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蕪湖小爺

    項羽的死,感動了兩千年來的華人。在華人的心目中,向來都以成敗論英雄,只有項羽是一個例外——他雖敗猶榮。他完全是以一個蓋世英雄的形象雄踞在 歷史的地平線上。有人將華人對他的懷念歸功於司馬遷的描述,歸功於司馬遷作為漢王朝的史官,而將漢王朝的敵人描述得如此富有英雄的氣概。這是不錯的,正 是因為有了司馬遷的一顆勇敢的心,一顆堅持正義、堅持史實的心,一顆對人類尊嚴懷著巨大敬畏的心,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青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驕傲。司馬 遷也正因為他對人類尊嚴的敬畏,在他為了個人尊嚴、歷史尊嚴而歷盡磨難之後,才成就了他的作為英雄的事業。可以說,司馬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秉筆的英雄,他 的氣概,與持劍的項羽的氣概,一起構築了中國的精神氣質。

    失敗的項羽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蓋因他的最後一戰。這是一場完全為了尊嚴的戰鬥,他的“無臉見江東父老”的決絕。他有機會逃亡,卻選擇了戰死沙場;他 寧可戰鬥到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卻還以一人之力,獨戰百萬大軍。不獨是這種悲壯的情懷與慘烈的氣勢造就了項羽的千古英豪,更在於他以這種方式的戰死,維 護了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傲慢的尊嚴。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記錄了項羽的剛愎自用,也記錄了項羽天真率性的氣質特徵,以及他的直率坦誠。以此對比劉邦的狡詐與無賴。可以這樣說,劉邦與項 羽的戰鬥,是一個以平民的智慧戰勝了貴族的傲慢的歷史故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劉邦自然是一代英雄,因為他成功地創立了強大的漢王朝,而項羽卻是被拋進了歷 史最黑暗的角落。但他的死,卻讓兩千年來的華人久久不能釋懷,那是因為,自從項羽死後,中國的貴族精神也隨之而亡,再沒有那種臨死不屈的傲慢以及對人性 懷著天真的幻想,再沒有那種對高尚靈魂的崇拜,更沒有那種對人類尊嚴的無比敬畏。有的只是劉邦的平民式的實用主義,無論出於何種手段,不管卑鄙、無恥、耍 賴,只要能夠達成目的,便是英雄——那是項羽曾經不屑的!

    華人不能忘懷於項羽,而更多的時候,華人又覺得,畢竟,項羽是失敗的人,他的尊嚴,相比劉邦的巨大成功,更是可以不屑一顧了。人們寧願服膺於劉邦 的那種平民式的實用主義,由此而使整個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更多時候淪於可恥的黑暗專制之下而毫無尊嚴地生活著,甚至為此反而慶幸不已。這算不 算是一種悲哀呢?

    我同時又想到,為尊嚴而死的,還有一個被誤解的人,那就是屈原。華人對屈原的誤解,可謂較項羽更甚。項羽在華人的知識精英階層,尚可將之視為一介 武夫,除了蠻力與戰鬥,便一無是處,除了“霸王別姬”那一幕,尚存一點點柔情與霸氣。他的最終的失敗雖也換來一絲同情,似乎更多的是對他毫無陰謀智慧的鄙 視。

    而屈子的死,則有了更多層面的深長意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詮釋。而在我看來,大多是一廂情願的誤會與誹謗。遠期的姑且不論,而近 代以來,我所知道的,大凡有兩種論調:一種認為他屬於“愛國者”,他的死,乃在於殉國;另一種,則認為他的死,乃歸於愚頑,無視大帝國的最終必將歸於統 一,無視楚國君主的昏庸無能,愚忠於他的主子,是奴隸式的忠誠,是甘願為專制主義的奴才。以上兩種論調,以郭沫若與魯迅為代表,以及他們的追隨者。我相信 魯迅之所以將屈原視為奴才,有他在特殊歷史時期的引申的意義,並不一定針對屈原本人,這種出發點與郭沫若並無兩樣。但他們的追隨者,就不一樣了,就將這種 觀點真地放進了歷史研究的範疇去了。

