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下班3分鐘歷史

    說個鬼故事,北宋滅亡前71年時間內,沒有一個武將擔任過樞密使(宋朝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樞密院正長官)!

    是的,你沒看錯,一個都沒有!

    這就是宋朝崇文抑武、以文馭武的一個表現。

    至於,宋朝崇文抑武政策造成了什麼惡果;

    被金華人任意玩弄的宋宮后妃;

    在五國城旅遊的宋徽宗、宋欽宗父子;

    在杭州高喊“臣構言”的宋高宗;以及崖山跳海游泳的宋末帝最有發言權。

    01、重武輕文

    建隆元年(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再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篡周建宋,正式結束五代(梁唐晉漢周)。

    從五代到宋朝,武將的社會地位可謂是冰火九重天,直轉急下。

    在五代,武將才是天下的主角。

    後漢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史弘肇曾說:

    “安定國家,在長槍大劍,安用毛錐?”

    言外之意,天下大事都是武將說了算,文臣別瞎摻和。

    而後晉軍閥安重榮更是直言不諱道:

    “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這話更牛,在武將面前,皇帝也不算啥。

    受此影響,當時人基本以從軍為榮,就連不少文人也都棄文從武,棄筆從戎。

    比如趙匡胤的兒女親家,名將焦繼勳(他的女兒嫁給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為妃)。

    他本是一個讀書人,他就曾大喊道:

    “大丈夫當立功異域,取萬戶侯。豈能孜孜事筆硯哉?”。

    而後,焦繼勳棄文從武,成為一代名將。

    這就是當時一個時代縮影。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02、趙匡胤的手段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汲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武將跋扈的經驗教訓,一方面提高武將物質上的待遇(宋朝武將的物質待遇很不錯),另一方面開始剝奪武將兵權。

    趙匡胤按照心腹謀臣趙普制定的“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二十字方針,開始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首先,剝奪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新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侍衛都虞候張令鐸等人的兵權。

    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故事。

    杯酒釋兵權劇照

    接著趙匡胤提拔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擔任中層將領,從而加強自己對中央禁軍的控制。

    而後,趙匡胤開始改革軍制。

    後周中央禁軍制度是殿前司、侍衛司兩個部門互相牽制;

    趙匡胤加把勁,讓兩司變三司——殿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步軍司)。

    三者總稱三衙,各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和都虞候,共計九員;

    三衙的長官分別是殿帥殿前都指揮使、馬帥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和步帥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三者合稱三帥。

    三帥地位完全平等,沒有誰高誰低,大家平起平坐,相互制衡。

    好嘛,兩朝並立一下變成了三國鼎立,看你們還怎麼聯合起來作怪。

    但趙匡胤還覺得不夠,他又在三帥之下又設制了“四衛”,即屬殿前司的鐵騎軍(後改日騎,再改捧日)、控鶴軍(後改天武),屬侍衛馬軍司的龍捷軍(後改龍衛)和屬侍衛步軍司的虎捷軍(後改神衛),剝奪三帥兵權。

    然後又在四衛下面再各設四廂都指揮使,再一層的剝離四衛的兵權。

    宋朝中央軍制

    總之,趙匡胤將“兵權宜分不宜專”、“兵權專則事必變”的方針貫徹到底。

    於是,三帥看似是禁軍三個大佬,實際上兵權從制度上被一分再分,實際能掌握的權力非常小。

    但這還是不夠,趙匡胤認為,兵權如此細分,還是有危險,還得弄個部門制衡他們。

    這就是樞密院,宋朝樞密院與中書門下並稱二府(中書門下為政府,又稱東府;樞密院為樞府,又稱西府),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

    樞密院是宋朝皇帝調動、控制軍隊的核心機構和最高指揮機構,向皇帝全面負責軍隊的調防、戰爭的動員、戰爭的指揮等職責。

    樞密院的出現,使得以三帥為首的將領,僅擁有了“握兵”之權,即僅負責平時訓練、職守、遷補賞罰而已。

    真正調兵之權他們一點都沒有,要調兵,只能去找樞密院。

    一旦戰事發生,領兵出戰的不是三帥,而是皇帝任命的率臣。

    而樞密院看似是全國最高的軍事統治機構,但它也僅僅不過是皇帝的一個喉舌而已,它只能接受皇帝的命令,然後由它釋出由哪位將軍具體統兵。

    這樣一來,樞密院與三衙統領各有所司,三衙雖然掌握禁軍,但卻無調兵和發兵的權力;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

