時候,由於沒有告身,結果被扭送至官府。
作為一個犯人,你只要逃出來,肯定要回到自己的原籍,或者逃到別的地方,這一路上,你肯定要吃喝拉撒,肯定要過一些關卡,與人打交道,沒這個玩意,分分鐘被人扭送至官府。
三是保甲制保甲制度就是對本地的居民按村進行劃分,保甲編組以戶為單位,設戶長;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各保就該管區域內原有鄉鎮界址編定,或併合數鄉鎮為一保,但不得分割本鄉鎮一部編入他鄉鎮之保。
保甲制的實質是透過聯保連坐法將各個區域都變成大囚籠。各戶之間聯合作保,共具保結,互相擔保;連坐就是1家有“罪”,9家舉發,若不舉發,10家連帶坐罪。
在這樣的情況下,領居發現你逃了回來,也會趕緊報官,以免自己受到牽連。
當然,再完善的制度也會有漏洞,在古代,越獄的人並不多,但並不代表不存在,但是你只要一越獄,就以為著你變成了黑戶,從此見不得Sunny,要麼隱居於山林,要麼落草為寇,甚至你的家人也會受到牽連,從此不得參與科考,甚至在娶親的時候,也會成為障礙。
-
7 # 東邊一把刀
古代滿門抄斬,罪犯的親人為什麼不偷偷跑掉,非要選擇在家等死呢?看完古代的制度,就知道他們根本不敢跑,這其中到底有何玄機呢?
古代的刑罰動輒凌遲扒皮不算,還實行連坐制度,要是碰上個造反的親戚,直接就給定上死罪。真是人在家中坐,鍘刀從天上來。
我們以古代最後一個朝代清代為例,在清代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機構基本都有監獄。並且在各個地方的行政和監獄的管理是不分的,都是由掌印官統一管理,至於具體掌管監獄事宜的屬官,在府一級設司獄司,有司獄一人,掌管司法獄政;在直隸州或州一級設吏目,“掌司奸盜,察獄囚,典簿錄”,即負責助理刑名獄事;在縣一級有典吏一人直轄刑獄、稽檢獄囚。此外在各級監獄還會設獄卒若干人負責一些雜務。
此外關於在監獄裡面囚犯的待遇,《大清律例》規定:
在監囚犯每日給米(或雜糧)一升,各給棉衣一件,病給醫藥。斬、絞重犯及軍、流、發遣犯在監以及解審發配都著赭衣(紫色囚衣),每季剃髮一次,但須留頂心一片,作為標記。未經結案、待質監犯嚴禁親屬探視;結案各犯探視也須嚴格登記;盜犯家屬不許入監探視,違者枷號兩個月,責打四十板,婦女還要照例收贖。
並且對於逃犯,懲罰更嚴,被捉獲的逃犯,仍發原配所,鎖戴鐵桿,勞役更重。
古代的逃犯想要逃跑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個各個地方的監獄都差不多的設定,除了京師有所區別外。自己一個人想要逃跑是很難的,在排除特殊的情況之外,想要在監獄裡面逃走只能幾人一起合謀,這樣逃出去的機率更大,並且還要瞞過監獄的管理人員,因此大多都是數人一起逃走。
逃犯逃走之後,最想去的地方還是自己熟悉的地方或者有關係能夠庇護自己的地方,所有大多數的逃犯都是逃到自己的家鄉,或者有熟悉的親戚待的地方,因為只要到了這些地方才能夠受到庇護,從而逃過官府的通緝。因為逃犯被抓回去的話,下場都是非常慘的,逃犯自己心裡也清楚,基本能夠逃走的人都是九死一生。
一路上不能走官道和人多的地方,不能去大的市鎮和城市裡面,犯人逃脫的話,官府會出追捕文書的,會下發到附近的地方,在城門口都有人檢查。因此只能走人少的地方,還要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這都是不容易的。
現代社會,最重的刑罰是死刑,而且大多采用的是槍斃或注射,這可以減少受刑者的痛苦。同時,還為了避免冤獄,不少死刑犯都採用緩刑,這樣兩年內不犯法,就可以改為無期徒刑。
