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卡夫卡科技觀察

    其實這種事在中國留學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民國時候就有一些華人習慣在歐美讀研究東亞歷史或其他的專業,比如胡適的博士論文是研究先秦名學,結果沒透過。而這幫人回國後又主要向國內販賣西洋學術。

    至於為什麼會去申請這類專業,主要是因為這類專業歐美教授招不到學生,或者他本身並不精通漢語,需要來自中國的助手,所以很容易申請。

    以上是客觀原因。當然你要說讀了完全沒用是不對的,畢竟歐美教授的思維方式和角度和華人不同,你經受一遍歐美學術訓練後,專業能力還是會提高的。好比胡適雖然沒拿到學位,但回北大,給中國帶回了全新的研究視野和方法,這遠比他去研究希臘哲學強。

    當然,現在的畢業生一般就帶不回什麼東西。畢竟胡適當年是中國一年只選拔出幾十人的留學精英。現在一年出去幾十萬,大部分是普通人,不要有當年的期望,能回國找個不錯的工作就好

  • 2 # 郭青松老師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你管人家是什麼心態呢?你跟我一樣就是個井底的蛤蟆,天天看著那麼大一點點的井口,在那裡瞎想。

    只要他是正正規規的考到了國外的大學,然後踏踏實實的學習,拿到了碩士學位,人家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相反,你這是個什麼心態,倒值得好好的反思一下。生活是你自己的,不要一天到晚的盯著人家。

  • 3 # 老穆說語文

    第一名:劍橋大學

    第二名:牛津大學

    第三名:聖安德魯斯大學

    第四名:帝國理工學院

    第五名:拉夫堡大學

    第六名:蘭卡斯特大學

    第七名:杜倫大學

    第八名:倫敦大學學院

    第九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第十名:華威大學

    如果你同事的兒子是在這十所大學中的任何一所大學讀書,那麼,含金量還是很高的,倘若不是,那麼,含金量將大打折扣。

    再者,去英國留學,結果卻拿回來一個“中國文學碩士學位”,這就好比去英國買衣服,本想買一件英貨,沒想到卻買了一件“made in China”的衣服,怎不教人感到“意外”?

    近年來,留學風持續颳著,不管學得好不好,只要家中有錢,就要把孩子送去“鍍鍍金”,家長們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的身價大漲。

    殊不知,今非昔比了!

    外國的野雞大學有很多,很多不懂的家長往往為了一紙外國文憑而上當受騙。

    比如曼徹斯特大學,在英國大概排18名左右,它的英文名叫“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而野雞大學則取名叫“Manchester University”,如果你看不仔細的話,很容易上當受騙的哦!

    中國強大了,在國內讀大學,難道不好嗎?

  • 4 # 育學筆談

    具體哪所大學你沒說,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屬於英國的野雞大學,這些大學他們也有獨立的自主辦學權,可以頒發相關的學位,如果他們聘請的華人作為教授,搞一箇中國文學的專業,其實也不足為怪。但實際上,這些專業在他們本國招研究生的話是比較難的,然後就有一些留學中介會把國內的學生推薦給他們,透過曲線的方式獲得中國文學碩士學位,然後再回到國內就業。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英國的一些像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開設了中文的相關專業,這些大學的確有一部分國外的學者和專家們對中國的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他們帶著華人的研究生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記得我們上大學那會兒,我們英語系就有教授到美國做訪問學者,然後就在該大學留校任教了,你們猜他教美國學生什麼?他教美國的大學生英美文學課程,這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實際上有一部分教授就是這麼厲害,文化是不分國界的,只要進行深入研究都會有一定的造詣。所以如果是正規的大學獲得的中國文學碩士學位,也很正常,一般人不清楚,但是圈內的還是比較認可這個學位的價值。

