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逗李

    1.名人家訓:

    1. 明定賞罰,才肯用心。——《尹會一家訓》

    2. 士君子持身不可輕,輕則物能撓我,而無悠閒鎮定之趣;——洪應明《菜根譚》

    3. 人惟一心,起為念慮。念慮之正與不正,只在頃刻之間。——康熙《庭訓格言》

    2.名人家譜:

    1.“翰林總統”徐世昌的家譜

    2.黃公略的家譜

    3.惲代英的家譜

    3.名人家規:

    1.姬旦《誡伯禽書》作者周公旦,稱周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周成王親政後,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意思是: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2.孔子家訓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這句話意思很明瞭。一天孔子站在庭院裡,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裡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不學詩怎麼會說話?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裡,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怎麼做人?”

  • 2 # 商界詩人高曉君

    關於名人家訓,我給大家提供以下十條:

    1. 明定賞罰,才肯用心。——《尹會一家訓》

    只有明確了賞罰的原則,大家才會安心做事。

    2. 士君子持身不可輕,輕則物能撓我,而無悠閒鎮定之趣。——洪應明《菜根譚》

    君子處世待人不可以輕浮,輕浮就會使自己受到困擾,這樣便會喪失自己的悠閒與寧靜。

    3. 人惟一心,起為念慮。念慮之正與不正,只在頃刻之間。——康熙《庭訓格言》

    人只有一顆心,起心動念,便會有思慮,思慮的正確與否只是在一瞬間。

    4. 尋常不見得,能立於波流風靡之中,是為雅操。——姚舜牧《藥言》

    平日中不引人注意,能夠在人海的潮流中遺世獨立,不隨波逐流,才能保持自身的高雅節操。

    5. 山霤至柔,石為之穿;蠍蟲至弱,木為之弊。孔臧《勤學苦讀》

    山中的水十分柔順,但是石頭卻能夠被其穿透。蠍蟲十分弱小,但卻可以將木頭蛀壞。

    6. 當崇長幼,以禮自持。——張奐《誡兄子書》

    你們應該崇尚長幼有別之禮,用禮儀約束自己。

    7.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賈昌朝《誡子孫》

    如果統治者背德喪道,那麼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百姓疏遠他,如果你清楚他們的情況,就要憐憫他們而不是幸災樂禍。

    8.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諸葛亮《誡子書》

    散漫放縱便不能夠振奮精神,性情急躁,喜好冒險九不能夠陶冶情操。

    9. 須平時撫卹鄰里有恩義,有士大夫平時多以官勢殘虐鄰里。——袁採《袁氏世範》

    和鄰居相處,應當能夠搞好鄰里關係,講求恩義,總有一些士大夫憑藉著自己的權勢去殘害鄰里,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10. 願吾子弟思其父兄,勿事交遊,勿圖溫飽;勿干戈而俎豆,勿弧矢而鼎彝。——盧象昇《訓子弟》希望我家的子弟親友多想想父兄的所作所為,以他們為榜樣,不要專事應酬結交,不可貪圖安樂,切忌魯莽行事,不要事事都受制於禮法。不要只專注於武功,也要兼顧文事。

    名人家譜是家譜中的精華,也是研究名人家世、生平事蹟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

    怎樣判定一部家譜為名人家譜

    名人家譜,簡單地說就是記載了本族中一個或數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家譜。生活中我們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姓岳的認定是岳飛的後裔,姓李的祖先多是李世民、李白的後裔,姓劉的認定是劉邦的後裔,姓朱的認定是朱元璋的後裔。

    關於名人家訓,我和大家說說司馬光的故事。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 3 # 淵明棲身塵世外

    中國曆代名門家訓集萃:

    ■吾人生於天地之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都沒要緊。 做好人,眼前覺得不便宜,總算來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覺得便宜,總算來是大不便宜。千古以來,成敗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覺悟?真是可哀!吾為子孫發此真切誠懇之語,不可草草看過。 以孝悌為本,以忠信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善須是積,今日積,明日積,積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喪身亡家者,豈不可畏也! (明)高攀龍《高氏家訓》

