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掌門

    其實,中國茶已經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這幾年中國茶文化已呈快速復興之勢。從大的方面來講,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茶敘已經成了固定專案,各個國家的領導人對中國茶和茶文化讚不絕口;從小的方面來講,老百姓喝茶也越來越講究,茶道茶藝已深入到大家的茶生活之中。我們中國茶產區眾多、茶企眾多、茶葉品牌眾多,百花齊放,這也正式我們茶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國茶葉出口量巨大,也是茶葉消費大國。

    而立頓是年輕人喜歡的茶葉品牌,作為快消品,其攜帶方便、沖泡方便,曾經深受年輕、快節奏的茶愛好者喜歡,但相對中國傳統沖泡相比口感差距還相當大。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這些消費群體也逐步向傳統的方式轉變。

    因此,中國茶和中國茶文化必將快速深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去,相信不久的將來,立頓等快消品品牌也必將離我們越來越遠,中國茶文化全民復興指日可待!

  • 2 # 畫小茶

    1890年湯瑪士.立頓創辦立頓這個品牌,以“一杯從茶園到茶壺的茶”為口感,藉助當時紅茶風靡盛行一時的熱潮,快速在美國站立腳跟,並得到迅速的發展。到了1992年這個品牌來到了我們有著悠久品茶歷史的中國,僅用五年的時間就成為百貨大樓快消品的翹楚,我覺得有一下幾個原因。

    (1)隨著改革開放,華人民的思想不斷解放,對於國外思想理念以生活方式不排斥,反而嚮往。擁有外貨在某些人的觀念裡反而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這就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境。

    《2》中國茶文化的精髓跟意義就在於,他在泡茶時的那一複雜繁瑣的階段,讓你專注於泡茶的過程,領悟茶道的內涵。當時國家資源緊缺,我們沒有那個閒情逸致來完成這個儀式,這個快速沖泡的茶包,更能解決當時方便快捷的生活節奏。

    (3)當時中國還沒有這樣一個企業能與之抗衡,因為對於中國來講,茶渣最低端的消費品。不可否認立頓茶包的質量不錯

    (4)在中國站穩腳跟之後,不斷的創新,加大投資宣傳力度,可以加檸檬,牛奶等,更適合年輕人的口味。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茶文化的瞭解,應該很多人還是更注重茶葉沖泡的過程,以及這個階段的享受。

  • 3 # 波記茶客

    一,不忽悠!

    二,就只是單純的茶,沒有附加神秘莫測神功蓋世的故事和功效!

    三,標準化製茶,標準化定價,標準化銷售!

  • 4 # 秋歌988之女

    我來插一小嘴 首先說說種茶 中國南方的環境 和氣侯 和斯里蘭卡相比 並沒有優勢 二是 中國茶完全處於地方割據狀態 都是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各自為戰 三是中國茶種分的多 主要是六種 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普茸 這六種茶每一種又細分出品種和品牌 所以 總體顯得雜亂無章 就算是我這個喝了四十多年茶 還研究陸羽茶經的人都被搞的雲裡霧裡 暈頭轉向 我自己還是炒茶愛好者 在中國幾個產茶區都炒過紅茶 一句話 中國茶一盤散沙 再看立頓的優勢 單一專一 標準化生產 綠茶認證 還有它的創意 在旅途中喝到家的休閒 本來喝茶是家庭的休閒的 立頓把它搬遷到了旅途中 多少喝茶的人都是因工在路上 其實 在路上己經成了一種常態 一種模式 英華人喝茶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對茶的認知已經不比華人差 結論 立頓成功絕非誤打誤撞 而是水到渠成 瓜熟蒂落 華人應該接受立頓 的成功 但我還是那句話 這是在路上 不是賽馬的終點 中國茶能從遙遠的古代一路走來 也必將在未來再創輝煌 中國茶的底蘊本來就孕含著輝煌的未來 請相信!