相比現在的刑罰,古代的刑罰就要嚴重多了,它有讓人頭皮發麻的凌遲、腰斬、車裂、炮烙等酷刑。同時,還有誅九族這類牽連重罪,一個人犯了重罪,他的親友也會跟著遭殃。
但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好死不如賴活著,自己遭受牽連要被處死時,人肯定會想辦法躲避災禍,但誅九族的重罪,大多是證據確鑿,且不可赦免的罪,所以喊冤、申訴救不了自己。
-
8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犯人會跑。
監獄作為國家暴力機構,與國家、階級同時產生。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國,中國監獄的歷史極為久遠,史有“皋陶造獄”、“三王始有獄”等說法,此後歷代沿襲不衰,即便到了今日,監獄仍然是對犯罪者施以懲罰的重要場所。
平時關注新聞就會發現,即便是在監管嚴格、攝像頭遍地的今天,仍然存在一些越獄事件,那麼要是在沒有攝像頭的古代,犯人豈不是更容易從監獄裡逃脫呢?
從理論上講似乎是這樣,沒有了攝像頭,古代犯人不僅更容易從越獄,還更容易在監獄外潛藏,但問題在於,即便比現在要容易,也絕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現代監獄有高厚的圍牆,上面佈置著高壓線、鋼絲網、蛇腹形的鋼刺網等,古代監獄同樣有類似的高牆荊棘,用以防範犯人逃脫。
今天的監獄一般用來關押徒刑的犯人,即通稱的坐牢,而古代監獄的職能就更為多樣,除了徒刑和斬監候、絞監候等緩刑者以外,還有未審判的犯罪嫌疑人,即同時承擔了現在看守所的職能。
為了防止這些人畏罪潛逃,監獄從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防脫逃的需要。
《清史稿·刑法志》雲:“各監有內監,以禁死囚有外監,以禁徒流以下。婦人別置一室,曰女監。”
即監獄一般分為三部分,內監關押被判處斬、絞刑及斬、絞監侯以及強盜人犯等重犯,外監關押被判處徒刑、充軍、流放以下的輕刑犯,女性罪犯罪行無論輕重,一律另外設定牢房來關押。三部分之間都用牆垣、牢門隔開,監獄外牆四周堆滿荊棘。
這只是一般情況,有些監獄在內外監上分得更細。
《福惠全書·卷13》雲:“銼狂門內分為四層,第一層近獄神祠者,為軟監,一切重案內從輕問擬者,應追贓未完及擬徒侯遣者居之。第二層稍進者,為外監,流罪及人犯窩逃正犯,偷竊未結者居之。其兩層專令獄卒掌管。第三層又進者,為裡監,所謂重監是也,人命正犯己結,擬闢及強盜審明情可矜疑者居之。第四層最深邃者,為暗監,所謂黑獄是也,強盜、歷年緩決及新盜擬闢者居之。”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到,古代監獄的安全是非常有保證的,監牆不僅有厚實的牆基,還有很高較厚的圍牆和隔牆,圍牆上還堆荊刺等障礙物。監獄內部也是功能區域分明,重犯在深處,輕犯在外部,即把越獄意願高者放到越獄難度大的地方。
當然,犯人也不是毫無空子可鑽,因為古代的司法和行政並不分開,往往都是由地方官同時管理,為了審案的需要,絕大多數監獄都建設在縣衙的周邊。就地形地勢而言,監獄並沒有選擇的空間,如果正好地勢低窪,又處於多雨之地的話,難免遭受水災,比如上海縣的監獄,就多次因為雨災被毀。如果乘著監獄被毀的時候出逃,成功機率當比平時更高。
