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若魚
-
2 # 海大不量
別說六七十年代了,就是九十年代農村家庭每日的生活垃圾也了了。根本就不存在環境汙染的問題。
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窮,生活資料很少。很少購買工業製品。
二是市場物質匱乏,沒有那麼多一次性製品。很多東西都是可迴圈利用和回收的。有一些用不上的就舊物件能賣廢品換錢。
印象裡小時候家裡就沒有垃圾桶,每日僅有掃地的一些塵土而已。
至於廚餘垃圾也不存在的,因為農村基本上家家都養雞鴨狗豬等牲畜。
那時候塑膠袋是個稀罕物,都是要洗洗回收利用的。用紙打包商品是售貨員必備的技能,國營百貨公司更是列入要考核的技能。
進入2000年以後市場上各種物質都豐富普及了。各種一次性物品也多了,人民生活水平也高了,生活垃圾自然也多了。有一段時間農民沒有垃圾處理的地方。只能自行焚燒,大部分人都是直接丟棄在荒地,乾枯的河溝池塘裡。農村環境日益被垃圾包圍。
國家也是看到了這種情況,提出建設美麗鄉村,農村也開始設立垃圾站,環衛工人每天清掃街道,垃圾集中處理。
-
3 # 三點紅那個年代
60,70年代的農村,生活簡單且貧窮落後。家家戶戶一頭豬一個豬圈。生活做飯木柴為主有一點點剩飯剩菜給豬當飼料了。做飯燒火餘下灰也是農家肥的好原料。
那時沒有白色汚染(塑膠袋)。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年一頭豬,剩飯剩菜餵豬就列刷鍋水也餵豬了。豬圍生產了農家肥。一年到頭還會有個外塊的收入。
現如今豬不讓養了,剩飯剩菜廚餘垃圾是農村的源頭。塑膠袋大量使用,白色汙染滿天飛。最最主要的還農村的人衛生習慣,人的素質,都沒有形成良好習慣。垃圾隨手丟。造成農村垃圾成堆。
建設美麗的新農村任重道遠。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把農村的建設成美麗的家園!
-
4 # 司馬西坡處士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資饋乏,人們穿的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給老三”,最後實在不能穿的破布頭打成硌背做了鞋。能吃的東西幾乎都進了肚子,即使有點兒剩飯剩菜也都餵了豬、雞,雜草鮮嫩時割回來餵豬、兔,秋冬季節乾草被用作薪材。過去沒有石油化工製品,包裝材料都是竹木和紙製品,不重複利用的進了灶坑,莊稼秸杆都是好燃料。草木灰和人畜排洩物是上好的有機肥料,參與自然界生態系統大迴圈。
現在農村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孩子生的又很少,化纖製品又耐穿,衣服鞋子幾年也穿不壞。每個人都有好多服裝鞋帽,有些人隨意丟棄。清潔環境運動,在農村普遍推廣清潔能源,做飯取暖都用天然氣,再也不用燒柴火了。隨著化肥用量越來越大,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老,基本再也沒有人用有機肥。包裝越來越精緻,許多包裝材料不能自然降解,地膜覆蓋技術的普及,也增加了不少有害垃圾。農村尚未普及垃圾焚燒技術,導致垃圾越來越多了。
-
5 # 涓涓金溪
廢品垃圾這一個小小的社會現象就說明了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大差別,改革前生活物質匱乏年代沒有一點廢品垃圾。改革開放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廢品垃圾也多了,在我們這裡村村都有垃圾桶收集垃圾。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發展生活等廢物垃圾會越來越多!
-
6 # 古槐256
能吃得都吃了,人不能吃的餵豬,能燒的燒了,衣裳破了做鞋底子,其他的扔進豬圈造糞,當時又沒有塑膠袋之類垃圾,所以那時基本上沒垃圾!現在相反,吃的挑剔了,各戶不餵豬,不燒柴,自己不做鞋,不造農家肥,塑膠袋等又很多,所以垃圾多了!
-
7 # 九天老嫗下凡塵
在農村的六十年代,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拉圾!
那時候的農村人沒有糧食吃,樹葉、草根、樹皮,凡是能放進嘴裡咀嚼的東西都不會放過,統統都生吞活剝地塞進肚子裡,沒有正常的炊煙升起,當然就不會有生活拉圾。
那時候穿衣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大穿過老二穿,老二穿過老三穿,最後穿得爛縷不堪了,還要這些破布縫墊肩做鞋底……
家裡的全部鐵器包括門鼻子,都早巳經送進了鍊鋼爐裡,真的是路不拾遺,因為到處都是光溜溜的,而 夜不閉戶,是因為家徒四壁,連手電筒都沒有,更沒有廢舊金屬和什麼電子拉圾。
到了七十年代,農村雖然步出了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困境,每人都有了褲子穿,但是也沒有多餘的去替換,如果誰做了一套新衣服,要被全村人都借過一遍,不像現在的城裡人,經常把穿不著的衣服扔進拉圾箱裡!
