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光揚講養生

    古代度量衡的計算單位,是以一斤等於16兩計算,中醫藥以錢為計量單位。秦始皇以前的中藥計量,包括現代中草醫用藥,仍然存在的是,醫生以藥的性味功能,結合病症的治療需要的輕重緩急配伍,視病症配量,可靈活運用。再透過患者初服少飲為宜,藥是有病則病受,藥食同源,中醫藥一般不鬧人,不會有生命危險。生命危險是看錯了病,配錯了藥。古人言:瘟病當作寒病醫,大燒大熱不能用涼藥,腳手冰涼了不能用熱藥。診斷錯了病配錯了藥,就會有生命危險。古人治病,病症單純,自然人生自然病。現代人生的是現代病,古人體內無化學成分的傷害,有勞動強度的肌體鍛鍊,人百病,首中風。傷寒是疾病的初始階段,所以,張仲景著《傷寒論》。再因傷寒而生溼熱於肌膚湊理,導致氣血運化失調,演變轉化溼毒,侵襲傳變五臟六腑產生病變,著書立說《傷寒雜病論》,進而形成《溫病條辯》的辯證法則。因此,傷寒論的太陽表症,以桂枝湯為主方,溫經散寒,風寒除,氣血活,經絡通,百病除的治療原則。以治療疾病的效果為依據。醫生~醫藥的目的,治病效果就是硬道理,就是科學的證據。不是形而上學,紙上談兵的科學。西醫化學,儀器裝置,是科學之中的尖端科學,病人越治越多,病症越治越複雜是科學,疑難雜症,不治之症是科學病,癌症細胞是世界極的尖端科學。唯物辯證法認為,存在的東西就是合理的,合理的東西就是科學的,存在具有兩重性,科學同樣具有兩重性的品格。科學可為人民謀福利的一面,也存在破壞性傷害人民,戰爭殘殺人類一面的兩重性。

  • 2 # 臊子面

    古代用藥計量主要是透過大量實踐即臨床總結所得(制定),畢竟那時候沒有精密儀器檢測準確到現在水平,即便是解放初期也沒有今天的儀器,那時候濃縮藥物很少,大多用的都是藥草本身,它們各自的藥性數值不可能是無限的,就像農家人工醋,多少原料什麼時段能做出多少量級的好醋來或次點的醋多少油料籽能榨出多少斤油是一定的,藥也是這個道理 ,還是能推算出來的,雖然是個數值範圍,但範圍很小,為了用藥安全,古人就計量做了規定,也就是中醫法則。古中醫計量單位為1錢=3.3g計算的和現在有點不同。

  • 3 # 北京風雷

    秦始皇制定統一度量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一直沿用一斤十六兩的計量方法。那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1959年開始 一斤等於十兩

    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釋出《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在全國推廣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

    中藥計量仍襲舊制不變。

    從1979年1月1日起,中藥計量單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兩、錢、分”等。

    根據過去的一斤是十六兩,一兩是十錢,一錢是十分,而現在的一斤是500克。

    所以一錢=500÷16÷10=3.125克,一分=3.125÷10=0.3125克。

  • 4 # 手機使用者50398125972

    中醫的計量單位是兩,錢,分,釐。現在用克。

    斤兩錢釐分不同文獻都不一樣,如傷寒論用漢制,因此還有珠,而清代的用斤,但不是一斤為5oO克,而是清制,為現市制的|,l3斤,約為560克!因此,讀古醫書先要弄清楚當時的度量衡!

    在我家發生過一件可怕的事。三姐患斑疹傷寒,父治末效,有事要外出,囑大哥請某醫來診,診後處方與父基夲相同。大哥當時在家讀醫書,看傷寒一方與病症相似就抄了一方到店取藥,病竟好了!父回來看醫生處方,甚不解,到藥店詢問,藥店說不是這方,那方麻黃就三兩!回來問大哥,才上知原由!於是才講了漢兩與今兩的換算為一法!幸是麻黃,知是別的什麼藥,非吃死人不可!

  • 5 # 李雲飛40897054

    對於每一味中藥過去一般用兩(一斤等於16兩)、錢(一兩等於10錢)、分(一錢等於10分)表示。現在全國規定統一用克表示,即,過去的一錢大約等於現在的3.125克。現在就用一錢等於3.125克的標準換算過去中藥方劑的劑量。

  • 6 # 曉康講歷史

    中醫藥計量單位科學依據是什麼?

    秦朝統一之後,中藥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10錢,一錢等於10分,依據就是用著方便

    ,至於一副要的配比用量,都是千百年的經驗累積,比如,要治療胃口疼,大夫在藥方里加了兩個大腰子,藥吃完了,胃口疼沒治好,前列腺治好了,哦,原來放兩個大腰子能治療前列腺的毛病,就這樣,口口相傳。現在全國統一用克來表示,過去一錢大概等於3.125克,反過來就是一克等於3.125錢。

    秦始皇未統一六國之前中藥是怎麼計量的?