    在我看來,所有這些論調,都是對屈原的侮辱與損害,因為他既不是一個“愛國者”,也不是一個“奴才”。誰都知道,楚國與其它所謂的“六國”一樣,僅僅 屬於“領主”,繼承的是周朝的爵位與封地。雖說戰國時代周朝早已名存實亡,但畢竟還有“名存”這一事實。他們的封地,名義上仍歸屬於周朝。當時的國,並沒 有如今的國家的概念,因此,何來“愛國者”的稱謂?其次,屈原作為楚國的大臣,並不僅僅是一名官僚,他是楚國的貴族,他與楚國的君主有著共同的祖先,有著 相同的血緣。因此他根本就不是君王的奴才,而是領主的同盟。至少可以認為,他與楚王的不和,乃在於利益同盟內部的爭執,是同一個集團內部的紛爭。(事實 上,作為奴才的官僚,是充滿血腥鎮壓與屠戮的黑暗的清王朝的發明,而我們今天,仍然整天在電視上不厭其煩地播放著有關這個極度落後極度愚昧的末日王朝的電 視劇,對它的殘忍的君主甚至歌功頌德,奴才之聲不絕於耳!)他當然看到了楚王的昏聵與無能,他所惋惜的是,作為偉大祖先的後代,作為一個強悍部落的首領階 級,他看到了他的整個部落的最終滅亡的命運。對於他來說,被秦國吞併是不可接受的,因為那是一個貴族對另一個貴族的攻伐、侵略與霸佔,是一個貴族勢力對另 一個貴族勢力的欺侮與辱沒,無視周室的權威,根本沒有正義可言。其實,就整個戰國時期而言,所有的攻城略地,都不在正義的層面上,具有合法的性質,雖然他 們常常扛著正義的旗幟,以周室的名義出征。

    眾所周知的是,當時的楚國與其他六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分封的諸侯,他們至少在名義與形式上,都必須共同尊順周王朝的權威。它與古希臘城邦的不同之處在 於,地中海的那個古國是城邦的聯盟,而戰國時代的中國各諸侯國乃是周王朝的分封。屈原所忠於的,不是這個楚國,事實上,他也並不忠於已經失去威權的周王 朝。他的自沉汨羅江,乃是出於對他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血統、封地以及他自身尊嚴喪失的痛苦、無奈與絕望。作為楚國的貴族,他看到了楚國即將的滅亡,以及他的 宏大的抱負不能實現的悲哀。可以這樣說,他的死,完全是為了他作為一個高貴者的靈魂的尊嚴。孟凡利

    屈原死後,中國再沒有如此富有尊嚴的貴族精神在文士中的傳承了,如此的悲涼、壯闊與崇高。兩千年來,中國計程車子們在專制的統治下,大多成為權力的奴 才,尤其到了清代,即便是慷慨的死,也是毫無尊嚴可言。在現代中國,也只有老舍與傅雷們的死,堪與相較,還算有一點屈子的風骨。

    而項羽的死後,中國再沒有如此富有尊嚴的貴族精神在武士中的繼承了,如此的傲慢、瘋狂與高貴。兩千年來,中國的武士們也大多遵從的是卑鄙的計謀、權力與財富,即便是戰死沙場,尊嚴也並不是他們最後的選擇。

    人,有尊嚴地活著或死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對尊嚴的追求,是我們所必須的。

  • 2 # Ignore

    如果把項羽看作是“中華歷史上最後一個貴族”,那麼自漢代之後,中國就沒有了“貴族”。“貴族”文化的缺失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它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走上了一條迥異於西方的道路。西方的中世紀,社會形成了一種固化的貴族制度。建立在諸多政治經濟特權制度的基礎上,生成了世代相承連綿不絕的貴族文化。這種貴族文化強調教養、榮譽、尊嚴、責任,以及道德意識,體現了人的自我意識和道德自尊。它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抑制抵消了專制王權在政治上的漫延氾濫。“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就是例證。

    所以西方的中世紀始終沒有形成典型的專制王權政體,這其中既有政治經濟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此外,貴族文化對自由人格和獨立人格的養成也有積極的作用。中國的封建社會則不然。自秦朝統一中國,就實行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了“天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制度文化。出於權力制衡的需要,作為一種制度補救,西漢之後,統治者為了保護“士人的節操”,在制度文化中形成了所謂“將相不辱”的規定。