  • 5 # 餘一鬥

    根據資料統計,中國茶企數量達到7萬家,但是排名前100位的茶企的銷售額只佔到茶葉總銷售額的5%。換句話說,中國的茶葉銷售仍然處於分散的小規模經營方式。

    而立頓作為國際知名品牌,它的生產模式是完全現代化的,立體式的。所以從規模上來講,經常會有一句調侃的話,就說中國7萬家茶企比不上一個立頓。

    第一,中國茶葉生產加工絕大多數仍然處於家庭作坊小加工廠模式。中國是茶葉的第一生產大國,但是真正由茶葉品種多,但總體的規模小,而且資源分散大廠加工製作的茶葉並不是特別多,更多的茶葉都是茶農自己生產,或者是交由村組裡的小規模加工廠來製作。這種家庭做坊式的生產模式,制約了整個茶行業的發展。

    第二,中國茶企的思路必須要轉變。 目前中國茶葉生產加工,主要還是按照工藝和區域來進行劃分,同樣是綠茶,分為黃山毛峰,西湖龍井,碧螺春等等大大小小几十上百個品種。同樣是紅茶,有祁門紅茶,正山小種,金駿眉,雲南紅茶等。但這種生產模式很難形成一個龐大的綜合體,資源比較分散。這種發展思路要進行轉變,要整合資源,才能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

    第三,中國茶葉生產加工模式的現代化程序要加快。目前中國的茶葉生產加工仍然處於相對傳統的模式,在茶葉製作標準化問題,茶葉的衛生清潔化問題,茶葉原材料農殘問題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而目前很多茶葉種植仍然是固守著比較落後的生產方式,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要求。這是當前急需要進行改變的觀點和思路。否則根本沒辦法與國際的茶葉進行競爭。

    以上就是我個人認為,中國茶葉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是整體的質量並不高的重要原因。中國茶企並沒有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沒有哪一家能夠站出來成為茶企的民族之魂,民族之豐碑。

  • 6 # 哼詞成曲的小哼

    袋泡茶太掉身價,一想到袋泡茶就想到廉價茶。茶料等級低,口感差。我們平時喝的茶比立頓高數檔。我認為中國喜歡喝立頓的人少之又少

  • 7 # 老茶油

    對於這個提問我並不這樣認為,以中國所有茶企的營業額,對一個百年跨國茶企公司的營業額。單純數字對比意義不大。立頓在中國茶市的銷售額是多少?立頓的產品是以英國及歐洲為主要銷售地區。英國及歐洲喝茶以英式奶茶為主。就是紅茶東加奶,加糖調製而成。為了方便,快捷,衛生飲上奶茶。通常是用紅茶包泡出紅茶湯,調製奶茶。而要短時間內泡出紅茶湯,而又要保證有茶味,湯色正紅。立頓很早發明了茶包,也就是用棉紙,包著紅碎茶。而達到目的。茶包內的碎紅茶也叫ctc紅茶(ctc紅茶工藝您可自行百度)。當年立頓研發了紅茶獨立泡包。由於歐洲不產茶葉,當時印度是英國殖民地,也是種茶大國,所以立頓就把主要生產基地設在印度一直到現在,為了提高產能,降低成本,立頓在印度製茶管理也投入相當大的研發。發明ctc紅茶早期的半機械加工,轉為自運化加工,現在基本上都是使用包括釆茶在內的全自動化加工工藝。用印度,斯里蘭卡(原屬印度,二戰後獨立)。的生產工藝推廣到立頓全球產茶基地。也就是立頓讓斯里蘭卡的錫蘭紅茶印度的阿薩姆紅茶,大吉嶺紅茶在中國有了知名度。但是以上三個紅茶都是出現在奶茶等茶飲中的。幾乎不會單獨飲用。而立頓在中國茶市上主打也是紅茶包。為迎合華人傳統口味也做了本土化,加上綠茶,花茶,普洱茶,等品種,還是主打茶包。而且在中國也有茶料生產基地。立頓就是以快銷茶產品為主,做到全球最大的茶企。當然有著太多的成功經驗及因素。但是,中國有著千多年的茶文化沉澱,中國廣大地區都產茶,都以各自的傳統工藝,方式製茶,也有著自己的消費群體,能留傳到今日的中國茶種類達十多個。都有廣泛的受眾。總結下來,中國茶喝的是茶自身特有的味,無論以何種方法泡茶,結果還是追求的是茶本來特性。與英式奶茶飲用有著根本上的區別。中國茶也不可能以立頓的方式做茶。如果都標準化做茶,那就不是中國茶的特色。立頓茶不是不好喝,是喝習慣中國茶的人未必能接受,外囯人也不一定喜歡中國茶的喝法。其實也是很簡單的事,就是中西文化不同,習慣不同,但也一樣可以在市場上並存。最經典的就是港式茶餐廳,中西飲食文化溶合,各取其需。

  • 8 # 施州茶磚家

    茶葉被稱為東方神奇的樹葉,不是任何一個企業,一個品牌所能獨攬的,產地不同,品種不同,加工工藝不同,無法以唯一的一個標準來衡定這個行業。

  • 9 # 軒源農場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如有不全或者得罪之處,大家見諒!

