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雨潤苗
-
2 # 圭海四記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考試科目為語文,這個時候聊聊高考和科舉,似乎挺合適也挺有趣。
(透露一下結果:考上進士比考上清華還難三倍以上哦)
科舉考試從隋代被創立之後,便以一種燎原之勢迅速在歷朝歷代被傳承下來,而今日的高考,事實上也是科舉的一種延伸。
有人說,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在硬體上有四大發明,而軟體上,考試可以算其一。
儘管今日,我們覺得高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確實又找不到更好的方式,這畢竟是目前能想到最公平公正公開的“晉升通道”了。
因此,高考≤科舉,似乎可以成立,至於差異有多少,還得從細項裡區分。
一、比拼的物件顯著差異儘管高考是全民皆兵,同一天進行,但每個省份所採取的科目和卷子類別卻不一而同,說是全國高考,不如說是省考,學子們不管如何比拼闖關,其對手都是同省之人。
而我們理解的科舉,最受關注的進士一級,那可是全華人民中的佼佼者才有的機會,會場設在京城,既要解決舟車勞頓和陌生環境帶來的不適應問題,又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過三關斬六將。
二、准入資格差異懸殊目前的中小學採取的是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是需要中考努力爭取的,只不過只要不是差的太多或者缺席考試,一般情況下上個高中並不是什麼難事,無非是一中還是普通中學的差別罷了。
上了高中,沒出意外都可以順利參加高考,甚至也可以根據專長選擇藝術或體育等科目,減少文化分的要求,如此,上個本科也就相對容易了一些。
但,古代的科舉可不是這麼簡單,大部分人上學要麼家裡自學,要麼上個私塾,教育資源之匱缺根據各地經濟水平稍有差異,與今日比那是天壤之別。
但不管怎樣,要獲取科舉的准入條件必須先經過縣、府和院三級考試,合格了給予“秀才”的名號,意思是“親,你可以參加科考了”。好的人家可以上書院,更好的上縣學、府學,這樣就可以更充分地迎接科考了。
更不幸的是,這個科考,只是省考中爭取名額,先是和同省之人比拼,考中了變身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省狀元,不過從今日看,過去的解元在今天並不為人所知。
三、錄取率更是差別甚大今日,放眼全國,福建的高考錄取率及一本上線率傲視群雄,以至於“福建戶口”一時成了傲嬌的資本。
接下來我們以福建為例做個簡單說明。
2017年福建高考報考人數為18.82萬人(2018年上升為20.09萬),各批次共錄取16.85萬人,其中一本錄取3.54萬人,本科合計錄取12.02萬人。由此知錄取率89.5%,本一錄取率18.8%,本科錄取率63.9%,與進士錄取率29%相比還是高出不少。
宋代的福建科舉是個BUG,不好做案例,僅以明代為例。
福建每科舉人的名額,正統六年為60名,景泰四年為90名,萬曆四十三年為95名,以下采用90名試算。
《閩書》上記“其入試士,以三千餘人中解額者九十”,也就是說鄉試中舉的比例大約是3%。按鄭大鄭民服教授的統計,明代崇禎三年福建人口為10,878,056人,大約是現在的四分之一強。以之推算,參加鄉試的明代福建秀才,占人口比例為0.03%,2017年高考的考生數佔全省比例為0.5%;錄取的人數,明代舉人錄取率為0.0008%,2017年福建錄取率為0.46%,相差巨大。
若以進士和本科相比,明代福建進士數2418名,舉人數8376名,上榜率為28.9%(高於全國平均2402%),則福建進士錄取率為0.0002%,而2017年福建本科錄取率為0.32%,一本錄取率0.096%,清華大學錄取率0.0003%。是不是很驚愕?
明代福建進士錄取率略低於清華大學的錄取率,只不過進士是三年一次,而高考是一年一次。
綜上分析,科舉考試能考上進士,其難易程度大概相當於考上清華大學的三倍,能考上前三名那更是驚天地泣鬼神,只有祖上庇佑了。
-
3 # 文史道
2018年6月7日,是今年高考全國學子競技的日子。全國975萬考生一同進入考場,開啟人生至關重要的一次大比拼。
說道高考,很多人都會想起古代的“科舉”,現代的高考和科舉到底有什麼不同?現在的大學生是不是就是古代的“進士”呢?作者結合實際,給大家做一個分析。
高考比科舉更公平!
