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漢志

     中國“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膠泥活字印刷術聞名世界,但是中國在間諜史上的“四大發明”估計知道的人很少。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四大發明”吧。

      知己知彼:聽甕

      中國兩宋時期戰爭密集,間諜備受青睞,這可以說是一個諜戰頻繁的時代。聽甕的出現,成為間諜工具,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審美情趣。聽甕的發明距今約有2500年,《墨子·備穴》中對聽甕的製造和使用方法有詳細的說明。具體使用方法是將聽甕埋在地下,在甕口蒙上一層薄薄的皮革,在偵測需要時,側耳伏在上面,“聽”出周邊的動靜。在情況緊急的情況下,則直接讓專業情報人員坐於甕中,聽辨聲響,這叫“罌聽”。古人為了減少情報失誤,常會培訓瞎子來執行“聽”任務。瞎子眼睛不行,但聽力往往超強,據說方圓數十里的動靜,都能透過聽甕聽出來。

      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聽甕得到了不斷的改進,成為現代竊聽器出現前最有效的竊聽工具。如在唐代,便出現了葫蘆狀枕頭形竊聽器,休息時將竊聽器枕在頭下,外面一有動靜便能察覺;到宋代時竊聽器已相當實用,多功能竊聽器“矢服”成為首選。另外,民間常用的竊聽器還有“聽管”,“隔牆有耳”就這麼來的。

      反切密碼

      十六世紀中葉,中國出現了真正的密碼反切碼。其原理與現代密電碼的設計原理完全一樣,但卻比現代密碼更難破譯,它使用漢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進行編碼。反切注音方法出現於東漢末年,是用兩個字為另一個字注音,取上字的聲母和下字的韻母,“切”出另外一個字的讀音。“反切碼”就是在這種反切拼音基礎上發明的,發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將領、軍事家戚繼光。戚繼光還專門編了兩首詩歌,作為“密碼本”:一首是:“柳邊求氣低,波他爭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另一首是:“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盃,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

      這兩首詩歌是反切碼全部秘密所在。取前一首中的前15個字的聲母,依次分別編號1-15;取後一首36字韻母,順序編號1-36。再將當時字音的八種聲調,也按順序編上號碼1-8,形成完整的“反切碼”體系。其使用方法是:如送回的情報上的密碼有一串是5-25-2,對照聲母編號5是“低”字,韻母歌編號25是“西”字,兩字的聲母和韻母合到一起了是di,對照聲調是2,就可以切射出“敵”字。戚繼光還專門編寫了一本《八音字義便覽》,作為訓練情報人員、通訊兵的專門教材。

      明礬水

      古代被廣泛使用的“密寫術”,《金史·宣宗本紀》已有記載。中國古人的情報研究工作,其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這可能與中國多戰事,時分時合有很大的關係。不論是陰符陰書,還是字驗、反切碼,都是眼睛能看到的,為避免這種情況,在很早的時候,華人又發明了“密寫術”。

      明礬水寫出的字,幹後在紙上根本看不出來,但如果浸入水中,字跡頓現。至於其顯字原理,雖然說現在算是小兒科,但在當年華人這一發現還是相當了不起的。中國史書上有不少秘寫案例的記載。據《金史·宣宗本紀》記載,金宣宗貞佑四年(公元1216年),蒙古人圍攻太原城,時太原最高軍事長官(宣撫使)烏古論禮,“遣人間道齎礬書至京師告急”。這句話的意思是,烏古禮派間諜帶著用明礬水寫的密信,到京師告急,請求援兵。當然,在課本小蘿蔔頭裡,人們常常用的是米湯寫密件,這和明礬水的效果差不多。

      紙鳶

      追尋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製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另據《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在中國古代,木鳶一直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並能帶上火藥用作戰爭進攻的武器。民間傳說中最早的風箏是楚漢相爭時張良創造出來的,他坐在大鷂子上飛到項羽軍隊的上方,在鷂子裡唱楚地思鄉的民歌,唱得項羽軍隊"四面楚歌",所謂"徵人一夜盡望鄉",軍無鬥志,於是項羽大敗。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有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宋代——人們把放風箏作為一項鍛鍊身體的運動,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黴氣。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日偽時期——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豔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 2 # 蔡小松001

    筷子放第一無可厚非。

    筷子作為日常生活中每餐必備品,更是體現了中華民族古人們偉大的智慧結晶。不要小看區區兩根棍子,其間的交叉的槓桿原理就不是我們能琢磨透的。

    連老外都很吃驚,近代瘦弱腐落的華人是怎樣發明筷子這種“神器”的?可想而知,古代的中國勞動人民是如何的智慧,文化是多麼的博大精深!

