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瘦不下來的chua哥

    最開始的應該是竹木。這點從伐木為兵可以看出來,從商周時期一直到後來日本戰國時期和明朝,都有竹片製作的鎧甲,造價便宜,結實易更換。

    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逐漸出現了金屬的半身鎧和頭盔,據傳鍋盔就是那個時間發明的。

    後來隨著戰爭的進化和製作工藝逐漸提高,有了布甲和絲綢甲出現,更多是防禦弓弩的射擊。

    有一段時間出現了紙甲,這個比較有意思,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宋朝出現的步人甲和魚鱗甲,是冷兵器時期甲冑的巔峰工藝品,直到現代都不落伍。

    至於浮屠鐵騎的鎧甲,也都基於步人甲和魚鱗甲而來,不多做敘述。

    外國的全身板甲,外號罐頭,大家也就知道什麼情況了。

  • 2 # 舊夢難尋MAX

    甲冑發展史中,甲是鎧甲、胄是頭盔。原始部落時期受限於當時的技術與材料,甲冑做工工藝顯得單調簡陋,而原始防護裝通常選用獸皮製、藤皮合制還有就是麻織類甲冑。

    戰國時期,甲冑主要以皮革製作,但也出現了鐵甲冑。

    秦朝時是皮革甲冑和鐵甲冑共同發展的重要時期

    到西漢中期,鐵甲冑已經佔據了主要地位,漢代開始,鐵器大量出現。有關甲冑最多的稱謂是“玄甲”。

    南北朝是鎧甲兵器大發展的時期,明顯不同於漢代傳統。最大的特點就是西域的一系列鎧甲式樣如“明光鎧”被大量引進普及,迅速顛覆了秦漢鎧甲的傳統。

    唐式甲冑種類繁多,造型迥異。而到了晚唐時期,甲冑也由浮華轉向軍事本旨,突出軍事功用,至宋代時期,中國經典甲冑樣式基本成型。如黃金鎖子甲、步人甲“鐵浮屠”、黑金柳葉扎甲。

  • 3 # 暴躁的西亞

    一、商代:青銅胄和皮甲

    二、東周:鐵甲和鐵胄

    三、秦朝:三型A種側襟皮甲

    四、漢代:幘冠和玄鐵甲

    五、魏晉:鐵胄、筩袖鎧

    六、南北朝:鐵胄、筩袖鎧

    七、南北朝:鐵胄、明光甲

    八、隋朝:平巾幘和兩當甲

    九、唐朝:中唐兜鍪和明光甲

  • 4 # 夏蟲欲飲冰

    ▲緝甲,又稱綿紙甲

    緝甲:甲為用命之本,當鋒鏑而立於不敗之地者,此也。南方地形險陷,固多用步。步馳難以負重,天雨地溼,鐵甲易生鏽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著用,但鉛子俱能洞入,且體重難久。今擇其利者,步兵惟有緝甲。用絹布不等,若紙、綿俱薄,則箭亦可入,無論鉛子,今須厚一寸。

    製法做方法:前用綿密緝,可長至膝,太長則田泥不便,太短則不能蔽身。倭甲貴而短,亦非兵力可得,又非官帑能制,姑置毋論。惟舟中可用重甲,蓋不行路,不蹈泥田,賊惟銃子可及,非堅不能御。除鐵甲圖於舟師,今不載。兜牟亦用藤,內以綿花襯帽,甚堅且輕,無可加矣。

    ▲兜牟

    兜牟:以細藤為之,用藤若干,內用綿帽一件,帽表用布二層,帽裡用布一層,內有絲綿若干,繭紙若干,用絹線緝之,帽後不合,口開,高三寸,以便人頭有大小,臨時自綴盔內,盔頂上俱用紅纓,一則壯觀,一則順南方之色。

    ▲臂手

    臂手:每一副用布內外四層,若干丈尺,綿花若干,繭紙若干張,絹線若干錢,如北方之鐵者同,此則活便輕巧,俱用整袖,上厚下薄,中有薄處在股曲之同,以便屈司伸。

    上面寫的這些都是朝廷造的普通貨色,用於一般計程車兵穿戴,將官們有更好的防護裝備‘外用絹段,內用蠶綿,尤妙。’

    而且不只是這些盔甲,《武備要略》上還記載了紙甲這種現代人摸不著頭腦的鎧甲。(《武備要略》是明程子頤等編撰的圖書,此書十四卷,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初八日焚燬。)

    ▲紙甲

    ▲發現於貴州省鳳岡縣的清代紙甲實物,僅此一件!

