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傅洛佑

    就像始皇帝統一的大秦帝國一樣,蒙元王朝的強大世所公認。但其存在時間,從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開始,到1368年徐達率軍攻陷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宣告結束,這個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僅僅存在98年,是華夏曆朝歷代較為短命的封建王朝之一。

    原因何在呢?

    其實,強大的元朝之所以會如此短命,是有根源的。

    元朝的前身,是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的大蒙古國。

    1204年,蒙古諸部領袖鐵木真透過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1206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政權於漠北,蒙古帝國成立,國號大蒙古國。

    其後,大蒙古國歷經窩闊臺、脫列哥那、貴由、海迷失、蒙哥、忽必烈等四任大汗、七任掌權者。

    當中,傳到蒙哥的時候,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攻打合州時暴死,終年52歲。因蒙哥死得突然,沒有及時留下傳位詔書,留下兩個兄弟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為了蒙古汗王之位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戰爭。

    1260年農曆三月,忽必烈在漢人地主階級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援下即位稱帝;四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五月,忽必烈頒佈《即位詔》法令,並建元中統。

    由於忽必烈上臺後,推行的是漢化政策,認為他的“行漢法”主張是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這讓很多蒙古貴族因此對他不滿甚至感到不恥,不僅不願意承認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的事實,還在拒絕歸附忽必烈汗國之後,其它幾個蒙古汗國紛紛敵視,最終造成龐大的蒙古帝國分崩離析,四大汗國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先後脫離獨立。

    直到1264年,忽必烈徹底打敗阿里不哥,才終於奪得大蒙古國的最高統治權,並在1271年公佈《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 ,正式建國號大元。

    元朝,由此誕生!

    在建都大都之後,元朝出兵進取南宋。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範指揮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揹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至此,元朝以大一統的形式,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的南北對峙、各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當時蒙古汗國已經四分五裂,互不幹政,但佔據了中土漢地的元朝疆域仍然很大,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這裡面,漢地、漠南、漠北、東北(包括外東北和庫頁島)、新疆東部(元初據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蔥嶺)、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皆在元朝統治範圍內,國土面積大約有1300萬平方公里左右!

    原本,作為中華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元朝以傳承自大蒙古國的強大軍事實力來說,本不該如此“壽不過百”,奈何,它最終還是因為犯下五個大錯,導致國運盛極而衰,最終被漢人政權的明朝取代!

    第一錯:改元定製,滅宋統一後,沒能及時休養生息

    自古以來,每一個新政權的成立和鞏固,都有一個分封功臣的過程。元朝滅掉南宋之後,為了安撫人心,忽必烈需要大量金銀財Bora賞賜給各個封王,這就讓剛剛停止戰亂、本來發了戰爭財的元朝因此財政大為縮水。

    本來,在這個時候,忽必烈應當採取節省經費、減免稅收等利於國家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的策略。但他卻輕信以色目人為主的理財派官員的主張,認為南人(即原來的宋人)藏有大量財務,應沒收用來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這就導致了民間人心惶惶,朝廷派系鬥爭劇烈,朝廷的財政問題始終不能得到妥善解決。

    這不僅埋下了蒙漢民族矛盾被進一步激化的隱患,也為元朝兵力衰退埋下了伏筆。

    第二錯:元朝前期對外擴張頻繁、屢屢失敗,造成國庫虧空羸弱

    忽必烈傳承了蒙古人好大喜功和窮兵黷武的性格特點。

    在元朝滅宋之後,忽必烈並沒有把精力放在穩定國內政治,猥瑣發育經濟上面,反而對外興起擴張,對安南、占城、爪哇、日本等鄰近諸國接連發起戰爭。

    光是從1274年到1292年,由元朝主動發起的對外戰爭就不下於十次!

    其中,1274年,元軍侵日本遭遇颶風,日本稱“文永之役”,但元軍無功而還。

    1281年,元朝又分兩路進攻日本,由忻都率蒙古軍、漢軍、高麗軍從高麗東渡對馬海峽,范文虎率新附軍從慶元(浙江寧波)浮海北進,史稱“弘安之役”。元軍在日本鷹島遇颶風,戰船多壞,將卒溺死者眾,又遭日軍掩殺,幾乎全軍覆沒!

