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貴州苗族阿麗
-
2 # 燕小鋤
我覺得,我們的下一代是我們生命的一個延續,那麼實際上家有家財萬貫,都是身外物。如果我們的孩子教育好了,那麼家財萬貫也能德配財,不會被揮霍而空。你之間的關係是非常有邏輯關係的和因果相連的。
-
3 # 陽山翁
農村人講得這向老話,到現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如果你教育不好孩子,孩子不思進取,就是你有地有宅子,也會坐吃山空,一無所有。所以有地有宅子不如修個好孩子,只要孩子明事理,積極上進,總會有一份理想工作,有一個完美的家庭。
-
4 # 小生意人老張
“有地有宅子不如修個好孩子”這句農村老話我認為是非常正確的。
近代愛華人士林則徐曾經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則益增其過。”這兩句話主要指的是兒輩的幸福,應該有孩子自己創造,孩子沒有能力,有錢反而是禍。
如果兒女品行不端,不務正業,讓老人傷心難過,你留錢財會讓他們造更多的乜,這不是在害他們嗎?多留一些德行給孩子比什麼都好,留下的錢財越多,造成孩子之間矛盾越大,比如打官司分財產等。今天你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長大以後孩子們會感謝父母的明智。
時光流轉,沒有什麼是一直在傳承的。只有知識的積累以及人品的傳承是可以一直延續的,是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培養品德,挖掘智慧是下一代受益終生人品和孝心並重的孩子,把他們培養成人,誰無積蓄錢財勝過他們錢財多多。孩子應從小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長大後放手讓他們去闖蕩,它們會越來越有能力,一代比一代強。
-
5 # 祖國和人民
有地有宅子,不如修個好孩子。
這句話真好,大家都望後代勝過前代,真乃幸譽也。
後代不如前代,前代所有的東西可以被後代敗完。這叫敗家子。
後代勝過前代,後代不但可以繼承前代的東西,並且還要光大前代沒有的東西。這叫發揚光大。
比如,前代的宅子再大,後代不行,後代就可以把前代的宅子賣了。
相反的,前代沒有宅子,而後代很行,超過前代許多,當然後代就可以建屋修宅了。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一藍而勝於藍,後代強才算強,後代強比什麼都強。
誰都想自己的後代比前代強,此話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
6 # 鄉村產哥
大家好,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地在多,宅子在大,兒子不爭氣早晚也得給你敗光,窮不可怕,只要把孩子教育好,遲早有一天會光宗耀祖的。
-
7 # 水雲間小趙
曾經熱播的電視劇《走西口》和《闖關東》都是因為老百姓無法養家餬口,所以才要背井離鄉去另外尋找一片沃土,就是要解決全家人的溫飽問題,讓人們的生命得以存活下去。如果離開了土地,老百姓的生活將無以為繼。
現在農村務農的老百姓,更是把土地看得無比金貴。所以老一輩人都常說“寸土寸金”,就是要讓自己的每一寸土地,都要播上希望,讓它創造最大的價值。
第二、安居樂業,置辦房產彰顯一個人的能力和價值。人活一世,衣食住行是剛需。人們在吃飽穿暖的同時,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家的房產置辦的更加寬敞舒適。
現在不管是打工的還是創業的,只要是稍微掙點錢的,不論是全款還是分期付款,要麼在城市買套房子,要麼就是在農村蓋上兩層樓房。這樣既可以讓自己的家人住的寬敞舒適,又可以顯示一個人的掙錢能力很強。這樣從心裡就覺得很有成就感,也讓全家人可以活得很體面、很有尊嚴。
第三、教育好孩子,才是你一生最大的財富。(1)掙錢不是唯一目的
隨著現在人們消費水平的增加,現在的年輕人都有太大的經濟壓力。買房買車、孩子的教育費用以及全家老小的日常生活消費,督促著年輕人必須努力拼命的掙錢,才能夠維持日常家庭開支。
但是我們在掙錢養家的同時,也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因為孩子的教育時效性很短,如果錯過了這段黃金時間,沒有讓孩子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那麼既使你掙了再多的錢,你也是一個失敗的不合格的父母。
(2)教育孩子的時效性很短
在孩子需要教育和陪伴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那麼你掙了一輩子的錢,不夠孩子幾年敗光的。如果在孩子需要教育和陪伴的時候,你選擇了陪伴,讓孩子可以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把孩子培養成才。那麼你一輩子掙不來的錢,孩子用不了幾年,就可以全部給你掙回來。