    從而將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制約,達到“兵符出於樞密,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的目的。

    因此後來北宋史學家範祖禹總結道:

    “祖宗制兵之法,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年無兵變也。”

    但趙匡胤還是不放心,他認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這些將領整天和底下士兵呆在一起,誰知道他們在幹什麼,遲早要出事。

    於是在趙普的建議下,趙匡胤來了個狠招,實行更戍法,讓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定期回駐京師。

    這樣一來,就達到了“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知將,將不識兵”的目的。

    按理說,這都快要做到極致了,趙匡胤該放心了吧?不,他還不放心!

    趙匡胤從軍多年,對軍隊裡的事非常清楚,很快他又找到了新的隱患。

    這個隱患就是將軍們身邊的親兵!

    這些親兵和將軍同生共死,禍難與共,向來只知將軍榮辱,不知朝廷大義。

    比如他自己麾下的張瓊、楚昭輔、苗訓等人,為了他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趙匡胤下令,無論是什麼級別,什麼程度的將帥,都絕對不允許擁有一定數量的心腹親兵,大宋軍隊,嚴禁將領培養自己的私人力量,違令者斬!

    就這還沒完,趙匡胤針對完高階將領,還要針對底層將校和普通士兵。

    趙匡胤鑑於五代十國時期兵驕則逐帥,將強則叛上的現象層出不窮。

    趙匡胤三令五申,大宋全軍上下,嚴格遵守“階級之法”,一級比一級大,下級必須聽上級的,最終使得全軍“士卒知將校、將校知統帥、統帥知朝廷”,從根子上斷絕犯上作亂驕橫不法之心。

    為了貫徹這條規定,趙匡胤不惜大開殺戒,僅見於史書記載的,趙匡胤就曾一次性殺二十九人,四十人,一百二十人。

    這樣一來,大宋全體將士,都知道在宋朝,皇帝永遠最大,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要聽皇帝的。

    趙匡胤用這樣的手段,牢牢的將軍權握在了手中。

    就這樣還不夠,趙匡胤開始大力提高文臣的地位,改變五代重武輕文的風氣。

    乾德三年(965年),趙匡胤發出最高指令——

    “宰相須用讀書人。”

    由此掀起一場讀書運動,宋朝讀書蔚然成風,就連大字不識一個的禁軍大將党進也開始掉起了書袋。

    宋朝武將地位急劇下降,文人地位開始節節攀登。

    03、趙光義的手段

    趙匡胤在位期間,由於宋朝還沒有統一中原,因此武將還有發揮的空間。

    等到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趙光義馬上“方欲興文教,抑武事”。

    尤其是自從趙光義收復幽雲十六州失敗後,開始執行守內虛外政策,武將失去用武之地。

    於是,趙光義開始了徹底的崇文抑武政策。

    文臣社會地位繼續提高,武將權力繼續剝奪。

    由於,趙光義軍事水平拙劣,在軍中嚴重缺乏威望。

    因此,他對武將猜忌之心非常重。

    宋太宗趙光義畫像

    趙光義曾公開宣稱:

    “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

    他開始想方設法地限制在前線帶兵打仗的武將權力,讓武將變得聽話。

    趙光義曾說:“朕選擢將校,先取其循謹而能御下者,勇武次之”。

    趙光義,坦言,自己選用武將的要求首先是要聽話,其次才是會打仗。

    怎麼才能讓前線武將在作戰中老實聽話?