    項羽的死,感動了兩千年來的華人。在華人的心目中,向來都以成敗論英雄,只有項羽是一個例外——他雖敗猶榮。他完全是以一個蓋世英雄的形象雄踞在 歷史的地平線上。有人將華人對他的懷念歸功於司馬遷的描述,歸功於司馬遷作為漢王朝的史官,而將漢王朝的敵人描述得如此富有英雄的氣概。這是不錯的,正是因為有了司馬遷的一顆勇敢的心,一顆堅持正義、堅持史實的心,一顆對人類尊嚴懷著巨大敬畏的心,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青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驕傲。司馬 遷也正因為他對人類尊嚴的敬畏,在他為了個人尊嚴、歷史尊嚴而歷盡磨難之後,才成就了他的作為英雄的事業。可以說,司馬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秉筆的英雄,他的氣概,與持劍的項羽的氣概,一起構築了中國的精神氣質。

    失敗的項羽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蓋因他的最後一戰。這是一場完全為了尊嚴的戰鬥,他的“無臉見江東父老”的決絕。他有機會逃亡,卻選擇了戰死沙場;他 寧可戰鬥到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卻還以一人之力,獨戰百萬大軍。不獨是這種悲壯的情懷與慘烈的氣勢造就了項羽的千古英豪,更在於他以這種方式的戰死,維 護了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傲慢的尊嚴。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記錄了項羽的剛愎自用,也記錄了項羽天真率性的氣質特徵,以及他的直率坦誠。以此對比劉邦的狡詐與無賴。可以這樣說,劉邦與項 羽的戰鬥,是一個以平民的智慧戰勝了貴族的傲慢的歷史故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劉邦自然是一代英雄,因為他成功地創立了強大的漢王朝,而項羽卻是被拋進了歷 史最黑暗的角落。但他的死,卻讓兩千年來的華人久久不能釋懷,那是因為,自從項羽死後,中國的貴族精神也隨之而亡,再沒有那種臨死不屈的傲慢以及對人性 懷著天真的幻想,再沒有那種對高尚靈魂的崇拜,更沒有那種對人類尊嚴的無比敬畏。有的只是劉邦的平民式的實用主義,無論出於何種手段,不管卑鄙、無恥、耍 賴,只要能夠達成目的,便是英雄——那是項羽曾經不屑的!

    華人不能忘懷於項羽,而更多的時候,華人又覺得,畢竟,項羽是失敗的人,他的尊嚴,相比劉邦的巨大成功,更是可以不屑一顧了。人們寧願服膺於劉邦 的那種平民式的實用主義,由此而使整個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更多時候淪於可恥的黑暗專制之下而毫無尊嚴地生活著,甚至為此反而慶幸不已。這算不 算是一種悲哀呢?

  • 3 # 洋洋談歷史

    眾所周知,項羽是楚國舊貴族之後。為什麼把項羽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貴族呢?

    首先,還要從周王朝的分封制說起,西周的周天子分封的物件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周王朝從西周(前1046-前771年)到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存在了將近800年。而貴族階級就是分封制度的產物,世襲權利的家族傳承是貴族的基本特徵之一。但項羽生不逢時,其家族隨楚國的滅亡而敗落。但這種分封制度下形成的貴族精神根深蒂固於每個貴族心裡,不是短時期內能夠完全改變的。

    其次,從項羽的品性以及他的一些事件來看,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傳統社會貴族階級的一些典型性格特徵。 項羽兒時看著秦始皇的出行儀仗,便指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也。”這是貴族骨子裡的高傲。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決一死戰,從來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算計。這是項羽的性格,也是貴族的價值觀念。 鴻門宴上,項羽優柔寡斷,最後放走劉邦。在他看來,暗算前來賠禮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尤其是項羽臨死,還不忘將自己的頭顱交給故人領賞,反映了他對感情的注重。真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所以在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後,雖然消滅了六國的貴族勢力,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度,從政治和制度兩方面徹底消滅了貴族勢力。但他們的社會文化影響依然存在,並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這就為日後的六國反秦鬥爭埋下了伏筆。當時的六國民眾,幾乎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六國貴族之後作為自己的反秦鬥爭領袖。

    項羽也不負眾望,帶領民眾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之後,項羽卻主持了大分封,最後導致爆發了楚漢爭霸,以項羽自刎於烏江結束。再一次證明分封制行不通,依靠分封制產生的貴族社會文化也隨之消亡。