    在元朝初期的多年對外戰爭中,元軍基本沒佔到好處,不僅損兵折將,更是在一次次的戰爭中不斷損耗著這個新王朝那點國庫家底。

    而原本大蒙古國四分五裂時候,忽必烈汗國就沒佔到什麼好處。在攻打南宋的時候,連年戰爭又是巨大的支出,加上元朝宮廷廩祿、宗藩歲賜等各項繁雜支出,整個朝廷的運轉都需要鉅額經費來支援。

    但忽必烈的窮兵黷武,嚴重導致了元朝國用不足,使得國庫羸弱,存下了後續用人施政不當,最終激起反抗剝削和壓迫的起義,成為元朝短命的主要禍根之一。

    第三錯、中期皇位繼承紊亂,政變頻發,政治始終未上正規

    1286年,忽必烈親封為太子的嫡長子孛兒只斤·真金,因為推行漢法,得罪了備受忽必烈重用的阿和臺等理財派官員,被阿合馬餘黨答即古阿散等人設計上疏提請年事已高的忽必烈禪位於真金,惹來忽必烈猜忌,鬧出禪位風波。

    雖然為首的答即古阿散等阿合馬餘黨最終被判奸贓罪而處死,可真金也因此而憂懼成疾,於同年1285年病死。

    本就年事已高的忽必烈,見到嫡長子真金病死,內心悲痛,受到打擊,開始酗酒無度,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導致肥胖和酗酒帶來病痛日益增多,最終沒來及安排好帝位傳承,就病死床上,享年79歲。

    太子真金先死,皇帝忽必烈又暴斃,從蒙古汗國留傳下來的帝位爭奪傳統再一次上演。群臣最終在真金的長子晉王甘麻剌及三子鐵穆耳之間,選擇了由鐵穆耳即位,即元成宗。

    然而,在元成宗鐵穆耳在位期間,他的皇太子德壽患病於1305年早早去世。加上鐵穆耳本身也是個體弱多病的主,結果在德壽去世兩年後,1307年鐵穆耳也病逝,元朝再一次留下皇位空懸,宮廷又一次爆發流血衝突!

    鐵穆耳去世後,他兄弟答剌麻八剌的次子愛育黎拔力八達與母親答已於二月到達京師,並與中書省右丞相哈剌哈孫取得聯絡。

    為搶在三月三日卜魯罕皇后稱制前先舉事,他們於三月二日率兵入宮,發動政變,斬支援立世祖之孫阿難答為帝的左丞相阿忽臺,擒阿難答,愛育黎拔力八達稱監國。

    此時,其兄海山正揮軍南下,愛育黎拔力八達與母答已北迎海山,會於上都,決議擁海山為帝,並誅殺阿難答,廢卜魯罕皇后。1307年三月二十一日,海山在大安閣即位,是為武宗 。史稱大都政變。

    當初武宗即位時,以仁宗有定策功,約定了乃以母弟為儲,相約兄弟相襲,叔侄相繼。但仁宗即位後,卻在子侄間難以決斷,太后答己、權臣鐵木迭兒等亦勸仁宗傳位己子。

    終於,延祐二年(1315)十一月,武宗長子和世瓎被封為周王,次年三月被徙居雲南,途中武宗舊臣謀奉之以叛,事不成,周王走避金山。

    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仁宗立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打破了叔侄相傳的誓約。但這個做法導致後來元朝長達二十年的政治混亂及宮廷鬥爭。

    可以說,從元世祖忽必烈到元仁宗,祖孫三代、彼此兄弟間先後都經歷了帝位爭奪戰,極大地內耗了親情血脈,導致前中期元朝的帝位傳承非常紊亂,其國家治理等政治理念、經濟策略前後歷經歷經近40年都沒有走上正軌。

    正是這一點,讓元朝朝政日漸衰敗,元皇帝的朝政控制力大為降低,國家經濟也是在長期動盪中未能得到真正的修整恢復和發展。

    第四錯、漢化遲滯,民族缺乏有效融合,暗藏民族矛盾

    忽必烈上位後,原本就推行的是漢化政策。但因為重用以色目人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官員,導致了當時很多元朝政策對漢民存在嚴重的剝削和壓迫,漢化受阻,民族融合受阻。