  • 3 # 風情侃歷史

    一提到中國的古代發明,那就離不開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膠泥活字印刷術。

    1活字印刷:北宋慶曆年間,中國的畢昇發明的泥活字,標誌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華人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印刷術的發明有利於節約用於印刷的人力、物力、財力;方便編排和修改;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於版本的統一;有利於文化的傳播與留存,有利於知識與技術的推廣.

    2造紙術:東漢元興年間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這樣造出來的紙,體質輕薄,很適合寫字。

    造紙術的發明,有利於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幾個世紀後,造紙術傳到北韓、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後來又經北非傳到歐洲。造紙技術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3火藥:火藥是由中國的煉丹家發明的,一直以來火藥的三位“疑似發明人”為葛洪(西漢)、陶弘景(東晉)、孫思邈(隋唐),最原始的火藥最早誕生於隋朝,也是時下最流行的說法.

    火藥的發明標誌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對軍事武器的進步也有著重要意義,但同時也造成許多慘劇。火藥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人類最早使用的火藥是黑火藥,它是中國勞動人民在一千多年前發明的。

    4指南針:指南針的起源就得上推至戰國時代,當時有一種稱為「司南」的指南器具,那就是指南針的雛形。

    在戰國時代,採玉的工人四處去採玉時,往往需要帶著「司南」以幫忙指引方向。至於「司南」究竟形狀、使用方法為何,依據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中的敘述,它應該是以一塊天然的磁石仔細雕琢成勺子的形狀,南極位在勺子的長柄,在雕琢過程中還需使勺子的重心位在底部中心,再加上由「四維」(即乾、坤、巽、艮)、「八幹」(即今之天干)、「十二支」(即今之地支)組成二十四向而雕刻其上的底盤。

    指南針及磁偏角理論在遠洋航行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人們獲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人類第一次得到了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自由。從此開闢了許多新的航線,縮短了航程,加速了航運的發展,促進了各華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

    可以說上述四大發明均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4 # 夢中花鏡中人

    最實用的發明就是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

    造紙術和印刷術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和交流。

    指南針推動了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比如說鄭和下西洋。

    火藥則是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淘汰了原本的冷兵器,在侵略者手中是一把“利劍”,在保家衛國者手中就是“護盾”。

  • 5 # 草帽小仙女

    我是吾盂,我來回答

    從古至今以來,有很多很偉大的發明。我個人認為最實用的發明,有以下幾項:

    首先就是文字的發明。一個國家文化的傳承是需要靠文字的。我們所能研究的史料都是靠文字記載下來的,所以說最實用的發明就是文字。

    中國的文字發展史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商代的甲骨文。顧名思義,就是刻在龜甲上的文字,主要是為了占卜和記事。

    其次就是商代刻在青銅器上的一些文字,稱之為金文。

    戰國文字。這個時期的文字比較繁雜。有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用毛筆寫在竹簡上的文字,文字的種類也各不相同。

    小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統一了文字,當時人們統一使用小篆這種字型。

    隸書:隸書比小篆更為書寫。

    楷書:從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更加方便書寫。

    我認為第二項實用的發明是造紙術。

    紙張出現以前,人們最早的文字載體是龜甲之上。需要用刀將文字刻下來,費時費力。

    再後來人們發明了竹簡,但是書寫方法依舊是刀刻,速度很慢。

    之後出現了毛筆。人們用毛筆把文字書寫在竹簡上。相對來說書寫簡單了很多。但是竹簡很重,每一根竹簡又輸寫不了幾個字。人們要寫一篇文章,通常需要好幾卷竹簡,寫在竹簡上的字,時間長了容易模糊不清。

    竹簡還非常不利於儲存。萬一發生散亂的話,就會很麻煩。

    竹簡之後有一些貴族將文字書寫在絲帛之上。絲帛輕快,是很好的文字載體。但是它的造價很高,並不適合流傳開。

    於是紙張就出現了。紙張書寫方便,造價便宜,方便裝訂。慢慢的就流傳開了。這項偉大的發明一直到今天都在造福著我們。

  • 6 # 灑漫Sunny

    這個太多了。

    四大發明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

    筷子,以及延伸出來的含義與文華

    卯榫結構。古代沒有螺絲,魯班等匠人便發明這個,現在還在應用

    輪轂的發明,古代車馬便開始應用

    馬鐙。提高騎行的穩定性,更保證騎兵殺傷力

    火箭。也是古人發明的,利用噴氣原理

  • 7 # 大白兔歷史說

    中國是古代發明大國,有些發明創造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但卻突兀的被髮明出來,簡直是鬼使神差、石破天驚,超越了當時人類想象的極限!下面我羅列了幾種實用的發明。