科舉和高考一樣,都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科舉和高考都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治權利的壟斷,普通家庭的學子也可以透過這一途徑進階人生巔峰。
但是不同的是,高考似乎比科舉更透明、公平。因為高考有著全華人民的關注和監督,試卷在抵達考場的過程中,可以說會做到絕對保密。在古代,往往會出現洩題的現象。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市場環境。大家都知道在每個朝代末期,官場腐敗之後,通常情況下參加考試的學子,不給主考官賄賂,基本上都不會“上榜”,比如洪秀全,蒲松齡等等。
高考比科舉更容易上榜!
中國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在明清時期定型並走向鼎盛。參加科舉計程車子,必須透過知縣主持的縣試、知府主持的府試和省學政主持的院試(合稱「童試」),取得了秀才資格,才能夠參加科舉考試。這一點和高考差不多,高考也是必須經過10年寒窗,順利通過了小學、初中、高中以後才可以參加高考。
現代高考是分省組織的選拔考試,所以我們就以科舉中的地方考試——鄉試為對比。據學者研究(參考《明代科舉各級考試的規模及其錄取率》,郭明貴),明初的鄉試中榜率一般為10%左右,成、弘間為5.9%,嘉靖末年降為3.3%,實際錄取率往往比這還要低。
而據教育部公佈的2017年招生計劃顯示,高考的本科錄取率在43%~68%的區間,2018年或將更高。只有在1977年第一年恢復高考的時候,錄取率最低,為4.8%。
科舉試題比高考難度高!
說到試題的難度,這個很難對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高考和科舉還有一個不一樣的是,高考考試的科目比較多,語數外、物化生、如果是文科生,還要學政治、歷史、地理。而科舉考試一般都是以文化為主的政論,和現代的語文差不多,所以我們就拿語文作比較。
先看古代科舉“殿試”的考試題目,不說別的,光看到這些題目,我想很多人都會嚇怕的,包括現在的很多大學生。不是吹牛,現代很多人可能連題目都讀不懂!
另外古代科舉的考生們,不但文章要寫的好,字也要寫的好。這一點,雖然和高考的語文考試一樣,對字的要求也很高,要書寫工整,但是想想過去都是用毛筆作答的,搞下就立判了!
可以說,古代的每一位狀元,基本上都是一位書法大家,甚至還是詩詞界的大家。比如,唐朝張若虛、賀知章、柳公權等。
下邊是中國大陸目前僅存的一張狀元卷,是明朝萬曆二十六年殿試狀元趙秉忠的試卷。據說,當年趙秉忠參加殿試,也才年僅25歲,高中狀元。看看這字跡小楷,比現代的書法家都厲害!
-
4 # 老毒說文史
對於現代社會的廣大學子而言,高考就是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試,而說到高考中最令人關係的話題,大概就是每年高考語文作文的題目了吧。每年當高考作文題目被放出來時,都會引發社會的熱議,今天老毒就專門來和大家聊一聊。究竟是高考作文難寫?還是古代科舉文章難寫。
首先可以對廣大高考學子們說的是,你們其實非常的優秀。算上小學初中,12年的寒窗苦讀,你們的文化水平在古代足以能夠算上秀才級別的存在。而你們與古代秀才也有著同樣的任務,那就是朝著高等學府的目標而進發。而他們需要進行的就是鄉試和殿試,現在的高中生則需要進行高考。從大的範圍上來看,兩者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
其次我們就要來說一說考試內容的難易程度了,古人鄉試考試主要是以四書五經為題,以議論文的方式來寫出自己的感想,並且還要對經學理論和實時政務做出評價。現在我們的高考學子們的語文作文,則是以規定的文體(議論文,記敘文偏多),根據出題人的命題來寫出自己的新的領悟。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其實古人所寫的文章是要難一點的,因為他們的思想大多都受到束縛,想要寫出既有創新精神又不能使得命題官感到不適的文章,這確實有一點自相矛盾,並且對於實時政務的評價,更要小心又小心,如果出現思想歪曲,那不僅不能夠取得功名,問罪的可能性也極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從宋朝開始流行的八股文,逐漸成為了讀書人考試的內容,題目全部出自於平時學習的四書五經,並且文字要模擬聖賢的口吻。八股文完全是一種應試的產物,哪怕是不停的學習,思想仍會被牢牢地束縛於《四書》《五經》之中,從而造成為官者的木了。所以這種文章肯定是比現在高考的作文難寫的。
最後老毒想說的是,多虧現在生活在這個開放的社會,我們的思想可以盡情發揮跳躍,不受到框架的限制。並且在考試過後我們也能不被評價議論所束縛,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進行學習工作。所以廣大的考生們,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
各位朋友們,你們認為是高考作文難寫,還是古代科舉文章難寫呢?