    現在的父母有條件沒條件,都喜歡把孩子送到國外去留學,其實這是不科學的。這幾天我看到安徽安慶的有個學生在美國留學兩年花了60萬,但是最近卻從美國退學回來了,說自己根本就不適應美國的生活,現在在國內準備重新參加高考,其實他在出國之前已經考上了浙江工商大學,但卻為了一個美國夢而放棄了當年的機會。這個學生口頭上說是不適應美國的生活,其實我們都很清楚,普通經濟條件的家庭學生在美國學習起來難度還是非常大的,不僅僅要完成專業學習,還要打工維持生活,也很難真正的融入到美國的社會群體中去,他唯一能接觸到的還是和他條件差不多的華人。

    所以,我建議父母在將孩子送出國之前,要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沒有足夠的實力讓孩子去真正學有所成,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荒廢在打工掙錢上,如果能在國內上到211或985,我覺得比國外要好得多,即便本科考不上,以後的研究生考到這些學校去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 5 # 高校人才真經

    我認為只要學校是正規學校,畢業證是正規畢業證,這位家長的選擇就絕不是一個毫無價值的選擇。

    國外很多高校的中國語言文學研究並非菜雞,有的甚至超過國內高校,像牛津大學有中國中心,牛津大學的中文系也非常有名。據說,在牛津大學學中文,需要大量的閱讀和寫作,其培養強度並不亞於在國內學習。

    當然,在英國學中文,更多的是從國際視角來審視漢語,審視中國文化,對學生最直接的幫助就是有利於學生畢業後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英國一些開設中文的專業,專業名直接就是“漢語教學”。所以,這個專業看似對中國學生很雞肋,其實也是有國內高校所不能達到的培養效果。另外,我認為這個中文碩士更大的意義還是在於它這個學位。只要是正規學位,經教育部留服中心認證,國內用人單位就必須認可。一些企業在招聘中,可能確實對英國一年制碩士有歧視,但在大多數只認學歷的招聘崗位中它都是有效的。比如考公務員,經認證後的學位是可以作為有效學位的,英國碩士也可以作為碩士去應聘。還有大學輔導員、管理崗位,甚至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師崗位,對英國一年制碩士都是承認的。

    總的來說,家裡有經濟條件,出國讀碩士沒什麼問題,至於選擇什麼專業,也是個人的自由,只要不是野雞大學假文憑,多少都比本科生要強。

  • 6 # 魚生伴讀

    其實,以前確有其事。而且不是很久,就在我讀大學的時候都有這種事情發生。

    出國留學卻拿了箇中文碩士學位,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沒出國留過學,但我也並不帶有酸葡萄心理。我身邊有好幾個熟人家裡小孩都出國留學了,有兩個直接在法國定居了。我覺得他們都過得挺好的。

    但是,出國留學拿中文碩士學位這種不在其中。這類留學,說白了就是抱著鍍金心理,而且鍍得不倫不類。挺尷尬的。

    正確對待出國留學這件事。

    我覺得,如果有機會有能力又有條件,出國留學是有必要的。曾經不是有一句挺火的話叫做“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嗎?如果可以,我們為什麼不去外國看看呢?當然可以去。

    不過如果覺得出國一趟,就變得高人一等了,那大可不必。人之高下,本來就不在於學問之大小。何況,並不是所有的留學生都有真才實學。

    潛心學術,為了提升自己而出國留學的人,我們敬佩;沽名釣譽,以為出國留學就能鍍一層金的人,我們也不必去譴責。我們只管不做理會就行。讓他們自行表演吧。

    珍惜機會,努力學習

    對大部分家庭來說,供一個孩子出國讀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有個同事,女兒在法國留學,是公費留學生,儘管如此他還是花掉了50萬!

