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德兵

    以前都是手工作坊,而且交通工具單一,就是靠兩條腿走路,現在一般都是做大點的,用機器做,擺攤賣或者進入市場賣

  • 2 # 寶媽賺錢日記

    農村挑著豆腐賣的人確實少了,但還有一部分現在是騎著電車賣豆腐。

    因為這些年經濟發展的比較快,有一部分以前挑著豆腐賣的人不再挑著擔子下鄉去零售豆腐,既辛苦又沒效率,於是換上了新的交通工具-電動車。還有一些人直接將豆腐批發給了一些商場及超市,或者直接入駐在超市及商場裡面,因為超市及商場的人流量比較大,這樣豆腐賣的也快。

    豆腐出售場所改變

    再者,因為超市及商場的價格都是定好的,不允許顧客討價還價。相比於以前在農村賣豆腐經常因為豆腐的價格爭得面紅耳赤,所以他們也不願意到農村來賣豆腐,甚至不願意零售豆腐。

    農民購物觀念轉變

    最後,就是隨著農村的超市越來越多,商品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乾淨,很多人也不願意到街頭購買那些小販們的豆腐。所以很多賣豆腐的小販也不得不轉戰其他地方,比如超市及商場。

    但還是有一部分飯賣豆腐的小販在堅持著,只不過換了交通工具罷了。

  • 3 # 煙臺趙鬍子

    這位朋友,在鬍子的老家膠東地區,現在農村挑著豆腐賣的人,確實沒有了,但是,騎著三輪機車賣的有。不過,也少了。鬍子覺得,您提的這個問題,讓我們注意到了一個以前被忽視了的現象。這個現象雖然微小,但很有意思,小處著眼,很好地看出了我們這個社會發生的很大變化。

    小小豆腐擔,社會一視窗。 下面,鬍子分析一下這個視窗的一些細微變化——

    首先,咱回憶一下以前農村做豆腐的溫馨情景,重品豆花濃濃的香味。鬍子記得,小時候,每年過年,父母都要做兩包豆腐。“無豆腐,不成年”。好像年味,就是這濃濃豆腐味;好像做豆腐,就是過年的一個儀式。過年的豆腐,一般是在臘月二十五六做。父親在院子裡架起一盤大石磨,把侵泡好的豆子磨成漿,然後,用布包著,往一大鍋的熱水裡揉擠漿汁,直到揉得布包裡全是豆渣,接下來,燒水,往漿汁裡點滷水。這時候,豆腐的雛形——豆腐腦就製成了,最後,把它倒進一個鋪著布的木槽裡,一邊兜著,一邊壓,待把水分瀝的差不多了,用一塊板子輕輕地覆在上面,壓住不動了,這樣,“年豆腐”也就算完成了。 那個時候,不單是鬍子家只在過年做一次豆腐,全村人都這樣。誰家也不可能平時愛吃豆腐了,就做上一大包。費事不說,主要是窮。那時的“窮”,帶有很廣泛的普遍性。因此,也就出現了一些挑著豆腐擔子,在街口村巷賣豆腐的人,走走,停下,“梆梆梆”敲著豆腐梆子。有的敲著梆子,不吆喝,因為這梆子聲,就是專用的賣豆腐的訊號;有的邊敲,邊吆喝:“賣豆腐來——賣豆腐來——”,吆喝的聲音帶著豆腐的濃濃之香,一同在村巷裡流淌起來……

    現在,要是再挑著擔子賣豆腐,就有點太落後了,都改成騎著三輪機車了。不過,騎著三輪機車賣的,也似乎少了。鬍子琢磨著,有一個原因,可能是現在的人生活好了,不用像以前那樣,沒有肉吃,能吃上一塊豆腐,就算是改善生活了。現在,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吃的各種肉類也都不缺,蔬菜也豐富,以前的“年豆腐”,成了平常物,既然不那麼稀有了,消費量也就少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鬍子剛才說了,現在賣豆腐的,都是騎著三輪機車。從膠東集市的分佈和趕集的日期上來看,每個鄉鎮都有一個大集和1-2個大村起得小集,趕集的日子一般是,這個集是二和七,那個是三和八,另一個是四和九......周圍的集,趕的日子這麼密集,要是趕集,可以天天排著趕下去。反正,集和集之間最遠的也就三四十里,近的二十幾裡,騎著三輪機車,一溜煙就到了。根本用不著再象以前那樣走村串巷了。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現在村子裡的人少了,都是中老年居多,消費量也少了,要是辛辛苦苦騎著三輪機車,走村串巷這麼一遭轉下來,賣的錢,還不如耗的油錢多呢。