那時候的農村人,不認識垃圾箱,只是在房前屋後挖一個“糞池子”,把菜根草皮和汙水放在裡面漚成有機肥,待充分發酵後,用大柳條筐抬著送到大田地裡換幾個工分……
到了八十年代,塑膠袋還沒有風靡農村,農民生活生產都是用竹子或紫穗槐柳條子自編的籃和筐,還沒有那麼多不可降解的白色拉圾。
現在農村的拉圾為什麼多了呢?老嫗私下地認為、一是種田不再用農家肥了,二是農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長足提高,產生了較多的生活拉圾,三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城裡人造成的。
因為大量的塑膠袋、編織袋都是城市人制造的。
在中秋節前我曾經回山村探望父老鄉親,買了許多高、大、尙的禮品盒,然而開啟層層包裝之後,發現裡面只有四隻小月餅,過度的包裝帶來了過多的拉圾,而在農村目前尚未實施拉圾分類。
我還帶去一輛廂式小貨車,裡面放了許多我和孩子們穿不著的衣服和各種各樣的舊家電,還有許多快過保質期的食用油和食品。
沒有料到鄉親們的生活水平比城裡人還高,在我離開之後,他(她)們都丟進了拉圾箱裡,我並不心疼那些東西,只是痛惜我所付出的三百元錢的運費,還給山村增添了許多拉圾!
現在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富強了,農村也打造得非常整潔衛生,如果不是因為我的造訪,現代的農村也是非常乾淨的,並沒有很多很多的拉圾到處堆放著。
-
8 # 朱增林呀
六七八十年代以前,不是沒有垃圾,而是把垃圾轉化成有用的資源,再次利用,而且利用的十分徹底,是真正的迴圈經濟時代。
當時,家家都有一個糞坑,這個糞坑作為終極垃圾的發酵池,發酵過的垃圾就是優質農家肥,上到田裡,提供作物養料。
迴圈經濟包含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任何廢物在當時人們眼裡都是寶,捨不得丟掉。
糧食及其加工副產物,包括蔬菜,餅粕糠麩,除了人的食用。連涮鍋洗碗的剩飯菜,都是養豬餵雞的優質飼料。剩下的垃圾糞便進入糞坑發酵。
雜草及農作物秸稈,農村人先挑出優質的作為牲口飼料,再留下燒火作飯、生活取暖。其餘鍘碎連同牲口糞便、草木灰等一起放入糞坑漚肥。
人們穿的衣服,講究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然後把破舊衣服抹成厚片,做成鞋底樣式,再千針萬線納成鞋底。穿壞的鞋還要賣給做草紙的做紙漿。
拆房子的建築材料,老房土是優質農家肥,磚瓦是要儲存再利用的。就連殘磚斷瓦都要用做房基中間填空。燒煤剩下的爐渣,一個用途撒到地裡改良土壤。還有就是做成建築材料。
當時還很少塑膠產品,都是易降解材料。農村的垃圾發酵肥料,作物吸收養分後又成為土壤,形成了一個迴圈過程。
-
9 # 青山就是金山
農村六七八十年代為什麼沒有垃圾?凡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前幾年農村垃圾很多?就是不說現在的人都很清楚。
首先要說的是,六七八十年代沒有塑膠袋,人們上街趕集買東西都是用手提包或是小籃子,不向現在買東西隨時都有塑膠袋,用完之後隨手扔,塑膠袋滿天飛。
六七十年代農村社員都有自留地小菜園,社員餵豬產生的豬圈糞歸生產隊所有,個人不許用豬圈糞上自留地小菜園。社員每家挖一個小糞坑,把掃堂屋地面的垃圾,掃院子的垃圾,雞糞,人糞尿和生活垃圾通通送進糞坑裡漚制積贊,種地之前挖出來用作自留地小菜園的肥料。