    50萬,對半數以上的家庭來說都不是個小數目吧?所以,不論最初抱著什麼心態出國,既然花了那麼多精力和金錢,都應該珍惜機會,努力學點真本領。

  • 7 # 愛河北人

    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啊!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海龜的“同事的兒子”在英國攻讀的是“中國文學"專業,所以畢業後拿到的是“中國文學碩士研究生”學歷,這沒有什麼毛病。如果他學的是“英國文學”專業,拿到的是“中國文學碩士研究生”學位,那就很奇葩了。所以,這裡必須釐清幾個概念:

    首先,“中國文學”只是一個專業名稱,與在哪個國家學習沒有關係

    作為英國的大學,文科類專業針對中國學生開設一門“中國文學”的專業並沒有什麼不妥。就是不是專門針對中國學生,把中國文學作為一個大類進行研究也沒有問題。“國際專家”視角下的中國文學或許與我們自己國內專家們看法不太一樣。到英國學習“中國文學”,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好處的。這樣,可以有效的指導一下中國的文學創作者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具有“國際範”,不用像有些人靠貶低自己的家鄉和華人,來取悅某些西方的反華勢力,去獲得諾貝爾獎或者諾貝爾獎提名,讓華人感到的不是自豪而是屈辱。

    其次,學習“中國文學”或許更為實用

    在英國拿一個“中國文學碩士”學位,既有了留學經歷,又學的是非常實用的專業。靠這兩點,到大學裡應聘一個教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職位的話,專業對口,而且有留學經歷,那就是妥妥的了。至於在英國學習“中國文學”和與在國內學習“中國文學”哪個更勝一籌,關係應該不是很大,反正,大學中文專業上課,學生要麼睡覺,要麼逃課,聽課的也沒有幾個,都差不多。

    第三,有機會,到處走走,還是不錯的

    到底留學能比在國內大學多學到什麼,這個不好比較。理科的話,那些頂尖的專家或許真有一些乾貨是國內普通教授無法給你的。文科的話,我覺得,都差不多。反正,教材應該差不多,能不能裝到你的腦袋瓜裡,就看你記性怎麼樣,會不會靈活運用了。不管到哪所大學,最主要的,是靠個人的學,而不是教授的教。

    因為很多學術成果是公開的,教授也沒有藏著掖著,不管在哪兒學,都難看到這些東西的。

    不過,有機會出去轉一轉還是有好處的。人的眼界開闊了,思路也就開闊了。每個地方的人都有他的優點,你能夠善於汲取,就會獲得不一樣的進步。你說呢?

  • 8 # hollyhigh好厲害

    這不就是“圍城”裡面,方鴻漸去讀的“克萊登大學”文學碩士嗎,這和蔡英文的英國假博士學歷一樣,一年讀出博士。

  • 9 # 淅爸育兒記

    不得不說這樣的家長是很聰明的,不要認為中文碩士學位是那麼容易拿到的,國語、中國成長背景只是具備了一定學習上的優勢。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高人一等”的頭銜,以方便以後好找工作,家長們的作妖方式也是層出不窮。

    比起國內一分難道英雄漢的應試選拔模式,顯然國外“人少”的機制會可以降低難度;

    其次,則是科目選擇,選擇了中文文學,再次降低孩子獲取高階學位證明的難度。這就好比美華人來中國考“美國文學碩士學位”一般。

    但是我們不能片面的認為,嗯,透過這樣子的方式就是沒難度的考試。

    最簡單的一點來說,如果我們現在自己去考普通話考試,可能很多人都會不過,跟黃問說一箇中文文學碩士。

  • 10 # 亦君說書

    近年來留學已經不是一件那麼稀奇的事。送孩子出國也成了許多父母為孩子前程籌劃的正常備選路徑。出國的孩子主要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學生,成績非常好,可以衝擊一下國外名校的,比如常青藤名校、比如哈佛、牛津之類。這類成績好的學生瞧不上北清交復,這就是A類生,他們是衝著頂級名校去的。

