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莊小明
-
2 # 歸零140844425
作為糧食行業的人,我認為有三點:一是沒必要,二是佔資金,三是損失大。分析如下:
一沒必要:以前農戶儲存糧食,是為防範天災人禍,以免陷入絕境。主要原因是資訊不暢,交通不便。倒至救援不能及時到達,而釀成慘劇。這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觸目驚心。因此形成華人“千金不如擔糧”的傳統思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食逐年豐收,國家各層級儲備完善,糧庫充盈。資訊科技的發展,在瞬息間,可傳至地球任何角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交通網路四通八達,在短時間內,救援立至。所以,儲糧防災,已無必要。
二是佔資金:在全民皆商,現金為王的時代,長時間大量貯積糧食,是對資金流通和利用的浪費。特別近幾年以來,糧食市場相對穩定,短線投資尚有利可圖,長期儲存謀利,必定腰斬。
三是損失大:現階段農戶儲糧,儲存設施和技術相對滯後。對糧食的品質,質量和數量影響相當大。倉房條件簡陋,加速了糧食的陳化和劣化。儲糧技術落後,對鼠、雀、蟲、黴的防治不到位。糧食水分的大量散失,造成數量上的很大減量。據有關資料,中國糧食損耗有很大一部分在儲藏期間。
其實說過來,農戶儲糧也有很大優勢,如果國家於以資金和技術上的扶持,對於現在高庫存現象有很大的緩解。也是一種“藏富於民”。
結合國家糧食大清查,愛糧惜糧,關乎每個人的明天!
-
3 # 雷神隨拍
記得小時候,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哥討媳婦,要去借錢,我記得老爸老媽,借回來的全是穀子,原來問鄰居!親戚借錢,他們大多會說,錢沒有!要不我借兩擔穀子給你吧,那個年代,稍微家境好的存穀子就像我們現在存錢。
現在呢!大家都住上樓房了!放穀子倒不好放了!樓房沒有以前的木房通風,存穀子很容易長蟲子!
再說現在一擔穀子才一百多塊錢,還不如出去打工一天,
所以現在在我們農村出了留點自己吃!其它的全都賣掉了!
-
4 # 星辰191549800
我就有六七千斤的小麥存糧。農民存糧由來以久,這是習性改不了,至於為什麼,誰也說不準。我一年實際有三百多斤糧食足矣!早上順路買塊饃,中午外邊食堂吃就晚上一頓飯多時還是浠飯,饃又是買的,可我還是不敢遭踏糧食,不敢想把糧食賣了!
農村人現在種經濟型作物多,種糧食少了,特別是城市周邊幾乎不怎麼種糧食作物了!但他們大半還會留點口糧地,多多少少種一點自個吃的,就這樣每年存下來的也不少,沒個緊事輕易不會賣糧食的。也有高薪和做賣買的他們不種經濟型農作物,為省事全種一季小麥一旦成熟地頭就買了。我經過那種沒糧的歲月,特別是農民別看你是種糧食的,幹瞪著眼吃野菜!這玩意放現在希奇,可它不解餓!
囤糧的還是大部分人,只有後生人家圖個眼前。
-
5 # 使用者牛倌17
過去的農民存糧,主要是為了預防自然災害。我地區盛產大玉米,也以玉米為主食。所以農民必須留夠一年的口糧,有的為了預防自然災害,還要多留-點。所以農民必須最低留夠一年的口糧。現在不一樣了,玉米不再是農民的主要口糧,而被大米白麵取代之,大米白麵可以隨吃隨買,所以農民家中就不用預留一年的存糧了。再有,中國由於國力的增強,全國建成了許多高標準的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加強,糧食價格非常穩定。所以農民們沒有後顧之憂,家裡邊就不用留預防自然災害的口糧啦!
特別是現在的商業特別發達,食品隨處隨時都可以買,有的還可以送貨上門,你說誰家還能留很多存糧呢?
-
6 # 雨中雪心歸零
①現在農民不存糧,是因為種的糧食購吃。
②物價高生活費用需要開支,靠賣糧支出。
④年輕人出外打工,家裡人少(老人孩子),吃的少了……!
