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夫也瘋狂
-
2 # 一品小十六
頭伏餃子二伏面,進入伏天的第1天,當然是要吃餃子了。在我們北方不管什麼節日,只要是比較隆重的日子都要吃餃子,其實入伏也不是什麼年節,為啥入伏這天還要吃餃子呢。那是因為很多人在進入三伏天之後食慾不振,日漸消瘦,尤其是小孩子,夏天熱的更不願吃東西,只願吃些雪糕冷飲,冰西瓜之類的涼東西,所以在進入伏天的第1天,老人們都會給孩子們包餃子吃,先來點好的頂吧頂吧,別在一個伏季過完瘦成小黑乾兒。
餃子在過去的農村,那絕對是好東西,一般人家平時根本就吃不上餃子,所以為了開啟大家的味蕾和食慾,就在炎熱的入伏那天包餃子吃,也是包含著老人們對孩子們的關愛,希望全家人可以健健康康過夏天。
入伏的當天在我們北方還是吃餃子的居多,在入了伏之後,吃啥的都有。對身體比較好的還有姜、羊肉等等,都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到了炎熱的夏天,正是適當的好時候。吃薑可以養胃、改善食慾不振,如果實在受不了姜的辛辣味,也可以買點薑糖吃,甜甜的,溫經開胃,夏天吃點很是不錯。
我屬於那種五冬六夏都喜歡吃羊肉的人,這一點還恰好符合老人們說的“入伏吃羊肉好”的說法,吃羊肉很溫補,入伏之後天氣熱得要命,很多人都喜歡待在空調屋裡不出門,被空調吹久了,難免體內溼氣過多,這個時候吃點羊肉可以去除體內的溼氣,暖胃生津。
-
3 # 聚能三農
時間過得真快,明天去就要入伏了,在農村關於入伏有很多習俗,像這個俗語就是民間習俗之一,完整的俗語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還有的地方有吃“伏羊肉”和,喝“伏羊湯”的習俗,今天就來說一下這個“頭伏餃子二伏面”的意思。其實這幾句俗語並沒有什麼道理,只是一種風俗而已,其實就是讓我們在炎熱的夏季,增加身體營養,不能因為夏季的炎熱導致身體的虛弱,其實現在看來無論是餃子麵條,還是雞蛋大餅都不是什麼稀罕物,但是在以前的農村來說,這些卻都是非常稀罕的好東西,以前的生活很艱苦,農民由於生產能力原因,基本上只能填飽肚子。像水餃和麵條這些東西,都是普通人家平時吃不到的,看過《白鹿原》的朋友應該知道,白嘉軒算個小地主,他們也就吃個麵條,作為一些農民來說窩頭鹹菜算是好的了,所以才會有拿水餃和麵條,雞蛋大餅來比做改善生活,補養身體的好東西,這隻你問過說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不能說這些就是有道理的。其實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起其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在夏季要注意養生和進補,只不過由於生活條件限制,羊肉喝羊湯吃不上,只能吃麵條和水餃了,所以說這句話的道理是在養生進補,並不是必須吃麵條、水餃和雞蛋大餅。
-
4 # 鄉鑑
關於三伏的飲食習慣,老輩人總結了很多有用的經驗,並以通俗易懂的老話俗語傳承下來,比如“頭伏蘿蔔,二伏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等等。那麼,這裡的“頭伏餃子二伏面”又有什麼道理呢?
其實,“頭伏餃子二伏面”主要指的是北方地區的伏日飲食習慣。伏日吃麵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北方一些地區流轉,農曆五月是“惡月”,而六月也沾了惡月的邊,“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因此,人們會用新收的小麥磨成面,做餃子、兩湯來吃,加上伏天的炎熱,讓身體出些汗,以驅除病邪。
之所以頭伏吃餃子,主要是因為過去農村物資比較匱乏,入伏的時候恰逢新小麥收割入倉不久,糧食相對充裕,當地還流轉“吃好不如餃子”說法,所以可以利用這個時候用新苗做餃子,美美地吃上一頓,既實現頭伏吃麵辟邪的習俗,同時餃子形似元寶,而“伏”與“福”同音。因此,頭伏吃餃子有“元寶藏福”的寓意。
老話“冷在三九,熱在中伏”,雖然三伏天熱,但相對最熱還是二伏(中伏),因為天熱不願意在廚房久待,所以隨便做點麵湯或麵條吃填飽肚子。
各位朋友,你家鄉在入伏的時候有啥飲食習俗嗎?
