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恆逸

    關於“影片文化的火熱和文字文化的衰落”,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科技使我們實現了一個又一個不可想象的體驗,而影片經濟又將引領一個時代,即使有一些人還不適應,那只是暫時的沒有接受。

    而文字文化也不會衰落,影片也會大浪淘沙,一些低質量的影片,各類庸俗的影片,會因為人們視覺疲勞而很少被人們關注。影片的火熱一定需要文字和文化的支撐,才能越走越遠。

  • 2 # 穆如淸風閣

    1.影片的資訊容量大:對於影片,每個最小的介質單位能攜帶一個資訊(比如一個畫素,相紙上的一個鹵化銀顆粒)對於文字,每個最小的介質單位不能攜帶一個資訊。每個字是一個資訊,但每個字包含至少一組點。

    2.影片的細節可以被追溯到點,但是文字不能,因為文字們是不同的符號們,單獨的點沒有辨識特徵,不能攜帶不同的可被識別的資訊(除了“點”自己)。攜帶一個資訊需要至少一組點。文字資訊的抽象能力(可以近似地理解成概括性)高:一個事件可以被概括成主語和謂語(加上賓語或表語就相當地豐富了),而且藉助於語法,可以精確地描述事件(精確不等於豐富),而影片(假如不借助文字和文字的口頭形式)在描述抽象概念上是很弱的,因為抽象的概念沒有形象,不能被視覺介質直接地記錄。但是影片可以記錄多層次的交叉的資訊(比如故事的多線進行、複雜的人物關係),比如一個黃點和一個藍點可以攜帶三個資訊:黃、藍、綠(減色)。(有語法的)文字不行。由於這個原因,如果把一張一千萬畫素的視覺作品中可能包含的所有的資訊轉錄成文字,可能把宇宙中的所有的物質都做成硬碟(或紙)也容納不下這些文字。在一幀畫面中,一個點包含多少資訊?位置、色相、明度、純度、與別的點的幾何關係、與別的點的色彩關係、與別的點的心理學聯絡、它的顏色的象徵意義、它的位置的象徵意義……在一個畫面中,一組點(可能是任何影象)包含什麼資訊?

    3.建議題主有空去美術館逛逛,可以順便帶一個本子,試試看你是否能記錄一幅畫裡的所有的資訊(包括外顯的和內斂的)。另外,至於哪個媒介的記錄是更容易的於被理解,分情況。對於規則的幾何圖形,顯然影片是更容易的於被理解,但對於抽象的邏輯資訊,文字是更容易的於被理解。這個答主可以找些帶解說的抽象派作品,對比一下影片和文字。“相同的時間內”是個無意義的條件,因為影片是影象資訊(每個點是一個最小單位),文字是文字資訊(每個字是一個最小單位),每分鐘看500個點對應每分鐘看多少個字?

    總結:消耗相同的介質,影片的資訊總量更大(細節更多,單個的點是有效的),文字更概括(細節更少,單個的點是無效的),在描述具象資訊時,影片更容易於理解,在描述抽象資訊時,文字更容易於理解。

  • 3 # 藍色海洋1380

    小影片可以隨時拍攝,不限貧富地位。題材多樣,直觀展示所拍內容。文化層次要求不高,吸晴就好,開心取樂。而文字文化是需要有文筆功底才行,大都深思熟慮百般推敲才成章。不且產量小,而且適讀者受限制。幾乎侷限於愛好文學這群體。近年來電子化的發展,的確也衝擊了文字文化。生活節奏快了,一切以短評快為主。民族文化傳承,離不開文字化,國家和人民都應重視、忽視不得。

  • 4 # 滿船星夢壓銀河

    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萬物互聯,且改革開放4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基本物質得到保障,加之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車房成了努力的目標,人們只要一停下來就得面對心靈的空虛與無聊,因而不得不借娛樂來打發無聊的時間,對娛樂生活造成了極大的需求,所以抖音,快手便抓住人們的慾望,應運而出。這到底是好是壞呢,我想是把雙刃劍,兩面性的。

    首先,影片文化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的生活,告別了以前單調的生活,人與人之間不在有區域限制,訊息得以迅速傳播,各種新鮮事都可以互相分享,這使得人們視野更加開闊。

    其次,主導任何事情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人,當今影片文化在娛樂的同時,有很多文化愛好者也紛紛借它來分享中國優秀文化,直觀生動,且易傳播正能量,這是之前單純文字文化所沒有的。影片文化衰落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既有傳承,也有創新,它們是藕斷絲連的,有血緣關係的。

    最後,影片文化雖然有優點,但它的缺點也不可忽視,抖音,快手充滿了各種炒作手段,賺錢氣氛瀰漫,我們若守不住初心,淪為金錢的奴隸,不求熱愛與創新,只是單純的照搬照抄,那我們整個民族都將面臨創造力的衰退。

    文字文化也有影片文化所沒有的優勢,那就是影片文化把文字文化生動,具體化了,這會造成視覺上的有限性,但文字文化是無限的。比如你透過書本看紅樓夢,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而你透過影片去看,你看到的就是一個林黛玉。