    ■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禍本也。 打掃光明一片地,囊貯古今,研究經史。 “豈可動我一念”,此七字真經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篤行,信命讀書,勿深以得失為念。所謂得固欣然,敗亦可喜。 人品須從小做起,權宜、苟且、詭隨之意多,則一生人品壞矣。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 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餘。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與忍。防家兩字,曰盜與奸。亡家兩字,曰淫與暴。…… 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產業不患貧,而患喜張;門戶不患衰,而患無志;交遊不患寡,而患從邪。不肖子孫眼底無幾句詩書,胸中無一段道理,神昏如醉,體懈如癱,意縱如狂,行卑如丐,敗祖宗成業,辱父母家聲。是人也,鄉黨為之羞,妻子為之泣,豈可入吾祠,葬吾塋乎?戒石俱在,朝夕誦唸。 (明)呂坤《孝睦房訓辭》

    ■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 留三分為水旱不測之備,一分為祭祠之用,六分分二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數,約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餘而不可盡用,至七分為得中,不及五分為嗇,其所餘者,別置簿收管,以為伏臘裘葛,修葺房屋,醫藥,賓客,弔喪,問疾,財節饋送。 (南宋)陸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君子豈不為子孫計?然其子孫計,則有道矣。種德一也;家傳清白,二也;使之從學而知義,三也;受以資身之術,如才高者,命之習舉業,取科第,才卑者,命之以經營生理,四也;家法整齊,上下和睦,五也;為擇良師友,六也;為娶淑婦,七也;常存儉風,八也。…… 衣以歲計,食以日計。一日闕食,必至飢餒。一年闕衣,尚可藉舊。食在家者也,食粗而無人知;衣飾外者也,衣敝而人必笑。故善處貧者,節食以完衣;不善處貧者,典衣而市食。 (南宋)倪思《經鋤堂雜誌》

    ■無端不可輕行借貸,借貸要還的,一毫賴不得。若家或頗過得,人有急來貸,寧稍借之,切不可輕貸,後來反傷親情也。若作保作中,即關己行,尤切記不可。 ……凡親醫藥,須細加體訪,莫輕聽人薦,以身軀作人情。凡請師傅,須深加揀擇,莫輕信人薦,以兒子作人情。凡成契券、收稅冊大關節,須詳加確慎,莫苟信人言,輕為許可,以身家作人情。 (明)姚舜牧《藥言》

    ■人不可孤立,孤立則危。天子之尊,至於一夫而亡,況其下乎?一家之親而外,在宗族當不失宗族之心,在親戚當不失親戚之心,以至鄉黨朋友亦如之,以至朝廷邦國亦如之。欲得其心非他,忠心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人情不遠,一人可處,則人人可處……尊長成其尊長,能教率卑幼;卑幼安其卑幼,能聽順尊長,雖目前衰落,已有勃興之勢。若其反此,目前雖隆,替可待也。 (清)張履祥《訓子語》

    ■不必言古聖賢孝弟之行,如大舜、武、周、泰伯、伯夷,各造其極。只如晨省昏定,推梨讓棗,有何難事,而今人甘心不為。極而至於生不能養,死不能葬,大不孝於父母;有無不通,長短相競,大不友于兄弟。噫!是即孩提時,頃刻不見父母,則哭泣不止,兄弟同床共席,則相憐相愛之孝子悌弟也。人皆望長而進德,奈何反至於此? 朱柏廬《勸言》

    ■吾上世初無顯達者,叨仕自吾始。此如大江大湖中,偶然生一小洲渚耳,唯十分培植,或可永延無壞。否則夜半一風潮,旋復江湖矣。可畏哉,可畏哉! (評:幾乎是在說給我聽!) 事到面前,須先論個事非,隨論個利害。知是非則不屑妄為,知利害不敢妄為,行無不得矣,竊怪不審此而自陷於危亡者。 今人計較擺佈人,費盡心思,卻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壞了心術,自損了元氣。 (明)姚舜牧《藥言》

    ■朕不尚空言,惟務實行,尤不肯非議人。蓋以人各有短長,棄其所短而取其長,始能盡人之材,若必求全責備,稍有欠缺即行指摘,非忠恕之道也。…… 盡人事以聽天命…… 莊子曰:“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此言善矣。 (清)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有田畝便當盡力開墾,有子孫便當盡力教誨。田疇不墾,寧免飢寒?子孫不教,能無敗亡?…… 有子不教,不獨在己薄其後嗣,兼使他人之女配非其人,終身受苦。有女失教,不特自貽他日之憂,亦使他人之子娶非其偶,累及家門。…… 天子之子,特重師傅之選,為國家根本在是也。下自公卿大夫以逮士庶,顯晦貧富不同,其為身家根本一而已。雖有美質,不教胡成?即使至愚,父母之心,安可不盡?中等之人,得教則從而上,失教則流而下。子孫賢,子以及子,孫以及孫;子孫弗肖,傾覆立見,可畏已。……盍思為人父母,將以田宅金錢遺子之為愛其子乎?抑以德義遺以多金,適資喪身之具,孰若遺以德義之可以永世不替。 (清)張履祥《訓子語》