-
5 # 李阿冰
入伏天氣炎熱潮溼,人往往沒什麼胃口,恨不得拿冷飲和冰鎮水果當飯吃,但這又會極大的損傷身體,所以入伏適宜吃一些開胃、消暑、富含營養的東西,比如在我們北方,入伏一碗綠豆粥,一碗陽春麵,既解饞又開胃,還能很好的應對暑天。
(1)頭伏餃子。
不過我們北方地區吃餃子是一個萬年不變的傳統,但凡遇到重大日子,都少不了餃子的登場,正所謂“好吃不如餃子”,而且餃子的形狀像個元寶一樣,而且“伏”音同“福”,正是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入伏是莊稼茁壯成長的關鍵時候,過去人們也希望透過飲食的寓意內涵來表達平安過夏天的期盼。
不過入伏之後,人的胃口普遍不好,因為大量出汗,導致體內營養物質流失,人體需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物質,而入伏這個時候人們吃的麵粉都是自家新收割的小麥,味道也更好吃一些,餃子的餡料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變換花樣。總的來說頭伏吃餃子,既能表達美好期盼,又能補充營養成分,還能起到開胃作用。是一道非常適合此時吃的食物。
如今農村生活條件好了,人們飲食也豐富多樣,可是在重要節氣上,吃餃子從沒變過。不過人們現在吃餃子也不再侷限於韭菜雞蛋餡、豬肉大蔥餡等常吃的幾種了。像我媽媽在入伏這天包餃子,通常會採用海鮮蘑菇餡,或者野味山珍餡,這些餡本就對人的胃口有吸引力,也容易讓人吸收。
入伏天熱,吃餃子喝熱湯,有利於身體出汗,排出毒素,真的很舒坦。
(2)二伏面。
在北方地區,一直都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雞蛋攤煎餅”的習俗,二伏也就是中伏,“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中伏是三伏天裡最難熬最熱的時候,這個時候本來就很熱為什麼還要吃熱面。
放在古代,說中伏吃熱面有“辟惡”的迷信說法,但放到現在,二伏是最熱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人體溼氣重,胃口差,吃新面做的熱麵條,可以出一身汗,有效排除溼氣,達到驅病的目的。
我媽媽最喜歡在二伏這天做一碗勁道的手擀油潑面了,簡單的水面比例調和,用手揉搓麵糰,擀麵杖擀平切條,開水入鍋,煮至半透明出鍋盛碗裡,擺放進去燙熟的青菜,蔥、蒜、辣椒、花椒等調料,燒開熱油,一澆而成,香的很啊。
不過二伏這樣吃麵,看似火辣,卻也確實有很好的效果,妥妥的開胃麵食,而且吃後出一身大汗,酣暢淋漓,反而對解暑有一定幫助。
此外,入伏這天還比較適合吃一些雞肉、蘿蔔等,補充維生素和蛋白質,也非常適合吃羊肉,羊肉屬於溫性食物,入伏吃容易出汗排毒。
-
6 # 響水大米
明天入伏,中國多年形成的傳統習慣,就是在一些重大的節日和氣候節點,一定要食用一些特色代表的美食,如果當天要是沒吃這種食品,就感覺好像是這個節沒過一樣。一談起入伏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最先的反應,肯定是說出來“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多年以來,人們形成的共識就是把小暑到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也就是俗稱的“三伏天”,這段期間太陽直射地球,地面所吸收的熱量達到了峰值,所以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為了突出熱的厲害程度,人們總結出來很多的老話,包括最長聽到的“小暑接大暑,熱的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都形象地說明了“三伏天”的熱度。
這個“頭伏餃子,二伏面”其實還有一個後句,那就是三伏烙餅攤雞蛋,之所有形成這樣的傳統也是有講究的。
首先是入伏以後,天氣炎熱,人在熱天的時候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食慾不振,吃什麼都沒有胃口,所以這樣的現象也被稱為“苦夏”,而餃子在中國傳統美食中正好有開胃的作用,芹菜,黃瓜、角瓜、雞蛋、豬肉等各種餡料能刺激人的胃口,讓人更有食慾。
