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周說三農

    過去農村收下糧食,第二年當種子種,一樣收成好,現在怎麼不行?

    過去那是常規品種,是可以作為種子使用的,現在的大多數是雜交種子,只能種植一次,第二年是不能作為種子進行栽培的,雜交種會發生變異。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推廣使用了雜交種,首先是玉米雜交種,後來是高粱雜交種,七十年代又推廣三系雜交水稻。現在不僅在糧食作物上推廣應用雜交種,而且在蔬菜、油料作物上也在推廣使用雜交種。用雜交種代替普通品種是因為雜交種比普通的優良品種有顯著的增產作用,人們稱它為雜種優勢。雜交優勢只表現在兩個品種雜交後的雜種第一代上,雜種第一代所結的種子再種下去,長出來的雜種第二代就沒有優勢了。相反,第二代比第一代要迅速減產,表現為植物生長參差不齊,產量明顯下降,人們叫分離退化現象,由於雜種第二代比雜種第一代嚴重減產而無法使用,這是雜種優勢利用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要使用雜交種,就必須年年換種,不能使用雜種第一代結出的種子作種。

  • 2 # 馬拉河畔

    從前幾千年都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農業科技落後,只能這麼做,沒有選擇。至於豐收一說,那就不合實際了。正常年景一畝地小麥一二百斤應該就算豐收了。真正培育推廣優良品種,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六十年代。畝產千斤是優良品種、化肥、機井都具備了之後的事了。這些情況,作為常識和事實,但凡在農村生活過工作過的人,都應該是清楚的。

  • 3 # 老農大黎

    過去農村收下糧食,第二年當種子種,一樣收成好,現在怎麼不行?你提這個問題,好象是你沒有經過“大鍋飯”的生產隊時代。

    在六七十年代,的確是每年把收下的糧食,留下來些,第二年當種子,但你要說它收成好,那你真是不知道了,那個時代,種植的好不好,產量高不高,誰也沒人去管,每天只要混到天黑,掙夠10分工就行了。至於產量那都由會計去報行了。

    象我們生產隊,每年小麥下來,先交“公糧”再留“儲備糧”然後留“種子”,經過這三留,我們掙工分少的農戶,基本上就和小麥無緣了。等到第二年,留下的子種保管和隊長勾結好,每畝地本來是留了10斤,可種到地裡的也許連5斤沒有了,那還能長好?每年都是這樣的,社員人人都明知,可誰人也不敢去理論,如果是得罪了隊長,輕則去公社進學習班,重則直接進看守所。

  • 4 # 農合社村姑

    聽村上老人講,人民公社生產隊那個年代,種植農作物隨說常年是種留下的種子,這是人們不知道,實際上也算每年在更換種子,只不過不明顯,更不會拿錢去夠買種子。

    那個年代,上級都會派給每個大隊一名技術員,帶領幾名有文化的農村青年,隨時隨地在大田地裡,培育下一代新品種。那個年代各公社都有數十畝地實驗田,如果種子要換代,都會從公社分給各大隊糧種。現在是農村木技術員啦,迎接而來的是專家實驗田,把農作物種子培育出來後,高價賣給農民,這就形成農民種地年年換種子。

  • 5 # 金馬寨主

    過去農業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沒有制種這個概念。所謂的種子,就是選籽粒飽滿的糧食,曬乾揚淨,留做來年下地的,就是種子。年年如此,收成也能照樣,但談不上好收成。若遇風調雨順年頭,能多收些,但那時的人,也根本不會想到,以後的糧食產量會翻上幾倍。大家都覺得就是那兩三百斤的產量,多收百八十斤的就是豐收年了。現在大多數的糧食種子,特別是禾本科的,都是透過雜交培育的,它的生產優勢也只有在第二代,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第一代。而後出現退化,參差不齊,嚴重影響產量,玉米就尤為突出。退化較慢的是小麥種子,因其是自花授粉。不可否認優質良種對提高糧食產量,保障豐產豐收的重要意義。過去的黃曆看不得了,科技的確是第一生產力。(圖片部分來自網路,侵權必刪!)