    ■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父子之間不可溺於小慈,自小律之以威,繩之以禮,則長無不肖之悔。……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富者之教子須是重道,貧者之教子須是守節。子弟之賢不肖系諸人,其貧富貴賤系之天。世人不憂其在人者,而憂其在天者,豈非誤耶? (宋)家頤《教子語》

    ■愛子弟者動曰“幼小不宜勞力”,極為謬論。無論從古英賢、名臣、名將,無一懦軟不耐勞者,即鄉曲四民中,稍能自立,有一不勤不勞者乎?所慮自幼嬌養,他日必一無知能,偶有動作,不堪其苦,終為棄材矣。若富貴家謂可坐食,噫,天下能一生安享坐食者幾人哉?勞之不習,事理萬不能通達。勞字所該甚廣,而教幼子先自習力作、習禮節始。 (清)汪輝祖《雙節堂庸訓》

    ■古者教道貴預,今來教子宜自胎教始。婦妊子者,戒過飽,戒多睡,戒暴怒,或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熱及野味。宜聽古詩,宜聞鼓琴,宜道貌岸然嘉言善行,宜閱賢孝節義圖畫,宜勞逸以節,動止以禮。則生子形容端雅,氣質中和。及嬰孩懷抱,毋太飽暖,寧稍飢寒,則肋骨堅凝,氣岸精爽。 (明)許相卿《許雲村貽謀》

    ■旦起須先讀書三五卷,正其用心,然後可及他事。暮夜見燭亦復然。若遇無事,終日不離几案。苟能如此,一生永不會向下作下等人,如見他事,自然不妄。……若凌晨即治俗事,或冗或默閒坐,日復一日與書卷漸遠,豈復更思學問?如此不流入俗人,則著衣吃飯一呆子弟耳。況復博弈飲酒,追逐玩好,尋求交友,惟意所欲。有一如此,近二三年,遠五六年,未有不喪身破家者。 (南宋)葉夢得《石林家訓》

    ■凡人進德修業,事事從讀書起。多讀書則嗜慾淡,嗜慾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讀書之法,以經為主,苟經術深遽,然後觀史,觀史則能知人之賢愚,遇事得失亦易明瞭。故凡事可論貴賤老少,惟讀書不同,貴賤老少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發憤忘食、學不及也。 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於工作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讀書見一件好事,則便思量我將來必定要行,見一件不好的事,則便思量我將來必定要戒,見一個好人,則思量我將來必要與他一般,見一個不好的人,則思量我將來切休要學他,則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會苟且,便為天下第一等好人矣。 (明)楊繼盛《楊忠憨公遺筆》

    ■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讀書少則身暇,身暇則邪間,邪間則過惡作焉,憂患及之。…… 秀才本等,只宜暗修積學,學業成後,四海比肩。…… 士人貴經史,經史最宜熟,工夫逐段作去,庶幾有成。 不合時宜,遇事觸忿,此亦一病,多讀書則能消之。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先儒謂今人不曾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此教人讀書知義理之道也。要知聖賢之書,不為後世中舉人進士而設,是教千萬世做好人,直至於大聖大賢。所以讀一句書,便要反之於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於書,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讀書。若只是浮浮泛泛,胸中記得幾句古書,出口說得幾句雅話,未足為佳也。 (清)朱伯廬《勸言》

    ■大抵後生為學,須是嚴立課程,不可一日放慢。每日須讀一般經書,一般子書,有須多,只要令精熟。須靜室危坐,讀取二三百遍,字字句句須要分明。又每日須連前三五日授通讀五七遍,須令成誦,不可一字放過也。史書須每日讀取一卷或半卷以上始見功。 (南宋)呂祖謙《辨志錄》

    ■古人讀書貴精不貴多。非不事多也,積少以至多,則雖多而不雜,可無遺忘之患。此道如長日之加益,而人頗不覺也。是故由少而多,而精在其中矣。一言以蔽之:無間斷。間斷之害,甚於不學。……排歲月次第,以中下之資自居,每日限讀書若干。一歲之中,除去慶唁祭掃交接遊宴之事,大率以二百七十日為斷。此二百七十日須嚴立課程,守其道而無變,十年之間,經書可畢。且如此繩繩不已,則資之鈍者亦敏,而書可漸增。再加十年,子史古文俱漸次可畢矣。 (清)汪帷憲《寒燈絮語》

    ■《莊子·達生》載:孔子到楚國,在林中遇見一個粘蟬的駝背老人,只見他得心應手,從樹上捕蟬從不失誤。孔子問他何以能做到這樣,老人說:天地雖大,萬物雖眾,在我眼中卻只有蟬,我專心捕蟬,從不分心,怎麼會不得心應手呢?孔子對弟子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瘻丈人之謂乎?”

