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笑春風
-
2 # 晉唐風骨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情節大家都耳熟能詳。關於馬謖的死,有的人認為馬謖驕傲輕敵,被殺是咎由自取,但也有人為馬謖才華出眾,因一時的輕敵導致被殺,而感到惋惜。《三國演義》的作者對馬謖的死也格外看重,所以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情節描寫的十分詳細、精彩。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中描寫,諸葛亮為報先主劉備知遇之恩完成統一大業,在公元228年開始了針對曹魏政權的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諸葛亮兵分三路:第一路由趙雲、鄧芝帶領本部人馬佔據箕谷;第二路十萬人為蜀軍主力,由諸葛亮親自統領突襲祁山,最後一路由馬謖、王平統領佔據戰略要地街亭。
馬謖自告奮勇去守街亭,然而諸葛亮手下當時還有趙雲、魏延等有實戰經驗的老將在,按理說輪不到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出戰,但是諸葛亮很欣賞馬謖的才幹,馬謖又自願立下軍令狀,表示“若有差失”則“乞斬全家”。諸葛亮也怕馬謖有散失,臨行前反覆囑咐,又派王平給他當副將以防萬一。但是,馬謖到了街亭後,因為沒有實戰經驗,犯了大意輕敵的錯誤,忽視了諸葛亮臨行前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的囑咐,又剛愎自用不聽副將王平“魏軍斷我水源,恐陷於孤地”的警告,將人馬駐紮在山頭上。馬謖非常自信地說:“兵法上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方可後生。”他這種紙上談兵的做法,最終導致蜀軍被曹魏大將張合圍困在山上,斷了蜀軍的水源與糧食,馬謖兵敗逃回,街亭失守。
街亭的失守,將蜀軍的後方暴露給了曹魏軍隊,有被曹魏軍隊截斷後路的風險,嚴重影響了諸葛亮的部署,使得諸葛亮只能全軍撤退,最終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的大意輕敵無功而返。為了嚴明軍紀,諸葛亮將逃回來的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在行刑的時候,諸葛亮痛哭流涕,全軍也都跟著落淚。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十分的精彩,馬謖的命運也令很多人唏噓不已。於是有人找來《三國志》,想要看看正史中關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記載,結果卻在《三國志》中看到了令人意外的結果。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回成都”。原來馬謖失守街亭以後,並沒有回營認罪,而是選擇了逃亡!他的好友向朗還替他隱瞞,最終被諸葛亮免官押送回成都。那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歷史學家朱大渭在《馬謖被殺真相》中指出,馬謖被斬首的原因不只是失守街亭,更主要的原因其實是他兵敗後逃亡!街亭之戰至關重要,關係著蜀軍第一次北伐的成敗,在這種關鍵的時刻,馬謖大意輕敵,違背軍紀,導致蜀軍辛苦打下的隴右三郡得而復失,只得撤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就此失敗。諸葛亮治軍一向嚴格,軍紀嚴明,對違反軍紀者從不姑息。況且馬謖立有軍令狀,按軍法理應處斬。加之兵敗後逃亡,更是罪上加罪!這樣馬謖的罪過就變得極為嚴重,為了嚴明軍紀,平息眾怒,諸葛亮只能是好揮淚斬馬謖了。
學術界有人對朱大渭先生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雖然《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戮謖以謝眾”,《王平傳》之中也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的描述,看似馬謖是被諸葛亮當眾斬首的,但是在主要記述馬謖生平的《馬謖傳》中記載:“謖下獄物故,即病死獄中。”也就是說馬謖的確被下令斬首,但在行刑之前就病死在獄中了,這種說法也許才是最接近實情的。
