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傲視m群雄
-
2 # 老百姓寧
“偽過年風”不好理解。過年又叫春節,是中國最濃厚的傳統節日,它有固定的時間,從頭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起止來年正月二十三一個月的時間都算在節日期,其高峰重點時間是大年三十除夕夜至次日來年正月初一。這個節日不管你形式上怎麼過,時間的轉移不可逆,日期照樣過。只不過近些年來傳統的年味有了大的改變,過年和過日子沒有多少差別,所以過年就如過日子一樣,但若說農村興起偽過年風還不至於,有些起碼的風俗還保持著,比如祭祀先人等習俗還在延續。城裡人到鄉下老家過年,大多也是為了尋根祭祖,也算是在統一的時間裡完成懷念追思祖先們的心願。
-
3 # 小雷在農村
說起農村興起“偽過年風”現在在農村過年有一股攀比之風,感覺沒有以前過過年的時候有年味。
現在每到過年走親訪友時,就會被問到你今年掙了多少錢,年紀稍大點的再問你今年有談物件沒?要是說沒掙到錢啊,或者沒談物件。親戚朋友就會說你看誰誰和你年紀差不多今年掙了多少錢、買了車還有房談了物件,自己就會被親朋好友被數落一頓。這年頭誰都想掙錢,人和人的能力不同工作環境不一樣。好懷念小時候過年的味道,沒有攀比沒有壓力。
城裡人還是趕回村裡過年,啥原因?
城裡人回村過年,在農村有生他養他的父母(兒行千里母擔憂),農村是他們從小生活過的地方,孝敬老人是中國的優良傳統,現在大多數城裡人也為人父母了,有自己的子女也體會到做父母的不容易。很多城裡人在外奔波忙碌了一年,到過年的時候了也該回家看看父母啦!
不是有那麼句話嗎?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
4 # 川東老朱
一年到頭在異鄉打工,忙於工作,過年這個節假日就成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上有老下有小都是家裡家外親人的牽掛,的卻不是為了過年,而是為了一家人一年難得的團聚
-
5 # 旅遊達人老嶽
題主好,大家好,我是老嶽。近兩年網傳一句新名詞“偽過年風”,那麼這句扎心的話反映出現在農村過年的一種現象。“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前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到每當過年的時候,人們總能想起王安石這首詩。對於我們華人來說,過年不僅僅只是休息這麼簡單,它更多的是代表了團圓和幸福,尤其是對於外出打工的農民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平常一直在外面忙碌,沒有時間回家看望父母,如今等到過年了,終於可以回去孝敬老人,還有什麼事值得這麼重視嗎?
過年是個闔家團圓的好日子,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最近這幾年的年味的確越來淡了,在個別地區,甚至出現瞭如本題說的“偽過年”風,所謂的“偽過年”說的就是,親戚不走,朋友不見,初三離家。按理說過年這麼喜慶的節日,大家都應該高高興興的才對,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咋回事?為此,老嶽總結了三句話就和大家說一說,扎心哪!
一、親戚不走
過年走親戚,是我們祖輩傳承下來的習俗,它是親戚之間溝通感情的橋樑。但現在很多人卻不想走親戚,甚至過年的時候直接就不走了,這是為什麼呢?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大家常年在外工作,彼此之間的交流太少了,雙方的感情也越來越淡了,有的人就覺得沒必要走親戚,所以乾脆就不走了。
還有就是現在走親戚,不再是聊天嘮家常了,而是比誰家更有錢,誰家房子蓋的更好,這種攀比嚴重的現象,也讓很多家境一般的農民,不願再走親戚了。二、朋友不見
農民朋友回家過年,除了陪陪自己的父母以外,也會約上三五個知心好友,坐一起聊天談心把酒言歡,這其實是件很愜意的事。但有的年輕人喝多了以後,就開始耍酒瘋或者聚眾賭博。大家許久未見本來是想敘舊的,結果舊沒敘成,反而鬧的心裡不舒服,所以很多農民回到村裡後,乾脆就宅在家裡連朋友也不見了。三、初三離家
以前農民回家過年,都是過了初五才開始返程的,然而最近這幾年,不少人到了初三就離開家鄉了,這又是因為什麼呢?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早點離開家鄉,可以避開返程的高峰期,第二是想早點出去工作,多賺點錢養活家人,第三是現在的年味淡了,很多農民覺得沒有意思,與其在家待著無聊,還不如早點出去賺錢。以上老嶽總結的這三句話,算是比較中肯的,也說出了農民過年的現狀,讓人十分扎心,你們還有什麼看法和想法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分享一下您的看法和意見。農夫老嶽:2020.01.14.