    ■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則知所以持身矣。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臨財當事不能自克,常自以為不必敗。持不必敗之意則無所不為矣,然事常至放敗而不能自已。故設心處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當官既自廉潔,又須關防小人。……當官大義,直不犯禍,和不犯義。……忍之一事,眾妙之門。……“忍事敵災星”。 (南宋)呂本中《童蒙訓》

    ■言語最要謹慎,交遊最要審擇。多說一句不如少說一句,多識一人不如少識一人。若是賢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難得,知人實在難耳。語云:“要做好人,須尋好友,收酵若酸,哪得甜酒?”又云:“人生喪家亡身,言語佔了八分。”皆格言也。 (明)高攀龍《高氏家訓》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他鄉異縣,微藉風聲,延頸企踵,甚於飢渴。校其長短,考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昔虞國宮之奇,少長於君,君狎之,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不可不留有餘地心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 4 # 明珠子

    在中國有非常多的家族有家訓,我比較喜歡錢氏家族的家訓。有一句話我最喜歡: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萬世者更謀之。下面就說說家訓,和錢氏家訓。

    《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

    家訓在中國形成已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良好的作用。

    一部《錢氏家訓》綿延兩千年,使得錢氏家族名人輩出,特別於近代形成“井噴”,都源於《錢氏家訓》,實乃世界之一大奇觀。

    《錢氏家訓》是一篇無價的寶典,是錢家先祖後唐時期吳越國王錢鏐留給子孫的精神遺產。錢氏家族把《錢氏家訓》在錢家代代相傳,成為人才輩出的不竭動力。

    (二)【錢氏家訓】全文

    《錢氏家訓》是融合先祖八訓和遺訓歸納而成,共635字,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4節。

    第1節《個人》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

    曾子之三省勿忘。

    程子之四箴宜佩。

    持躬不可不謹嚴。

    臨財不可不廉介。

    處事不可不決斷。

    存心不可不寬厚。

    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

    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能改過則天地不怒,能安分則鬼神無權。

    讀經傳則根柢深,看史鑑則議論偉。

    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

    第2節《家庭》

    欲造優美之家庭,須立良好之規則。

    內外門閭整潔,尊卑次序謹嚴。

    父母伯叔孝敬歡愉。

    妯娌弟兄和睦友愛。

    祖宗雖遠,祭祀宜誠。

    子孫雖愚,詩書須讀。

    娶媳求淑女,勿計妝奩。

    嫁女擇佳婿,勿慕富貴。

    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飢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

    勤儉為本,自必豐亨,忠厚傳家,乃能長久。

    第3節《社會》

    信交朋友,惠普鄉鄰。

    恤寡矜孤,敬老懷幼。

    救災周急,排難解紛。

    修橋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濟眾渡。

    興啟蒙之義塾,設積穀之社倉。私見盡要剷除,公益概行提倡。

    不見利而起謀,不見才而生嫉。

    小人固當遠,斷不可顯為仇敵。

    君子固當親,亦不可曲為附和。

    第4節《國家》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

    嚴以馭役,寬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點,民沾萬點之恩。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

    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

    大愚誤國,只為好自用。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廟堂之上,以養正氣為先。

    海宇之內,以養元氣為本。

    務本節用則國富;

    進賢使能則國強;

    興學育才則國盛;

    交鄰有道則國安。

  • 5 # 學則優

    一朱柏廬·《朱子家訓》: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器具質而潔,瓦金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磋。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脾美妄嬌,非閨房之福。 童僕勿用俊美,妻妄切忌豔妝。 宗祖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外,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夜。 見富貴而生詔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誠爭訟,訟則終兇;處世誡多言,言多必失。 勿特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盜殺牲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押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諧想,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囊娘不濟,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囊無餘,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 焉。 朱子家訓》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

    二唐太宗的《誠皇屬》:

    唐太宗告誡皇屬們說:“膚即位十三年矣,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汝等生於富貴,長自深宮。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至於聽斷之間,勿先忽其喜怒。朕每親臨庶政,豈敢禪於焦勞。汝等勿鄙人短,勿特己長,乃可永久富貴,以保貞吉,先賢有言: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不可不察也。”