    而且,隨著忽必烈後來對漢法推行的興趣日益減少,在劉秉忠、史天澤、趙璧等漢人重臣相繼去世後,漢臣地位降低,不得不把推行漢法的希望寄託在皇太子真金身上。

    然而,真金被封皇太子後,作為漢法派的領袖,卻陷於與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的鬥爭之中。加上忽必烈在位時間長,作為皇太子的真金實際上沒有左右朝政的能力,大權始終是被精明專斷的父親忽必烈所掌握,為此真金所推動的漢化政策遲緩,直到真金病死,都始終沒有成功。

    一直到1311年,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後,才再次重視漢化。

    元仁宗上位後大張旗鼓地進行改革,先是恢復了漢人延用多年的科舉取士,史稱“延祐復科”。他在進用漢族文臣的基礎上,減裁冗員,整頓朝政,改變成武兩宗的衰敗之勢。

    自從蒙元滅金、宋後,科舉廢棄已久,“延祐復科”距離宋亡36年,距離金亡更達81年,漢族士人至此方重獲正常的晉身途徑。民族矛盾有所緩和。

    然而,到了這時候,元朝存在的問題已經頗多。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按照中原傳統的方式對待元朝政府的改革初心雖好,卻陷入教條主義,沒有真正解決最為關鍵的集權問題。

    儘管忽必烈時期就開始推行了中央集權的政策,但元朝傳承大蒙古國而來,蒙古諸王仍然擁有對他們領地相當多的行政、軍事、財政、司法權。進一步削弱他們的權力是政治冒險,因為這將面臨蒙古和元帝國一條最基本原則的正面挑戰。

    正是因此原因,元朝在一次次的漢化推行過程中,始終受到這些蒙古權貴的阻撓,漢化遲滯。元仁宗雖然成功恢復漢人的科舉制,但並沒能夠真正做到削弱蒙古諸王的行政權、司法權和經濟特權來加強中央集權。

    蒙漢兩派官員的對峙,也加深了蒙漢民族潛在的融合矛盾,從對立到衝突,禍根早已潛藏,就等爆發。

    第五錯、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內亂頻發,導致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加劇,最終爆發起義

    元仁宗即位後,任用了生母興聖皇太后的重臣鐵木迭兒為右丞相。鐵木迭兒作為元朝一代權臣,曾經是侍奉過元世祖忽必烈的內廷臣子,元成宗鐵穆耳在位期間,給他升官做了同知宣徽院事,兼通政院使。而宣徽院掌宮廷飲膳等事,鐵木迭兒久任此職,有親近內宮之便,得到元武宗、元仁宗生母答己太后的寵信。

    在元武宗海山剛死,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尚未即位之時,答己便急急從興聖宮下旨召鐵木迭兒回朝,拜中書右丞相,使其成為自己控制朝政的最得力助手。

    因為太后答己的支援,元仁宗不得不重用鐵木迭兒,先後兩次任其為中書右丞相,掌握了中書大權,竭力控制任用僚屬的權力,勢力快速膨脹起來。

    由於太后答己對鐵木迭兒處處袒護,加上元仁宗為了改變叔侄相繼的約定,實現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的私心,元仁宗對於鐵木迭兒也就存在刻意放縱,以便向太后曲意妥協達成結盟的暫時利益關係,因此讓鐵木迭兒越來越囂張跋扈,在朝中肆行威福。

    1320年,元仁宗去世,繼任者為元英宗。元英宗繼承了其父以儒治國的政策,元英宗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於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佈元帝國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藉此機會,元英宗還下令清除朝廷中右丞相鐵木迭兒的勢力,但隨著清理的擴大,再加上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勢力對元英宗以儒治國的施政不滿,導致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在1323年夏天趁格堅汗去上都避暑之機,在上都以南15公里一個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殺了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

