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寫寫寫
-
2 # 不二齋
隸年是中國書法史和文字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它不僅是漢子的轉折點,也是中國書法的轉折點。隸變指的是中國的文字由篆書變為隸書的過程。
從此中國的文字由古文字變為今文字,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也是書法裡古法和今法的分水嶺。也就是說有了隸變,又有了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
由於篆書的書寫方式非常的複雜,隸變首先是從民間開始的,先在出土的四川的青川木牘和天水放馬灘的秦簡可以知道,在秦朝統一之前,隸變已經開始了,在這之前我們一直認為隸書是由秦始皇命令程邈發明的,現在看來或許程邈只是改造或者總結了隸書的寫法。
到了秦朝時期隸書已經基本成型,到了西漢時期,隸書完全成熟,成為中國書法史和文字史上劃時代意義的書體,因為接下來又由隸書變出草書、行書和楷書三種書體。
隸書首先把篆書裡的曲線變為直線,解散篆體化曲為直,把原來複雜的纏繞的曲線變為簡單的直線,更加方便學習和日常的書寫。
隸書在篆書的基礎上減少筆畫的偏旁和部首,同意分類,精簡結構,把多個偏旁合成一個偏旁,把多筆合成一筆,書寫更加簡單。
把篆書裡的圓轉的的筆法變成方折,出現了更多的提按頓挫的筆法,也出現了更多的筆畫,比如撇、捺、鉤等等。
總之,隸變是中國的文字由古文字向今文字演變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使得文字更加的簡單便於書寫,同時增加個更多的筆畫和筆法,豐富了書法的藝術性,是書法史和文字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
-
3 # 楊宇林745
在秦用小篆統一文字之前,是各國各地各時期都造字,那麼在秦統一文字之前的孔子使用什麼文字?肯定不是秦統一文字的小篆啊!隸書其實是比小篆更早就在各國民間流傳的文字!這套文字其實就是孔子整理並推廣出來的文字,由儒家弟子代代在民間教育上進行推廣與傳播。直到漢代罷百家,尊儒家,才全面在政治統治下進行推廣,孔子才是隸楷文字最重要的整理者與推廣者!隸楷文字才是儒家的東西,這套文字是嚴格按照古人造字以紀數的邏輯設定並規範出來的文字,其它文字都是沒有這個設定規範邏輯的!這套文字的設定規範邏輯,才是奠定孔子大成至聖先師之位的學問,這也是全人類文明史上唯一的一套不需要字典的文字系統!它的設定規範邏輯與演繹宇宙天地萬物的邏輯同理!這是一套演繹關係設定的文字,小篆與其它文字是沒有這個演繹功能的!隸楷文字是有嚴格的設定規範邏輯的,你只需要明白它的設定規範與演繹關係框架再進行筆畫與組合關係的推演即可,無需要字典的定義說明,它都理於萬物的源頭去推演文字設定意義的邏輯!小篆文字不是經過聖人之手的,而隸楷文字是經過聖人之手的文字!真正的儒家,是不會拿許慎的說文解字來解釋文字的!你聽說過孔子與其到漢代的再傳弟子拿著一套字典來解釋文字的麼?聖學,其實就是文字之學,孔子是使得文字的設定規範成為最根本的哲學的人,他也是給文字定規矩的人!不懂得漢字的系統化設定規範的規矩的人,不管他怎麼解釋儒家,其實都是連儒學門都沒有摸到的!
這套文字的設定規範,就在周易上面,演易的邏輯,就是記載周易上面的文字的設定規範邏輯!隸楷文字需要一個解析工具,這套解析工具就是這套文字的設定規範方案。它與演周易的邏輯是同一個邏輯,即古人以一套數學推演宇宙天地萬物,同樣以這套數學設定並規範了文字!這套方案叫做六分書。
這套方案其實就是一個米字格。只是這米字格四面四角都是有定義的,這四面四角的定義,同樣也是八卦的定義!