  • 4 # 老李頭有話說

    項羽出身與名門貴族.是一位豪氣蓋世、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秦末風雲變幻、群雄並起的大環境下,他以拔山之力、蓋世之氣,突起於壟畝之中,沒有任何憑藉,很快就摧毀了暴秦的政權,於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號稱“西楚霸王”。項羽傳世最著名的詩篇就是《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漢相爭,開始時項羽節節勝利,劉邦幾為其所擄。後來由於項羽驕傲自滿,導致其戰略上連續失誤,而劉邦則逐漸轉敗為勝,最後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一戰,楚軍全軍覆沒,項羽逃至烏江自刎而亡。《垓下歌》便是項羽被漢軍圍困垓下,軍帳夜飲,對其愛姬虞姬所唱。全詩“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 項羽重情誼,愛江山更愛美人,項羽歷來深受女性的喜愛 ,上面李清照的詩可以為證. 歷史猶如一枚硬幣,正面是帝王,反面是賊寇,屬於項羽的那枚硬幣,在落地的瞬間被命運的手指不經意的撥弄,於是翻了個身,於是劉邦成為了漢高祖,項羽卻只留下了一首《垓下歌》…… 而項羽一生光明磊落,率真守信,缺成為失敗者,而劉邦一個潑皮誣賴,品質低下,老於事故算計的人缺最終成王.!!!!這也是中國歷史的悲哀! 在華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著一個定律:成者王侯敗者賊。統治者也利用著人民的這種心理,政治鬥爭中的勝利者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貶低失敗者,甚至不惜無中生有,造謠誣衊。翻開史書,我們看一看失敗者的歷史,幾乎一律是惡行劣跡。唯一的例外就是項羽。他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鬥爭中失敗了,可是在劉氏王朝所寫的史書中,項羽仍舊是一個相當完美的人物。    從某種意義上說,項羽是中國最後的一個貴族。 屬於早已離我們而去的另外一個時代,一個令我們無法理解的時代。翻開史書,我們可以發現,千金一諾,以身赴難,士為知己者死等等令人可歌可泣的壯舉,在先秦的歷史事件中隨處可見,在以後則很難發現。      與為了成功不計手段的劉邦相比,項羽身上不帶有一點劉邦的那種無賴氣質,他所有的就是一種豪放的、直率的、高傲的、自愛的貴族氣質。 歷史往事不願多說,心中空感這位舍我棄誰的悲劇英雄,悲劇的貴族!!!!!

  • 5 # 當代曹植

    項羽的死,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標誌著流氓打敗貴族,實用打敗傲慢,分封制在中國自此逐漸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權制。

    沒有了分封制,自然也就沒有了貴族。陳勝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啟了一個時代。

    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項羽與其叔父項粱在江東誅殺刺史及其部下100多人,後又帶八千江東子弟兵南征北戰,如今只剩他一人,他回去還不是死路一條。

    如果把項羽看作是“中華歷史上最後一個貴族”,那麼自漢代之後,中國就沒有了“貴族”。“貴族”文化的缺失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它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走上了一條迥異於西方的道路。

    所以西方的中世紀始終沒有形成典型的專制王權政體,這其中既有政治經濟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此外,貴族文化對自由人格和獨立人格的養成也有積極的作用。中國的封建社會則不然。自秦朝統一中國,就實行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了“天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制度文化。

    西周的周天子分封的物件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而貴族階級就是分封制度的產物,世襲權利的家族傳承是貴族的基本特徵之一。但項羽生不逢時,其家族隨楚國的滅亡而敗落。但這種分封制度下形成的貴族精神根深蒂固於每個貴族心裡,不是短時期內能夠完全改變的。

    項羽兒時看著秦始皇的出行儀仗,便指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也。”這是貴族骨子裡的高傲。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決一死戰,從來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算計。這是項羽的性格,也是貴族的價值觀念。

    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後,雖然消滅了六國的貴族勢力,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度,從政治和制度兩方面徹底消滅了貴族勢力。但他們的社會文化影響依然存在,並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這就為日後的六國反秦鬥爭埋下了伏筆。當時的六國民眾,幾乎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六國貴族之後作為自己的反秦鬥爭領袖。

    項羽也不負眾望,帶領民眾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之後,項羽卻主持了大分封,最後導致爆發了楚漢爭霸,以項羽自刎於烏江結束。再一次證明分封制行不通,依靠分封制產生的貴族社會文化也隨之消亡。

    劉邦與項羽的戰鬥,是一個以平民的智慧戰勝了貴族的傲慢的歷史故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劉邦自然是一代英雄,因為他成功地創立了強大的漢王朝,而項羽卻是被拋進了歷 史最黑暗的角落。

    但是項羽的死,卻讓兩千年來的華人久久不能釋懷,那是因為,自從項羽死後,中國的貴族精神也隨之而亡,再沒有那種對高尚靈魂的崇拜,更沒有那種對人類尊嚴的無比敬畏。有的只是劉邦的平民式的實用主義,無論出於何種手段,不管卑鄙、無恥、耍 賴,只要能夠達成目的,便是英雄——那是項羽曾經不屑的!