-
6 # 村裡有個姑娘叫小昉
都說農村興起“偽過年風”,城裡人還是要趕回村裡過年,啥原因?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什麼叫做農村“偽過年”?其次,所謂的農村“偽過年風”是怎麼個意思?其三,農村“偽過年風”產生的原因有哪些?最後,農村傳統的年味還能找回來嗎?
1、什麼叫做農村“偽過年”?
有人說,現在的過年已經不叫過年了,因為傳統的年味已經越來越淡甚至找不到了。記憶裡,過年是放鞭炮,拜先人和財神,年夜飯,給老人磕頭拜大年。而今取而代之的是,沒完沒了的喝酒,打牌,吹牛逼,玩手機。而老人們負責打理飯菜,洗碗搞衛生,打理一大家子十幾口子的吃喝拉撒。表面上兒子女兒一大家子回農村是陪父母過年了,實際上父母除了勞累一無所獲。只等到兒女們吵吵嚷嚷離開的那一天,這個家又恢復了平靜,平靜的有些怕人。
2、農村“偽過年風”是怎麼個意思?
其實,所謂的農村“偽過年風”就是說作為兒女,表面上是回農村老家陪父母過年。而實質上並沒有讓父母享受到歡樂,更別說傳統過年父母應該得到的兒女的孝心和闔家歡樂的氣氛。比如說,傳統上農村過大年,小輩們應該給老人磕頭拜大年說些囑咐和吉祥的話。今天,這些小輩們,磕頭是不會磕了,但是紅包卻是越收越多。你給個幾十塊錢人家看不上眼。幾百塊錢他還不樂意呢。再者,一回到農村老家,這些個在城裡當慣了小公主小皇帝的孩子們各種不適應,特別是農村沒有網際網路的,更是讓她們感覺比坐牢還難受。其實,注意力已經轉移到這一家子“城裡人”怎麼伺候好,而對父母的孝心早就拋之腦後了。
3、農村“偽過年風”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其實,之所以農村“偽過年風”盛行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年輕人都進城了,他們作為城一代而今帶回兒子女兒作為城二代早就跟農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及行為方式脫節。自然不懂得面前的這兩位樸素的老頭老太是誰,應該怎麼和他們相處。更不要說,讓她們有感恩之心有孝道之舉,都已經是奢望了。其次,這些年,不讓燃放煙花爆竹,祭先人和天地也被認為是封建迷信,這樣自然有利於空氣質量和科學素養,但傳統的年味也就淡化了很多。
4、農村傳統的年味還能找回來嗎?
