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洋哥哥

    沒看過《活著》。但獲得諾獎的關鍵是有些話你敢不敢說,有沒有從此不做華人的決心,怕不怕十四億華人的口水淹死你。

  • 2 # 正能量學業規劃張老師

    顯然不能,如果能,應該已經獲獎了啊!諾獎的評獎標準,首先要有拿得出手的長篇,這也是此前大規模討論過得,如果魯迅先生活著,能否獲得諾獎,當然是不能的,因為魯迅先生沒有長篇作品。按照諾獎五十年後解碼候選人的規則,我們現在知道曾入圍過諾獎的中國作家有林語堂,老舍;回頭說餘華,以長篇的規則,餘華相對著名的作品是《活著》九萬多字,《許三觀賣血記》十二萬字,雖然說文學界對於中篇和長篇小說字數界限認定比較模糊,比如之前曾有一段時間認定六萬字至十萬字為中篇,以下為短篇,以上為長篇,但是大家可能疑惑,餘華甚至沒有獲得過茅盾文學獎,因為茅盾文學獎的評獎細則明確規定,作品字數十三萬以上;在橫向比較同時期作家成就,活著發表與一九九三年,此時的莫言已經寫出了《紅高粱》,蘇童早在四年前就完成了代表作《妻妾成群》的創作;如果說餘華是先鋒派代表作家,當然也是沒有異議的,但是說他是領軍人物,也置馬原於何地;總之,八十年代末,整個就是年代是中國文學發展的黃金期,我們現在討論的作家往往是始終堅持創作的,有一些天賦異稟的作家在完成自己心儀的作品之後突然從文壇銷聲匿跡了,比如馬原,張賢亮,韓少功,古華,尤其是創作出《心靈史》的張承志,所以要討論中國作家諾獎的獲獎機率,我想首先還是要把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自我梳理清楚。

  • 3 # 悅文觀己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兩者的共同點與標準在哪裡。

    依據官方解釋,諾貝爾文學獎的入選標準是: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隨著時間推移,又改成了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著作。

    而餘華的《活著》是講述徐福貴的一生,在經歷了多重社會改革的時代背景下,由少爺變成底層人物的過程中,不斷有親人離去,最後唯有一隻牛與之相伴的故事。

    這部小說透過徐福貴遭遇了人生多重困難轉折,從敗光家底由少爺變成一個窮光蛋,再到妻女成長路上面臨的社會洗禮。徐福貴像是作者的眼睛,客觀的看待親人一次又一次的離去,即便傷心,卻總能對生活懷有熱情。

    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單是活著就已經耗費了底層人民全部的力量。活下來才是重要的,至於怎麼活,不是徐福貴的人生命題。

    餘華的作品《活著》獲獎無數,國內外對此部作品皆有高度讚譽與評價。

    其次諾貝爾文學獎是面向世界文學評選,評委們的喜好與評委對於譯作的瞭解,都有很大的關係。若從該書的文學價值去看,這部作品獲獎的可能性很大,當然這也是個人的看法。

    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一種傳遞文化價值肯定,世界級別的文學,能讓世界瞭解我們華人文化。但實際上這又涉及到了很多爭議,那些獲獎的作品無不是揭露醜惡嘴臉,華人們又會覺得這是賣慘以博得獎項。

    最後即使《活著》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如改變一種想法,《活著》已經獲獎無數,它的文學價值已經傳遞給民眾,還需要更多的獎項加身嗎?

  • 4 # 九五就是我

    獲得諾貝爾的機會為零。

    不是說餘華的《活著》不好,個人認為寫得還可以,表現力也很強,柔和了很多中國近代人性發展的矛盾。只是他的作品沒有太高的利用價值。

    我們來看看莫言的作品,《豐乳肥臀》《蛙》《司令的女人》《紅高粱》,這個就比較好,很好的給中國扣上了農村低俗的大帽子。諾貝爾名氣大,絕大多數人哪會去看內容?

    再看看內容,莫言的作品就是諷刺革命先輩,批評國家,符合西方國家政客的需求。

    達賴也獲得諾貝爾怎麼解釋?