八卦演周易,而六分書是演文字的筆畫與組合設定。即左分右合上交下同,文字筆畫與組合左右分的,進行分合關係辯證,文字筆畫與組合上下排的,進行上交下同的推演關係辯證。它使得文字筆畫與組合都成了演繹式與關係組合的邏輯思辨過程。這是定義關係的文字無法做到的。定義關係的文字必須使用字典詞典對文字進行解釋與說明,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字,除了隸楷文字之外,都是定義關係的文字!定義關係的文字是不管什麼筆畫符號與組合,讓人們進行認同表示關係,這屬於密碼邏輯,大家都認同了表示關係,密碼就成了明碼。而隸楷文字不同,隸楷文字是先需要明白筆畫設定關係的,筆畫與組合表示的是關係過程,筆畫與組合就成了演繹關係。
隸楷文字是全人類唯一的一套使用數學推演關係而構建出來的文字!
它的每一個筆畫與組合關係設定,都要在一個米字格的設定關係框架上進行推演!筆畫首先表示的是數學演繹關係過程,即關係對應概念的指標!
記載並傳述於周易上面的文字,是嚴格按照古人造字以紀數的邏輯進行設定規範出來的!
它的數學關係設定就在繁體字數這個文字上面!數的左邊女上串上加一橫,是分合連同形成的自動演繹無窮並且皆保持一個相同的分合連同的連續模式,女是互動連續形成互動同一。互動同一在分合連續下,互動連續形成包涵無窮再向上演繹分合連同的無窮,又繫於互動往復的支撐與連續互動的界限,把這個連續關係分解為四個連續概念,設定一個關係框架,左四分右二合,上交三下同一進行關係推演。四角又是相臨的兩個連續關係的互動所構成的概念。
這個分合連同的往復上下相承再行發展所演繹的自動無窮解析的其實就是光!
觀察關係的切入是自然光傳播像的每一個點與片段都包涵其互動過程的像!
你眼前就在展現的無窮並且皆保持著一個相同運動機制的觀察!
這個分合連同的關係框架解析的其實就是光的運動機制設定的解析數學,它直接切入到的是物理學最根本最基礎的運動關係。以此推演宇宙天地萬物!
周易為儒家經典的群經之首,這是經過聖人之手整理並傳播下來的文字,是不可以隨便更改的,你見過小篆記載的周易麼?記載周易的文字,是嚴格按照古人造字以紀數的邏輯並規範出來的文字,再用來記載並傳播周易,這上面的文字才是周易的核心!
隸楷文字,是隸屬於宇宙萬物的推演而設定規範出來的文字!這一套演繹關係的文字,而字典是對使用文字過程與歷史應用表述所產生使用關係的定義,定義關係的文字是沒有演繹功能的!
現在已經沒有一個文字學家明白孔子才是漢字系統化最重要的整理者與推廣者了!並且現在對儒家經典的解釋都是文字在歷史應用過程再形成的文字意義使用下不斷的因應用而形成的翻譯。真正識漢字的,其實天下已經無人了!
-
4 # 千年蘭亭
隸書在文字和書法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從文字發展史來看,早期的甲骨文、古文丶大小篆基本上符合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六義。隸書破壞了造字的六義,變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發展成方塊字。
從書法發展史來看,篆書的用筆單純,粗細均一,紆迴盤屈。隸書用筆複雜多變,輕重錯落,粗細有別,轉折頓挫,變圓為方,為以後草、行、楷各體的筆法變化開了先河。
-
5 # 漢字谷主
篆書與隸書是文字的分水嶺,隸變是中國漢字演化的轉折點
1、從漢字字形上看,隸書變方後,更接近現代字型,現代人看隸書能懂,但看懂篆書就很難了。
2、從漢字的字義上看,漢字隸變後,變得更抽象,遠離了文字產生時的原意。
小篆是中華歷史上第一次標準化,中國歷史上第一種由國家頒佈的統一規範的字型。
秦始皇的最大功績之一就是書同文,就是統一了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牌的意義,漢字歷史是真正算得上標準化的,一個是秦小篆,第二個是宋楷書。
3、文字的產生與發展,是一步步從具像到抽象的過程。
文字的產生,源於自然,源於勞動實踐,把自然具像抽象出來發明了文字,象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都具有與造字時的生活、自然影象相關。從篆到隸,也是一個漫長的隸變過程(從篆隸到完全的隸),也是文字從圓到方的過程。篆之前的文字,更偏向圖畫,因而更接近文字產生時的原意。
篆書與隸書是文字的分水嶺,隸書變方後,更抽象,更接近現代字型,同時也遠離了文字產生時的原意。
篆書的地位有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它幾乎可以濃縮從甲骨文到篆書這段文字精華,是古文字與現代文字的連線點。
4. 文字的發展,與書寫工具及書寫效率有關。
從小刀刻到筆書寫,從石頭到紙張,工具的變化,同時帶來書寫效率及傳遞資訊效率慼慼相關。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資訊載體發展史,也是資訊傳播效率的發展史,
漢字從篆到隸,及草書、楷書的產生,漢字的不斷簡化,也都是書寫效率和傳播效率的問題。
活字印刷的發明,就再次讓漢字有標準化的需求,宋楷書成了漢字史上的第二次字形統一及標準化。
從秦始皇開始,統一了文字(小篆),基礎上又發展出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文字的產生與發展,是一步步從具像到抽象的過程。
從字形及字義的發展而言,篆書與隸書是文字的分水嶺,隸變就是中國漢字演化的轉折點
.