  • 6 # 小青峰曰史

    大家好,我是小青峰!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真心希望各位小主能夠動一下你們金貴的小手指!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貴族。項羽的命運是其所代表的那個階級命運的反映。項羽的性格,集傳統貴族階級所有的優點和缺點於一身,是中國舊貴族群體性格的典型。他憑藉貴族的特殊身份和性格優勢成功了,又因為其貴族身份的歷史侷限失敗了。正所謂成亦“貴族”,敗亦“貴族”。“貴族”群體性格的內在矛盾性,造就了項羽個人形象的複雜性,鑄成了他悲劇性的命運。他是一個“末路英雄”,是一個“代歷史受過的悲劇性人物”。項羽的敗亡,昭示著貴族時代的終結。貴族文化的缺失,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走上了一條迥異於西方的道路,並對古代政治文化的塑造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貴族文化的影響並未消失,透過不斷變形複製,成為我們民族一以貫之的價值觀念的載體。

    一、從時代背景來看

    楚漢之際是新舊階級制度發生重大變動的時代,項羽的命運是他所代表的那個階級命運的反映。換言之,項羽的失敗,是一個沒落階級不可避免的歷史命定,隨著項羽的逝去,最終宣告了中國貴族時代的完結。

    項羽出身於一個楚國舊貴族家庭。《史記.項羽本紀》說:“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項羽雖為將門之後,但生不逢時,其家族隨著楚國的滅亡而敗落。他所處的秦代,是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初建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當時社會制度的主體形式。反映在社會階級的層面,活躍在當時政治舞臺上的是擺脫了宗法制度束縛計程車人階層,這個階層憑藉著自身在文化知識上的優勢,脫穎而出,迅速崛起,成為當時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官僚階級的主體部分。與之相比較,貴族階級已走向末路。貴族階級的沒落與以下社會條件有關:

    一是分封制的的產物,世襲權利的家族傳承是貴族的基本特徵之一。隨著分封制度的消亡,特別是六國貴族政權的消亡,貴族階級失去制度的依恃而走入末途。二是貴族階級自身素質和生存能力的退化。特權是貴族階級的憑藉與依賴,傳統社會的遊戲規則是貴族安身立命的保證。特權的庇護與眷顧,導致了貴族階級自身素質的退化;社會遊戲規則的變動,使得貴族面對變化的社會手足無措。在急功近利、不擇手段的政治競爭中,貴族表現得茫然而低能,他們在傳統道德文化方面的優勢反而成為一種負累。在兼併進取、世風日下的社會背景下,貴族及其文化變得不合時宜。三是來自平民階層的競爭衝擊。富國強兵的時代要求迫使各國統治者採取了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制度,相對平等公正的社會氛圍給予平民以施展才能的機會,新的人才選拔機制導致了貴族與平民在政治力量對比上的此消彼長。項羽的命運正是這些歷史社會現象生動的註腳。

    隨著項羽的失敗,歷史也驗證了分封的回頭路是走不通的。項羽以自己的犧牲換得了歷史方向的調整。從這個意義上講,項羽是一個“代歷史受過的悲劇性人物”。一個時代隨著一個代表人物的離去結束了。新興的漢皇朝以嶄新的面目面世,形成了“漢初布衣將相之局”,從此開啟了“平民” 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講,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貴族”。

    二、從項羽的個人素養來看

    從項羽的個人品格看,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傳統社會貴族階級的一些典型性格特徵。我們從項羽與劉邦的言行比較中,也可以窺見貴族與平民階級在群體性格上的差異,以及這些性格差異的文化意義。

    1.項羽的“鬥力”與劉邦的“鬥智”。項羽以“力拔山兮氣蓋世”自詡,彰顯“力”與“氣”是貴族的基本特徵之一。“決鬥”是貴族決一勝負的遊戲規則,堂堂正正地挑戰,顯示了貴族本色,是維護他們個人尊嚴的不二手段。正是出於這一邏輯,所以項羽為了復仇,在與秦軍真刀真槍的搏鬥中能做到破釜沉舟,決一死戰,最終成就了他鉅鹿之戰的歷史偉績。在他的動機中不會也從來沒有投機取巧的算計。這是項羽的性格,也是貴族的價值觀念。