馬謖雖有才華,然而卻華而不實,只會紙上談兵,將諸葛亮苦心謀劃的北伐一手摧毀,然而在街亭失守這件事上,責任不能全怪馬謖,諸葛亮也有用人不當的責任,所以斬馬謖時的痛哭不只是痛惜馬謖的才華,也有自責的成分。
馬謖的死雖然在正史的記載中各有不同,但結合諸葛亮與馬謖關係密切,十分欣賞馬謖的才華,所以很可能諸葛亮判了馬謖死刑,但並沒有立即執行,就在諸葛亮猶豫的時候,心高氣傲,遭到人生重大打擊的馬謖一病不起,最後病死在獄中。
-
3 # 周柃利
歷史上“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真實存在,這也是諸葛亮人生中特別心痛的一件事,諸葛亮心痛既是因為錯用了馬謖,也是因為錯失了北伐的好機會。
事件發生大背景:這件事發生在公元228年,當時諸葛亮將要揮師攻打魏國,也就是俗稱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起初,夏侯淵的女兒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文帝曹丕和夏侯楙很親近,等到曹丕繼位後,就任命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都督觀眾,鎮守長安,承接夏侯淵的防區。
諸葛亮要北伐,丞相司馬魏延認為夏侯楙膽小卻缺乏謀略,自己只要五千精銳部隊,直接從褒中出發,用不了十天時間就能抵達長安,到時候夏侯楙一定逃跑。
而魏國在東方集結軍隊要二十多天,那時候諸葛亮從斜谷接應,完全可以抵達,這樣就可以平定咸陽以西的地方了。
諸葛亮卻覺得這個計策太危險,想要走平坦的道路,穩穩當當地取隴右地區。
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的計策,而是揚言從斜谷道攻取郿城,命令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艾充當疑兵,據守箕谷,魏明帝曹叡派曹真都督關右地區各軍駐紮在郿城。
諸葛亮親自率軍進攻祁山,整軍嚴明。
魏國開始以為劉備去世了,蜀國幾年來都沒什麼動靜,放鬆了警惕,突然聽到諸葛亮北伐,朝廷和百姓都很害怕。天水和南安等郡都背叛魏國響應諸葛亮,魏國朝廷大臣一時之間不知道用什麼對策應付。
曹叡特別重視這次戰爭,親自前往長安壓陣,讓右將軍張郃監管軍務,抵禦諸葛亮。
事件發生經過:就在上述的大背景下,主人公馬謖出場了。
劉備臨終前囑託諸葛亮,說: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劉備覺得馬謖這個人言語浮誇,言過其實,根本沒有表面上看得那麼有才能,不能對他委以重任,還是要多加考察。
劉備雖這樣叮囑,但是諸葛亮卻沒有聽從,依舊認為馬謖有才能,等到他兵出祁山,他不用魏延等老將為先鋒,反而讓馬謖統領各軍在前,讓他和張郃在街亭交戰。
馬謖違背諸葛亮的軍事排程,行動亂無章法,放棄水源上山駐紮,不據守山下城邑,張郃斷絕了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大敗馬謖,蜀軍就這樣潰散。
因為馬謖的這番操作,諸葛亮前進沒有據點,就攻取西縣一千多人家回到漢中,然後把馬謖抓起來關進監獄,然後殺了他。
馬謖被殺後,諸葛亮哀痛萬分,親自為他弔喪,還安撫他的子女,就像事前一樣好生對待他們。
怎麼說呢,諸葛亮斬馬謖,一部分原因出在馬謖身上,他自身性格缺點很明顯,言過其實,喜歡誇誇其談,但大部分原因出在諸葛亮身上,他識人不清,劉備早就告誡過他不能對馬謖委以重任,但是諸葛亮不聽呀,執意用馬謖擔任要職,最後造成這樣的局面。
馬謖之死,不僅是斬殺了一員大將而已,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諸葛亮失去了北伐的一次機會,諸葛亮事後十分懊悔,但也沒有用了。
回覆列表
多謝邀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他一生中最痛心的事,以至於在馬謖死後,諸葛亮放聲大哭。他不只是哭的是馬謖辜負了他的希望,使得他失去了最好的北伐機會。他還哭的是自己沒有劉備的識人之明,在關鍵的時刻錯用了馬謖。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斬馬謖不可,而且馬謖真的是被諸葛亮斬首的嗎?