古往今來有多少實實在在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使你有錢有房有田地家財萬貫,如果養了一個不務正業、好吃懶做、吃喝嫖賭的孩子,那麼你多大的家產,他都可以坐吃山空給你敗光。你辛苦掙一輩子的家業,不夠他幾年揮霍的,到那時悔之已晚。
(3)教育好孩子才是人生贏家
當然,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勵志的故事。有的家裡很窮家徒四壁,全家人的生活捉襟見肘、窮困潦倒,這樣的原生家庭裡,考上名牌大學的大學生也是屢見不鮮。
他們沒有富裕的家庭條件,沒有吸金能力很強的父母。但是他們的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從小就告訴孩子只有透過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是沒有傘的孩子,沒有人為他們遮風擋雨的時候,他們只能透過自己的拼搏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
-
8 # 快樂心想事成
有地有宅不如收個好孩子?這句話說的很現實,古話說有人有世界人是萬物之最,少年時期人沒有上進心整天好吃懶做家裡再大的產業也會敗光,所以家大業大不如孩子能力大。
-
9 # 魯西北波波
農村人講,有地有宅,不如修個好孩子!你怎麼看?個人闡述如下:
1、農村人茶餘飯後,都有站大街的習慣,這樣能提高,溝通了左鄰右舍的感情,又能傳播,村以村之間的新鮮事,當談到自己的孩子或某某人的孩子,在哪裡哪裡上大學的時候?心中就暗想,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出息?能不能爭氣?考個理想中的學府。
2、常言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農村百姓離不開土地,離不開住宅,這是生活的必須品。但是孩子是希望,更是指望,為人父母更離不開,聽話、懂事、孝順、愛學習的好孩子。
3、農村本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勞動的農民兄弟,更是有著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想法。所以說再苦再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更希望出人頭地,學出一技之長。
4、很多農村父母,心知肚明,知道自己沒有太多的文化,受到沒有知識的缺陷,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所以才有了,有地有宅不如修個好孩。
-
10 # 農村芳哥
農村人講,有地有宅子,不如修個好孩子!
這句話真的是講得很有道理的。
就拿我一個堂叔來說吧,他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兒子,但是就靠著自己努力,一步步的平步青雲,已經當上了我們省裡一個市的紀委書記了。你看我那堂爺爺修了這個好兒子全家都多榮耀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現在他的兄弟姐妹沒有受什麼教育的也有當上了大官,
其實他們家之前是非常的窮的,因為家裡子女多,都沒有什麼錢去上學,那個堂叔那個時候都投靠我老爸收留才能讀書。他這個人讀書勤奮,也有天賦,所以考上了北京大學。
後來就一步步的從鄉里的助理,一步步的走到高位了。
當然,這人富貴以後是忘記了我爸爸。這也不多說吧,我老爸說施恩不圖回報。
你看同樣的起點,只是他們家修了這樣的一個好孩子,和我們家就是天淵之別了。
我們家的人如今都還是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
他能有這樣的成就當然與他自己的努力還有天賦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所以我們農民人要想改變命運,除了自己要勤快,多學習,還要更加註意對於子女的教育。
雖然現在很多媒體都說寒門再難出貴子,但是正是因為城裡的孩子佔盡了號的資源我們農民就要比他們更加勤奮,更加的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
現在農村裡的青年們,有了孩子後幾乎都是丟給爸媽帶,兩口子出去打工賺錢,說是為了將來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這樣真的是錯特錯。
雖然剛開始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和老婆年紀都大了,再不出去打工,以後孩子大一點就算是出去打工,也很難找到好的工作了。不光是我,我老媽,丈母孃,丈人也全部是這樣認為的。所以孩子不到一歲的時候丈母孃丈人就提出要老婆也出去打工,把孩子留住家他們幫忙帶
但是老婆說小孩子沒有爸爸陪在身邊,已經比別的小孩失去了很多關愛,很可憐了,又怎麼能讓他失去媽媽的陪伴,她還和我說了很多,最終我們還是決定再苦再累都要把孩子帶在身邊,絕對不讓孩子做留守兒童。我們父母一定要教育好自己的小孩,時刻關心他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