    第二種學生,國內985、211水平,他們成績算是不錯,衝北清交復有點困難,但是他們考國外排名比國內名校高的名校還是可以的。這是B類生。

    出國對A類和B類生的幫助都挺大的,直接提升了一大截。一般來說,這兩類學生回國找工作也會比較容易。

    第三種學生,可能只能考二本、三本甚至壓根考不上本科,但是透過語言分數,中介推薦,他們也能在國外找到學上。這是C類生。

    如果說A類、B類出國留學是去鍍金的,那麼C類生出國就是遮羞的。好歹混個本科,不會太丟人。

    出國潮已經延續了十多二十年,國內的用人單位也大概對這裡面的彎彎繞繞有所瞭解了。留學生再不是金疙瘩,招聘單位除了看學校的牌子、專業,也會把注意力放在招聘者本身的能力上。有的單位會給名校畢業的留學生起薪高一些,但並不絕對。

    所以即便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的一個非常普通的公司,遇到幾個海歸人士也非常正常。海歸只是一種學歷,並不能代表能力。

    這三類學生中,前兩者都非常珍惜在國外學習的機會。他們學習、打工、認真參與實習和社會實踐,還有各種學校的社團。這樣的學生在國內上學其實也不錯,認真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至於C類生中,當然也有出了國認識到自己的差距開始認真學習的,但是也有一些學生,出國之後仍然稀裡糊塗地,在華人裡扎堆,盲目攀比,無節制地泡吧、逃課、不好好學習。這些人能不能畢業都成問題。

    我以前認識一個朋友,他父母把他送出國後,父母同時出了車禍,雙雙去世了,這個兒子繼承了家業,手上空有一筆財產卻沒人管束。一般國外大學4年本科,抓緊一點的話3年可以畢業(寒暑假都學的話)。他讀了六年,還在讀,後來就沒聯絡了。當然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是把4年本讀到5年的學生還是不少的。

    國外都是學分制,修完一個是一個,學分不夠就是沒法畢業。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寬進嚴出吧。所以有很多學生為了畢業,選修課專門選特別簡單的課,而不管這門課到底有沒有意思,對自己的未來有沒有幫助。

    我聽過最極端的例子,是國外一所大學的普通話(對,就是中文普通話)選修課上,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都是華人。這裡面有真心想學普通話的祖上是香港、廣東的移民,但更多的是想混學分的中國留學生。說實話一門選修課都摺合人民幣起碼1-3萬,這真的是浪費爹媽的錢不心疼了。

    同事的孩子在英國留學卻拿了一個“中國文學碩士學位”,詳細情形不方便問。畢竟這件事本事就挺打臉的了。比較大的可能性是轉專業的。畢竟要讓父母一開始就為了“中國文學碩士”專業去付錢不大現實,多半是讀著讀著發現實在沒法畢業才轉了專業的。

    這個學位非常的尷尬,最好的出路是能留在國外做中文教師。中文、孔子學院這些年在國外還蠻吃香的。可惜的是他在英國讀書,英國移民是極為困難的。而回國找個工作也很麻煩。HR問你在哪裡畢業的,英國XXXX大學畢業,什麼專業?“中國文學碩士”,這就尷尬了,是按照碩士學歷給你算工資,還是本科呢?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孩子。如果是C類學生,真的謹慎出國。為什麼呢?他在國內好歹父母可以約束,出了國沒人管,要怎麼坑爹你根本控制不住。再一個就是國內二本三本甚至高職隨便上一個,省下的錢可以在必要時給孩子做個小本生意,買個房什麼的。花錢讓孩子出國,投資失敗機率太大。

    至於那些真心不差錢的C類生,其實我也不太建議出國。家境好,又不愛學習的娃,出了國闖禍的機率比較大。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 11 # 法眼掃描