記得我小的時候,母親讓我掃院子,所掃的垃圾堆在一起,把柴草撿出來放到柴草垛上,碎草放在灶臺旁邊,用來燒火做飯,剩下的碎土垃圾送到自家的小糞坑裡。春天夏天的下午放學後,挎著籃子拿著鐮刀,到地頭溝邊割青草交給生產隊裡,記工員按斤量記工分。秋天冬天的下午放學後,拿著鐵鍁揹著筐頭子,去大街上路邊上拾糞,送到自家的小糞坑裡,或者是拿著小杷挎著籃子到地頭路邊上拾柴草。
總之,在那個年代裡,農村沒有環衛工,沒有專人掃大街的(只有地主四類分子一年掃一兩次),大隊幹部也沒有反覆強調如何搞好街道衛生,各個村莊的大街小巷裡,乾乾淨淨,清潔衛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化肥,地裡缺少肥料,家庭做飯缺少柴草。
八十年代以後,分田單幹,家家都有喂的豬,農民把垃圾直接倒進豬圈裡漚肥,豬圈肥上自己的田地,大街上還是很乾淨。九十年代以後,化肥增多,農民不再漚制土雜肥了,燒火做飯的柴草也充足了,再加上塑膠袋逐漸增多,大街上,路邊溝裡的垃圾逐漸增多,塑膠袋隨手扔,大街小巷裡滿天飛,農村髒亂差現象確實很嚴重。
現在不同了,最近幾年,農村髒亂差現象大大改善。象我們這裡的村莊,村民向村委交納衛生費,各村都有環衛工,巷口路邊有垃圾桶,每天晚上有垃圾車把垃圾運出去。農民自覺得把垃圾送到垃圾桶裡,沒有人再在路面上隨意亂扔垃圾。村委每年定期清理路邊溝,鄉鎮環衛上有專人檢查村衛生狀況。村子裡再也看不到垃圾道處有,塑膠袋滿天飛的不良現象了,村民日常衛生習慣也得到良好的改善。
-
10 # 我是老農民付林英
我岀生在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不是沒有垃圾,而是把垃圾當成肥料種莊稼了,我記得小時候,父母交待,走路看到碎布條條,鵝鴨身上掉下來的毛,都要撿起來,帶回家裡存著,碎布條條可以用米糊糊,把它糊起來,曬乾做鞋底用,鵝鴨身上掉下來的毛撿回家,存起來可以賣錢,
那時候還沒有塑膠袋子,裝東西用的基本上都是竹子做的竹籃子,即使爛掉了,也捨不得扔掉,留著當柴草燒飯,樹上落下的樹葉子,不是你家的樹,你都無權去掃,因為這顆樹落下的樹葉子歸這顆樹的主人所有,
燒過飯的草灰,在六七十年代可是一個好東西,農村每戶人家門口外,都有一個坑,專門把草灰和掃地掃的灰塵放到這個坑裡發酵後,可是很好的肥料,生產隊會用工分買你家這樣的垃圾,撒到田地裡,莊稼有了這樣的垃圾肥料,長的可旺盛了,
就連豬、狗、牛在外面拉的屎,都有人去把它撿回來當肥料,
總的來說,凡是能燃燒的東西,包括野外的草根,樹葉,牛糞……等等,都有人去把它撿回來當柴草燒飯吃,家裡略微有好一點的柴草,除了蓋房子用,剩餘的都拿到集市上賣錢了,
所以啊!六七十年代,不是沒有垃圾,而是那時候的垃圾都是很有用的肥料。
現在為什麼垃圾多了呢?現在燒飯不用柴草了,蓋房子不用柴草了,種莊稼用的都是化學肥料了,而且家裡用的全是塑膠製品,所以啊!現在的農村就岀現了遍地都是荒涼枯萎了的柴草,塑膠垃圾遍地都是了。
回覆列表
物質匱乏,身無長物,所有東西都是有用的。
早期連編織袋都沒有,裝糧食都是用布袋和瓷缸,隨著化肥的使用,用編織袋裝糧食,哪個捨得扔了。
六十年代我小時候,每到春天捉一種很小的黑色瓢蟲,紛紛揚揚的非常多,大都傍晚棲息在剛出牙的柳樹上,如今早就見不到了。捉這種蟲子想用個玻璃瓶都不好找,更沒有塑膠袋方便袋之類的。
那時候的商品基本沒有包裝,像月餅點心都是紙包,商店服務員包紮紙包是必備技能。
粗茶淡飯能吃飽已經很不錯了,沒有現在這麼多廚餘垃圾,幾乎所有的東西都不夠用,沒有多餘的可扔,當然也就沒有那麼多所謂的垃圾了。
現在生活中的垃圾相當一部分是商品包裝和廚餘垃圾,那時候是扔無可扔,自然沒有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