-
5 # 少兒英語學習興趣提升
古代的科舉,需要學習四書五經,寫八股文,並且和現在的高考相比沒有真題,模擬題。但是種類單一。現在的高考,科目多。滲透性強,各有長短。
-
6 # 夜小紫
科舉並不是歷朝歷代都一樣的,這個問題並不能呆看。
比方說唐代,最為看重的是“進士”科,考試難度極高,因為考察“詩賦”寫作,這個東西不是一般人能來的,需要生活閱歷和眼界,變相地向大族們傾斜了不少,而另一方面,錄取率也極低,每年錄取人數的中位數只有23人。
像是王維這種一舉成名考上狀元的,往來的都是皇親國戚,一生平順無比。
所以,難度上定然是高於現在的高考的。就算是到了宋以後,大規模放開了錄取人數規模,能考上的依舊是鳳毛麟角。
但高難度意味著高回報,《阿Q正傳》裡頭的白舉人,僅僅是個舉人,在地方上的威望就已經很高了,高中進士,和現如今高考考清華北大的性質不同,更代表著直接就獲得了入朝為官的資格。
現如今的高考,雖然還保留著選拔性的特徵,但是實際上比科舉降等了不少,也就是說它的含金量遠遠不如科舉。
就算你高考是“狀元”,在之後的人生路上,其收益遠不如古代的狀元,更不用說義務教育加上廣泛擴招,一般的大學生找個合適的工作都難,怎麼跟古時候的進士、舉人們相提並論呢。
所以,這個時代的高考已經是科舉衰落之後的形態了,雖然在選拔性上,高考弱於科舉;但在學科的完整性,教育的普及性上,功績大於科舉。
歷史終究是進步的。
-
7 # 煮酒君
明天就要高考了,高考,是如今無數的少年學子實現夢想的重要途徑。
在中國古代,高考就是科舉,這項從隋朝一直沿用到清朝,持續時間達到一千多年的考試製度,也給古代無數的少年學子提供了一條人生通達之路。
但這條路,並不好走。
如果你生活在隋朝、唐朝,你能透過最正規的途徑透過科舉考中進士,實在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因為這段時間科舉的錄取比率,比沒擴招前的高考還低得多。
但如果你運氣夠好,生活在宋朝,那你就有福氣了,因為宋朝擴大了科舉的錄取比率,一個人透過科舉走上仕途的機率大大提升了。
當然,雖然終宋朝一朝,除了在宋太祖時期之外,科舉的錄取比率普遍是比較高的,但是也不乏例外。比如說,中國歷史上層次最高,牛人最多,可能也是最難考的一次科舉考試,就發生在宋朝。
那是宋仁宗趙禎在位的時候,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舉。
在中國的文學界,有一個赫赫有名的文學家天團"唐宋八大家"。而在這一年的科舉裡,這八大家裡的五個人都參與了。更關鍵的是,唐宋八大家中,韓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宋朝一共只有六大家,有五個人都在這次科舉中露了臉。
其中一個是主考官,他就是有宋代第一文豪美譽的"古文運動"的發起者歐陽修。
歐陽修這一年51歲,他在北宋乃至中國文學歷史上的地位,已經基本形成。
在當時的宋朝,沒有人不認為他是文壇領袖,是全宋朝最會寫文章的人。但是,官場上的歐陽修和文學世界裡的歐陽修是兩個人,讓他做主考官,一下子就捅了馬蜂窩。
我們知道,歐陽修是"古文運動"的代表,他喜歡的是唐代韓愈、柳宗元那種言之有物,有一說一,不事浮華辭藻,不講假大空話的文風。
當時宋朝流行了許多年的文風,偏偏就是繡花枕頭式的,中看不中用的虛名文章。基本上所有的考生都是受這種教育出來的,寫不出歐陽修大人喜歡的文章。但歐陽修眼裡是容不得沙子的,於是,他拿著一隻大紅筆,看到不爽的文章,就直接兩個大叉號,直接拍死。
沒有人知道歐陽修拍死了多少人,多少文章,史書裡給出的明確資訊是,有不少人暗中買了黑道上的人,要背地裡陰了歐陽修。