  • 5 # 果果文史風

    眾所周知,莫言於2012年獲得瑞典皇家學院授予的諾貝爾文學獎,從此揭開了中國文學走進世界文學史的新篇章。但在接下來的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角逐中,諾獎究竟會花落誰家呢?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文壇剛從80年代復甦醒來,不少作家經歷時代的變革之後,也如火山噴井一樣成長起來,甚至呈現一種爆發般擴張。此時沈從文剛剛離世,遺憾了諾貝爾文學獎後,張愛玲移居大洋彼岸,距離終老不差五年,可惜錢鍾書一部《圍城》之後,拜別文學……

    但此時,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一批作家,像接手接力棒一樣登上了當時寂寥的中國文壇,陳忠實、路遙、賈平凹、王安憶以及莫言等相繼在各個文學雜誌上發表他們的作品。作家們追求以歷史為背景的大格局、鴻篇鉅製也紛紛誕生。文壇競爭猶如花海錦簇一樣,彼此綻放。又經過數年時光的變遷,來自山東高密的莫言和有陝西“文壇三傑”之稱的賈平凹等各自攀爬越文壇高地,甚至一度揚名海外,在當時看來人們也普遍認為這兩個作家是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雖然魯迅在當年率先拒絕了“諾貝爾”,但該獎在新時期,還是吸引著每一個從事創作的文學工作者。

    正當老一輩文壇新舊交替之時,年輕的餘華也走過多年的文學積累,於24歲那年創作完成小說《活著》以及《許三觀賣血記》。1984年離“故事發生地”還很近,當年的讀者也自然能體會到《活著》裡的“熱度”。所以這本書就像星星之火一般很快“燎原”上世紀末的中國文壇。

    《活著》以及《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此時它的“火力”才剛剛開始孕育,經數年傳唱。果不其然餘華憑藉《活著》再獲1998年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是歐洲文學大獎,一度被認為是諾獎的風向標,而餘華獲獎是繼中東大衛·格羅斯曼之後第二個亞洲獲獎者。同時也中國首個獲獎者以及亞洲最年輕的獲獎者,當年的中國還未加入WTO,一箇中國當代青年作家能打入歐洲乃至世界文壇,獲此榮耀,價值可想而知。

    “人們記得餘華的小說尖銳、有思想。《活著》是他擅長於描寫進退兩難的心理,把主人公置於歷史的風口浪尖。他既是海明威又是司湯達。”—2002年法國《世界報》。法國文學評論餘華是司湯達或海明威,美國文學則認為餘華筆下的苦難人畫卷更像一本華人的《聖經》。人物悲劇總是接踵而來,讓人無法喘息,一個作家甚至可以把《活著》稱為是“中國的《約伯書》”。(美國合眾國際社)。

    餘華的這部《活著》雖然都是小故事,小人物家庭的事件,可讀起來令每個讀者都身臨其境,時時刺激淚腺。但它卻高度耗費心力,因為作者以輕快滑順的筆調攜帶無形瀰漫的霜寒之氣,重重地凌厲了不溫不火的歐洲文學。截止今年年初,作品《活著》的銷量一度達到586.9萬冊,創造了當代純文學作品銷售的奇蹟。

    文學創作對於寫作者是充滿樂趣,同時也是苦不堪言的事。有的作家在創作時都很走心,像餘華這樣的,有讀者認為他太負責,甚至嘔心瀝血。當2005年第一屆中華圖書特別貢獻獎授予餘華的時候,這位當代先鋒派作家卻因心臟早搏暫停寫作。人類世世代代尋找的生命之問;意義、價值、本質。餘華筆下的主人公都給出瞭解釋。相較於84天在海上苦鬥鯊魚的老人與海,一個洶湧走過半個世紀“臨澧”各種世間苦難的福貴,他更能使得人們悲歌可泣。

    當《紅玫瑰與白玫瑰》和《長恨歌》以女性命運的坎坷波折來反映歷史的表現手法時,早在張愛玲和王安憶之前,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就是以典型的“鉅著”創作方式為“歷史”表現得淋漓盡致了。後人繼續接著前人的模式以歷史為框架,順著歷史的脈絡一步步往下走,續寫“鉅著”。

    《紅高粱家族》以主人公九兒和於佔鰲的愛恨情仇,轟轟烈烈的把脈中國二三十年代的動亂史詩。《白鹿原》透過白、鹿兩姓家族的三代人恩恩怨怨,展示從清末到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革。而路遙的《人生》或《平凡的世界》其構築更是以歷史為根基,大師在構思這樣的一部長篇小說前,還收集了那段時間所有的報紙,用以瞭解當時的歷史,可以說他們三位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大師,其創作風格都是以歷史為主線。

    直到餘華的《活著》,才接連上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活著》一經問世,人們便從期間窺見了主人公福貴和孔乙己的幾分神似。他和魯迅先生一樣,擅長於“以小見大”來反映社會的“大”變革,摒棄鴻篇鉅製和“宏觀歷史”。

    所以餘華在80年代初發表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的時候。他已經意識到文學中“以小見大”的可貴。也因打破了當時文學常常拘泥於表現形式的創作風格,從而餘華被人們稱為是魯迅文學精神的繼承人。

    莫言於2012年領先其他中國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想來也該輪到餘華了。作為餘華的忠實讀者相信大家也很期待餘華能夠獲得這樣的獎項,以給他的文學成就一個可以同等莫言的名分。