-
7 # 悠然見東山
前年夏天我們這裡下了不少雨,那年的雨量過多讓農民的房屋都返潮了,被子返潮,衣服返潮,最讓農民無可奈何的是糧食也返潮了,因此過了雨季、到了初秋時節,儲存糧食的農民們需要晾曬糧食。
侄媳婦在村裡承包了酒店,家裡早就沒時間種地了,只有婆婆早些年儲存了一大甕小麥,大概五六年時間有了,就那麼放在平房頂上,上面扣著一口大鐵鍋。
當年儲存小麥時,侄媳婦說快賣掉算了,放在家裡還得年年曬糧食,太麻煩了,可他的婆婆死活不願意,她的婆婆、我的大嫂說:你們年輕人沒過過缺糧吃的日子,不知道那些年啃樹皮是怎樣的艱苦,農民過日子,哪有不儲存糧食的道理?
其實村裡儲存糧食的人家都是那些老人,六零後、七零後早就不願意儲存糧食了,大嫂是五零後,那些年曾經因為吃不飽日子過的很艱辛,因此她一定要把那些小麥存著,怕萬一遇到饑荒年,好能夠救急。
可前年的三天兩頭的下雨,大嫂的麥子返潮了,但家裡人那會沒想著小麥會出現問題,只不過到了初秋時,侄媳婦只要回家走進院子,就能聞到腐爛難聞的臭味,以為是院子裡有腐爛的死老鼠,但怎麼找都找不到。
後來村裡有農民開始曬儲存的莊稼時,侄媳婦趕緊跟婆婆說曬小麥,大嫂是個勞動力不咋滴的人,因此她對於曬小麥的事不上心,直到有一天侄媳婦再次回老家,聞到院子裡的腐爛臭味更重了時,才想起該到平房上看看,結果就是越接近平房頂,臭味越嚴重。
最後發現臭味是從麥甕裡傳出來的,於是趕緊把大鐵鍋搬了下來,開啟麥甕的一瞬間,侄媳婦差點被難聞的味道頂過去,滿滿一大甕小麥全部發酵成有機肥了,後來侄媳婦把腐熟了的小麥挖進了袋子,給種地的親戚家送去了。
於是那年侄媳婦說:幹嘛還得儲存糧食啊,糧食一直價格穩定,咱這裡遇到乾旱天氣,別地莊稼不旱,照樣有得吃,缺不了我們吃的。
家中儲存糧食的最大問題不是糧食像侄媳婦家裡那些小麥一樣,腐熟成一堆肥料,畢竟這種情況屬於特殊事件,農民們最討厭秋冬季節,家中儲存的糧食能招來老鼠,家裡沒有糧食的話,老鼠也不願意光顧。
再就是每年得曬糧食,為了防止糧食在儲存過程中出現生蟲或者返潮現象,農民們往往需要每年都要搗鼓一次儲存好的糧食,太麻煩了,而且一旦生了蟲子,糧食會被蟲子吃了不說,家裡還會出現那種小小的糧食裡的蛾,還有一種像黑芝麻粒一樣的麥油子蟲。
糧食貌似四五十年內漲價沒幾毛錢,因為它本身的價格就很難到達一元以上,所以再漲價又能漲到哪裡去?儲存糧食分明就是浪費精力,多餘之舉。
-
8 # 華月一牛
不是都不願意存糧了,而是感到不需要存糧了。所以就不存了。過去有農諺語說,年年防災,夜夜防賊。因為過去農業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水災旱災頻繁發生,一旦遇到災年,大多數農民都要捱餓,對捱餓的恐懼感已延續了幾代人,為了防止災年捱餓,農民是非常節約糧食,每年都要儘量的多存糧食,如果下年是個災年,可以有糧食吃,不至於捱餓。 存糧的習慣在農民心中已根深蒂固。
但是這個根深蒂固的習慣,終於在十幾年糧食大增產,充足供應的狀況下,徹底改變了,在八九十年代,農民家中存個幾千斤的糧食,那是司空見慣,可是後來糧食連年豐收,農民家中的存糧逐漸變成了舊糧,質量下降,只有降價賣出去作飼料。後來就直接買麵粉,大米吃了,存原糧就更用不上了。