    1.絲綢

    傳說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絲綢,也就是4600年前。當時世界大部分地區還處於未開化的蠻荒時代,只有尼羅河、兩河流域等少數地區產生了早期的人類文明,大部分人類光著屁股在草原上追逐野兔和麋鹿,少部分人以樹皮樹葉為衣,最先進的埃及人也不過穿著麻衣,麻衣不僅不好看,還很粗糙,穿在身上的感覺並不好。而中國此時就發明了華美的絲綢,穿在身上的感覺就像綢緞一般絲滑。難怪後來阿拉伯商人把絲綢販賣到羅馬帝國,其價值等同於同等重量的黃金。

    2、豆腐

    人類早期的食物非常單調,主要是天然食物,烹調方法更是乏善可陳,公元前後的有錢人主要吃煮熟的肉,佐料就是鹽和少許香料,先進一點的,就是把肉剁碎,煮成濃稠的肉湯,而窮人的食物更簡單,就是水煮各種糧食、野菜,不論是西方的羅馬,還是東方的漢朝,都是如此。而人類第一種化學反應食物就是中國發明的豆腐!豆腐是中國西漢淮南王劉安所發明,他追求長生,喜歡煉丹,公元前164年,在一次煉丹過程中偶然發明了豆腐。煉丹師可以說是早期的化學家!

    3.紙

    紙最早出現在2200年前,但還比較粗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讓紙變的普遍起來。紙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有了紙,知識才有了大規模傳播的載體和可能,中國古代歷史之所以能夠這麼完整的保留下來,靠的就是紙。而西方歷史,說的好聽是靠考古,說的難聽純粹靠傳說、猜測和胡編亂造。公元1000年以前,世界留存下來的文字資料,中國佔據90%還多!中國周邊的所有國家,都要到中國史書中尋找自己的早期歷史!即使號稱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自己早期的歷史文獻也幾乎為0!難怪他們把唐僧寫的《大唐西域記》奉為瑰寶!

  • 8 # 夏雨風

    中國古代文有四書五經,物有四大發明,武有鬼子孫子。更重要是大禹治水,商立司母戍鼎,秦皇文同字、言同語、車同軌、度同衡、法同律、禮同儀。

    大禹治水,山水一統,商立大鼎,天下從此以中原為核心,九州為內環。自古華夏同心,逐鹿中原,問鼎天下。一統天下為天經地義,中華民族在祖國四方凝聚,牢不可破,雖經外患內敵,終不散筋敗骨,巍然屹立世界東方!

    中國從近代苦難中不屈不撓地站立起來,中華復興為時不遠。靠的是古老雄厚的中華文明,結合了西方先進文明馬克思主義所產生的偉大的毛澤東思想。中華文明煥發青春,永放光芒!

  • 9 # 冰彈子1

    中國古代最實用的發明有點太多啦:比如:獨輪車、指南針、腳踏水車、風車、風箏等等。獨輪車指南針風箏就不用解釋了吧,大都非常清楚的。腳踏水車可能有些年輕人不太清楚,大概在七十年代,中國的農村人都還有在使用,就是把下田的水靠兩個人用腳踩踩板讓水車大輪轉動帶動葉片上升,把水翻到上田裡。風車是用來吹走糧食裡夾雜著的葉片和雜物的工具,現在農村還有人在用。(可能解釋的不夠清楚,敬請見諒!)

  • 10 # 知識源於閱讀

    在中國古代輝煌的技術成就中,對世界科技發展和歷史程序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上面提到的四大發明.造紙術 據考古發現,中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後,中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使北韓、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後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印刷術 中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後傳到北韓、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華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火藥 火藥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藥.到宋元時期,各種藥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藥武器.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藥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火藥在1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製造火藥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後,中國製造火藥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別光滑的地盤上,用以指南,稱為司南.到宋代後期,人們又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後,也會產生磁性.於是又出現了以此為原料的指南針.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後傳到阿拉伯地區,並很快傳到了歐洲.造紙、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四大發明不僅對中國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發生過較大的作用,尤其是對正在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西方一些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歐洲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近代實驗科學家的始祖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也曾說過:“如果想看看各種發明的力量、作用,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新近發明的印刷、火藥、指南針.因為這三種東西曾改變了整個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中,第三種在航海上.從那裡接著產生了無數的變化、變化是這麼之大,以至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學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昨和影響.”由此可見,四大發明對推動世界的歷史程序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古代的技術成就十分輝煌,其中很多技術水平部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但是,這些實用性很強的技術,都是為當時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因此,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新技術一旦被統治者看中,便能得到重視,並儘快提高和完善以至推廣使用.反之,對統治者利益相關不大的技術發明則要遭到阻止和扼殺.就這一點來講,中國古代技術曾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和中國近代技術又遠遠落後於世界,都與封建統治者利益有密切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巴黎為何會對姆巴佩“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