不過就算僥倖逃出監獄,也並不意味著重獲自由,官員的追責機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都會使犯人陷入惶惶不可終日的地步。
古代的監獄一般由地方官管理,所以除了越獄事件,責任也直接找到地方官的頭上。
按照清朝《欽定吏部條例》記載,越獄的人員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已經定罪的,即犯人,分為死刑的重犯和其餘的輕犯,重犯越獄處罰最重,從越獄之日起地方官革職留任,如果五日內捕獲,則降一級留任,一年不犯錯方可申請復職;一年內捕獲,從捕獲之日算,一年後可以申請復職;如果一年後只有一個沒抓住,降一級,兩個沒抓住,降三級,三個及以上沒抓住,革職。
另一類是未定罪的,即犯罪嫌疑人,這類人越獄應該由地方督撫從速以現有證據定罪,給地方官抓人定標準,如果地方官捏造證據降低標準,應該革職。
總的來說,只要有人越獄,地方官就要遭受降級乃至革職的處罰,而將犯人抓捕歸案後,他們還可以爭取官復原職的機會,而且越快抓捕機會越大,所以為了自己的烏紗帽考慮,地方官對於越獄者的抓捕可謂是不遺餘力。
而很多越獄者都是往自己熟悉的地方跑,最多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地方官那是一抓一個準。少數不往家鄉跑的,倒是的確有可能逍遙法外。
雖然古代的人口流動性遠比現在要低,跑到外鄉比較受人排斥,但只要隱姓埋名、低調生活,未嘗不能逃脫制裁,即便以今天的社會效率,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偶爾有新聞說有殺人犯隱姓埋名多少年才被發現。
就算不能老實種地,古代還有一個剽悍的逃脫方式,那就是落草為寇。俗話說得好,天高皇帝遠,古代皇權不下縣,一個個佔據山頭的土匪,本身乾的就是打家劫舍的活,自然不會在意你以前的出身。
簡而言之,古代監獄雖然沒有攝像頭,但也有高牆看守,不是那麼好跑的,加上逃脫之後的抓捕,註定犯人不可能回到之前熟悉的生活,所以越獄並不多見。當然相對於現代,自然是更多的,真正逃脫者也更多。
-
9 # 老伊先生談史
雖然沒有現代安保裝置,但是有古代的監獄看守--獄卒。他們是堪稱地獄小鬼的存在。現代監獄承擔者勞教、監禁犯人(監獄),拘留嫌犯(拘留所、看守所)等職責,出於現代人道主義還給予犯人各種室外活動、醫療、學習、娛樂的時間,而古代的監獄制度相對較為簡單,對牢獄的要求就是關押犯人。
犯人是沒時間沒機會越獄的。
首先,是古代是沒有長期監禁這一說法,犯人不會在牢獄裡面待多久,只要案件審理結束,他們就會被執行各種刑罰(要麼充軍,要麼殺頭,要麼抄家等,都是重罪,像小偷小摸這種,在公堂之上就馬上處理了)。也就是說:牢獄在古代只是臨時限制嫌犯人身自由的地方,要越獄或者劫獄,時間是相當緊迫的。
其次,古代監獄就在政府衙門內,衙門基本在府城縣城的最中間,就相當於現在一個城市的中心廣場。考慮到風水等因素,牢獄通常會設定在衙門的西面。牢獄的規格是:四面均用堅固的石牆堆砌,牆基入地5尺,牆身高出地面1丈4尺,厚1尺6寸,天井上面用木椽圍成柵,形成一個封閉又通風采光透氣的空間。像這樣的地方,沒有鑰匙是逃不出去的。
最後,牢獄由於在縣衙內,所以要越獄就要先過衙門這一關,而衙門就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加警察局,越獄就相當於要偷過整個衙門,這比現在越獄難。即使你翻牆越獄成功,但你還在城市市區中心,你還得越過城區到城門口,守城門的人在那裡等著你。