現在大多數農民家庭都不存多少糧食,像我們這裡的農戶,只是存幾百斤穀子,因為穀子好存放,不生蟲子。
但是,我們也不應當放棄對糧食安全的重視。農民家庭適當存一些糧食還是很有必要的。
-
9 # 村夫夜話
過去的農民,都有存糧的習慣,主要原因是那時的人餓怕了,“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成為千年古訓。現在“飢"的問題己基本解決,糧食不再匱乏,也就沒有存糧食的必要了。
解放前,土地集中在富人手裡,一般的農民只有很少的土地,有的甚至沒有土地,靠租田耕種來過日子。加上那時生產工具落後,產量極端低下,加上農村落後的排灌系統,農民只有靠天吃飯,遇上洪澇、乾旱、蝗蟲等自然災害,甚至顆粒無收,難免餓肚子,甚至逃荒要飯,也許由於餓怕了,偶遇豐年,人們也不敢隨意揮霍糧食,總要將多餘的糧食貯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解放後,在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將農村的土地集中了起來,提高了生產力,同時在全國大修水利,修水庫,修塘堰,改河道,開田改田,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那時,由於剛剛建立起來的新中國,比較貧弱,國家在興農的同時,也要振興工業,農民生產糧食大部分都要上交給國家,農民僅留下基本口糧,當時根據各生產小隊的情況來預留口糧的,記得我們當地有三樣的標準,人平年口糧一等的是粗糧(折稻穀)480個,二等400斤,三等360斤。偶而分點增產糧,所以農村基本還是捱餓。
真正的糧食大翻身,還是在82年的生產隊責任制之後,農民交公糧,賣餘糧之後,還吃飽了肚子。開始有了餘糧儲存。也許是由於以前餓怕了,農民的糧食,除了完成必須上交的指標,和各種上交的稅費以外,多餘的糧食全部放在家裡存起來,買陶缸,做木櫃,砌糧倉。後來,由於雜交稻普及,糧食產量越來越高,農戶的糧食也俞存俞多,一家的存糧基本能吃上兩三年。
再後來,隨著農村人口的大量外流,農村的糧食消耗越來越小,糧食價格上漲幅度也很小,加上市場上的糧食供應充足,米麵可以隨時買到。象過去那種饑荒年代也不可能出現,貯存糧食己經沒有必要了。加上,陳糧的口味比新糧差,價格比新糧低近三分之一,還有鼠害蟲害。存糧的經濟效益反而降低。於是,那些種糧的農民除了留足自已一家人的口糧以外,多餘的糧食全部即時銷售,甚至有人在收割後賣溼糧,減少收曬環節。
但是,不存糧食也不是絕對的,農村的種糧戶,也還有少量的庫存,不過,確實不會象以前那樣存很多。
-
10 # 田園漫記
今年秋天,村裡一位大叔村東頭的一塊稻田豐收了,成熟的稻穀金燦燦的,在成片的果樹林前,顯得尤其特立獨行。路過的村民看這位村裡唯一種稻穀的大叔,有羨慕的自種糧新鮮好吃的,也有打趣他搞儲備糧的。
原來,村裡這位唯一還種稻谷的大叔,家裡儲存了不少糧食,每年都堅持自種一定量的稻穀,儲存並更新自家的小糧倉。
作為曾經主產水稻的南方小村莊,以前水田裡一年兩季種植水稻,盛產稻穀,由此家家戶戶都儲備著不少糧食。這些糧食基本是自種自吃,富於的用來餵養家禽家畜。
而如今,農民裡有糧食儲存的卻逐漸減少了,農民為什麼越來越少人擁有儲存糧呢?