再有這個時節,正是新麥剛上市的時候,這個時候的麵粉最有營養和口感最好,正是嚐鮮解饞的的時候,所以整個三伏天都以新鮮的小麥磨成的麵粉作為主食。
還有就是入伏期間,由於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會造成身體消瘦,所以這個時節需要一些營養的東西來補充身體,以前的農村生活物資不豐富,所以餃子、麵條、烙餅、雞蛋成為人們認為最有營養的滋補食品。
入伏期間除了這些傳統的飲食習慣之外,在各地又衍生出來其它的各種風俗,比如在徐州地區,人們有在入伏吃羊的習慣,在山西人們喜歡在入伏的當天吃炒麵,還有一些地區喜歡在這個時節吃狗肉。各種花樣美食都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最熱酷暑。明日入伏,你們那裡入伏喜歡吃什麼?農村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是啥道理?歡迎大家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
7 # 靈子
明天入伏,入伏本來不算什麼節日,不像端午節或者六月六這些節日那麼隆重,入伏也不在二十四節氣以內,但是民間卻有入伏吃餃子的習俗。聽老人們說,入伏這天的餃子,餡要由多種蔬菜組成,而且種類越多越好。聽老人說吃了這樣的餃子,孩子在三伏天裡,不容易生病,而且不挑食。
這個習俗,有點像我們這裡剛生完孩子的產婦,在第三天上要喝多種蔬菜做的疙瘩湯,據說是第三天上喝了雜七雜八做的疙瘩湯,一個月子裡不管吃什麼東西,都不會杈了奶。否則月子裡不能隨便吃東西。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道理,反正多年來,我們這裡一直傳承著這個習俗。
俗語說的頭伏餃子二伏面是什麼道理?為什麼要在頭伏吃餃子?現在的人們生活條件好了,想吃餃子,隨時隨地的都可以吃。別說餃子,就算是海參鮑魚,也是想吃就吃,但是過去貧窮的年代卻不行。想吃頓餃子簡直是家裡的一件大事情,農民們天天節衣縮食,生活艱苦,想改善一下生活,總得找一個由頭。所以像六月六七月七,入伏立秋等等,這些不是節日的節日,都成了改善伙食的日子。農村人總能找上一個理由,來調節一下生活。
其實,入伏吃餃子,也不是一點兒道理沒有。我們這裡的人都說,舒服是倒著,好吃是餃子。炎炎夏季,人們很容易食慾不振,這時候如果吃著可口的餃子,再來瓶冰鎮啤酒,餃子就酒,越喝越有。夏天的酷熱,隨著餃子和冰鎮啤酒,早就遠離了人體。最要緊的是孩子,小孩子夏天都苦夏,不願意吃飯,三伏天包餃子,也是為了讓孩子多吃點兒飯,強壯身體。
剛過了六月六,吃了包子,明天又是初伏第一天,又得準備包餃子了。其實現在人根本不需要侷限於哪天吃餃子,根據時間和心情,想吃餃子,哪天都可以,只要自己願意就行。不像過去,想吃頓飽飯,需要提前多少天就開始準備。女人不怕麻煩,卻怕的是沒有東西做。不知道別的地方是不是也有入伏吃餃子的習俗。
-
8 # 一鳴看社會
有關三伏天的諺語俗語那絕對是不絕於耳,這說到農村的俗語諺語怎麼可能少了跟吃有關的,今天我就來說說這句;頭伏餃子二伏面,到底是個啥意思有啥道理?
我們先來說說頭伏吃餃子;經過老賈查詢一些歷史材料和問過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得到一個這樣的答案。原來是因為早些年頭的時候人們的條件有限一年到頭很難吃到什麼好的,正好入伏的時候時候收麥不到一個月時間,這個時間家家都由糧,一是為了吃點好的慶祝一下,二是餃子的形狀像元寶。所以餃子就成了首選而且‘入伏’=‘入福’同音種種原因餃子就成了入伏時人們餐桌上的首選。
而這個二伏面呢?原來這個習俗從古代南北朝時期就有了,在南充的‘’荊楚歲時記‘’中講到;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湯餅指的就是熱麵條。不過啊這都是一些古人迷信的說法。真正到了現在主要還是麵條好消化特別是二伏之後天氣更熱了,人頭的新陳代謝加快,大量的出汗。麵條裡含有的維生素和各種快物質可以讓人很快的就吸收在裡面。而且夏天的過水麵條配上一點滷子拌點小菜絕對是入伏美食的不二之選。
-
9 # 豫東小農
明天就進入了今年的三伏天的初伏了,入伏的時候每個地方都有每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我們這裡習慣在初伏的時候吃餃子,為什麼要在初伏的時候吃餃子呢?