    三 顏氏家訓:

    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四諸葛亮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五包拯家訓:

    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殘之後,不得葬於大瑩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 6 # 芳華之養心殿

    家訓家譜家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於家風家規的傳承子孫後代的教育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重要的主要有:

    一、漢高祖劉邦的《手敕太子文》

    二、馬援的《誡兄子嚴、敦書》

    三、諸葛亮的《誡子書》

    四、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

    五、蕭嶷的《臨終誡子》

    六、顏之推的《顏氏家訓》

    七、韓愈的《示兒》《符讀書城南》

    八、袁採的《袁氏世範》

    九、包拯的《包拯家訓》

    十、司馬光的《訓儉示康》

    十一、陸游的《放翁家訓》

    十二、楊繼盛的《父椒山諭應尾應箕兩兒》

    十三、朱柏廬的《治家格言》

    十四、鄭燮的《十六通家書》

    十五、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家書》

    十六、孫中山的《家事遺囑》

    十七、林覺民的《與妻書》

    十八、貝氏家訓

    等等

  • 7 # 話說前塵

    中國最著名最家喻戶曉的家訓首當其衝應該說是《朱子家訓》和《曾國藩家書》。《朱子家訓》不僅教會了我們做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會了我們在人生當中應該怎樣的承上啟下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曾國藩家書》更是講人性與生活,與人打交道的一些經驗積累傳承給後一代。

    中國歷史上大凡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我們任何一家都喜歡用家譜來代代傳承。過去幾乎每一家都有家譜。我這個家譜其實就是上下傳承的一種理念和一種方法。其主要的功能和目的就是透過血緣關係來維繫血緣當中演員之間的互相交往。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承與學習。

    在中國曆朝歷代有很多家訓家譜。像《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都是一些很實用而且很經典的一些。教育子女處世哲學的一些方式方法的一個經典之作。

    回顧自己一生經歷,得到了深刻的教訓就是文化課基礎上一定要多學歷史,多學《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修煉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人在社會上生存就要接觸人,沒有沒有矛盾的地方,沒有沒有人的地方。有矛盾怎麼辦?怎麼處理?這就需要智慧和經驗。而《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恰恰滿足了修身處世的一個哲學。更是我們在文化學習的基礎上一個必修之課,而且在六歲之前就應該瞭解就應該學習。並且是終身不斷學習的法寶。

  • 8 # 思樂林

    我分享的湯氏家訓,其主人公湯霖曾任官於甘肅渭源,並且長時間致力於甘肅教育的發展,對於清朝時期甘肅來說,有這樣用心於教育的大官,真是件幸事。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毋慼慼於功名,毋孜孜於逸樂”。

    —— 湯氏家訓

    湯一介先生在《我們三代人》中摘錄了其祖父的一段話,“自念60年來,始則困於舉業,終乃勞於吏事……雖然,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固吾人立身行己之大要也。時勢遷流,今後變幻不可測,要當靜以應之,徐以俟之,毋慼慼於功名,毋孜孜於逸樂。”

    這段話是湯一介先生之祖父湯霖在60歲生日時寫的自序中的幾句,縱觀湯霖一生,他為官清廉、治理有方,且十分重視教育,親自講學授徒,培育人才,導化風俗,在清末民初的千年鉅變中,湯霖創辦新學,承膺要職。他身正為範,啟發愚蒙。他堅定“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的人生信念;在變幻不定的時局中,對諸門生告以“靜以應之,徐以俟之,毋慼慼於功名,毋孜孜於逸樂”之訓誡。這凸顯湯霖的責任與擔當、冷靜和達觀,而又超乎功利的人生品格與價值取向,再看看湯用彤、湯一介兩代國學大師在這樣的家訓中成長為國家棟梁時,才深切地感受到這種精神在兩代人中的傳承與延續。

    湯用彤先生是湯一介的父親,他是蜚聲中外的哲學家、佛教史家、教育家,也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少數幾位“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

    湯一介,是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國學大師、哲學史家、哲學教育家。 湯一介作為當代中國哲學界代表性人物之一,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還是中國文化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顧問、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價值與哲學研究會理事,第十九屆亞洲與北非研究會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國際道學聯合會副主席。 2003年起,湯一介擔任《儒藏》編纂中心主任、首席專家。

    三代人,秉承“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毋慼慼於功名,毋孜孜於逸樂”家訓,在紛亂複雜的社會中,成為一代大師,實則不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的動漫產業能發展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