    這沒有什麼,還有人到國外拿一個“中國法制史”的碩士學位呢。

    這是一種另闢蹊徑的做法,腦子絕對好使

    這種人都是腦子比較好使的人,知道在中國如果想拿一個“中國文學碩士學位”很難,競爭壓力大,主要是攻讀該學位的人多;另外,指導老師也比較嚴格,畢竟指導老師有很高的中國文學修養,你寫的碩士論文沒有獨到的觀點,怕是難以畢業;還有就是論文答辯的時候,如果有外校的老師考評,那難度就更大了。

    但如果在英國拿一個“中國文學碩士學位”相對就容易多了,首先英國學生比不過中國學生,另外好多中國學生不屑於到英國去拿一個“中國文學碩士學位”,這樣競爭對手少,且比較弱,當然就容易拿到了。

    一些學校或單位認為國外的學位吃香

    現在中國的好多大學,如果照聘教授,那肯定是國外的博士比國內的博士吃香太多,同樣的國內一些單位也認為國外的大學學位比較吃香。

    其實好多公司的HR都有這樣的印象,讓在英國拿到碩士文憑的人用英語介紹自己,這些英國碩士都結結巴巴說的很不流利,畢竟英國的碩士只有一年。

    結語

    文憑只是表明一個人的文化水平的一個方面,能力如何才是主要的,特別是這種掛著羊頭賣狗肉的文憑,用處不大。

  • 12 # 杏園閒話

    看了前面許多個回答,突然想到"武漢抗疫"期內有個"四姨太"話題。

    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一是為孩子未來策劃,二是給自已和祖上貼金。可憐了這些不懂人生的孩子,成為父母規劃下的"提線木偶“。

    他們的父母早就看透了:文憑嘛,國外的香。哪怕假的,到了國內只要能放入檔案袋,提心吊膽三五年,誰還去查文憑真假?

    整個一個"四姨太"效應:因為四姨太說:“我蠢?我不蠢!我早就算計好了,開始是假的,只要老爺天天到我這兒,日子久了不就成真的了?

  • 13 # 情法人生

    這事兒讓我想到了《劍橋中國史》,這部史書在史學界評價是很高的。另外,日本的漢學研究也很發達,特別需要一提的是,日本對中醫典籍的掌握和研究,我覺得不比國內頂尖的學術水準差。

    就是說,去英國留學拿回一箇中國文學碩士回來,本身並不見得這個碩士學位的含金量低。而且,外華人研究中國文學的視角不同,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贊同去英國拿一箇中國文學的學位回來,如同不贊同英華人到中國拿一個英國文學的學位回去。

    因為母語這東西,是流在血液裡的,在中國,到處都是中國文學,隨便邁出一步,隨便抬抬頭,都可以吟出一句詩詞名句,比如,床前明白光,比如,洗手做羹湯,比如草色遙看近卻無,還有外面牆上到處塗鴉的,小兒口中吟誦的,無不浸潤著中國文化、中國文明、中國文學。

    每一句詩,都能找到出處,都有歷史的脈絡和痕跡,比如大江東去,哪條大江?比如,兩岸猿聲啼不住,比如,枯藤老樹昏鴉,這些在中國課堂上,小學生甚至幼兒園都能聽懂,到了英國,可能要在大學裡講上幾天,還會讓那些外國孩子聽得雲裡霧裡。

    不知道為什麼去了英國拿個中國文學的碩士回來,我大膽猜測一下,是不是容易一些?

    再大膽猜測一下,這位同學,拿這碩士回來,競爭力如何?

    再大膽問一旬,為了這出口轉內銷的碩士,花了多少銀兩?

    再大膽說一句,值得嗎?

  • 14 # 鄒100656331

    華人到英國拿中文學士學位,你把華人肚皮笑疼了!愚蠢到華人的中文都不如英華人的中文好了!把你祖宗十八代的臉都丟到外國去了!悲哀,悲哀呀!

  • 15 # 不一樣的人ww

    這種問題,不是今天才發生,而是自1978年改革開放之始允許出國留學,就已經出現。確實有點意思,去外國留學學“中國文學”,還讀到碩士,那不是班門弄斧,關公面前耍大刀嗎?