    2.項羽的“有禮”與劉邦的“無禮”。文化教養是貴族的標誌之一,而“有禮”是項羽的性格基調。《 史記.高祖本紀》載:漢將高起、王陵在劉邦面前評價劉、項的為人時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反映了項羽的人格魅力。劉邦的平民經歷,使他對儒學和儒生厭惡之極,“便溺儒冠”, 動輒辱罵儒生,顯示了平民本色。一步登天的政治暴發,成就了自“草根”到“至尊”的雲泥變遷,但其單薄的文化素養卻很難承受起權位的重負,狂妄失態造成了劉邦的性格缺陷。

    3.項羽的“剛性”與劉邦的“韌。崇尚人格尊嚴,講求風骨氣節,是貴族教育的重要內容。這種文化教育,養成了貴族的“剛性”性格,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項羽是這方面的典型。與此同時,道德的羈絆成為他圖謀捲土重來的心理障礙。劉邦則不然。民間的坎坷,養成了遊走江湖的歷練;命運的浮沉,練就了與時推移的圓滑。平民本來-無所有,更無過多的精神負擔,輸得起,亦無所謂“面子”的顧慮,所以表現出拿得起放得下的“豁達”。劉邦雖然屢戰屢敗,但卻屢敗屢戰,憑藉平民的堅韌,最終取得了勝利。

    綜觀項羽的性格,可以說是集傳統社會貴族階級所有的優點和缺點於一身。他是從舊的觀念和立場去反抗秦朝暴政的英雄。他憑藉貴族的特殊身份和性格優勢成功了,又.因為其貴族身份的歷史侷限失敗了。正所謂成亦“貴族”,敗亦“貴族”。“貴族”群體性格的內在矛盾性,造就了項羽個人形象的複雜性,鑄成了他悲劇性的命運。

    結語:項羽一生,既有著華夏冷兵器史上最強悍的勇武、更有著華夏古代戰爭史上頂尖的戰術指揮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國的首功之人,亦是鉅鹿之戰、彭城之戰兩場歷史上兵力懸殊以少勝多戰役的指揮者,竟需要歷史上最出色的一群不世英傑,組團圍攻,方能將他擊敗。“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所以他是歷史上最後的一位貴族。

  • 7 # 半閒山人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卓越的起義軍領袖和傑出的軍事統帥,項羽作戰勇猛歷史上無人能夠與他相比。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裡,項羽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反秦將領,一躍成為西楚霸王,然後又自刎於烏江項羽的一生可以說是經歷了大喜大悲。在項羽的身上,他有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千秋霸氣,也有和虞姬悽婉纏綿的兒女情長,還有在烏江邊上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懷,這些都是項羽為後人留下的感人故事。

    唐代的胡曾寫了過一首詩,題目就叫《烏江》“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胡曾認為,說烏江並不是沒有船可以渡,項羽之所以不東渡烏江,是因為他恥於起兵。胡曾這個恥於起兵的觀點是說對了。但是胡曾說“爭帝圖王勢已傾”不對!項羽既不爭帝也不圖王,他爭的是霸。項羽曾經說過一番話:“天下匈匈數歲,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雄雌”。說天下這麼鬧鬧騰騰幾年為的什麼?為的都是你我兩個人在爭這個霸權。這說明項羽已經認識到造福百姓為榮,禍國擾民為辱,項羽已經對榮和辱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他懺悔。而劉邦不會懺悔!劉邦別說老百姓死了,他爹、他老婆、兒子、女兒都無所謂,但項羽會。

    項羽在現實的政治鬥爭中是敗給了劉邦,但人們從未按照“成者王侯敗者賊”的觀點去看待他。要麼說他是個悲劇英雄,要麼說他是失敗的英雄,總而言之還承認項羽是個英雄,這就是項羽的不朽。

    項羽破釜沉舟的勇氣,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懺悔,霸王別姬的悲壯。自刎之前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的豪爽,正是項羽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一直為後人所傳頌。項羽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就連烏江之水也要為之嗚咽,為之洪波湧起,濁浪翻騰。

    項羽的死是高貴的,有著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審美價值。像項羽這樣傻,這樣天真、任性的英雄越來越少,陰險毒辣的陰謀家和迂腐愚忠的書呆子則越來越多。項羽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項羽以前的時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也是一個貴族的時代。高貴感和英雄氣質,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具有貴族精神的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貓在中國沒氾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