    第一:中國茶企各自為政,導致無法做大;每個企業或許都想成為巨頭,但是每個企業都有著十分明顯的侷限性;無法合縱連橫一起做大做強。導致大家不是在創新,卻是一直在模仿,每個企業都沒有絕對實力!

    第二:中國茶企或者茶人的文藝範;在中國無論茶農茶企還是喜茶人,都呈現出天生的優越感,喝茶(喝貴茶)是身份的體現,是成功人士的特權;導致一味追求貴的就是好的,(實際上很多人只是人云亦云),價格虛高和程式繁瑣導致年輕人望而卻步,失去第二梯隊喝茶人跟進和培養!

    第三:茶葉標準不統一;茶的產地多,各個地方總想凸顯自己的特殊性,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導致大多數人對茶的認知很是迷茫;一個獎項、一個專家或者說名人說好,這個就是好,普通百姓無法理智區分。茶變成奢侈品的代名詞,大眾接受度不高,所以很難做大!

    第四:惡性競爭,導致企業難以做大;當一款茶“火”了,滿市場都開始惡意模仿,包含不光彩手段,所有精力都放在做假了,哪裡還有精力去做大做強呢?個體戶思想嚴重!

    第五:茶葉品質和價格導致無法做大;茶葉始終是商品;產品就得有合理的價值,有合理的標準,有穩定的品質;如果永遠歸類在農產品,標準不同很難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這樣的“商品”如何能做大做強?

    第六:整體營銷團隊問題,導致無法做大做強;只要是商品就一定有健全的營銷團隊,茶品牌在國內才多久呢?很多營銷人員都是半路出家,加上受制於企業主的條條框框,經理人根本無法有效地、系統地進行針對性的營銷,導致茶企無法做到絕對的大和強。

    第七:茶企扛把子的眼光問題;有企業主可能會說我為某個品類花費巨資打廣告,找代言人,開專賣店,我只能說這只是賺快錢的人玩的營銷,不是百年企業要做的事情,更加不是行業巨頭一定乾的事情!

    認知有限,有些問題不好深入評論。一個快消品牌要做到巨頭一定會是:市場佔有+合理價格+大眾接受+方便適口!有一種品牌叫奢侈品那是講求絕對利潤;有一種強大叫無處不在,那叫薄利多銷。茗韻添香以一個營銷人員的思維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不足之處望見諒!

  • 10 # 會飛de龍蝦

    市場定位不同。立頓主要定位是商務用茶,大多出現在招待,商旅,辦公室等,是快速消費品。而我們大多國民的認知是這種一次性沖泡帶的茶葉都是最差的茶葉做垃圾貨,所以也沒有企業願意去做這種茶。而立頓在茶品質量和口感還有品牌優勢上做的都非常好,這就導致了在快消茶品上立頓一家獨大。相反,中國茶品種類繁多,口感及品飲方式又各有不同,全國各地都有著喝不同種類茶品的習慣和方式。所以國內各地的茶企不可能做到各類茶品面面俱到。其實現在在每一類茶品裡都有著各自的領頭企業和品牌,也佔據著各自茶葉種類裡極高的銷量,北方喝茉莉花茶的有幾個不知道張一元,吳裕泰,猴王的。喝普洱茶的又有誰沒喝過大益,下關的,喝滇紅繞的開鳳牌嘛?喝正山小種的難道會不知道正山堂?海堤,白溪沙,三鶴也都是各類茶品領悟數一數二的。所以您的問題本身就是偷換概念,別有目的。你要說立頓銷量最高,我還說銷量最高的是康師傅冰紅茶呢,不服比比啊!零頭都能甩你立頓兩條街。