    如果這麼想,確實毫無意義。但反過來想,中國文學,是中國文化的自序傳承發展,難道就一條大路真通遠嗎?加點另外的角度,別的看待、理解乃至批評、批判不好嗎?這難道不是一種視角、借鑑、思考和發展嗎?華人一直都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更何況今天的世界已不封閉,如果沒有“走出去、請進來”,我們怎麼可能有"文化”呢?比較、批評和批判,一直是所有學科乃至人類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如果沒有這樣的思想和境界,又怎麼可能把國家做大做強?個人更是如此!比較文學,還就是你學習後應該具備的眼光和研究出路。

    反過來說,不管你學什麼專業,你學到了啥最關鍵!因為你學的是人文類專業,那你能幹什麼,又獲得了什麼評價,就是檢驗!單以專業用途來說,這個專業的出路不大,應用較窄,所以以實際應用去衡量,有點偏斜。考公務員、教師還相對穩定恰當,做什麼自由撰稿人、媒體人等什麼的,也算合適。當然前提是你自己想幹,你能力又不弱。

    叮囑一下,如果你與國內的同專業能力區別不大,有罅隙卻無特點,那出路就越來越窄。因為你必須學會改變。

  • 16 #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同事把兒子送到英國留學,拿回一個“中文碩士文憑”,聽起來有些諷刺,但現實生活重屢見不鮮。

    1.國內大學難考,出國留學已不是稀奇事。

    以前聽說有人出國,會覺得非常了不起,而現在對於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人出國已經非常普遍。

    出國的人大概又兩類,一類是孩子成績好,靠自己實力考上國外優秀大學。前段時間,我們一個同學家孩子就收到了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通知書;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成績一般般,到國外拿個文憑,回國好就業。當然這兩類孩子都有就在國外發展的。

    2.到國外拿“中文碩士”文憑,真的有些讓人難以置信,但是也反應出一些問題。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沒有哪個國家的中文有我們國家的先進,但是現在倒好,我們的學生還要跑到別的國家去學中文,難道這些國家的中文能夠超過我們國家,難道這些學校的中文專業已經超過了我們國內的大學?

    這其實是我們教育的悲哀,是某些制度引發的矛盾。如果國內大學沒有那麼難考,華人應該不至於跑到國外去學中文。如果用人單位對中文碩士文憑有所規定,比如只認可國內大學的文憑,會不會去國外讀中文專業的學生更少?

    3.國內大學的中文專業是不是應該更努力?其他國家都知道認真鑽研中文,說明中文還是很有價值。

    讓其他國家的大學來培養“中文專業”碩士生,聽起來總有些彆扭。這也給國內大學的中文專業敲響了警鐘,不提高自身素質,有可能被被人搶了飯碗。

    結束語:學好自己的母語,讀好自己的大學,發展祖國的語言文字,傳承好傳統文化,這是當今華人們應該做好的事情。

  • 17 # 百分之九十六智人書房

    作為在美國讀書的比較文學的博士候選人,我覺得在英美國家讀中國文學挺正常的,反倒提問者倒是要想想自己問這種問題是什麼心態——是不是希望大家都說,去外國讀中國文學的碩士很水,一看就是去混日子了,家長讓孩子去讀這樣一個碩士就是虛榮?很遺憾,雖然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但現實情況還真不是題主想的那樣。

    如果從學術角度去看待這件事,首先要看到的是國外的東亞系和國內的中文系、歷史系中國歷史方向以及哲學系中國哲學方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並不完全相同,有時候站在西方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的文史哲會獲得新的想法和觀點,所以,如果想在學術上更上一層樓,採眾家之所長是必經之路。雖然不是說一直在國內讀書的碩博研究生不能在學術上有所建樹,但要想自然而然地獲得眾家之長,出國讀一段時間還是要比一直在國內的效率高一些,所以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專案也一直熱度不減。