    那就是亂糟糟,計量有的按一個兩個,有的按一把兩把,有的按一片兩片,一隻兩隻等等,或者那個勺子,這個半勺加這個一勺,開藥的大夫都不是很明白什麼克什麼,要不怎麼又神農嘗百草呢。

  • 7 # 張大愚

      一,關於中醫藥劑量確定的科學依據:

    根據什麼確定劑量,劑量是否得當,是能否確保用藥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臨床上主要依據所用藥物的性質、臨床運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中藥的具體用量。

    1,根據藥材性質 : 質量好壞;藥物性味,有毒無毒,有毒者應將劑量嚴格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2根據藥材形態和效能匹配:劑型固態還是湯藥;保證藥材混合後的質量;

    3,用藥目的:臨床用藥時,由於用藥目的不同,同一藥物的用量可不同;

    4,物件不同而有區別:年齡大小;性別,當然,對於一般藥物,男女用量區別不大,但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經藥用量一般不宜過大甚至不能使用; 體質強弱;病程長短;病勢輕重;有時候還應考慮到患者在職業、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如體力勞動者的腠理一般較腦力勞動者的緻密。使用發汗解表藥時,對體力勞動者用量可較腦力勞動者稍重一些。

    對於劑量的確定,除上述因素外,有經驗的醫者還會考慮到季節、氣候及居處的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主要藥物用量可較大,輔助性藥物一般可用較低於主藥的劑量。老人及身體衰弱者用補藥時,一般劑量可較重,但開始時的劑量宜輕,逐漸增加,否則藥力過猛而病者虛不受補。

    二,關於秦以前的中醫藥的計量單位:

    對於湯藥,需要使用到量器。量器是封建社會計量農產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計量產生最早,它的單位名稱也最複雜。《周禮》《禮記》等著作中都有關於容量單位的記載,其專用名稱有升、鬥、斛、豆、區、釜、鍾以及溢、掬等。周代以前容量單位是用人的身體計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兩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單位。 “掬四謂之豆”, “四升為豆”,就是說掬也就是升。兩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數,然後從這個數登進,按四進有豆、區、釜,按十進有鬥、斛。所以升(掬)是容量的基本單位。 對於固態或膠狀中藥,需要使用到重量單位,有物可作證的是西周的青銅器銘文,記有“金十寽”、“絲三寽”、“金十勻”的文字。以前所謂的金就是現在的銅,“寽”和“勻”是計量的單位名稱。中國的重量單位,以見於彝器上的鋝和勻為最早。在戰國時期只有兩種重量單位,即斤和鎰,一斤為十六兩;一鎰為二十兩。秦統一度量衡後,反映在衡制方面為五權法:即銖、兩、斤、鈞、石,非十進位制。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24銖。秦帝國統一的度量衡製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所沿用,形成了中國計量科學獨特的體系。

  • 8 # 江左V九

    秦權

    解釋一

    “秦權錢”——秦始皇統一貨幣的象徵秦始皇兼併天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來鞏固這個新生的、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政權。其中統一貨幣,是一系列革新措施中重要一項。

    秦王朝建立之前,六國貨幣形態各異。齊燕使用刀狀形貨幣,韓趙魏行用布狀形貨幣,楚國流通小型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廢除各國原用貨幣,採用“半兩”圓錢為通行全國的法定貨幣。從此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形式,在中國保持了2000多年,一直到清末民初。

    當時秦王朝為了保證統一貨幣政策的施行,不僅鑄造了大量的“半兩”錢,還鑄造了為數不多的“重四兩”的秦權錢。

    那時秦王朝嚴格規定,只有朝廷擁有鑄錢權,嚴禁民間私鑄。秦“半兩”既為法定流通貨幣,就有嚴格的規定,按秦量制,每枚錢的重量相當於現在的8克左右。為了杜絕私鑄,檢驗“半兩”錢的分量,特地又鑄造了一種厚重的權錢(又稱法錢),面文左右兩側有“重四兩”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數字符號,作為衡量的標準。按此權錢的標準,一枚權錢應當等於8枚“半兩”錢的重量,如果8枚“半兩”錢不等同於一枚權錢的重量,那就說明不符合標準。可知這種權錢的鑄造,在監督、規範當時全國錢幣的流通,進一步鞏固“半兩”錢的獨尊地位,保證統一貨幣政策的落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統一貨幣時的措施還是相當有力的。

    6張

    秦詔銅權石權

    關於權錢,早在清嘉道年間的戴熙(淳士)在《古泉叢話》中就有記載。同治年間的鮑康(子年)在他的《觀古閣泉說》中印有權錢的拓圖,亦有“權錢”之說。1940年丁福保主編的《古錢大辭典》中亦有相關說明和拓圖,均認為是世間罕見的珍品(書中所載之錢原物已下落不明)。

    此枚權錢上世紀50年代初發現於西安,古泉大家方藥雨當年見這枚“第十七重四兩”錢時曾感嘆地說:“我數十年蒐羅稀珍古錢,而無緣遇到過真正的秦權錢,今能得見乃是三生有幸!”