一、不可大用的馬謖。街亭之戰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關鍵性戰役,如果這場戰役勝利,諸葛亮將席捲隴右,進取關中。那樣《隆中對》裡北取秦川的戰略設想就得以實現。擁有雍涼益三州的蜀漢,就可以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為下一步進取關東做準備。
可是這個設想,因為街亭之戰的失敗而夭折了。這一場戰役的失敗,主要的責任是在馬謖的身上。史書說他在來到街亭之後,佈置戰場的時候,“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在兵法中明確指出,軍隊舉措煩擾的原因,是主帥不得軍心的緣故。從這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馬謖這個人缺乏統帥才能,手下的將校對他不服。
當時安排任務的時候,大家的看法是要任用魏延、吳懿這樣的老將做主帥,可是諸葛亮還是違背了大家的意願,任用了馬謖。這是因為諸葛亮對馬謖的才能十分欣賞,認為他能夠擔負起這一重任,為蜀軍帶來勝利。
諸葛亮和馬謖的私交也很不錯,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都是來自荊州的人員。馬謖喜歡談論軍國大計,也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諸葛亮和他探討事務,經常日以繼夜。在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時候,馬謖提出了“心戰為上”的戰略。諸葛亮依計而行,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在諸葛亮北伐時,馬謖也跟隨而來。當時諸葛亮手下可用之人不多,像魏延、吳懿這樣的老將也沒有時間磨合。因此,諸葛亮對馬謖的期望至深,也是人之常情了。可是諸葛亮沒有注意的是,馬謖雖然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卻沒有做好一軍統帥的能力。
劉備臨去世的時候,曾經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個評價當然不是劉備憑空捏造的。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被劉備委以重任,滿腹經綸的馬謖當然也不會逃過劉備的眼睛。在劉備入川的時候,馬謖是第一批隨劉備入川的人員。
可是與在戰爭中大放異彩的黃忠、魏延、龐統、法正不同,我們根本看不到馬謖在戰爭中有什麼出色的表現。而且在奪取益州後,劉備把馬謖派往地方擔任地方官,再也沒有讓他參與軍國大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絲端倪,肯定是劉備在戰場上對馬謖進行了考驗,可是馬謖的表現讓劉備失望,得到了不可大用的評價。
馬謖在率軍趕到街亭後,就馬上準備對遠道而來的張郃進行防禦。諸葛亮讓馬謖守住街亭的城寨,將張郃牽制在街亭之前。張郃的軍隊經過了長達二十多天的長途跋涉,早已經疲憊不堪。再加上背後有關隴道的阻隔,張郃的五萬多的人馬將會陷入方圓二十里的絕地。張郃只能迅速拼死一戰擊破敵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馬謖利用街亭固有的城寨,構築防禦工事防守,張郃遠道而來,沒有重型攻城機械,是不可能短時間拿下街亭的。更不要說在街亭背後還有諸葛亮統帥的蜀軍主力,時刻可以應援。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馬謖的這次任務都是很容易完成的。
但是馬謖卻好大喜功,舍水上山,要居高臨下與張郃決戰。結果馬謖被張郃切斷了水源,自己又不能穩定部下混亂的軍心,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又帶頭逃跑。這使得街亭的蜀軍被輕易擊潰,丟失了街亭前哨的諸葛亮,也因此前無所據,只得忍痛撤回漢中,諸葛亮成功希望最大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二、諸葛亮斬馬謖的原因。我們看街亭的失敗,就會發現,馬謖雖然是這場敗仗的主要責任人,但是違背大家意願任用他的諸葛亮也要負擔一定的責任。而且在街亭之戰中,蜀軍的損失也並沒有那麼巨大。雖然蜀軍被張郃擊潰,但是由於有王平的掩護,再加上諸葛亮主力的威懾,張郃沒敢追擊。所以,諸葛亮得以將蜀軍主力撤回漢中,該從容地將西城千餘戶百姓也帶了回來。
在戰役結束後,諸葛亮為了提振士氣,對戰役失敗的責任人進行了懲罰。他自己自貶三等,誅殺了馬謖和將軍張休、李盛,剝奪了將軍黃襲等人的軍權。不過在對於馬謖的處理上,引起了當時和後來者的爭論。
當時在諸葛亮手下的蔣琬就因為馬謖的處理,對諸葛亮表達了不同意見。他認為馬謖是一位有才能的智計之士,僅僅因為一戰的失敗,就把他誅殺十分可惜。而習鑿齒評價此事也說,蜀漢本來就人才稀少,諸葛亮還要誅殺馬謖這樣的人才,是在是治國的失策。