  • 6 # 山澗小溪113A

    (原創)這個問題我來答,我有發言權,因為我現在還種著地。首先,三四十年前種小麥和玉米,那時糧食制種企業不多,大多是去年種什麼品種今年還種什麼品種,糧食產量只是穩產,小麥玉米大都在畝產500斤上下,收成好,但不是產量高。其次,自從農民重視更新小麥玉米品種之後,加上覆合化肥的充足使用,合理的田間管理,小麥玉米產量大幅提高。尤其是夏播玉米新的雜交品種,每年都有新品種,也需要每年換。現在,我這裡小麥一般畝產1100斤,夏玉米一般畝產達到1200斤,有的土質肥沃的地畝產可達到1500斤以上。

    我這裡的農民種糧,普遍重視選種。實踐證明,適當更新品種,是糧食增產的一項有效手段。

  • 7 # 使用者董永華

    過去收下的糧食第二年當種子種的情況很普遍也很正常,原因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種田意識淡。

    大集體時幾乎連續幾年種,再加上科學種田的意識淡,種的糧食產量畢竟低,記得過黃河是畝產800斤,跨長江是畝產1000斤,那個時侯的囗號是決心過黃河,爭取跨長江。這樣就實現了糧食豐收的最佳成效。

    二,經濟條件的制約。

    剛包產到戶那些年,我們這邊農民小麥種子是倒換,即我家的種子拿上到別的村莊和人家換,即泉水地的換山水地的,南面的換北面的。那個時侯小麥買一兩毛錢,所以,買種子存在錢的制約從而隨便將就一下。

    三,種糧竟爭性。

    人人種地,人人都想有個好收成,你打一千斤,我想打一千二百斤,同樣一畝地,誰都想取得最好的收成,所以個人就在化肥和種子上下功夫,化肥數量逐年增加,種子數量上逐步增加,而且一直買小麥優質品種,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種小麥新品種是當今農民普遍認為是小麥畝產增加的一個不能怱視的問題。

  • 8 # 村夫夜話

    記得在數十年以前,農村收下糧食,首先要精心挑選,將好品種,顆粒最飽滿,質量最上乘的留起來,當作第二年的種子。有甚至用2~3倍的糧食跟別人換種子。農村有句俗話,“餓死不吃種子糧”,留有好種子,來年才有好收成。過去那些都是常規品種,可以留種子,雖然由於大田不同品種的傳粉問題,種子也會退化,但退化比較緩慢,可以透過種了優選和換品種來提高產量。

    現在農村一般都使用的是雜交種子。產量比常規品種高,有甚至達到2~3倍,而且抗病害,抗倒伏能力強,這也是近幾年農田拋荒很多,而糧食卻年年增產的主要因素。而且雜交種子用種量少。例如水稻,過去常規每畝用種要十幾斤,間距3~5寸至4~6寸。現在使用雜交每畝用種只要2.5~3斤。間距6~8寸,卻比過去多收糧食。但雜交稻是透過專門的育種公司培育出來的。在大田種植一年後。會產生退化或變異。不適合留種。所以雜交稻的種子才賣得貴。價格是普通糧食的幾十倍。

    現在農村種植的不光是糧食,(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都是使雜交種子。很多蔬菜用了雜交種子。特別是蔬菜方面,由於買來的種子產量高。而且一般的農戶種菜種子用量又少。許多人都嫌留種比較麻煩。都採取買種子種菜。以致農村原有許多比較好的傳統品種失傳。造成農村的“土味”越來越少。也不能說不是一種損失。

  • 9 # 軍輝66816343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種子要用國外的,一味追求國際化,結果造成農作物都變了味道。就說蒜苗吧,以前一家炒蒜苗整個樓層都香,現在蒜苗有一種土味,跟本不能吃。從前的西紅柿沙沙的,味道酸中帶著微微的甜,現在的西紅柿到好,硬硬的,中間還有個梗,真的沒有西紅柿味道。不止是這些還有菜花,黃瓜等等一系列農產品已經找不到原來的味道和香味,口感更是難吃。現在的豬肉也不好吃,沒有豬肉的香味和口感。希望主管農業的機構和部門引起重視,農業是國家命脈,是人民的生命。保障種子優良傳統,造福人民幸福生活。

  • 10 # 宋志申

    同種動物繁殖的後代可繼續繁衍,同種植物雌雄授粉長出的種子能繼續下一代,水果也是移花接木種子就不能用於種植了,就像馬配驢生螺,螺子不論公母都改變了基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自學一次性透過一級建造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