康熙五十年(1711年),方苞因《南山集》案牽連入獄。《南山集》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戴名世在《南山集》的《與餘生書》一文中提出寫歷史時應給明末幾個皇帝立“本紀”。此事被御史趙申喬揭發,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牽累定死罪者甚多。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獄。開始在江寧縣獄,後解至京城,下刑部獄。兩年後出獄,被編入漢軍旗,以奴隸身份入值南書房。康熙皇帝死後被特赦,解除旗籍。後累官至禮部侍郎。《獄中雜記》是方苞出獄後,追述他在刑部獄中所見所聞的記錄。
他的案件既然是刑部審,刑部判。在大牢內,他發現每天都有四五名犯人死亡,最多時每日十餘人死亡,被拖出牆洞拋屍。監獄內人擠人,牢頭把犯人都弄到自己的直營監獄來,就有助於下面的牢頭獄霸們摟草打兔子,趁機揩油。
第一步:犯人到了監獄,不管有罪沒罪,上去就是一頓捶。
第二步:捶完之後,衙役中選出一個心靈導師對犯人進行心理建設,給他畫餅,描繪一個未來的美好圖景。
第三步:衙役再教給他們如何把美好的願景變成現實——那就是給錢。
牢頭獄霸們隨心所欲,因為他們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古代法律規定犯人就是在牢裡凍餓病死,也是活該。這就給牢頭獄霸們提供了興風作浪的資本。努力榨乾犯人的每一兩肉、每一滴血,就成了古代法律工作者的畢生追求。
犯人只要進了大牢,基本上就沒有任何精力去考慮越獄的事情了,為了能在牢頭獄霸手中活下去就得打起12萬分精力。而且,中國古代監獄制度是沒有給予犯人單獨長時間放風機會的,唯一的越獄機會必須得有外界接應援手,即使越獄成功,古代的戶籍制度,盤查肯定少不了,而且當年的農業宗法制社會里,大多數地域的人排外性很強,去到那裡很難融入其中,會顯得格格不入,極難躲藏。
-
10 # 紅磷極光
古代雖然沒有攝像頭,但古代仍然有針對犯人防止其逃跑的應對措施,簡單來說就是牢房和人力的監管,而且古代不像如今這麼設施完備,這麼講人權,反而犯人想自己逃脫的機會更少,大多犯人的越獄是外在因素造成,最常見的就是劫獄。
我們在現代的電影中有很多關於越獄的題材,而且這些越獄往往都是在我們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完成,因為監獄不僅安保措施齊全,有足夠的攝像頭監控,有足夠的人力把守,但就是能越獄成功,因為有時候越多越複雜越容易有讓人疏忽的漏洞,比如說監獄裡會每天防風,這就跟囚犯之間交流和四處觀察的機會,監獄裡有勞動工廠,這就給囚犯有準備作案工具的機會,甚至能提供逃脫的路徑。監獄裡別看囚犯被關在小小的牢房,但可以透過下水道等進入到廣闊的裝置聯通空間,可以由此出入無人看守的地點方便越獄。
因此我們以為的完備,實則也暗藏有越獄的機會,而反觀古代,雖然簡單,看起來什麼都沒有,但就是一座牢房一把鎖,24小時人力看守送餐,不給犯人離開牢籠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犯人想憑藉自己的力量逃脫其實更難。
-
11 # 愛瑜伽6Y6Q
古代沒有攝像頭,犯人為什麼不跑,古代越獄的多嗎。古代監獄雖然沒有攝像頭,但也有高牆看守。不是那麼好跑的。加上逃脫之後被抓回來的註定。被髮配到邊緣邊疆的蠻荒之地,你就是想逃,又能逃到哪裡去沒有錢。也無法生存,即便是越獄成功也無法生存。
回覆列表