    南坡之亂後,元朝的氣運雖說不上是直轉急下,但頹勢也慢慢顯示出來,1328年的元明宗、元文宗之爭就是明顯表現。

    元文宗在位期間,丞相燕帖木兒自恃擁護有功,以權臣自居玩弄朝廷,導致大元朝政更加腐敗。

    元文宗去世後,其子元寧宗繼位。但年僅七歲的元寧宗才在位不到兩個月就夭折去世了,元文宗的侄子、元明宗的長子妥懽帖睦爾被札牙篤汗皇后卜答失裡從靜江(廣西桂林)召回並立為帝,是為元惠宗。

    元惠宗繼位初期,右丞相伯顏把持著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裡。直到被伯顏自幼養大、視其為親信的侄子脫脫相助,才得以成功地廢黜了伯顏,控制政局。

    然而,經過了這一次次的權臣之亂,元朝統治階級內部不斷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早已經加速了元朝的衰落。加上元朝自建立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元朝統治者和蒙古權貴不斷變本加厲向漢人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

    元朝為維護蒙古貴族的專制統治權,採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華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

    如此種種舉措之下,元蒙統治者不斷殘酷剝削漢族群眾,民族壓迫十分嚴重,導致漢族人民不得不揭竿而起。

    紅巾軍的形成和起義爆發,因此揭開了大元滅亡的序幕。1356年到1359年,朱元璋繼承了病逝的郭子興的地位,並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攻佔了江南的半壁江山。

    1367年,朱元璋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攜先後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其它南方起義軍和南方大元勢力的滔天大勢,正式北伐!

    1368年,徐達奉朱元璋軍令,率軍成功攻陷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北京),元作為一個全國性質的統治就此宣告結束。

    從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開始,到1368年結束,大元朝享年98歲。

    綜述:

    元朝雖然短暫,但元朝因為強大的軍事實力,推動了元朝時期華夏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其疆域更是超越歷代,為中國歷史之最!

    同時,元朝時期的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在宋朝經濟的基礎上,有所沿承和發展,雖然不如宋代經濟那般巔峰,卻也較為繁榮。

    尤其是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進一步推動了元朝的經濟、文化等融合發展,在中國歷史中佔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

  • 2 # 手機用發青春煥

    元朝一共統治不足百年主要原因是實行霸道統治,以極少數統治普天之下。古代較長的朝代實行的是王道,有治理囯家的仁政,以百姓為囯之根本。認為:百姓是水,統治國家的皇帝是舟,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以儒學制理國家,和元帝國有很大差別,各朝代從陏朝開始實行開科取仕,官僚從民間考取,進行封建式社會秩序。而元朝把民間百姓分幾個等級,實行以強凌弱的強權髙壓制度。造成百姓不滿起義組織層出不群,因此不能長久統制。

  • 3 # 榆木疙瘩牌慧根

    當漠北西域諸王承認元成宗為天下共主之時,元朝的理論疆域,包括中國、伊利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以及高麗、東南亞、海外諸島等三千萬平方公里的地方,那個時代蒙古人所迸發出的擴張、競爭、進取精神,確實值得神往。

    可惜的是,民族壓迫從一開始就決定了蒙古統治者太多的精力,都關注在享樂,以及如何防止“漢化”上面。

    遼闊草原造就蒙古統治者本質上那種質樸野蠻的原始基因,使得他們暴風驟雨般的創造出一個偌大基本面;可是來得易也丟得快,拿得起放得下的爽快性格,相反有時又僅僅為了一點兒手足同胞之間的“閒氣”,而陷入你死我活的豪無意義同族內耗。

    受十四世紀前期氣候的週期性影響,天災不斷帶來的是從無休止的暴亂,最起先草原的沙漠化、乾旱化天災把馬上蠻族推向東方與歐洲的耕地,而後來佔領區的持續性災害,又使得這些成吉思汗的曾曾孫們,這一次將搶掠的目標對準了自己的親族,沒完沒了的刀光血影既使龐大疆域遍處廢墟,殺得帝國基本秩序蕩然無存,最要命的是將維持各個汗國的一點點兒同族情份完完全全被仇恨所代替。

    讀史至此,常常不禁掩卷慨嘆,前些年,被無數華人趨之若鶩的《狼圖騰》,歌頌宣揚的所謂“狼性”,真乃是一種貨真價實、如假包換害死人沒商量的民族性格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你們是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還是西方文學藝術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