    紙甲製作方法:“紙甲,用無性極柔之紙,加工捶軟,迭厚三寸,方寸四釘,如遇水雨浸溼,銃箭難透。”材料來自明代楊國楨所書《湧幢小品》。

    紙甲的表面以絹布或紙造成,以3寸厚的紙和掛裹,用以增加防護力,這種甲對防護遠端投射武器很有效,甚至能抵擋鳥銃的射擊,對刀劍的劈砍防禦效果也並不遜色於同時期鐵甲,但是是耐用度遠不及鐵甲。而且這種鎧甲並不是單獨使用的,一般會搭配鐵甲、藤甲或皮甲一起使用。

    ▲皮甲

    ▲皮甲

    ▲從圖上能發現明軍是搭配著穿鎧甲的

    明朝中後期,人們又發明了一種防護力更為有效的鎧甲,可以防護住越來越普遍的鳥銃射擊,這種鎧甲以複合材料製成,甚至會用到穿山甲。

    製作方法:

    第一種,用臨清首帕一百個,襯疊得宜,外用穿山甲,皆脊背上甲千片,銼打去邊,每片鑽眼二個,疊如魚鱗,穿在帕甲上,務令精嚴,可避矢彈,此大將之甲也。

    第二種,用生牛皮,切長一寸半,闊一寸,逐片切就,將生桐油塗上微烘,將鐵屑細細打入,再上油再打,竟如鐵片,再作成魚鱗式,鑽雙眼,穿於紙甲之外,刀矢鉛彈俱不能入,此士卒之甲也。

    這些複合材料的鎧甲,不能完全防護住火銃,但是能降低傷害,使‘火器不能大傷’,所以當時的鎧甲都是鐵盔之外有綿盔,鐵甲之外有棉甲的。

    甚至盾牌上都會加上棉被,用來增加防護力,‘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而普通的藤牌只能防護刀劍,卻防護不了火槍。

    ▲棉甲,出現在元朝中後期,明、清兩朝大量裝備,清朝前期棉甲除顏色外其形制基本和明朝相同

    上圖是清朝八旗盔甲,而元明清三朝的鎧甲是有區別的,除了顏色外,元朝的棉甲大部分是套頭式,明朝的棉甲大部分是一體的對襟式罩甲,而清朝除前期照抄明朝外,中後期以後基本都是可以分開穿戴的分離式,另外明朝的棉甲的頭盔上面有小旗子,而清朝棉甲的頭盔上面是針式的,也就是俗稱的避雷針,帶有流蘇式盔纓。

    千萬不要以為棉甲帶有一個棉字,你就以為它很輕,雖然確實有一部分棉甲是單純用棉花做出來的,和胖棉襖沒什麼區別,可以單穿也可以和其他鎧甲混穿,說到底還是一種棉襖

    製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出自明代朱國禎著的《湧幢小品》。

    。棉甲本身的重量就在15到20公斤,而這只是棉甲本身,還不算第二層甲。

    不過還有一種棉甲的結構不是這樣的,這種棉甲現在一般稱為布面鐵甲,也就是電視劇裡面經常出現在清宮劇裡面的那種帶著避雷針(盔槍)的鎧甲,這種棉甲是由複合材料做成的,又分為‘明甲’與‘暗甲’兩種。

    ▲現在被稱為布面鐵甲的棉甲,古代沒有布面鐵甲這種稱呼

    ‘明甲’的是以棉膽為底,將鐵甲片以札甲形式連綴其上,或者直接將鐵網包覆於棉膽之外;‘暗甲’則表裡都是用棉布製作,但是用泡釘固定鐵片作為內襯,因為甲片隱藏在棉布裡,平常根本看不見,所以稱為暗甲。

    這類棉甲禦寒、防護兩不耽誤,當然指望它能完全防護住火槍的射擊那是不可能的,但遠距離面對小口徑的火器如三眼銃、鳥銃時,還是有不錯的防護能力。

    在這裡插一句題外話,大家千萬別以為它叫棉甲就以為這種鎧甲很輕,是個人都能穿,明朝大才子唐順之在《武編》有一篇“邊軍勞苦”,裡面記載了戍邊將士鎧甲、戰裙、遮臂等具共重45斤,鐵盔、腦蓋重7斤,再加上護心鐵、腰刀、弓箭等等,共計88斤,士兵們深受其苦,期望能減輕重量。