.
漢字師認證課程,教授古汀說文解字系統核心原理,掌握其延伸出來的應用,
回覆列表
現今的學術研究在談及隸變時,大都含糊其辭,匆匆帶過,因為尚無定論。
首先說說,個人對隸變的認識。
書體的演變,是為了方便快捷的書寫,這個是它的實用性,直到漢末才上升到欣賞與藝術的水平,趙壹的《非草書》裡,記載的很詳細。
篆書到隸書的演變,私自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就是為了節省書寫材料。
從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到東晉廢除竹木簡牘,紙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而與書法息息相關。在這之前,雖然也有紙,但是由於技術不成熟,多昂貴且面積小,一般人用不起。所以東漢以前,書寫材料普遍是小竹簡,大木牘。
篆書,不管是甲骨,金文,大篆,石鼓,小篆,都具有濃濃的象形味道,這樣一來,就使得書寫起來費時;點畫多,在狹小的竹簡上不利於施展;又由於形體長,一片竹簡也寫不了幾個字。
經常是,那邊匠人還沒削好竹子,這邊已經寫完或刻完了。
隸變後,筆畫減少,體勢變扁,這樣,一枚竹簡上可以密密麻麻寫很多字,節省了書寫材料。
這一點不是主要的,畢竟竹子還是多見的,北邊多產毛竹,慈竹,所以北方人多用簡。南方多木,而南方多牘。
第二,主要的原因是,隸書寫起來更加快捷。
為什麼。
這裡涉及“勢”!
篆書是這樣的(),而隸書呢,是這樣的)(,一個裹,一個束。這就是張懷瓘說的裹束。
束勢,當然更快。
這樣一來,書寫速度提升了,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裡,顯得格外重要。
當然,還有第三點。
隸變以前,以婉而通的線條為主,用筆也簡單,即中為主,側為輔(你也許會問,篆書不都是中鋒麼,怎麼還有側鋒?去看看漢篆就明白了。)
那麼隸變後呢?
不用我說,出現了點,橫平豎直,撇捺分張,所謂的蠶頭雁尾等體態特徵,筆法變得豐富起來。
由於筆法的豐富,毛錐子才能延續千年啊!
為什麼這樣說?
大家都知道,篆書的中鋒,你可以用有鋒的筆,也可以用無鋒的筆去寫,相傳唐代的李陽冰,曾經將筆燒禿做篆字。清代也有人直接把筆鋒一剪子給剪掉,然後做篆。
一箇中鋒,會有什麼筆法?如果有,我想大概就是現在的人,五指直執,拿筆描字。或者是數年苦練,求得一個手穩的功夫,寫出一手鐵線篆。
這個,只要不是白痴,好好練幾年,你能,我也能。
隸變後,毛筆的特性才充分發揮出來,成為表現書寫藝術性的必備工具。有多少人,用毛錐子的豐富筆法,來表現技,來傳達道,來發乎情。
然而,這個不是光靠苦練幾年就行的,這個人行,也許換個人就不一樣了。
美哉,毛錐子!
假如,沒有隸變,一直都是粗細一致的篆書,或許哪一天就有人靈光一閃,嫌棄毛筆有個鋒太難控制,咔嚓一刀,筆頭成了平的了,這樣寫起來更順手,也是有可能的!
哈哈,瞎猜的。
而後來的行,楷,也是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簡化而來。
總此三點,純屬個人見解,希望和書友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