    趙光義覺得,趙匡胤的方法很好,要貫徹執行;但還不夠好,還要繼續強化。

    趙光義又想了很多辦法,其中一個絕佳的辦法就是陣圖。

    每次打仗,皇帝令人制造一幅陣圖,武將該怎麼指揮,全按陣圖來。

    一旦違背陣圖,打贏了還好說,打輸了就是重罪。

    趙光義透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剝奪、削弱武將軍事指揮權,使得武將成為陣圖奴隸。

    雍熙四年(987年)五月,趙光義製作了一幅《平戎萬全陣圖》。

    在趙光義大力倡導下,宋朝正式確定了“圖陣形,規廟勝,盡授紀律,遙制便宜,主帥遵行”的祖宗家法。

    問題在於,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再好的陣圖都無法準確應對戰場形勢。

    “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飛語)。

    這些陣圖成為宋朝武將的枷鎖鐐銬,極大地束縛了宋朝武將發揮空間,削弱了宋朝軍隊的戰鬥力。

    因此,當時就有人勸阻趙光義。

    端拱二年(989年),知制誥田錫就勸趙光義說:

    “既得將帥,請委任責成,不必降以陣圖,不需授之方略,自然因機設變,觀釁制宜,無不功成,無不破敵矣!”

    但趙光義不聽,依然堅持己見,並形成制度。

    從此,崇文抑武已經成為宋朝皇帝奉為圭臬的國策。

    到了宋仁宗時期,武將的指揮權進一步被剝奪,軍中真正掌握兵權的是文官,外戚、太監,武將大多都只是副手。

    04、樞密院正副長官

    北宋崇文抑武有多嚴重,從樞密院正副長官的分佈,就能管中窺豹。

    樞密院正長官是樞密使(或稱知樞密院事、籤樞密院事等),副長官是樞密副使(或稱同知樞密院事、籤書樞密院事等)。

    按理來說,如此重要、且專業性極強的軍事機構應該由武臣來擔任。

    然而,在宋朝以文馭武政策下,反倒是文臣數量佔壓倒性優勢。

    北宋總共有9位皇帝,其任內樞密院正副長官文武分佈如下圖:

    北宋樞密院正副長官列表

    宋朝樞密院正長官總計有73人,其中文臣出身的有54人,武臣出身的有18人,太監出身的有1人(童貫),文臣佔比73.9%,武臣佔比24.6%;

    宋朝樞密副長官總計有129人,其中文臣出身的有108人,武臣出身的有21人,文臣佔比83.7%,武臣佔比16.2%。

    從時間上看,更誇張。

    文臣出身的樞密院正長官獨自任職時間為91年,武臣僅為59年,文臣與武臣共同擔任樞密院正長官時間為16年;

    換言之,文臣任職樞密院正長官時間長達107年(北宋享國167年,佔比64%);

    其中從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到北宋滅亡的靖康二年(1127年)的71年間,武臣從未出任樞密院正長官。

    武臣樞密使是一個大寫的0!

    文臣出身的樞密院副長官獨自任職時間為121年,武臣為18年;

    文臣與武臣共同擔任樞密院副長官時間為27年。

    換言之,文臣任職樞密院副長官時間長達148年。

    其中從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到北宋滅亡的靖康二年(1127年)的60年間,樞密院副長官基本被文臣壟斷。

    期間只有英宗朝和神宗的郭逵、以及欽宗朝的种師道擔任過樞密院副職。

    然而,郭逵任職期間,長期鎮守地方,實際在樞密院任職時間非常短。

    而且他擔任副職時,樞密使是文彥博,樞密副使是陳旭、呂公弼,每一個人都比他強勢。

    种師道擔任樞密院副職時,北宋即將滅亡,他在樞密院的作用可想而知。

    整體來說,宋朝樞密院,武臣出任正副長官不僅人數逐年暴跌,而且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小,武臣基本淪為擺設。

    更可怕的是,在擔任過樞密院正副長官的武臣中,大多都是雖有軍職身份卻無武將之實的潛邸心腹。

    比如王顯、柴禹錫、趙鎔、張遜等人,大多都是謹小慎微的無能之輩,幾乎沒有戰場經歷,沒有獨當一面,指揮作戰,軍事水平十分拙劣,只會向皇帝告密、只會貪財好色。

    因為他們只是宋朝皇帝的侍衛、家奴、看門狗,而不是合格的將軍。

    而像曹彬、狄青、王德用這種軍中悍將任職樞密院,堪稱是鳳毛麟角。

    就算有,他們也飽受皇帝猜忌、飽遭文臣排擠,最終鬱郁不得志。

    作為主管軍事的樞密院,宋朝竟然基本都是由不懂打仗、軍事水平拙劣的文臣掌控,武將完全就是文臣的陪襯!