  • 5 # 許其波

    而文字文化就顯得有那麼點衰落,長篇大論,巨幅宏著,大都無時間看。

    小短精簡的作品,又難以論述周全,顯得有些偏差。

    但是要想長時間留存,值得後人檢驗的文化,還要回歸文字文化。甚至是紙質文字文化。

  • 6 # 東榮962

    沒有此種情況,沒有文字的解釋,沒有人物的告白,影片就是啞劇,落後一百二拾年前的初期。不知誰得出的結論,可憐。

  • 7 # 雲淡風清2944

    謝友邀,這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但真正的傳統文化和老祖宗留下來的傳承,卻是影片影象永遠無法乞及無法記錄的,只有文字才能真正留傳下來。

  • 8 # 面壁者李灰

    首先這是一個我們必須承認的客觀事實,然後我們來分析一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一、資訊載體的變化

    從竹簡書的單純文字,到紙質書靜態影象和文字的搭配,再到電影電視的動態影象和音訊文字搭配,最後發展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影片。網際網路時代又從最初繁重的家用電腦,再到輕巧的膝上型電腦,最後到手機平板等移動通訊裝置。資訊載體承載的內容越來越大,越來越豐富,載體本身變的越來越小,越來越行動式。

    我們用更小的載體獲取更大的資訊量,本身就是順應資訊時代的發展。

    二、生活節奏的變化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代人一天到晚都在“忙”,該睡覺的時候都可能睡不著。

    古人“先成家,後立業”,十幾歲就結婚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再看看我們,最早的從3歲就開始上幼兒園了,15歲已經初中畢業了,但是“志”呢?恐怕很多人已經大學畢業開始工作了也沒有找到“志”吧,更別談“三十而立”了。當然我們不該和孔子比,應該和普通人比,至少單比“成家”這一項確實是比不過古人的。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變大,學習和娛樂時間越來越碎片化。我們用更短的時間獲取更大的資訊量,本身就是順應文化生活的發展。

    三、社會分工的精細化

    現代人的“立業”對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無論是學校裡的成績和學位,還是社會里的證書和行業經驗。這就導致了一些極端的文化現象,比如“讀書無用論”,覺得讀非專業的書用不上,是浪費時間,還不如看看影片放鬆休閒一下。網際網路影片內容豐富有趣,抓人眼球。而書籍則相對顯得“枯燥乏味”,“費力費神”。尤其是我中華文字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對於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著,很多人的態度是:明知道時間不夠去“淺嘗輒止”,還不如看看感興趣的相關影片“點到為止”。

    我們已經用了太多的時間在專業領域的學習,其他的時間用來休閒放鬆,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最後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合情合理”的並不一定就要照做,跳脫性的思維方式也是值得嘗試的。“文字”是不會滅亡的,“興”與“衰”不過是萬事萬物執行的規律。

  • 9 # 使用者波多

    影片文化內容和文字文化的此消彼漲,充分體現了濃厚的時代氣息,我們應該理性對待並順應時代發展。影片文化內容被大眾廣而接受,是因為網路的高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海量的文化內容,更便捷,更直觀,更有強烈的視覺衝擊,伴隨著網民數量的與日俱增而深受大眾喜愛。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影片文化內容對文字文化的衝擊力的強悍,以致於很多人,很久很久都沒有握過筆,寫過字,甚至到了提筆忘字的地步,書寫一篇文章也更加困難,所以,當我們充分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應該適時拿起書來,畢竟,聽雨聲讀書和影片,是根本不同的享受!

  • 10 # 潤沁園2020

    文化和生存生活歷來息息相關。一個是現代高科技的發展,為視屏創作者和觀賞者創造了便利條件。使之成為可能。再者現在的生活節奏快。所以現在的短視屏,短篇文學等等迎合了現代的生活節奏。個人覺得看電影和看電視劇的某些差別也在這裡。電影兩個小時就把一部作品展現完了。而電視劇要幾十集,一集也要四十多分鐘。所以這些都是快餐文化。一切短平快。

    但回頭細想一下。這種文化的內涵量是不足的。甚至,看電視劇,聽劇本。都沒有買一本大部頭著作慢慢品讀獲得的收穫大。試問又有幾個人還能靜下心來讀小說。寫筆記,日記呢?一切圍著市場轉,一切面向市場。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和現在的你自己。

    個人覺得衰落倒未必。還是有很多清醒的人在創作大部頭作品。十年磨一劍。也有很多冷靜下來的人在反思。反思了就有了出路,這只是個開頭。會有更多的人加入的。你的提問也說明你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給自己列個讀書計劃。最起碼把歷屆的矛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找來讀一讀,

  • 11 # 暖心詩文

    從文字到圖片到影片,不同的資訊傳遞方式隨著時代而變化,不是文字沒落,而是人類表達領域裡多了影片的新的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汽車變速箱生產難度很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