  • 11 # 戀山堂掌櫃

    在中國,立頓是立頓 茶是茶

    這不是一篇靠挑動民族情感去獲得認同的文章

    只是想告訴大家我認為有些東西立場不同,觀點不同

    有些人就希望炒作關於”中國7萬茶企不敵1家立頓“這種部分事實、標題出位來博眼球。

    明明是個邏輯題,非要被解讀成情感題

    關於”中國7萬茶企業,比不過一家立頓“,最早是源於2008年的一篇報道,這個話題就像是千年老臘肉一樣,每隔幾年就有人拿出來炒作一番,讓很多不明真相的觀眾感覺完全不可能站在一個合理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只能是靠傷害民族情感來博取眼球。

    1

    自媒體的流量密碼——標題

    拿著”中國7萬茶企業,比不過一家立頓“誇誇其談的各位,有認真看過原文嗎?知道2008年這個標題的發文是基於什麼視角嗎?

    差距確實存在,以市場資料說話,確實有差距。但這個標題,每隔幾年都被拿出來鞭屍一番,你站在資本的角度,產業的角度,肯定是銷售額越高,獨角獸越強,影響力品牌力就越大。這個差距確實存在,沒有問題。確實在西方人建立起的貿易秩序下,我們的茶業工業化上面,還有很多差距,不僅僅是初級加工食品的差距,比如日本的裝置,抹茶製作工藝裝置流程,茶飲精加工,茶園管理,印度的有機化種植比例,歐洲的香精製備和加香技術等等,我們都會有差距。

    但是也別忘了一點,立頓那套東西在我們國內文化視角下,也玩的不靈。你可以說我這個觀點有點狹隘,但是確實在我們這,大部分沒人會把立頓茶包跟我們喝的茶相提並論,所以才有我說的,中國,立頓是立頓,茶是茶。

    茶這個東西對我們華人來說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民族情感的啊,拿一個冷冰冰的工業化的商品,去跟中國的茶來對比。其實本身就是有失偏頗的。先不去評論當時發的文章對行業的價值,但是今天回過頭來請各位用腦子好好想想,是不是有些標題黨的味道?自媒體今天這個套路已經玩的很溜了,標題只要夠響,不怕沒人看。只不過2008年的時候,可能這種解題密碼還是傳媒專業的人掌握的多一些。

    如果非要這樣玩,咱們換一個標題”一個年銷售28億美元的巨無霸茶企,在中國高階市場卻無人問津“

    好玩不?

    2

    可以學習借鑑立頓,但絕不是”立頓化“

    我們可以學習立頓,但千萬別把我們祖宗留下來的瑰寶”立頓化“。

    如果都立頓化了,你還追個毛群體種?山場還有意義嗎?那麼多大師突然沒架吵了,你刷抖音還有什麼樂趣?

    假設一個場景,咱們燒水、溫器、沖泡、賞色品味,而立頓的擁躉們,拿個茶包放杯子裡悶一會直接”墩墩墩“。

    可能有人看到的是立頓的便捷高效,我們繁複。——但我卻覺得,這種繁複卻帶著文化透出濃濃的”高階“感。

    就因為非標,今天”適口而珍“的概念還是有著合理的市場,如果立頓化了,只有一個標準是標準。

    說的感性一點,冷冰冰的標準,切斷了你與山,你與茶師,你與溫度的一切關係。作為消費者,你覺得天天吃一道菜幸福還是每天換著不同花樣的菜系幸福?

    所以,我還想說一遍,”立頓是立頓,中國茶是茶“,別拿理論來說事,在中國大部分消費從沒有把立頓的東西當茶葉看,雖然不科學,但一定長期會存在這樣的意識形態。你要說相互學習我覺得可以,但你要說將中國傳承下來的製茶技藝抹除而去”立頓“化,那麼答案留給子孫後代吧。

    3

    正視差距,享有自信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值得關注的點,無論方方面面的解釋,最終是回到這點:”非標魅力VS工業文明“。