社會總是發展的,不可能一成不變,特別是這40年發展變化更是驚人。傳統的習俗正逐漸凋零,而新的習慣和潮流往往不是農村的留守老人們能跟得上的。所以,傳統的年味,包括燃放煙花爆竹、祭先人和天地鬼神及年夜飯,春晚等都在失去年輕人的青睞。相反,網路正成為過年必不可少的場景,比如說網路紅包,網路拜年等。甚至,各種秀各種曬。我們註定不可能回到舊時代,但我們一樣有義務讓我們的長輩感覺到他們是真的過年了而不是讓她們感到已經被時代的列車狠狠地拖在地上摩擦。
-
7 #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啥叫“偽過年風”?過年就是過年唄,有啥偽不偽的呢!過年或說過春節,是華人民千百年來的傳統大節日,人們經過了一年來的工作勞動,農民經過春種、夏管、秋收、冬藏,過年,正是冬閒之時,盼望著在外的親人們,回來全家歡聚,共享親情天倫之樂。
國家也很重視春節這個傳統的大節日,每逢春節時,各單位企業團體,也都放幾天假,(除特殊單位外),使工作在各個崗位的人們能夠回家和親人們團聚過年。城市人,農村人本來就是一家人,多數的城市人和農村還有親情關係,家有老人或兄弟姐妹等親人。平時吧,都忙於各自的工作生活,一年一年的難有相聚的機會,逢過年這個放假的大好時機,回家和親人相聚,融匯親情。血濃於水,親情是永遠的。
不過,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從吃穿所用等方面,平時和過年並無兩樣。過去,條件不好,一般人只是在年節時,才捨得吃好點穿好點,現在,已沒有什麼區別了。只是,過年,要給長輩拜年祝福,見面問候不能少,新事新辦,見面問安,不一定還按老傳統作法磕頭了。
過年的一些活動也淡了,現在農村過年,也就是這回事,頂多聘歌舞團或劇團等熱鬧兩場,其它基本就沒有什麼活動了。過去,各村歌舞唱大戲能延伸到二月二。現在年味淡多了,起個五更,走兩天親戚,年就算過了。越發從環保出發,過年放煙花爆竹及煙火晚會也不讓放煙火了,缺乏熱鬧氣氛,年味顯得淡了。點炮不點炮,這些都沒什麼。主要是,過年,家人們在一起歡歡樂樂過大年,親情才是最重要的!
-
8 # 山東海哥
過年還有虛偽的嗎?還是第一次聽說,真不知道怎麼虛,難道不吃肉嗎?還是不花錢,不清楚,過個年大家都是興高采烈,熱熱鬧鬧,開開心心,絕對不存在虛假和虛偽,畢竟要回老家看父母和親戚,絕對是真心實意,大家說對嗎?
你要是說城裡人不想回農村這個肯定是真的,農村冷,沒有暖氣,生活不方便,過慣了大都市的生活,回農村確實不適應,但是作為男人肯定願意回家,看看父母,走走親戚,這也是大事,很多事情需要打理,親戚長期不走就斷親了,鄰里不來往時間久了就失去聯絡了。
城裡人之所以趕回家過年,因為家裡有老人,有親戚,女方不喜歡回男方家過年,不信直接去她孃家看看她同意嗎?肯定也是興高采烈,畢竟她們老家也有父母和親戚,她需要回家搭理,明白嗎?
我有個朋友帶媳婦回家過年,初一大早上起來挨家磕頭,最後腿都腫了從此再也沒有春節回過家,一次終身難忘,現在說起來都是眼淚,那個苦,說不完,道不盡,這也許是她終身記憶,很多時候不是天氣打敗了你,你最後敗在了風俗裡面。
城裡人農村沒有父母的一個回來的也沒有 ,凡是過年回農村都是父母在農村的 ,這是根本原因,所謂虛偽就是原本不想回家,只是無奈,這也不是虛偽,過節回家這是應該,很多時候必須回家,一年了總得回家看看吧!大家說對嗎?
-
9 # 鄉居小菜
說農村興起“偽過年風”是不是有些誇大了呢?以前農村裡的人們都在家務農,大家的生活步調比較一致,過年的時候忙起事情來就是大家男女老少都一起參與,給人的感覺就是真的忙著過年,年味比較濃。
而隨著農村裡的人們外出進城上班、學習等等,不常在農村生活,也就春節等節日回去過年,看看農村家裡的親朋好友,吃吃家鄉的飯菜,大家一起聊天、玩啥,這很正常。
1、從城裡回農村那些天,不怎麼幫家裡人幹平常的一些農活,也不幫忙去買年貨,就知道玩手機,家裡人煮好飯菜了就吃,吃完也不收拾碗筷。
2、本來一年都沒有回家幾次、呆多久,回家了之後不是玩手機就是出去玩,沒多少時間呆在農村家裡,也就談不上是陪伴父母了。
3、以前拜年是人到、禮到,大家見面能邊吃邊聊好久,而現在有些卻是禮到人不到,缺了些年味;親朋好友間見面聊聊少了,感情也在變淡。
4、過年本是忙碌了一年也就年尾那幾天家裡人相聚,然而現在人們為了生活,連過年都簡化了,匆忙的一起吃頓飯就相當於是過年,之後又去忙工作了。
5、農村裡的人們進城工作,收入高了,過年也捨得買好東西給家裡老一輩的父母吃、用,表示孝敬,然而節儉慣了的父母卻不捨得用,而有些吃的也不是父母愛吃的,最後那些東西也就家裡的年輕人用、吃了。
