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不完的兩部書
-
2 # 賀蘭老馬
只要能按時拿到打工的錢,每天都能有好工幹,多掙點錢是硬道理,稱呼什麼都無所謂啦,錢掙多了我就是大老闆,城裡人了,還在乎一個稱呼幹啥呢。只有沒有本事而且掙錢少的人才在乎稱呼這種虛的東西。
-
3 # 龍龍6576
如果你是從農村出來到城裡打工的,對農民工這個稱謂反不反感呢?真沒勁,農民工是很難聽呢?還有很差勁呢?不叫農民工,你說叫什麼?這真是很貼切的稱謂,農民去打工,農民去城裡打工,出身就是農民,去打工又叫農民工,咋啦?可悲嗎?可恥嗎?我也是農民,現住城鎮,每天打工,並沒有感覺低人一等,相反掙錢,挺高興,挺快樂,而且挺十足,也沒人稱呼我農民工,或是看不起我,相對都師付叫著,給完錢,還說聲謝謝,我也總是開心的說,給錢不用謝!這樣的農民工不好嗎?何必糾結呢?最後,我想明白了,叫啥是人家自由,哈哈,隨便吧!
-
4 # 灑脫餃子Q
請不要瞧不起農民工,有的農民到城市創業有的買幾套房子,我前幾年,家裡裝飾房子,有一個裝飾老扳,他就是從農村出來的,他原先打工,後手藝學成,就自已開裝飾公司,生意好,買幾套房子,還攻兩個大學生,他在我這裝飾房子,我都喊他師付,很客氣的!
-
5 # XWJ58
❤️農民工→有啥丟人的!別太自悲了!現在的城市上班族中,絕大多數是改革開放這四十多年,從農村出生長大後 來到城市的人!
-
6 # cnog程
以後都是靠技術與科技術發展工作了,有些工種以農民為主以領先各個領域,城市裡孩子現在某些工種落後農村人,隨著時代發展農民工稱呼也會成為歷史。
-
7 # 花冠草
有什麼反感呢?本來我就是農民。
在八九十年那陣子,包產到戶,人身自由,農民再不必拘泥家鄉土地,背起行囊,開始向城市進攻。
記得當初高中畢業,那時鄉村落後,還沒見過“身份證”是啥傢伙,唯一的證明,是我的高中畢業證。
第一次出門,記得行前前夜,我母親為我清理好衣服被子,一箇舊包包,我捎上《漢語大詞典》,《古文觀止新注》。
我爸見了不高興:“還沒出門就輸了!”
意思是帶書不好。
母親怒我爸:“不會說話把個臭嘴閉著!”
“出門帶個麼鬼書?”我爸仍不住囗。“兆頭就不好!”
我爸迷信,書與輸同音,不吉利。
那時,我白面書生一個,出門在外,看書好打發時間。再說古文觀止裡,象《北山移文》,《滕王閣序》,《討武瞾序》等文,讀著是很意思。
“伢喜歡,真是烏鴉嘴!”母親吼我爸。“沒你的事,滾一邊去!”
又叮囑我在外要看緊東西,特別是身上的錢,路上要小心,到地方找好事做,給家裡寫信報平安等等,好象我不是出門做事,而是去戰場似的。
第二天一車到漢囗新華路長途汽車客運站。
下車出門,即有人拉著小車過來搶著問:“到哪裡?要拖車嗎?”
我揹著小包,掂著行李,連說不要不要:我自己都不知去哪裡?
出站,忙找寄存東西的地方,車站邊就有“小件寄存處”,便把行李寄存。
當時是正中午,我找地方吃飯,突然看見一對情侶,男的把手搭在女的香肩上,旁若無人的走著。我大感新奇!
車站邊的小吃挺便宜,幾角錢就能解決問題。
吃完飯我花5分錢,買了份報紙,在中間的版縫裡,看招工廣告。
看半天,相中一則“臺北五金電器廠”的招工資訊,最低要求要有初中以上文化。我高中畢業哩,決定去碰運氣。
花5分錢由新華路坐9路公汽,到北湖站下車。然後問人新天門墩怎麼走?