    ▲棉甲,但這好像是儀式甲,內部沒有甲片,泡釘只是裝飾

    ▲內襯甲片的鐵靴

  • 5 # pepsiO2

    1、玄甲

    在古代西漢時期,中國開始大量的生產鐵製的裝備,並且鐵製裝備逐漸成為軍隊中的最為主要的裝備,當時國家還下令製作鐵製品鎧甲來讓士兵參加戰爭,這種鐵甲被稱之為“玄甲”。

    2、鎖子甲

    鎖子甲一般都是用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的,整體是環環相扣的狀態,這是從西域傳到中國的,在唐朝時期十分盛行。

    3、商代鎧甲

    根據出土的很多文物知道,在商代的時候鎧甲一般用衣、裳、舄製作,整體比較輕便,穿著舒服一點。

    4、金甲

    進入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鎧甲行列的金甲,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這是很多貴族為了體現自己榮耀的身份在普通鎧甲上面鍍金而已。

    5、隋鎧

    在隋代一般使用的都是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設計比起之前有了更大的改進,也在很多細節方面增加了安全性,明光塏區別不大,只不過腿裙變得更長而已。

    6、明光鎧

    明光鎧在魏晉北朝時期比較盛行,其名字的由來主要和胸前背後的圓護有關係,因為這些圓護大都用一些銅貼金屬為主,有點像鏡子,在戰場上在太Sunny下會發出耀眼的光芒,因此得名。

    7、唐代冑甲

    這是用於實戰的鎧甲,主要用鐵甲和皮甲製成,絹布甲也是比較常用的。所謂絹布甲就是用絹布之類的紡織品製成的鎧甲,結構方面十分輕巧,外形也是相當美觀的,不過沒有更大的防禦性能,在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鎧甲中算是防禦力極低的那一種。

    8、山文甲

    這種鎧甲實際上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成功出現了,這算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式鎧甲,後來還被作為武將鎧甲在唐朝和遼宋等等時期盛行,因為甲片主要用山字形金屬片組合,所謂稱之為山文甲。

    9、將軍鎧甲

    10、清甲

    在清朝時期,最為廣泛使用的鎧甲型別是綿甲,也就是在比較堅硬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面縫上鐵皮,並且還用銅釘固定,整體看上去有點像一件棉大衣。這種鎧甲有一定的防寒功能,比較適合在寒冷季節使用。

  • 6 # 花露拈指

    畫說中國曆代甲冑》一書是作者陳大威繪製並編著的,作者是一位美術設計師。書中大量運用了電腦繪製的插圖,逼真的還原了古代軍人的真實風貌,這本書的“畫”,不僅是作者用現代CG手法描繪而成,更重要的是作者對古代甲冑服裝所作的實證研究的一項考據

  • 7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中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透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型別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而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 8 # 1314吐槽星君

    殷商時期的甲很簡單,周伐商時,周的青銅冶煉水平是從西面遊牧民族那學來的,然後士兵裝備了青銅短劍和頭盔,這才擊敗了商軍只有貴族裝備青銅武器和頭盔的軍隊。而後,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合木甲,這個的確跟竹木有關,但竹木只是襯裡,外面是貼有一成硬皮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見的秦軍盔甲。為什麼周代軍隊裝備青銅盔而春秋戰國卻只裝備合木甲呢?因為當時的軍隊是全民介兵的,要滿足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裝備,按春秋戰國的生產力是滿足不了的。到了漢軍時期,皮甲就少了,主要是做皮甲最好的犀牛和鱷魚被撲殺的差不多了,也就是絕種了,人們的生活環境隨著人口增長而導致野生動物大量滅絕,然後漢代的鐵器冶煉水平上來了,這才有了一漢敵五胡的話語,當時的遊牧民族冶煉水平很差,又不是定居的,所以生產力水平極低,很多箭頭都是骨制的,然後匈奴就被漢軍趕走的趕走,融合的融合。到了兩晉,少數民族發明了馬鐙,漢人又改進了馬鐙,騎射水平上來了,漢人軍隊由於騎兵不如遊牧民族,所以盔甲往重型具裝發展,到了唐宋達到頂峰。蒙古崛起後,火器慢慢發展起來了,到了明代中期火器的盛行,盔甲再也擋不住火器的一擊,盔甲開始往輕量化發展,又由於蒙古與中亞東歐民族的交戰中發展了布面甲,出現了防禦力稍低於唐宋盔甲的布面甲,來減輕士兵和馬匹的負重,獲得機動性。滿族女真就深得體會,但布面甲畢竟防禦力差了一點,所以滿族精銳的巴牙喇會穿雙層甲,裡面是鎖子甲,外面罩布面甲或亮面甲(滿族人叫它白甲,精銳中的精銳才會穿)。八旗盔甲其實很不錯的,它繼承了明甲的樣式,加強了腋下和下腹部,活動起來比傳統的明軍布面甲那種長衫式要靈活一些,而且是兩截的,容易穿戴一些。