所以我們農民一定要覺悟,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以下是我的心得
一,小孩的成長過程是,越大離父母越遠,越小就越需要父母的照顧與關愛。
很多人都認為小孩小的時候什麼都不懂,大人可以不用陪伴出去賺錢,等小孩大了要讀書的時候再接到身邊,陪孩子,輔導孩子讀書。這其實是很錯誤的做法,因為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照顧與陪伴。
二,六歲以前是兒童性格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錯過了這段時期,父母如果想要再改變兒童的性格和人格是非常困難的。
老人們經常說的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就是這個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三字經說的真的是很有道理,做父母的的不能不履行父母教育自己的義務,如果父母一直把孩子交給老人去帶,當孩子長大回到自己身邊時,如果發現孩子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再想要去改變,恐怕就十分的困難了。由於父母並沒有陪伴在自己孩子身邊,對自己的孩子,肯定太瞭解的,而且感情也很疏遠,此時你想去改變,可能為時已晚。
三,老人帶孩子普遍都會溺愛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也還沒有學會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前,經常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小的時候不可避免會有哭的時候,但老人們普遍都心疼孩子,一般都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哄小孩讓孩子停止哭泣。老人們卻不知孩子只是用哭泣來宣洩自己的情緒,大人也有情緒是吧!只是大人不會哭而已。這不能哭,就各種各樣的壞毛病都慣出來了。為了讓孩子停止哭泣,老人有時會給手機給孩子看,有時會給零食給孩子吃。吃飯的時候老人也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多吃點,端著一碗飯跟著孩子跑,讓孩子一邊玩一邊吃,等等。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會溺愛孩子,現在也有很多老人懂得科學帶孩子了。溺愛孩子的現象在農村更為嚴重一些。
四,相對於物質孩子對精神層面的需求會更多。
孩子都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對於精神的追求遠遠的高於物質。現在中國國富民強,孩子絕對不存在吃不飽喝不足的情況。所以現在的孩子對於精神的需求已經高於了物質。孩子小的時候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並不是像父母像的那樣需要更好的物質條件。
最後我想說的是,小孩子需要你好好陪伴的時候就是這頭幾年,因為他們這時候最弱小,他們的眼中,世界之中只有父母,需要父母的關愛,需要一個完整的家,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給予充分的愛,幫助他慢慢成長起來,慢慢的能獨立起來,直到可以脫離父母走向社會,這個過程也就十幾年的時間了,你如果錯過了這十幾年,賺夠了錢再回來陪他,他已經不再需要你了,他已經適應了沒有父母的世界,此時你對他而言可能只是個定期給他錢的陌生人了,而且這個錢可能還很少。他這個時候已經有了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朋友,你絲毫不瞭解他,他也不瞭解你。所以,我覺得我們不能在兒子生命之中最需要我們的時期缺席。
-
11 # 挽秋504
我們這裡有句老話,爺爺奶奶積孫子。就是說一個人才是靠三代人積福才能得來的。還有句話就是一輩無好妻,三輩無好子。有的孩子生下來就聰明伶俐,智商情商都很高。也有從小驕橫跋扈,自私自利的。這都跟遺傳有關,跟教育有關。因為上輩人行善積德,修的來報恩的孩子。學習,工作都不用操心,房子車子自己就掙來了,還很孝順。因為上輩人福報不夠,孩子生下來就是要賬的。幹啥都讓家長操心。給在多也不夠他用的,甚至敗家,從不知感恩。
回覆列表
農村人教育小孩子從小就是很嚴格,因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農村7-8歲就教煮飯了早早讓孩子適應能力,而且農村孩子勤勞做事情認真老實都是受得了父母的影響,在農村如果有再多的錢與房子你教育不好孩子也相當於沒用,所以說,一定要吃苦耐勞,人品好這些品德具備了才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