6、過年貼對聯、放鞭炮、串門等習俗以前都是一家人一起忙乎著,然而在城裡生活久的一些人對那些習俗越來越淡化了,雖然過年人是回來了,但是沒有參與做那些,而是睡懶覺、上網、看電視或者是出去玩找不到人,就農村裡的老父母在忙乎著。
-
10 # 西門白甫話三農
西門觀點: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還在農村,回家和父母一起過年。
一、農村過去的年味
過年,也就是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尤其是農村,年味是最濃的。
過去的農村,進入農曆臘月,就開始有了年味,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到了小年。所謂“小年”,意思就是正式拉開春節的帷幕。
還有一個傳統,就是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放假休息的日子,家家戶戶要恭送灶王爺上天,在灶王爺的畫像兩邊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報平安。
這時候,一切農活都停止不做,開始進行過年的準備。從臘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打掃屋子,殺豬宰羊,蒸饃饃,炸麻花,炸油糕,磨豆腐,寫對聯,貼對聯,買鞭炮,購年貨。
到了除夕夜,全家人要熬夜,等待新年的到來,有了春節晚會後,全家人聚在一起看春節晚會,等到零點新年鐘聲響起,便開始放鞭炮,迎新年。然後,年輕人繼續看電視或娛樂,而老年人則睡覺休息。
新年春節的早上,首先是放一陣鞭炮,然後是吃餃子,有在餃子裡包上硬幣,誰吃到就會得到獎勵紅包。
然後是晚輩給自己的爺奶父母以及村裡同族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這個時候,是小孩子最高興的時候,因為能得到一筆壓歲錢。長輩看到兒孫滿堂,也是非常高興。
春節過後,便是走親訪友。從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以前,村裡大路小路上,都是走親戚的車輛和行人。這個時候,也是年輕人相互攀比的時候,看誰的車豪華貴重,看誰穿的衣服名牌。
然後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也是春節最熱鬧的節日,農村叫鬧紅火。其熱鬧場面在此就不囉嗦了。這就是過去農村過年的情景。
二、如今的農村春節,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偽過年風”
題主之所以把如今農村的春節稱作“偽過年”也有一定道理。
首先,如今大多數農村,村裡大部分人已經在城裡買了房子,全家人遷入城市,還有一部分是兒女都住進城裡,父母還在農村居住,最後一部分就是比較貧窮的家庭,全家人還在農村生活。
特別是一些偏遠山區的農村,村裡面基本上沒有幾戶人家了,平時,除了能看到幾個老年人外,基本上看不到年輕人。到處都是破爛不堪的房子窯洞和院子,一片荒涼。
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村子裡的人才多起來,因為在外打工和工作的年輕人都回家過年了。
但過年的味道比過去淡多了,再也沒有小孩子盼望過年的情景了,也沒有磕頭拜年的傳統了,更沒有盼望過年吃肉喝酒吃白麵饅頭的心情了。初二到十五前,路上揹著油窩窩走親戚的人也沒有了,有的是開小車騎機車走親戚的人。
三、農村年味淡了,城裡人為什麼還要回農村過年?
首先糾正一點,不是所有的城裡人都回農村過年,而是那些工作或打工在城市而老家在農村的城裡人,特別那些父母還在農村生活的年輕人,或者在城裡工作務工但沒有房子的人。
他們回農村過年,主要是陪父母過年,因為父母不習慣城裡生活。
前幾年,我父母還在的時候,每年春節,我都會帶著全家人回農村老家過年,現在,父母都過世了,春節也就不回去了。
-
11 # 法緣4739
既是伺候那些回家過年的城裡子孫們,老人也是“累並快樂著”,他們畢竟回老家來偎著老人說說話,鬧騰幾天,總比不回來的好
回覆列表
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回農村是因為家裡還有親人 在外打拼一年 為的是給一大家人有一個好的生活 回家團年也主要是一家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