換言之,他是引起公憤了。雖然大多數的文章歐陽修都看不上,但是總有幾個人是例外的。他最欣賞的文章,來自遙遠的四川眉山。來自宋朝乃至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蘇"父子。
不要覺得特別驚訝,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是同一年參加科舉的。
其原因主要與蘇洵的文風有關。
在《三字經》裡,蘇洵是一個年輕時不學無術,混到中年了才開始發奮學習,最後考上科舉的勵志青年。而歷史上真實的蘇洵,他之所以一直混不出來,不是因為他沒有才氣,而是因為他的文風不被主流認可。等到真正認可他,欣賞他的那個人做考官的時候,老蘇已經芳齡49了。
只比考官大人小兩歲。
而比蘇洵更才華橫溢,千古流芳的他的兩個寶貝兒子,在這次科舉裡,也考的不錯。
蘇軾、蘇轍都考中了二甲。
要知道,即使是在科舉錄取率普遍較高的宋朝,能考中二甲也是個很不錯的名次了。而這爺仨不但考中了科舉,還因為與主考官大人歐陽修惺惺相惜的緣故,都分配到了不錯的崗位。
比如,蘇軾、蘇轍就被開了後門,他們沒有和其他進士一樣,被下放到地方做官曆練,而是直接參加了禮部試。
在宋朝,科舉從來不是最難的考試,最難的考試是禮部試。這是全天下的天才、神童都夢寐以求能參加的考試,參加都如此難,考中更是難於上青天。考中以後,就可以進入翰林院,不需要從地方上做起被千人踩萬人踹,可以留在開封天子腳下,過舒服日子。
而蘇軾蘇轍兄弟倆,為了能在禮部試裡給考官留個好印象,考個好成績,倆人暗中作弊,或者中心照不宣。那次禮部試的題目是:探討宋仁宗一朝的施政得失。
於是,這哥倆就和商量好了一樣,一個唱紅臉,給宋仁宗唱讚歌,一個唱白臉,狂踩宋仁宗。
最後,哥倆都考中了。
而這一科裡,還有曾鞏,雖然他彷彿是唐宋八大家裡最不起眼的一個,但他是和歐陽修關係最近的,他是歐陽修的弟子。
於是,在這場科舉裡,就有了一個段子:
歐陽修看到了蘇軾的文章,覺得寫得太好了,但是他覺得這篇文章的文風,像是曾鞏寫的。他很想定這篇文章為狀元,但是想想自己已經因為刷文章搞的仇人都快上門殺他了,就少找點麻煩吧,結果就把蘇軾的文章搞成了二甲。
除了唐宋八大家裡的五個人之外,這一年的科舉的學子裡,還有宋朝的理學大家張載、程灝,以及未來宋朝政壇的風雲人物呂惠卿、章惇、曾布等等。
這一次科舉,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千餘年科舉史中,最牛的一次了。
-
8 # 青史回聲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古代歌曲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這個問題不用考慮,肯定是古代科舉難嘍。正好今天是2019年高考的第一天,據統計,今年的高考人數已過千萬,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古代科舉考試有這麼多人嗎?顯然沒有。
在如今這個時代,只要你是中國公民,高三畢業生,都能夠參加高考。在古代則不然,雖然說普通人也能去考科舉,但這個前提是一步步透過鄉試、會試和殿試,這三試通過了,你就是正兒八經的國家公務人員。有人就說了,這有啥難的這不是一般的難,在古代,可以說有90%的人都過不了會試,甚至還有些讀書人,連童生都考不上,更別說參加鄉試了。現在的高考叫什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要我說,這句話已經不適合了。可是在古代封建社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是實實在在的,普通人想要成為人上人,科舉是唯一的出路。