不過如果我們站在諸葛亮的立場上來看這件事,他也有自己的苦衷。諸葛亮其實是不想誅殺馬謖的,可馬謖的所作所為觸碰了諸葛亮的底線,讓諸葛亮不得不對他舉起了屠刀。後人在評價諸葛亮做事的原則時指出。“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我們從這個原則可以看到,馬謖的所作所為確實讓諸葛亮無法放過他。馬謖去守街亭,擅自改變諸葛亮的方略,造成了作戰失敗,這已經是有錯在先。但是僅僅如此,諸葛亮也可以保他一命,因為派馬謖去守街亭是自己的決定,自己有用人不明的責任。
但是,在蜀軍戰敗之後,馬謖的舉動就十分惡劣了。馬謖在戰場上,全軍潰敗的時候,不能挽回局勢,反而隨著亂軍逃走。當時戰場上還有王平的千餘人支撐局面,如果馬謖稍有膽色,蜀軍也不會敗得那麼慘。王平最後嚇退張郃,不但帶回了自己的人馬,還收容領回了大批蜀軍。
馬謖在逃走後,他不是回到諸葛亮的大營向諸葛亮彙報戰況,以使諸葛亮能夠有準備時間,來挽回敗局或者迎擊張郃。馬謖採取的方式是獨自逃走,跑回了蜀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現出色,毫無防備的諸葛亮遭到張郃的襲擊,後果不堪設想。
更惡劣的是,馬謖在蜀軍撤回漢中後,依然不去向諸葛亮領罪。他隱姓埋名了幾個月,才被蜀漢政權抓獲。本來按照諸葛亮的“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原則,可以留下一條命的馬謖,自己錯失了機會。諸葛亮為了平息民憤,只能忍痛斬了馬謖。
馬謖在逃跑時,曾經遇到了好友向朗。向朗對馬謖逃亡一事知情不報,諸葛亮在得知之後,對此十分痛恨。他將向朗免官,送回成都。諸葛亮之所以這麼痛恨向朗,是因為向朗表面上縱容馬謖逃走,是幫助了馬謖。而實際上向朗此舉是害了馬謖,徹底斷絕了馬謖的生路。因此,諸葛亮誅殺馬謖是迫不得已的,完全是馬謖咎由自取造成的。
三、馬謖死亡之謎。對於馬謖的死,在歷史上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誅殺說”,一種是“下獄物故說”。“誅殺說”是大多數人都認可的。甚至在《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執法嚴明的形象,明確寫了諸葛亮將馬謖斬首,並將首級在軍中遍示。在《三國志王平傳》中,也明確說明馬謖與他手下的將軍張休、李盛是被誅殺的。因此,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說法深入人心。
不過在《三國志馬謖傳》中,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下獄物故說”。這種說法是諸葛亮將馬謖抓捕下獄後,並沒有殺他,馬謖是在獄中“物故”的。所謂的“物故”,就是指人員的死亡。
因為在古代,要殺死一個官員,一般都要明令典刑,在公開場合執行死刑。在一般的情況下,是不會在監獄中誅殺官員的。因此,這段記載就不由得讓人產生疑惑,既然這裡沒有特別指出諸葛亮誅殺馬謖,而且馬謖死於獄中,那麼馬謖是否是由於其他原因而死呢?古代監獄的生活條件不好,而且馬謖過著長期逃亡生活,身體狀況不佳,病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那麼,這兩種說法究竟哪種更確切呢,馬謖是不是真的被諸葛亮給斬殺了呢?如果我們從當時人們的反應來看,應該是被諸葛亮斬殺了。這是因為在很多地方都明確點明瞭諸葛亮誅殺馬謖,甚至蔣琬為了馬謖被戮而對諸葛亮不滿。在馬謖給諸葛亮寫的遺書中也提到舜帝殺戮鯀而用其子禹的故事,將孩子委託給諸葛亮。
這一切,都說明了馬謖是被諸葛亮斬殺的。可是,既然馬謖被誅殺,為何又會死於獄中呢?其實這件事也很好解釋,那就是諸葛亮為馬謖留有臉面,並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下殺死他,而是在監獄中殺了他。因為諸葛亮和馬謖的私交很好,他們情同父子,如果不是馬謖這次犯下的罪行過重,諸葛亮也沒有斬殺他的意思。
當時在大庭廣眾中被殺,斬首示眾,對當事人是一種嚴重的侮辱。尤其是對讀書人來說,更是一件讓家族恥辱的事情。因此,諸葛亮在決定斬殺馬謖後,還是最大可能的保全了他的自尊心,作為自己對他最後的關照。這一切,可以從馬謖臨死前從容寫下遺書,並對諸葛亮表示感謝看出來。
諸葛亮在事後對馬謖進行了祭奠。作為蜀漢政權的最高執政者,諸葛亮也不可能對一具受盡侮辱的屍體來進行祭奠。因此,馬謖雖然是被諸葛亮誅殺的,但是臨刑的地點是在監獄,為馬謖保留了讀書人最後的體面。
結語:馬謖是諸葛亮看重的人才,他與馬謖私交很好。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違背大家的意願,提拔馬謖去守街亭。可是言過其實的馬謖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不但丟失了街亭,還違背了做人的道德,私自逃回了蜀中。
這讓諸葛亮無法再包庇他,只能將他殺死來平息民憤。諸葛亮雖然決定將馬謖誅殺,但是在最後的時刻,他還是為馬謖保留了最後的臉面。他沒有將馬謖當眾斬首,而是在獄中處死,讓他免遭難堪的侮辱。為此,馬謖對諸葛亮十分感激,在遺書中表示了自己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