    其次,雖然我們的母語是漢語,但這並不意味著在英美國家讀中國文學的學生能佔到特別大的便宜,以至於天天混日子。一是英美學生的漢語往往不差,有些可能高中就來過中國學過漢語,我在哥大見過一些漢語講得和母語差不多的美國學生。二是並不是懂了語言就懂文學的。雖然大部分華人都能看書看報,都能讀懂魯迅,但如果我問你,魯迅先生的作品哪裡好?為什麼好?他的寫作受到誰的影響?他又影響了誰?在魯迅生活的年代讀魯迅有什麼意義?在當代讀魯迅又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不上過特別的文學史、作品選讀和文學理論課是沒有辦法給出能夠符合歷史、符合文學發展史以及自圓其說的回答的。而這些課,無論在英國和美國,都需要用英文來講的。同時,哪怕是中國文學的課,除去文學作品也許是用中文寫的之外,還需要讀大量的英文研究文獻,同時,還要用英文撰寫短則10頁長則20-30頁的論文以及有時候長度甚至超過100頁的碩士畢業論文,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混得下去,那不是天才就是沒長心的傻子。所以,在英美國家無論讀什麼系,哪怕是在語言上佔了些便宜的東亞系,想混是絕對不可能的。

    第三,在國外讀文科,不管具體什麼專業,都意味著英語的大幅度提升。英語的大幅提升來自於大量的讀和寫。很多英美國家大學都是小班教學,有時候一個班大概只有10個學生(甚至比這更少),老師經常組織課堂討論,所以無論是一週讓你讀200頁材料還是300頁,你如果沒讀,老師應該一眼就能看出來;哪怕是70-80人的大班,一般也都會以10人左右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配一個博士生助教,上課也會有討論,你讀沒讀助教也能看出來,而且平時討論成績是計在期末成績裡的。寫作部分上面已經談過了。所以,在這種高強度的讀寫訓練下,英文提升會非常快。這在以後無論讀博士還是找工作都是一項非常加分的技能。

    最後,國外的生活很鍛鍊人。突然間被放在一個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百分之百通的地方,四下望去,舉目無親,想要在這種環境下能愉快地活下來,確實需要把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最大值然後克服一切之前想都想不到的困難。而這些生活上的困難和專業無關。你無論問哪個在國外留學的留學生都會講出一大堆故事來,而同時,無論他們以後在哪裡生活,留學期間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和無畏的勇氣都會伴隨他們一生的。

    所以,從對學業、語言、生活各方面的提升來看,在英國讀箇中國文學的碩士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反倒有些奇怪。正像那首歌唱的那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我問燕子為啥來,燕子說——管好你自己。”共勉。

  • 18 # 老柴愛讀書

    首先說的是在外國拿一箇中國文學學位,好像很不可思議很可笑。其實即使在英國真正拿一箇中國文學學位,只要是正規的,那也不是隨便就能拿到的,應該承認教育的嚴肅性,這也沒有什麼稀奇的,但從感情上說,或者就為了一箇中國文學的文憑。你又是華人,如果你生長在中國,出國就是為了拿到一個這樣的文憑,那也沒什麼必要,在國內完全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也能拿到這樣的文憑,並且在原始地中國學到的中國文學,單就知識來說真的不如在國內好。但如果在國外有其他的業務或者是工作,順便拿一個這樣的文憑,那倒沒有什麼,但如果是純粹為了去拿這樣一個文憑,還回國內使用或者是想這樣走捷徑,而參雜其他的目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就有點欺世盜名的感覺了。

  • 19 # 小串ChineseLive

    不管到哪裡學習,都主要靠自己的努力才學到知識。留學更多的是增長見識,體驗一下。學什麼知識主要還是看自己下了多少功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中數學與高中數學是否無縫對接?需要上銜接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