說完古代科舉考試的等級和高考的不同,再來說說科舉的試題。現在的高考科目是語數英加文綜或者理綜,科目看似挺多,但透過三年的學習,只要不是太笨的人,都會一點,換句話說,都能考上,有個前程,只不過考上的學校有區別。科舉科目不多,就考四書五經,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已明朝科舉為例。四書五經,很明顯的就是死記硬背,誰能夠倒背如流,加上掌握八股文的格式,那就離做官不遠了。但能做到的人有多少,鄉試、會試和殿試,每一場都刷吊掉無數人。再有一點,高考每年一次,而科舉不是,單鄉試就得三年一次,家裡貧困的,很難負擔得起。
說完這些,我感覺把科舉與高考相比較,有些不適合,我覺得應該是公務員考試,這才是現代的“科舉考試”。
-
9 # 十月稻田小稻哥兒
有人說,高考是一部史詩級災難鴻篇鉅製,全國千萬演員傾情演繹,國家教育部斥巨資打造,6月7日上午9點全國同步上映。
事實上,從古到今高考都一直備受國民關注。所以今天我們就穿越歷史,一起去看看古人的“高考”有多難。
高考門檻有多高
古時沒有如今的九年義務教育
女孩想參加科舉門兒都沒有
就算是男孩,想考科舉也不容易
如果爹媽正好是大老爺家的奴婢
或是幹著仵作、糧差及巡捕這樣的工作
那就屬於賤民階級,不管學習好不好
出身不好,就是沒有報考的權利
稻哥碎碎念
有錢不是萬能的,中國很多朝代都對商人有偏見,所以哪怕你是富可敵國的商人之子,也一樣沒有古代的高考資格。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書
解決了報考資格的問題
你現在可以開始讀書備考了
程曦在中國歷史佚聞一書中
統計了科舉時代的一些資料
作為一個合格的古代高考生
你不僅要朗讀並背誦
40多萬字的論語、孟子
書經、禮記、左傳等全文
也要對其400萬字的註釋倒背如流
還有其他非讀不可的正史、文學書籍
稻哥碎碎念
嘖嘖,這麼浩大的工程量,幾乎可以說是用生命在背書了,古代的孩子可真不容易~
怎樣獲得高考入場券
如果你活著熬過了拿命背書的環節
那接下來你的任務只有一個:考
古代最高階的考試是殿試
這場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
但是別高興的太早
要想獲得這一資格
你必須闖過6關
首先要考過童子試、府試和院試3關
正式成為國家登記在冊的好學生
獲得省教育廳授予的“秀才”稱號
期間還要透過省學政第4關的歲考
然後你才有資格參加第5關的鄉試
這場考試3年一次,在透過之後
你的職稱將升級為“舉人”
如果是全省第一,則稱“解元”
最後你要赴京參加第6關的會試
考中“貢士”,才算取得了高考入場券
稻哥碎碎念
以後再看武林外傳的時候,不要再和老白和大嘴一起嘲笑呂秀才屢考不中了,畢竟能考到秀才這個身份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趕考一樣很“燒錢”
上面我們說到中了舉人之後
你還要赴京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會試
鄉試8月結束,會試下一年2月開始
也就是說你最多有150天的時間
回鄉祭祖,與族人共享中舉大喜
同時籌措好路費,正式進京趕考
但古代不比現在
飛機火車高鐵一律沒有
有錢的人家可以僱車騎馬或坐船代步
沒錢的人只能背上厚重書箱自己步行
以中國的幅員之遼闊
快則走上幾月,慢則半年
這一路風塵僕僕,不僅需要大量的金錢
而且這種跋山涉水的拼命式趕路
對考生身體素質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稻哥碎碎念