  • 6 # 紅塵彌勒

    這個期望實在過高,別指望了,根本沒戲。

    餘華(1960.4.3- ),中國當代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兄弟》等。

    餘華被炒到著名作家的高度,進而有希望角逐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他留給了當代文壇一部婦孺皆知、好評如潮的作品《活著》。這部作品被世人炒得越發火熱,已經堪比當代中國最前衛、最卓著的那幾位著名作家,甚至人為的抬高到無與倫比的高度,其能夠獲得諾獎的呼聲也與日俱增,甚至被排到了有望獲獎作家的前幾名。

    餘華其實也曾獲得過國際獎項。比如1998年格林那扎·卡佛文學獎;2002年澳洲懸句子文學獎;2004年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

    而他的代表作《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入選“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十部作品”。

    但不得不說的是,餘華的小說,尤其是早期的小說,充滿了暴力、血腥、死亡等人性之大惡,是一種非理性、非常態的血淋淋的黑暗之作。

    諾獎固然有獵奇、悖反的非常規操作,經常出乎意料,出人意表──被普遍看好的人士常年陪跑,不被看好的反而捷足先登,不能不說是文學審美的一種偏好和噬腥。但此類作品堆積過多,或者說獵奇過多,反而要回歸到一種常態,這是這個獎項之所以吸引人,引發人們競逐而無視文學表現力規則的逆操作行為。

    人們獲得獎項與否,有很大程度取決於評委們的一時性起、心血來潮,和文學表現力無關,更何口碑、榮譽無關。所以也就造成了諾獎的冷門迭出,大跌眼鏡。

    所以說,最終歸結到一句話,就是得者我幸,失者我命。該來的終究會來,不該來的,縱是打破腦袋擠破頭顱也不會登門拜謁,只有放平心態,勍著就是了。

  • 7 # 好風讀書

    能不能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好說,但我認為餘華小說的思想價值在中國乃至世界小說中都是一流的。

    如《活著》,就如同他在韓文版自序中所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這是這部作品打動我們的地方。

    我還讀過他的《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第七天》,每一部都非常震撼!

  • 8 # 伍增傑書法詩詞歌賦

    不懂。不懂什麼?一,餘華的大作沒讀過,既然《活著》那就好好活著好啦,為什麼去攆那個諾貝爾文學獎呢?你連在世界1/4的人都沒震撼,再去那麼遠地方幹嘛?二,改革四十年,天翻地覆,有誰來寫寫呢?千年難遇的機遇都沒個人抓住,怎麼誰有實力把自己推出啊?

    好好寫作業吧!

  • 9 # 曉曉vicky

    餘華的作品在國內作家裡面相比較還可以,但與國際一流作家相比,得諾獎的機率很小。還是別指著諾獎了,能寫出好作品,不在乎能不能得諾獎,不必用西方人的眼光來要求自己!

  • 10 # 瀟灑光束d

    要得諾獎,餘華還遠了些,因為餘批判的力度不夠,《活著》雖好,但只是寫苦難,而非批判。相比餘華,個人認或閻連科可能性更大,甚至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陳希我,也有可難。其實中國當代作家中,最應該得諾獎的是賈平凹,他賈氏作品以諾獎標準衡量,有三大硬傷,一曰太中國,不好譯;二曰太陰柔,鋒芒不足;三曰文字乏創新,不合洋大人口味。所以得諾獎希望渺茫。要者,敢抹黑中國,否則,得獎難。莫言天才英縱,文章縱橫捭闔,壯思如潮,走河奔江,當代文壇鮮有敵手。但抹著良心歪曲歷史,竊以為人品有問題。

  • 11 # 草軒客

    作品還有一個細節,縣長的老婆是富貴兒子有慶的老師,一次老師病了,需要輸血,有慶的血型正好與老師相符,於是有慶到醫院裡去獻血,醫院為了討好縣長,幾乎抽完了有慶的血液,致使有慶喪命!

    其實醫院的勢利眼,交不上押金不給做手術等——這些事情早就司空見慣,餘華借作品清算體制下這些部門的不作為!

    餘華的作品樸素,讀來餘味悠長!我讀過的中國當代作家的書不多,陳忠實的《白鹿原》讀過,再就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不過和莫言的書比較,這些作品都差不多,我個人感到,《白鹿原》的底蘊和藝術成就稍稍高點!

    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是魔幻主義和民間傳說在當代的有力結合!諾貝爾文學獎更傾向於文學創新!

    不過當代作品已經很少有《約翰克里斯多夫》那樣重量級的史詩作品,有一年諾貝爾文學獎甚至頒給了一個流行歌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升本與普通本科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