    這枚陰文“第十七重四兩”是迄今發現與存世的秦權錢中唯一一枚,它是秦王朝統一貨幣、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徵,是可與上海博物館珍藏的同為秦代統一度量衡的“商鞅方升”相媲美的國寶。

    解釋二

    問:“權”是古代文化的一種象徵,從現有出土和傳世的各種權來看,中國最早的權是戰國時期流傳較廣的秦權和楚權。請問“秦權”是什麼?

    回答:權俗稱秤砣、秤錘、秤權,是懸掛秤桿之上可以移動的的銅、鐵、陶、瓷、石的秤砣和後世的砝碼。秦權是秦官府批准的標準砝碼。

    解釋三

    秦權壺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的,秤權以秦為準。秦權壺是以模仿秤砣的造型而創意的茶壺。頸、肩、腹、足,順勢而下,彷彿一個有誠實而自信的商人,端坐店鋪之內,想像於千里之外。市人往來於市井,南方的小船,春茶,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它帶給人的是富有詩意的遐想,嘴稍平代表賣買平等,把渾圓代表有堅強的經濟後盾,壺身四平八穩代表威震四方。

    衡器,也就是今天使用的秤。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器,計量單位,名稱極不統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統一度量衡器,就是其中之一。

    文物出土

    1973年至1981年,先後在陵西NDF71官遺址周圍出土5件秦權,就是秦始皇為統一全國衡制而由官府頒發的標準衡器。這些秦權均系銅鑄的空心高體折肩小鈕瓜稜式,重量約250克。其上刻秦始皇帝和二世皇帝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大意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百姓安寧,定立了皇帝稱號,下詔書於丞相隗狀、王綰,把不一致的度量衡制度都明確的統一起來。秦二世稱帝后也在其上加刻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原文為“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元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故刻左,使勿疑。”大意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詔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說,統一度量衡是始皇帝制,後嗣只是繼續實行,不敢自稱有功德。現在把這個詔書刻左邊,使不致有疑惑。二詔書清楚地記載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制的經過,並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除秦陵出土的秦權外,考古工作者還在陝西咸陽、西安、寶雞及甘肅、山東等地發掘出土了秦權,上面帶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有的加刻了二世元年的詔書,證明了秦代確實向全國推行了統一的衡制。

    秦代衡制標準

    秦代的衡制是以戰國時期秦國的衡製為標準制定的。其衡製為:1石=4鈞=120斤,1斤=16兩,1兩=4錙=24銖。秦權的重量有4鈞(120斤)、1鈞(30斤)、20斤、16斤、9斤、8斤、5斤、1斤的權,進位系列大多適應石,鈞、斤制,秦陵出土的為1斤重權。

    這5件銅權的發現,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實物見證,為研究秦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9 # 韓非子論壇

    科學依據

    中醫講究辯證施治,依據望聞問切的方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然後開方下藥。

    計量的依據主要有:

    1、病情發展:病人患病的時間長短,患病的原因,治療情況。

    2、病種:病人患的是什麼病?是哪一類?《傷寒論》中就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少陰病、厥陰病、霍亂病等類別,醫生得知道病人患的是什麼病,才能治療。

    3、藥物及藥性:一副中藥,有那幾位藥,劑量是多少,藥物的藥性是什麼?如何才能達到藥物藥性的最佳?這是醫生斟酌的。

    4、病人情況:年齡段不一樣,同一種病也是不同的治療。同樣年齡,體質不同、性格迥異等都會影響配藥。

    5、季節天氣:中醫講究“天人合一”,《黃帝內經》上對季節的論述較多,對五運之氣極為重視,如《氣交變大論》、《五執行大論》、《生氣通天論》。《內經》說: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之類。

    6、居住環境:中醫是綜合治療,居住條件、房屋的坐向,以及所處的位置都是考慮因素。

    7、親屬病史:病人的親屬是否有類似病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沒有遺傳病。

    8、煎藥方法、服藥方法:這在古代醫書中非常常見。如《傷寒論》裡面第一湯方——桂枝湯就很典型。“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

    秦統一前計量方法

    秦統一後,為了更精準計量,古人制作了很多計量單位、計量工具。如兩、撮、方寸匙、銖、合、龠、圭等。

    秦統一前,這些計量單位存在,也有相應的計量工具。但是,換算具有不同的標準。

    古人非常聰明,他們用身邊的器物為計量單位,這就要考驗醫生的水平了。

    中醫的穴位、針灸,古人都是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取穴位的方法,簡便易找,非常準確。例如:勞宮穴、湧泉穴的尋找方法。用手指(2或3根手指)尋找,更是簡便容易。

    當然,中醫的醫書成書流傳下來的,如較早的《內經》《傷寒論》成書在漢代,秦朝以前的醫書大都散失了。準確的計量方法只能從出土文物中推測一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即將高考的孩子送一段祝福語,你會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