    立頓—茶工業文明的代表之一

    在我看來,工業化標準,母體聯合利華在全世界龐大的快消渠道,低價、便捷、安全性等品控能力,文化滲透能力這些是立頓的優勢。

    非標魅力—爸爸的快樂你永遠想象不到

    各位可以看看很多我以前的回答,我並不是一個固步自封的行業從業者,我知道工業化技術,茶園種植管理水平上面,因為方方面面的關係,我們跟日本,歐洲,甚至印度再某些方面都有差距,但是在原葉茶的加工手法上面,我們確實又更多的手段。可能從西方工業視角下面,你不夠標準,你不夠可複製,你控制性不夠強,這個我承認都有道理。但是借用郭德綱的一句話:”爸爸的快樂你永遠想象不到“。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跑中國茶產區問問茶師,再問問一個老茶客,你告訴他中國的原葉茶要像立頓學習標準。大機率會得到一個禮節性的笑容”呵呵“。標準化和我們本土化的製茶方法,真的是一個先進一個落後嗎?在工業角度可能是,但在我們眼裡的茶未必是。

    4

    立頓強在哪?

    母公司聯合利華再全球龐大的快消網路

    聯合利華在全球的快消渠道,可以用航母來形容,而立頓商品屬性也符合快消品特徵,如果這個角度看,背靠大樹好乘涼。

    基於審美的品質問題

    世界市場上,紅茶是主要交易商品。我們國家紅茶在國際市場成品出口一直比較低,當然問題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有一點問題是因為目前國際市場很多調飲的需求,濃、鮮、強的需求下,目前印度,斯里蘭卡的茶樹品種EGC(表沒食子兒茶素)含量高於我們國內品種,滇紅也比不過。而EGC跟茶黃素含量有著密切關係,可以和其他物質共同為茶湯提供鮮爽度、收斂性。而這個特點尤其符合國外的審美,所以國外的紅茶更受歡迎。

    基於安全標準的優勢

    其實農殘在某些程度是貿易壁壘,例如有些指標確實會有針對性的設計。但農殘肯定標準高是沒有毛病的,這方面中國農殘的否定列表制和一些國家的肯定列表制在全面性上還是有差距,所以這一點,我們茶產業更加分散,在這種標準上面,我們更難控制。印度能夠做到兩百左右一公斤符合歐盟出口標準的有機成品紅茶,而這個在我們國內還比較難實現。

    基於審美文化的區隔

    這個問題有點大,我也比較難準確的去表述,以下內容是我個人推測,未必對。我們原葉茶的品飲方式和飲用方式可能對國際市場就很陌生,西方本身就以紅茶消費為主,紅碎茶在國際市場本身就是主流,沖泡方式也都是習慣性的用茶包,而且講究一次性萃取,對濃強度要求高,而這一點其實是跟我們的審美會有差異的。

    而我們國內目前主流產品都是原葉茶,我們日常沖泡方式出來追求得醇,鮮,厚等與他們習慣了紅茶哪種強收斂性有一定de的區別,我覺得風味上就會有很大得區隔。所以我們自主品牌產品要想讓外華人接受,本身就是有著一定障礙的。

    好上述都說完了後,立頓到底讓我們該思考的有幾點呢?

    1,食品安全,不管有沒有立頓,在全產業鏈食品安全標準永遠應該越來越高,這裡面我們不僅要看到立頓代表的農殘,有機一類的。更多的微生物汙染,老茶存放的安全性,這些問題的控制等,都應該引起重視,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2,中低端市場品控,其實立頓做的是標準化非個性產品,其實主要還是中低端的市場,那麼作為我們傳統茶行業的中低端茶葉品控問題是最嚴重的,確實有時候有些人會讓你認知到底線永遠是用來突破的。而什麼時候能把中低端的商品做到品質穩定,價格低廉,至少立足國內市場,是有著非常大的基數的。

    3,其實最終基於發問的立意,我們是應該再造一個立頓去搶市場,還是應該借鑑部分經驗去讓我們自己的茶葉走出去。如果假設走出去的難度相同,我相信資本會選擇前者,而我覺得後者更有價值。

    5

    這篇長文我未必說得清現實,但我只想說我們應該保持獨立思考

    這個話題有點大,我寫的也比較亂,就看看吧,我格局不夠高,視角有限,只是一個產業鏈末端的隨便聊幾句。

    但其實這篇文章,我依舊只是想傳遞以前我常說的一個觀點:保持獨立思考,保持適度懷疑,保持客觀思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從原單位離職有沒有寒心過?有沒有必要刪除一些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