由於人生地不熟,待找到地方時,工廠已下班,大門緊閉,連守門的人都沒看見。
只好回頭,步行到北湖,坐9路返回。當晚在汽車站門囗的地板上,頭枕書包,躺了一夜。
次日再去,正上班廠裡有人。守門老頭問我幹什麼?我說來找事做。
剛好廠長騎著輛紅色機車回,見我問了問老頭,兩眼盯我緊看。
“什麼文化程度?有證明嗎?”廠長兩大眼睛輪著,有點怕人。
“有!”我邊說邊從書包裡拿出高中畢業證,雙手遞給他。
“鄉下伢,高中畢業!”廠長臉上露出了笑容。“隨我進來上樓談。”
原來這廠是五金加工,組裝小型配電箱,高低壓配電櫃的。
到二樓辦公室,簡單地詢問一下,讓我填了張表格,當天就可上班。
我歡喜,就說:先回車站寄存處,把行李取來。
廠長起身說:那容易,我叫人騎上三輪車,隨你一塊去拿。
到樓下喊阮軍,騎車隨我走。
取回行李,搬上三樓宿舍,我下樓就到車間。
廠長在廠間等著,裡面盡是女的,只有兩個男的,年齡約有三十八九。
見我,女人們眼光都投向我,廠長說:“鄉下伢,小郭,剛畢業的高中生。”
指一小嫂子:“夏琴琴!鄉下伢交給你,把他快點帶會!”
“他幾歲唦?”我只有1.65的個頭,精瘦瘦的,小腳細手。雖有二十多歲,看起來仍象小伢秧子。夏琴琴好笑。
“你再大一點能做你兒子!”廠長開玩笑。“鄉下十幾歲的小屁孩一個!”
女人們聽了鬨然大笑,笑的我直髮紅。
組裝櫃子有線路圖,控制器,繼電器,電壓電流表,指示燈等。弄清楚了各器件的程式碼符號,再按圖示順序來,也挺簡單。
當時夏琴琴老開玩笑,要我拜她為乾媽:她已三十多歲了,但保養很好,牙根令人看不出。
廠裡男的女的,見我都喊鄉下伢,很少有人稱我小郭。我都習以為常。
櫃子要裝的整齊美觀,排線要固定緊奏,線頭得擰緊,不然工作起來打火導致整機工作故障。
“高中鄉下伢就不一樣!”廠長見我的櫃子線裝件裝都好,摸我的腦殼。他說我是鄉下伢,並沒感到什麼不適。相反,我覺得他還包含著一層愛意。
後來我比夏琴琴他們還做得好,成了廠裡的技術骨幹。
那時的武漢人,叫我們鄉下伢還箅是好的,有的人鄙夷地稱我們為“鄉下來的土包子”!
隨著時代的變遷,今天稱我們為“農民工”,已經很高尚了——
暫住證變成了居住證,鄉下伢,土包子,變成了農民工,我們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的真正動力。
偉人都已說了!
-
8 # 使用者陳維仁501
為什麼反感?難道農民這個稱呼不好嗎?你要叫農民伯伯和爺爺,年青的稱農大叔才對,並務請你不要忘記我們國家的性質,就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黨旗上明標有鐮刀錘子呢!