    這個奇怪的現象,完全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及每位宋朝皇帝推行崇文抑武、以文馭武的惡果。

    05、重文輕武

    在宋朝幾位皇帝堅決貫徹崇文抑武政策後,民間尚武精神被徹底剝奪,武將開始受到全社會的鄙視。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宋朝士兵成為了百姓口中的“賊配軍”。

    社會精英人士紛紛以從軍為恥,這個現象從趙匡胤時期就已經有苗頭了。

    開寶五年(972年),趙匡胤在趙普的推薦下任命文武雙全的辛仲甫為益州兵馬都監。

    可辛仲甫竟然拒絕上任。

    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個文官,不該去當武將,當武將非常丟人。

    最後還是趙匡胤好說歹說,才說服他上任,任期一結束,辛仲甫馬上就轉為了文官。

    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的狀元陳堯諮,文武雙全,箭術超群,當世無雙,人稱小由基。

    他經常在家練習射箭,結果他母親罵道:

    “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志邪?”

    (陳堯諮出身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他大哥陳堯叟也是狀元,二哥陳堯佐是進士)

    然後,他母親痛打陳堯諮一頓,並毀了他的金魚箭袋。

    後來宋真宗有意讓陳堯諮轉為武職,並承諾會讓他擔任節度使(這是宋朝武將的巔峰官職)。

    陳堯諮斷然拒絕,堅決不從命。

    宋仁宗趙禎畫像

    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陳堯諮因為被政敵攻擊,改為宿州觀察使。

    他母親又大罵道:

    “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為名臣,汝欲叨竊厚祿,貽羞於閥閱,忍乎?”

    在他母親看來,陳堯諮去當武臣簡直就是有辱門庭,無顏面見祖宗。

    范仲淹劇照

    慶曆元年(1041年),宋朝在好水川大敗,宋仁宗為了激勵士氣,突然下令將范仲淹、韓琦、龐籍、王沿四路主帥暫時由文官轉為武官,擔任觀察使。

    范仲淹馬上反對道:

    “觀察使班待制下,臣守邊數年,羌人頗親愛臣,呼臣為龍圖老子,今退而與王興為伍,第恐為賊所輕”。

    范仲淹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他卻不能接受自己成為一個武官。

    06、文官排擠

    在宋朝,有一句名言,

    “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敵於窮漠,凱哥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

    意思是,武將再厲害,哪怕你收復了幽雲十六州,也沒有文人中個狀元來得風光。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影響下,宋朝文官對武將的蔑視、排擠司空見慣。

    宋真宗時期,寇準曾和曹利用一同擔任樞密使,寇準經常指著曹利用的鼻子罵道:

    “君武夫耳,豈解此國家大事?”

    你就是一介武夫,懂什麼國家大事?

    宋朝名將狄青擔任樞密副使後,宰相龐籍就輕蔑地稱他為“赤樞”。

    宰相看不起狄青就算了,就連微末小官也看不起狄青。

    狄青第一次去樞密院上班時,迎接他的一個小官,當面不耐煩地罵道:

    “迎一赤老,累日不來!”

    與狄青共同擔任樞密使的王德用也不例外。

    宰相文彥博和富弼等人完全視他這個樞密使如無物,就連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也不跟他商量。

    當時,王德用發了句牢騷:

    “置此一尊菩薩何地?”

    歐陽修畫像

    結果歐陽修聽說王德用發牢騷後,公開對人:

    “老衙官何所知?”

    在宋朝,哪怕是岳飛這樣的千古名將,一代戰神,也不過是文臣口中的“區區一岳飛”!