    鬍子現在在城裡住。東邊有個小市場。每天傍晚,小市場就有好幾個賣豆腐的。鬍子經常買了豆腐,捎給在老家住的老孃。

    這,或許也是現在賣豆腐的一般不進村的一個原因吧。

    這位朋友,關於這個問題,鬍子就能分析出這些。您還滿意吧?

  • 4 # 青花韻律185098660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條件在逐步完善,腳踏三輪兒即將被電動三輪兒取而代之,若干年前那些挑著擔子賣豆腐的人們確實是“鳥槍換炮”了腳踏三輪兒一騎梆子一敲,倒也心安理得!可是日子不長(chang)電動三輪兒的“聞世”對於那些賣豆腐的師傅們來說,更是喜上眉梢!好傢伙電門一開,要快有快,要慢有慢,快時耳邊嗖嗖生風,慢時猶如徒步!不錯!應該是豆腐專業戶的首選!一天下來縣城的大街小巷轉它三遍也不成問題,再說行情好,賣的快,過去的豆腐擔子留著作古董就是啦!(更改:慢時猶如徒步,應改為:慢時猶如徒步閒遛。)謝謝邀請。

  • 5 # 老梁話三農

    我外婆在過去就挑豆腐賣,那是在九幾年,農村普遍都較窮,農民住的基本上都是瓦房,同時九幾年的時候,市場經濟越來越繁盛,越來越多的農民都想做生意賺點小錢補貼家用。

    當時我外婆賣豆腐的年紀在六十幾歲,我還是個四五歲的小孩,每當我還在床上睡大覺的時候,也就六點鐘左右,因為做生意要趕早,不然過一會,農民都去幹活了,就沒什麼生意,再說當時農村還真沒幾個人捨得花錢買豆腐,我外婆是每次來村裡,都會給我媽免費拿一塊。

    我外婆挑戰擔子來我們村吆喝賣豆腐,兩個村子間隔一公里的山路,可以說四五點就要起床準備一切,然後趕黑走路,來我們村賣,我們村比較小,一擔子豆腐賣不完,吆喝一陣子後,又會去隔壁村賣。

    其實我外婆他們村子也蠻大的,為什麼她不在自己村子賣,跑隔壁村呢?其實他們村子在當時更窮,他們村當時以種植稻穀為主要收入來源,再加上人均土地少,窮得連小孩的學費都拿不出,一個家庭一年收入幾百塊,再苦再累肯定捨不得買豆腐吃,而其他的村子都在發展菸葉種植,一年的收入至少在1000-2000之間。

    我外婆之所以要去賣豆腐,都是生活逼的,我大舅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外出打工,還帶著兩個小孩,我小舅雖然在外打工,自給自足還行,外婆外公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幹不了多少重活,家裡有三四畝農田全種了稻穀,家裡還養了五六頭豬,一頭牛,雞鴨無數,基本上家裡的農活都是我外婆一個人完成,而且她為了多賺點錢,還想著賣豆腐,你能體會到其中的辛苦嗎?

    現在我外婆八十多了,身體還很健朗,當然農村條件越來越好,他們村也成了扶貧村,不再為吃穿發愁,自然就不用再去賣豆腐補貼家用,她也只是在最艱苦的幾年賣豆腐,後來就沒賣了,因為賣豆腐太辛苦了,感覺我外婆一個人在家裡頂了半邊天,當時他都六十幾了,這些年一直在為整個家而忙碌著,很不容易。

  • 6 # 仁哥鄉村紀實

    老人都說,世上最累的活。

    就是撐船,打鐵,做豆腐。

    走村串巷賣豆腐,只是一部分農民的副業。在幹完農活,利用晚上的時間做。做好之後第二天一早,挑著去賣。小時候經常會聽到,賣豆腐。那家要買就會去買,挑著賣的好處就是。賣得比較快,因為賣完還要回去忙農活。