農民進城當了工人,過去做夢都沒有想到,認為哪怕是當個搬運工,清潔工都好,現在不是夢想成真了嗎?只不過與以往工人不同的就是不再吃國家供應口糧了,也不能劃為工人階級的出身成份,但現在大家都一樣啊,不是都沒有吃國家供應糧了嗎?有個工人階級的名份現在又有何用呢?有過去的工人榮耀嗎?當然也說明一個問題,說明現在已經消滅了工農差別,更消滅了城鄉差別,是社會的又一發展與進步。
農民進城把工農又合為一體,既儲存了農民特徵,又具有工人的本色,豈不更加完美了嗎?但不稱為農民工又稱為什麼名字才好呢?就這個美名不知使專家們操了多少心、費了不少的心血呢!因為他們給中華字典上補上這一名詞確實不容易,犧牲了多少個日日夜夜,讓他們吃不好飯,睡不著覺啊。不過終於構思了這一美名,也算是給歷史作了貢獻,農民朋友們應該加倍地珍惜,更加地感謝發明這一詞的磚家,不然永遠就叫個打工仔了。
最後說一點,也許專家們再也想不出比這個名字更合適更漂亮的了,如果農民兄弟們喜歡這個名字,就繼續堅持在城裡打工努力地加油幹,如果對這個名字實在是接受不了並萬分的反感,那最好是不去當打工仔了,就專心種好自己的土地,不然覺得這頂帽子戴在頭上感到不大舒服。
但我總有點不相信,入城的農民怎麼會去在乎給他們取個什麼名字呢?只要能掙一大筆錢回家,不管你取個什麼名字也是無所謂的,他們的胸懷大度,只不過是題主在無事生非故意弄事而已。
-
9 # 湖北小人物四哥
農民工就是一標籤,身份和等級的標籤,哪天取消農村和城市戶耤等級後,農民也就自然消失了,要不然,生三胎的孩子,就是七代八代農民工了!
-
10 # 熊淑方1
農村人能到城市打工是社會的發展需要,是黨的政策好,是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是農民致富的道路,是榮耀。農民進城打工本來就是農民兼工作,稱呼農民工最恰當,為什麼要反感。如果農民不去打工,平均每人最多一畝田,一畝土,還要土地下戶時有戶口的才有土地。遷進的沒有,下戶後出生的沒有土地,守在農村只能解決溫飽。正因為有農民工能進城掙錢,才促使了祖國的建設飛速發展,經濟繁榮,農民的兒女有好多上大學,在城市有很好的工作。農民工掙的錢給子女在城市買房買車娶媳婦,讓兒女成了新一批城市人。多麼了不起的農民工,為國為家貢獻都大,歷史會記下農民工的印記,我們光榮,我驕傲!
回覆列表
我認為不是反感不反感的問題,而是要想想:人家為什麼稱你為農民工。
農民工不是稱謂問題,而是形像問題,工作性質問題,待遇問題,社會保障等問題。這一系列的因素綜合在了一起,就會給人一種不同的外在印像和不同的價值感。
同是外出打工的農村人,有的進λ了公司或者企業,從事稍微有點技術的工作,在衣著裝束上就會給人是一種乾淨整潔的形象。每月有固定工資,同時還有五險一金,老了病了等有良好的社會保障等,像這種有形像有價值的農民,走到哪裡都會得到人們的尊重。
有的年輕人進入建築工地,由於工作的性質就是整天與灰沙打交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會給人一種衣著不整或髒亂差的形像。也沒有固定工資,幹一天有一天的錢,不幹了就只有閒著了。還沒有任何社會保障,老了病了只有自己扛。像這種情況怎麼會贏得社會的尊重和價值感。
所以說,農民工不是稱謂問題,而是價值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後出去的農村人,包括考學出去的,不都是透過改變工作性質和社會待遇來改變農民身份的嗎?
將來統一城鄉戶口了,還分什麼工和農;現在農民都城鎮化了,還分什麼城市人和農村人?我認為現在基本是城鄉大融合了。什麼農民工,市民工?工人就是工人,還分城鄉嗎?農民工只是一個過渡的稱呼,現在的農民工還有幾個人在農村種田?所以說對外出謀生的人稱為農民工,已經不合時宜了。
現在人家之所以稱你為農民工,責任在你自己身上,而怨不了別人。人家又不認識你,為什麼稱你為農民工?不就是透過你的外在形像給你定位的嗎?我們要做的不是在乎人家對自己的稱呼,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外在形像,讓人家不一眼就認出我們是農民工,這才是我們農民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