古代不但沒有攝像頭,還沒有DNA,更沒有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但是官府有一樣東西。讓犯人望而生畏,因此無法逃跑和越獄……。
一:黑戶李白大家知道唐代詩仙李白吧,李白斗酒詩百篇,才高八斗可以說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他的一生,卻沒有考取功名。不是李白考不上,其實他做夢都想考,他也求爺爺告奶奶想混進去之內,但就是因為沒有功名,而前功盡棄。
李白不能考取功名的原因是他沒有戶口,也就是說他是個黑戶,他正是因為沒有戶口,所以無法考取功名,也無法做官。
這些不是因為李白犯法,而是李白的先人犯了法,李白的仙人早年間被髮配到了碎葉城。
碎葉城是唐朝時期的邊陲重鎮,它在西域地區,他也是中國曆代王朝邊防最遠的一座邊陲的城市,它處於中國的絲綢之路上,目前,碎葉城是現在的吉爾吉斯坦的位置。
古人發配一般都是發配到偏遠的地區,人間罕至,正是因為李白的先人犯了法被髮配到了碎葉城,但是到李白那已經好幾代了,李白長大後沒有經過唐朝的允許,竟然擅自回到了唐朝,他回來是可以的,可是他沒有戶口。
他沒有戶口就意味著自己不能考試,不能參加殿試,更不能考取功名,要想當官那也是不可能的。
李白雖然斗酒詩百篇,看似瀟灑但他卻不是淡泊名利之人,他一心想混進體制內。哪怕考取個貢生也有當官的可能啊,可是李白連參加考試的機會都沒有。
看來考試這條路行不通,於是他想到了曲線救國,他來到京城之後,專門結交那些權貴,後來認識唐朝的公主,讓公主去幫他討個一官半職。
這就是李白半生抑鬱的原因,處處碰壁,大家要注意一個細節,並不是本人犯了法,而是他的前輩,但是卻連累了李白一輩子鬱鬱寡歡。
這個攔路虎就叫戶口。古代的犯人你能逃到哪兒去?就算逃了你沒有戶口照樣是個黑戶,其實我們不要小看古代人,古代人的戶籍政策也是相當的健全。
早在漢朝時期,古人就設立了相當健全的戶籍制度,住宿登記制度,保甲制度和連坐制度,這一套流程下來就相當於一個無形的銅牆鐵壁,你想逃那是不可能的。
其實古代的戶籍制度就相當於現在的戶口簿,但是記載的非常全面,就比如年齡性別,家裡幾口人,膚色,種的幾畝地,家在何方是城裡戶口還是鄉下戶口等等,一應俱全。
古代的徵兵,考試都得要看這個的,出遠門也要看。沒有這個戶口簿就寸步難行,你有錢沒處花。
哪怕是犯人僥倖逃脫了,哪一天被揪出來,那罪過可就大了,有可能全家人都跟著遭殃,因此即使沒有攝像頭,犯人也不敢逃跑,他得權衡利弊。
古代的戶口本叫黃冊,它上面記載的非常的詳細,甚至有沒有生育過生育過幾個孩子都記錄在冊
大家看上面這張圖,這是明朝時期的黃冊,上面記載的生過幾個孩子,男丁幾個,女丁幾個,比我們現在的要詳細的多,而且還會定期檢查。
沒有在古代沒有這種黃色的人敢肆意妄為嗎?敢亂跑嗎?那只有像《水滸傳》的108將一樣,逃到梁山落草為寇。最後還不是被朝廷給滅了。
古代人的科技雖然沒有現代發達,但是他們的智慧卻是無窮無盡的,他們懂得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古代人自有古代人的方法,有些方法讓我們現在人都歎為觀止。
古代有些重犯是要被髮配的,而且發配的都是一些邊疆的蠻荒之地,你就是想逃又能逃到哪裡去呢?沒有錢怎麼吃飯呢,你就算逃了也無法生存,倒還不如乖乖的待上幾年,說不定還會有放出來的可能性。
因此不要被電視劇所迷惑,古代的犯人越獄的很少,即便是越獄成功也無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