    由於條件有限,做不了多少。最多七八十斤豆腐,做豆腐只能賺點零花錢。主要是豆腐渣,可以用來養豬。以前做豆腐都是用石磨,全是手功活。那時每家都有石磨,自己種的有大豆。自己想吃都可以做,做豆腐程式很多。

    首先早上起來,就要泡大豆。大慨十個小時左右,到了晚上要把泡好的大豆。用石磨磨成漿,再用紗布進行過濾。至少要過三遍,過好的豆漿。再用鍋煮,煮開後要馬上舀起來。千萬別煮久了,會影響豆腐的產量。

    等到豆漿溫度降到七八十度,才能點豆腐。如果不好判斷,就看豆漿上面的豆腐皮。豆腐皮形成了,把豆腐皮撈出來。就可以點了,點豆腐有兩種原料。

    一種是石膏

    石膏點的豆腐,比較嫩。細膩,產量也高些。一般賣的豆腐,都是石膏點的。由於它含水多,相比之下利潤也高些。

    還有就是鹽膽水,這種做法。主要是自己做來吃,因為它含不了多少水。吃起來比較粗造,不適合做來賣。做豆乾還可以,比較適合。

    加入石膏的時候,一定要拌均勻。一般要拌三次,石膏的量要把握好。少了太嫩,沒多少產量不說。水還榨不出去,也不能多。多了也沒豆腐,還很粗糙。一般十斤大豆,四兩石膏就夠了。

    豆腐點好之後就是榨水,榨水的時候。別等豆腐冷了,冷了水就難榨出來。用紗布把豆腐包起來,上面放一塊木板。再放一些有重量的東西,慢慢把水榨出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有了豆腐機。全部程式一下搞定,輕鬆多了。賣豆腐下鄉的沒有了,一般都是在鎮上賣。現在路通了,人們要買也是上鎮上。騎車去也很快,也很方便。

  • 7 # 昆鳥三農

    這個以前是一景。

    我家門有個堂哥以前十幾歲的時候,就挑一個豆腐擔子走村串戶。

    那個時候農村中午吃一個豆腐菜是很好的生活。招待客人豆腐也算是一道正兒八經的菜。

    我堂哥個子小,豆腐擔子在肩膀上只飄,村裡同齡的女孩子經常逗他,雖然不好意思,但買賣還得繼續做。

    賣豆腐雖然不怎麼掙錢,但也算是個生意。

    後來村裡有從外面打工回來的人把我堂哥帶外面了。我大伯家雖然磨豆腐,但大都在自己家賣,不出門了。

    後來,上街越來越方便,豆腐也不是啥稀罕物了。這個生意也就放下了。

    在農村,小本生意也得考慮成本。社會進步有些東西肯定面臨改進或者淘汰。雖然看不見走村串戶的買賣人,但留存於記憶中也有個念想。

  • 8 # 山澗清泉流

    挑著豆腐賣性質實際屬於貨找人,賣找買。

    為什麼以前的農村會出現這種主動送貨上門“賣”找“買”的現象。

    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交通不發達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物資比現在匱乏的原因。

    AB兩個實際

    A

    實際上以前的農村不只是豆腐這種“賣”會主動送貨上門找“買”,其它的“賣”也會主動送貨上門找“買”,比如彈棉被、造曬墊、制竹蓆、賣冰棒、打腳盆水桶的箍桶匠…………各種型別的“賣”都會主動送貨上門“賣”找“買”。

    B

    實際上現在的農村不只是豆腐沒有人主動送貨上門,任何“賣”都不會主動上門,現在在農村主動送貨上門的人,我敢一竿子打翻整船人,打包票絕對沒有殺錯人,就算是殺錯人,只會是一千個人裡面誤殺一個,現在在農村主動送貨上門的1000個人裡面有999個人屬於賣騙、賣吹、賣詐。

    記住:現在的農村主動送貨上門黃鼠狼給雞拜年的都屬於騙子,比如那些賣電磁爐的、賣熱水壺的、在老人眼睛裡面耳朵裡面能挑出蟲子來的都屬於騙子。

    看來我“回答問題”的這棵樹的樹枝已經生出來很多其它的樹枝,現在回到主幹問題——為什麼現在豆腐沒人挑著賣。

    因為現在交通的發達,因為現在交通工具的發達,使人類的人捕食範圍擴大了,以前的腿也叫車,叫做兩腳車,但是腿這種兩腳車因為速度緩慢,所以導致人只能侷限在一個小範圍內捕食獵物和利益。