    輕蔑之後,接踵而至的是排擠,宋朝文官對武將排擠可謂是喪心病狂。

    歐陽修公開宣稱:

    “大凡武臣嘗疑朝廷偏厚文臣,假有二人相爭,實是武臣理曲。”

    在歐陽修看來,宋朝武將和文官不起爭執還好,一起爭執,錯的肯定是武將。

    以北宋最知名、最能打的名將狄青為例。

    慶曆四年(1044年),宋仁宗想提拔狄青為渭州知州。

    言官餘靖三次上書反對,反覆強調的都是一個道理:

    “青,武人粗暴,不可兼知渭州。”

    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平叛有功,宋仁宗想晉升狄青為樞密副使。

    文官們又列出五條反對理由:

    第一,狄青出身行伍,不能當樞密使;

    第二,文官恥於狄青同殿為臣;

    第三,狄青擔任樞密使會讓敵人看不起;

    第四,這會動搖人心;

    第五,違背祖宗家法。

    而在狄青擔任樞密使四年期間,文官對他的排擠、猜疑,無孔不入,彈劾狄青的奏章數不勝數。

    光歐陽修一人就連上三道奏摺。

    由此導致一代名將狄青在樞密使任上碌碌無為,最終被彈劾罷相,鬱鬱而終。

    另外一個樞密使王德用也不好受。

    王德用臉色比較黑,人稱“黑王相公”,正好趙匡胤也是個大黑胖子,宋朝文官就以此為由,不斷地彈劾他心懷異志,有意謀反。

    王德用又驚又懼、又氣又恨,辯白道:

    “貌類藝祖(指趙匡胤),蓋父母所生。”

    這樣的辯白,在文官們的抨擊下,是蒼白無力的。

    最終,王德用也和狄青一樣,被迫退休,抑鬱而亡。

    最後,分享一段有意思的對話。

    元世祖忽必烈滅亡宋朝後,問宋朝降將:

    “爾等何降之易耶?”

    你們投降為什麼這麼容易、這麼爽快,有如過江之鯽?

    宋朝降將們淡然回答道:

    “每優禮文士,獨抑武官,臣等久積不平,心離體解,所以望風而送款也。”

    歷史何其無情,歷史何其諷刺!

  • 2 # 讀史明智的小電工

    有時候不得已而為之,你得結合當時的大背景來看。宋初如果不杯酒釋兵權,那麼很有可能繼續五代十國的輪迴,有樣學樣繼續黃袍加身的故事,所以有利也有弊。當然後期趙匡胤也沒想到反噬那麼大,但是堅持了近三百年的王朝,其制度還是有可取之處。

  • 3 # 方生方峰曉

    要說宋朝的重文輕武,那就要從宋朝初的疑案“斧光燭影”開始說起,起初宋太祖為了將權力集中起來完成國家的統一,先是“杯酒釋兵權”,然後又大量將全國的優秀軍隊統一到手裡,到太祖末期,已基本將南方統一。北方除了“幽雲十六州“外和北漢小朝廷外,已基本統一。

    到後來,趙光義篡位,消滅了北漢後,對遼國發起兩場戰爭,一次為高粱河之戰,一次為雍熙北伐,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同時發現在高粱河之戰中,由於趙光義受傷,有人慾立趙德昭為帝,從此開始了真正的一百年重文輕武。到宋仁宗時代,文官所佔的比重和開支已經到達一個財稅的高峰,基本國家要用去開支70%。同時為了遼國和西夏的軍事騷擾,僅僅東京禁衛軍就要達到80萬人之多,由於沒有武將的訓練,基本軍隊處於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地步。後來雖然經過宋神宗的改革,但頑疾依然沒有改變。

    後來,到宋徽宗時代,軍備廢弛,以致使金軍2萬人馬,就敢攻破東京,最終造成靖康之恥。而這其中軍隊的指揮人員全部是沒有經過訓練的文官來操持,更重要的是武將在前方打仗,每次必須通過後方的文官或皇帝來指揮兵將,更缺乏戰爭的靈活性。還有出現文官陷害武將的事件,如王跣陷害楊業,仁宗眾臣陷害狄青,到秦檜陷害岳飛的事件,無不說明重文輕武的惡果。到最後靖康之難,還有崖山海戰都是這樣的惡果造成的。

  • 4 # ruia晚

    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專權奪權的情況,穩定了社會與政權。

    造就了宋朝濃郁的讀書氛圍,讓宋朝人才輩出,科技發達,文化昌盛的文治局面的出現。

    軍隊戰鬥力減弱,形成龐大的官僚集團,行政效率低下,財政支出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算是I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