古代趕路有多難?這裡以清朝為例:一個四川書生農曆12月22日出發坐船到重慶,23日轉船前往上海,直到2月7日到達北京,前後可能要耗費47天的時間!在這途中一旦染病,輕則耽誤考期,重則客死異鄉。
錄取率有多低
古代高考
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而是過鋼絲繩
根據中國教育史研究人員統計
晚清時全國參加鄉試的考生約為16-18萬
從中選拔5000-6000人成為舉人
錄取率大約在3%左右
而目前中國高考錄取率約為75%
幾乎是古代的25倍
更可怕的是
哪怕你僥倖成為這3%的幸運兒
後面還有更嚴格的會試和殿試等著你
看來古人想要金榜題名
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稻哥碎碎念
作為一個吃貨,稻哥實在忍不住再吐槽幾句:古代高考都這麼難了,就不能讓考生們吃點好的嗎?比如說這鄉試,要考9天7夜,每人一個小格子間就算了,因為怕天氣悶熱食物變質,考生居然只能自帶乾糧充飢?一想到考生們手裡捧著窩窩頭,菜裡沒有一滴油,就讓人想哭……
從古到今,考場都是一個人生轉折的縮影,考的不僅是知識,也考驗一個人對待挑戰的態度。
古代高考難,現代高考也不輕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願每一位考生,都能金榜題名,願每一個努力的人,都有勇氣和幸運加持。
-
10 # 影像視覺風尚
當然是現在的高考了呀!古代的八股取士,主要考的是四書五經了。而現在的高考不光要考國學還有現現代學科等,可想而知現在的高考是全面的,相對而言古代的科舉是比較簡單的。
回覆列表
幼兒三年,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個學生從上學到高考的那一刻,保底要經歷15個春秋。因此,高考和科舉相比,哪個更難考?當然是科舉更難考!
①在天時上,二者沒有可比性:高考一年一度,科舉三年一次。②在覆蓋範圍上,高考狀元是省級狀元,而科舉狀元卻是國家級狀元,二者不可同日而語。③在參加考試的門檻上,二者更是有著天壤之別。參加高考的,可以是高中應屆畢業生,或者和高中同等學歷(技校、職高)的畢業生,都可參加一年一度的高考;而科舉考試的物件必須是層層掐尖選拔上去的。學問達到“童生”的級別,才有機會晉級為“秀才”。“童生”是如何考上的?普通學子必須經過縣試、府試、院試這三關,才有機會成為 “童生”。當然,“童生”只是成為萬千莘莘學子的第一關,很多人七老八十了還是個勞什子的“童生”,不可謂不悲催。
而你只有成為秀才,才能像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那樣參加鄉試。如果你祖墳冒青煙鄉試僥倖通過了,那麼恭喜你,你可以成為眾多秀才所羨慕的“舉人”。成為“舉人”,你不過是邁出了人生的第三步,好戲還在後頭。
你擁有了舉人的資格之後,而後你的祖墳冒起熊熊烈焰,那麼你參加了會試和殿試這最後兩級的考試之後,才有機會成為進士。
④在難易程度和錄取率的對比上,科舉考試更是甩高考幾百條街。八年來,透過高考考入大學的考生高達七成;而科舉考試的鄉試這一環節,錄取率僅有可憐的百分之三的人成為“舉人”,而舉人參加會試與殿試成為進士,錄取率從來都沒有超過三成!可以說,科舉考試=高考+“公務員考試plus”(加強版的公務員考試)。
⑤在含金量的比較上,科舉考試和高考更是有著雲泥之別。高考年年有,科舉三年一個輪迴。科舉考試全國上下只有一個實打實的狀元,而高考狀元堪稱爛大街:“文科狀元”、“理科狀元”、“學校狀元”、“鄉鎮狀元”、“市級狀元”……充其量逼格最高的也就是省級狀元。相比之下,哪個更難考,答案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