    正因為交通不發達的原因,使人被固定在一個世界裡面動彈不得,這個小世界裡面的人一般就活動在這個小世界裡面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生活簡單,物資匱乏,人的生活是需要色彩點綴的,這些色彩也叫生活情調。

    這些給生活添彩添色的物資也是農民自己動手製造,因為交通閉塞不發達,“買”和“賣”沒有“交通發達”這個媒介撮合配對,有地方買,但那個地方太遙遠,所以買不到,因為買不到,所以為農村生活增添情調的物資比如米酒、桐葉粑、黴豆腐、豬肉、米豆腐、酸蘿蔔…………基本都是農民自己製作。

    正因為交通不發達,人們的自由活動被固定在一個極其狹窄的小世界裡面,所以“買”很大程度上不可能主動去找“賣”,那麼只好“賣”主動去找“買”了。

    以前農村裡面挑著豆腐走村竄戶主動送貨上門就是因為交通不發達的原因只好“賣”找“買”。

    現在農村裡面沒有人挑著豆腐賣是因為現在交通工具和交通的原因使人的世界變小的原因,一個鎮在以前交通不發達靠腿的時候可能是一個非常大非常大的世界,現在交通發達了,人人都有交通工具了,速度和效率提高了,人的眼界由微觀世界擴大成一個宏觀世界,把破碎的獨立小世界合併交叉化零為整合併成為了一塊整體,離心臟比較遙遠的地方都能夠在很快的時間裡面到達心臟地區,鄉鎮集鎮就是農村的心臟,縣城集鎮更是農村的心臟,哪怕現在就是離鄉鎮或是縣城再遙遠的地方,頂多也就是兩個小時候到達縣城,一個小時不到就可以到達鄉鎮。

    因為交通發達,在農村買和賣的關係實現對調,賣再也不會主動送貨上門到農村,現在在農村你東西需要的“買”得主動去找“賣”。

    注: 不要去摳字眼,挑刺說比如,大部分情況下現在農村都是買找賣,不會存在送貨上門的現象了,如果有漏網之魚也是屬於瀕臨滅絕物種。

    所有的“賣”都被集中到了集鎮裡面,因為交通發達,所有的“買”也會到集鎮裡面。

    現在來尋找買與賣之間的利弊

    “賣”主動找“買”的弊有哪些:

    舉例豆腐。

    豆腐主動“賣”找“買”屬於分散式,一坨豆腐賣給一戶人家該花多少時間,賣了一坨豆腐給這家接著轉移到另一戶人家,這轉移之間該得花多少時間,這樣一天下來可能也因為轉移買賣陣地的原因賣不了多少豆腐。

    這就是“賣”主動找“買”的弊。

    所以以前農村挑著豆腐上門賣一天也賣不了多少豆腐,利薄就是因為不能多銷售。

    買主動找賣的利。

    舉例豆腐:

    集市是磁場,把買和賣都吸引集中到一個固定區域,豆腐是一塊磁鐵,賣豆腐的人把自己的豆腐放到市場裡面就能夠像磁鐵一樣,把那些分散在各個角落需要買豆腐的人集中到了一起,這樣就可以高效率完成豆腐買和賣的關係。

    我自己家也生產豆腐,我爸爸以前也開三輪機車下鄉農村送貨上門,但是也放棄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農村家家戶戶太過分散了,“買”像一盤散沙一樣支離破碎,賣給一家豆腐必須轉移到下一家,這轉移的過程不知道該損耗掉多少時間和精力。

  • 9 # 蔣山老徐

    題主還記得過去挑著豆腐擔在農村買的人,現在年輕人已經不知道,社會的發展,生活水準的提高,農村賣豆腐的人已消失的無影無蹤。

    是的,挑著豆腐走村串巷在當年全國農村各地已是一種傳統經營方式,也是老一輩人的美好回憶。

    那麼說說當年為什麼有人挑著豆腐去賣呢?當年農民生活非常窮苦,雖說大豆是農民種,但捨不得吃,人們常說豬肉豆腐,但豆腐僅次於豬肉,要家裡來了客人才捨得買豆腐。

    我清楚記得在70年代,村上有一位外號叫黑呆的年輕開了一家豆腐店,村上有50多戶,200多人,但是豆腐必須出擔到很遠的農村去賣,原因是大家吃不起豆腐,要有客人才買豆腐,本村這麼多人,還有鄰村村民競然只有二戶人家常吃豆腐。