  • 9 # 九井散人

    1:西周練甲,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

    2:戰國皮甲,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

    3:西漢玄甲,西漢時期鐵製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又稱為“玄甲”。

    4: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5: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

    6: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是明光塏,還有絹布甲。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

    7:明代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

    8: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

  • 10 # 漩渦鳴人yy

    根據材質來分的話,其實種類還蠻多的。

    首先第一點大家當然能夠想到的就是鐵甲,鐵器這個東西出現的時間很早,但是一開始人們只是單純的用天然的。純鐵來打造武器也就是隕石,這個材料太難得了,所以一般來講都是去打造刀劍,而不是選擇去打造盔甲。後來隨著鹽鐵工藝的進步呢,鐵器也就慢慢地普及開來,就出現了鐵甲,鐵甲又被稱為玄甲,比如說在李世民的時候曾經組建的玄甲騎兵,可以說是李世民的王牌,唐軍大將秦瓊就是玄甲軍的指揮官之一。

    當然鐵甲大規模普及呢還是在漢朝,之後隨著西域傳來的粹鋼技術,鐵甲的防護能力大大提升,鐵甲開始大規模的普及軍隊。

    但是鐵這種東西仍然還是屬於貴重金屬,防護能力雖然好,但是這玩意兒太耗材料也太重了,所以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講,鐵甲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除了一些高階的指揮官和精銳部隊能配備以外,其他的軍隊基本上也只能夠看著他的高昂的造價,望洋興嘆。

    鐵製的鎧甲分為兩種,一種的類似於魚鱗甲,就是將鐵片一層一層的編織在一起,這種鎧甲防禦能力比較好,但是太過於沉重,除了一些特殊的軍隊會配備以外。很少有軍隊會把這種鎧甲編織成這種樣子,外一種的就類似於明光凱,這樣的板甲。

    第二種鎧甲的叫做石鎧,這是近幾年出土的文物裡面驗證的一種鎧甲,這種鎧甲呢在秦始皇的兵馬俑裡面曾經出土過。當然根據大家的考究呢,就會發現這種鎧甲實際上並不是用來作戰的。而是用來士兵的訓練的,對於接下來的時代裡面有沒有出現類似的訓練的鎧甲不得而知,因為這個石凱想要。儲存下來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這種鎧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

    第四種鎧甲呢叫做紙甲,沒錯,就是用指頭做的鎧甲指頭,雖然用剪刀剪的話,這個指頭會直接被剪成兩段,但是如果把紙張疊在一起,這樣的話指頭就會形成一塊兒緩衝墊。當弓箭射過來的時候,箭會欠債紙頭的紙塊兒裡面。這個話達成一種緩衝效果,這種指頭做的鎧甲防護能力超高,尤其是在面對弓箭的時候,防護能力可以說是出奇地好,但是造價頗高,北宋時期曾經有人為了製造500付的紙頭做的鎧甲,把整個軍隊裡面一年的花銷全給用光了,甚至於有人因為這個事情,上揍過皇帝說這個當官的不體恤民情,濫用民脂民膏。

    第五種鎧甲叫做藤甲,沒錯,就是《三國演義》裡面所說的那種藤甲,當然《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但歷史上沒這種藤甲仍然還是現實存在的,你比如說在清政府時期曾經有一隻藤牌兵,這支軍隊身上所穿的盾牌所批的鎧甲,都是用這種特殊的藤所編制而成,防禦能力超高,康熙時期面對北方俄羅斯人的我槍的時候有出奇的效果,因此一直成為清政府的王牌部隊,直到後來面對英法聯軍的時候。

    總之這種鎧甲確實存在,而且防禦能力也是得到一致認可,但是製作難度實在是太高了,這種鎧甲一般來講並不是太過於普及。

    第六種鎧甲叫做木甲,這種鎧甲呢,也就是拿木頭做的,其實如果仔細去查閱歷史的話,就會發現大多數的軍隊裝備的就是種木甲,主要的原因就是木頭這種原材料方便易得而且加工起來很方便,可以說是裝備給主流軍隊最好的東西,價效比也最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考場外家長拿著一條甘蔗掛著兩條香蕉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