吃餃子在我們北方象徵著吉祥喜慶的日子,但是在伏天吃餃子卻有另外一番含義。咱們老百姓都知道冬病夏治,伏天最好吃的就是酸湯餃子,其實最該吃的就是羊肉餡的餃子,畢竟羊肉屬於熱物。吃的滿頭大汗能夠排出體內的寒氣。由於我的三弟妹是徐州市的,徐州市就有“伏羊節”,在三伏天期間家家戶戶跟過年希望吃羊肉,真是比較獨特的節日。二伏面在我們這裡主要指的是吃涼麵條,或者說蒜汁面。這是我們這裡獨特的一道美味。因為涼麵條是要有滷子的,還要特別的新增黃瓜絲,蒜汁和荊芥!這三樣才是吃涼麵條的精髓隨在。像我們7080後的農村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家裡不富裕,特別喜歡吃雞蛋花子涼麵條,這就是當時最好的一頓飯了。一般只有家裡來親戚的時候才有可能吃到。所以一般都是黃瓜絲,蒜汁和荊芥這三樣就可以吃涼麵條了。並且吃的津津有味! -
10 # 指尖三農
明日入伏,入伏吃什麼好?農村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是啥意思?
明天就是入伏了,讓人和作物都“趴下”的三伏天正式開始了,到了這個季節,正是各種蔬菜瓜果大量上市的時候,家裡的菜園每天都有摘不完西紅柿、青椒、瓠子、茄子等,但是做完這些菜之後,我們總是覺得沒有胃口。那麼,在三伏天的時候,我們有什麼好吃的呢?
首先,三伏天的特性。三伏天是最炎熱的階段,這個時期我們常常大量出汗,內火也比較旺盛,更容易產生厭食的情況。食慾不振、胃口不佳、吃不下東西,都是這個階段人的食慾的特質。所以,要吃一些開胃的、生津的、補充能量的食物。
其次,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也就是說在頭伏的時候吃餃子,中伏的時候吃麵條,末伏的時候吃烙餅,都是關於麵食。麵食既有開胃的作用,又能補充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適合在三伏天的時候食用。
最後,各地對於三伏天飲食有所差異。我們常說冬病夏治,而飲食就是最好的方式,各地對於三伏天食補有一些差異,比如南昌有“頭伏吃雞二伏鴨”,湖南同樣也有“頭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雞湯溫和還能祛溼;上海則表達“頭伏餛飩二伏茶”,既有本地特色,又有面食開胃補充能量的寓意,廣州則吃湯麵;杭州人說“頭伏火腿二伏雞”,用火腿和雞作為食補。其他各地都有所不同,不再一一列舉。
回覆列表
伏天作為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這個期間的氣溫高、也比較悶熱,因此人也容易沒有食慾,渾身乏力,如果不注意還容易發生中暑。這種情況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苦夏”。因此為了對付苦夏,在入伏以後也會吃一些食物來進行滋補。那入伏吃什麼好呢?在北方地區普遍有著“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那頭伏吃餃子有啥說法?
關於三伏天的飲食,在各地也有著不同的說法。在北方地區一個最普遍的說法那就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估計不少人也早就發現了,在北方地區只要是過節基本都離不開餃子。比如還有“冬至餃子夏至面”,那為何在頭伏的時候要吃餃子呢?這是因為在入伏以後,正好是夏收麥子收割以後不久,這個時期距離冬小麥收割才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正是家裡的糧食滿倉的時候,而且這個期間的氣溫高、天氣比較酷熱,人也容易沒有食慾,也就是微課不好。而餃子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就是非常開胃解饞的食物,這個時候吃餃子不僅能開胃,促進食慾,而且就熱吃餃子還能讓身體多排汗,這樣也就是中醫上所說的冬病夏治,透過排汗還能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其實不只是在北方有入伏吃餃子的習俗,在南方也有。不過南方是以餛飩為主,像上海地區就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說法。因為在南方人看來,餃子和餛飩是沒什麼差別的,而且不少人還認為餛飩要比餃子更好吃,更方便食用。因為餛飩個小皮薄,很容易煮熟。而餃子在煮的時候要多次加涼水才能確保煮熟了,同時水餃要蘸料才好吃,而南方人更喜歡就湯吃餛飩。
除了餃子和餛飩以外,在頭伏的是還有吃雞的習俗。在農夫的家鄉湖南這邊就有“頭伏吃雞二伏鴨”的說法。在三伏天的時候人體能的消耗比較大,各種農活也比較重,再加上晝長夜短,睡眠時間也少,所以需要及時進補。而燉雞吃的時候一定要加入生薑,原因是生薑性溫,去溼強身的作用。民間還有農諺“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另外在杭州地區有農諺“頭伏火腿二伏雞”,而在徐州等地還有“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的說法。由此可見,在不同地區三伏天所吃食物是比較講究的,但是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希望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及時補充身體所需要的能量,迎接不久的“雙搶”。在三伏天的時候適量進補,這個是經過了勞動人民長期實踐驗證的,是有道理的。明天就入伏了,大家不妨根據自己的愛好及身體的情況,來挑選自己喜歡的食物吧!在你的家鄉,入伏一般吃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