單一的糧食作物種植轉變成經濟作物等多元化種植從上面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部分農村由單一糧食作物種植,轉變成如今的大面積經濟作物種植,糧食生產轉變成經濟作物生產。農民個體的自種糧減少了,個體儲存的當然也要隨之減少。比如,在我們村裡,以前種水稻的田地,如今大部分轉變成了果樹種植。因此,農村家庭儲存糧食的人越來越少。
糧食由自給自足轉變為更加多元化隨著農村土地由單一糧食種植到多元化經營,種植方式的轉變,加上農民工進城等經濟浪潮,農村農民經濟收入的呈多元化。由此,農村糧食由自給自足,轉變成如今的自種、商品糧購買等更加自由多元的消費方式。由此可見,這也是農村農民儲存糧食減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之,農村農民家庭儲存糧食在減少,這和中國農業農村的發展變化是離不開的。農村家庭個人儲存糧食的減少,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農村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更加的自由化與多元化。
-
11 # 耕收地利
異地搬遷想放存糧也沒處放,只有吃一頓買一頓,樓房面積小,你放下一兩千斤糧,連屁股轉不過。如今社會好,市場供應不缺米麵,還好。要是像美國動盪不安,沒倉放糧就是一個煩愁的事。
-
12 # 冬青裡的駱駝草
糧食在人們的眼裡已經不金貴了,大環境都是如此,小環境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現在的農民因種糧不能夠保證自己生活和生存的需要,很多人已經放棄了糧食種植,自己的口糧都是從市場去買回家的,不願意存糧其實也是無糧可存,而沒有放棄糧食種植的家庭一般都會有至少一年存糧的。
實際上放棄存糧的這種行為是很可怕的,因為決定糧食產量的決定因素雖然在於人,在於全社會的重視和支援的程度,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自然條件下的風調雨順,萬一遇到大澇大旱大災的年份,哭都是來不及的。
家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們不能忘了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過這種悲殘的現象,而離我們最近的三年自然災害,也依然歷歷在目。
-
13 # 影子相隨
現在的農村家家戶戶所需的米,面,油,都是從家附近的商超花錢購買的,即方便又節省時間,留糧食沒多大用處。作為農民辛辛苦苦勞作一年,收穫的糧食,無非就是為了賣掉多換點錢,留太多糧食放家裡面,長時間存放還得避免蟲蛀,而且還佔地方,勞神又費力,除留點口糧其它的還不如索性賣掉換錢。以前有些村民糧食剛從地裡收回來,會在家裡儲存一段時間,是想著著能賣個好價錢,多賺點錢,可是糧食價格的不怎麼穩定,運氣好了存放幾個月糧價上漲了在賣掉,也許會多賺幾百塊錢,運氣不好反而會倒賠錢,慢慢的人也想開了,本來農村家家戶戶也沒太多的田地,又收穫不了太多的糧食,留著跟當時賣掉不差多點錢,還不如干脆賣掉,留著沒多大收益,這也是大多數農村人的想法。至於大家心裡擔憂嗎?我倒認為沒什麼可擔憂的,家裡雖然沒有存糧,但是國家有儲備糧,只不過糧食被國家和企業收購了,用來加工成食品或用作其他用途了,我們用糧食換來的錢買現在的就行了。再多的糧食存在自個手裡,還是糧食,變不成別的,吃也吃不完,而且糧食是季節性作物,夏忙秋收輪流交替,在農村不缺的就是糧食。
回覆列表
您好,關於您說的現在農民不喜歡儲存糧食的現象,確實是有,但不像您說的,不儲存糧食了,而是儲存糧食少了。我的家鄉是河北邢臺的農村,家裡的主要糧食是小麥和玉米,小麥的話一般是等成熟之後再曬乾,然後等行情好的時候就會直接賣出去,現在老家農村裡很少有人在儲存小麥了;同時呢,玉米成熟之後也是會賣掉一大部分,不過很多家庭呢都會留一小部分出來,磨成玉米麵自己留著吃,因為自己種的玉米吃起來最放心。
至於為什麼,農民現在不怎麼喜歡儲存糧食了呢?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糧食產量高了,供大於求。隨著中國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現在糧食的產量相對於幾十年前來說已經翻了好幾番,大家基本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市場上糧食的儲存量已經大於需求,因此大家也沒有必要再自己儲存糧食了。
2.糧食加工已經實現機械化。幾十年前農村人都是自己種植糧食自己吃,那時候糧食的加工都是純手工,小麥玉米磨粉都是用磨盤,而如今很少看到有人自己在磨麵粉了,大家都是直接到超市買麵粉,因此也沒有必要再自己儲存糧食了。
3.避免糧食變質和被害蟲損害。以前農民儲存糧食,都是用米缸或者磚砌的池子,天氣不好的時候很容易受潮,潮溼就容易引來各種害蟲,會導致糧食變質,同時呢以前農村老鼠也比較多,很多糧食都會被老鼠偷走。現在農民自己不儲存糧食了,就避免了這個損失。
以前農民儲存糧食是因為那時候糧食產量低,而且很多地方都是靠天吃飯,怕趕上收成不好的時候沒有糧食吃,所以就會習慣性的儲存一些糧食,以備不時之需。現在跟以前大不一樣了,糧食產量高了,農業生產機械化了,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用再單靠種糧食而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