    當年挑豆腐到農村去賣,也方便了農民

    的需求,為農民節省了時間,不管農民一家一戶種田,還集體在一起勞動評工分,農民捨不得輕易休息一天,如生產隊集體勞動時,家裡有事需要買點菜,為了不躭誤"革,天不亮上街買點菜還要趕回來到生產隊做工。

    改革開放後,農村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得到普遍提高,豆腐已不是過去眼中的稀罕菜,現在市場各種肉類,新鮮疏菜應有盡有,農民買菜講究的是營養,現在許多家庭連過去我們此地認為豬肉是江南的小人參都不稀罕。我親眼目睹鄰居孩子將吃剩下的半碗紅燒在餵狗,我對門鄰居家把佔有肥肉的排骨送給我家狗吃。雖說豆腐是中國傳統美味隹淆,由於現在不僅菜系豐富,而加工豆腐不像過去人工操作,豆腐店大多數是機械化操作,加之現代經營模式不僅品種齊全,而要規模化經營,所以農村不像過去挑著豆腐賣的人沒有了,我們也不難理解了。

  • 10 # 漫行草木間

    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要說幾句,我父親做了一輩子豆腐,梆子都敲壞好幾個了,周圍十幾個村莊的人都熟悉它的梆子聲。父親賣豆腐從來沒有挑過,最初是用獨輪車、然後是腳踏車、腳蹬三輪,如今換成了電動三輪。

    獨輪車賣豆腐

    最初是推著獨輪車賣豆腐的,豆腐包在車把手的地方,而前邊兩個放筐子的地方,裝糧食,早些年農村都是用糧食換豆腐的,很少用錢買。老家魯北農村一般是用玉米的多,當然偶爾也會有用豆子的。

    那個時候一個村裡沒幾輛腳踏車,賣豆腐是並不是多賺錢的營生(父親曾經開玩笑說收稅的都不來我們家裡),自然捨不得會去投入太多。

    彼時走街串巷的,有推著獨輪車的,也有挑著擔子的,記憶裡騎車腳踏車或推獨輪車多些,挑著擔子走不了太遠,一般是賣老豆腐的(豆腐腦)、賣糖葫蘆的會挑著擔子賣。

    腳踏車以及腳蹬三輪賣豆腐

    獨輪車後來換成了腳踏車,腳踏車後駕並不大,放豆腐其實並不算安全,需要綁上木棍,縱使這樣,也有不小心把豆腐給摔壞的時候。還記得曾經有一次父親,不小心弄翻了豆腐盤子,一個豆腐統統都扣地下了,心疼了好幾天都吃不下飯。

    再後來農村開始流行腳蹬三輪,那個相對來說,放東西比較方便一下,而且上年紀的人騎起來更方便,父親用腳蹬三輪車賣豆腐,差不多三四年吧,最後換成了電動三輪。電動三輪相對來說更方便一些了。

    說說做豆腐的傢伙什兒

    做豆腐的傢伙什兒也變了,最初是自己用石磨推,需要人在那裡一圈圈的轉,有時候母親推磨都會轉的頭暈。後來換成了電磨,也有兩種,有一種是直接把渣給過濾出來的,有一種是還是需要再過濾一下。

    他的競爭對手呢,最初是一些年紀大的人,因為在農村過去基本上都是上年紀的人才會賣豆腐,40歲賣豆腐的人極少。

    今年讓父親特別不理解的是,隔壁村裡有一個40多歲的壯年,大學畢業,居然回來開始做豆腐賣。父親總是說“年輕力壯的在城裡找什麼工作賺不了幾百塊錢,為嘛非得回到村裡賣豆腐呢?”

    父親70多歲了,一般一集(五天)做兩個豆腐,有時候會阻止他做,但是他說讓他出去可以跟人家聊聊天,雖然有些辛苦,但是日子過得還算是自在。夏天熱了,豆腐容易酸,也就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不該讓孩子去縣城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