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柔夢想家82

    六七十年代,上河工,集體安排吃飯,有食堂,哪時候,人民為了能吃上飯爭著去上河工,累死個人,全人工活,肩扛手抬,為了囗糧,拼命了,哪吋不給工資,給工分,老百姓一年到頭就靠工分吃飯,男勞力,平時10分,上河工12分,管飯,女的平時8分,上河工10分管飯,哪個年代,興集體,沒掙錢的地方,到工廠去上班,必須經生產隊長和大隊長同意才能去工廠上班,掙錢,這樣的好事基本上叫農村幹部子弟去了,指標剩了,才安排老百姓子弟去,不管誰去了,掙的餞行耍交到所在生產隊財務上買工分,剩下的才是自己的,到年底一樣給分囗糧,就是糧食,哪個每代,生產力低,累死人了,兔強吃上飯

  • 2 # 清仙齋

    六七十代農民“上河工”築堤壩,一般安排在冬閒的時候,秋收作物收上來了,冬播已經完成。田間管理交給留守婦女們。

    修興水利,生產隊裡全部青壯勞力上河堤,吃住在工地,標準的大鍋飯。

    每一個生產隊都有土方任務。

    有的是借住在當地農民家裡,為了上工方便,絕大多數是在工地,搭男工一個女工一個,兩個簡易草棚。另外搭一個做飯的草棚,泥塊磊一個簡易灶臺。

    男女民工們睡地鋪,都是一捆稻草一床墊絮一床被子,兩人合夥分別出,稻草是生產隊裡集體的。大個子一個人睡,就得既拿墊絮又拿被子來。地上潮溼也有人挑塊家裡木板來。

    一日三餐都安排有婦女做飯,柴米油鹽都是生產隊集體的。

    秋收過後,打下的糧食現成的,秸稈稻草也是現成的,田裡有隊裡種的蘿蔔青菜,倉庫裡自己榨的菜籽油。什麼不用買,也買不到,因為要供應票。

    留守婦女們,一邊給冬作物施肥,一邊做好水利工地的後勤保障工作。隔三差五往工地送糧草。不論路途遠近,工地的糧草是要保障的。因此,去往工地的路上不斷送糧草的人。

  • 3 # 唐人街221401325

    那個時候人民公社,人人覺悟高,每個勞動人民及孩子都有一個偉大的理想奔向共產主義的社會,農民及城市裡工人都會參加義務勞動,那個年代雖然窮但是人人都有幸福感參加義務勞動是很自豪的事。

  • 4 # 碧馬溫704

    由縣革委會或公社革委會組織,以大隊或小隊為單位,抽調青壯勞動力出義務工,修建水利和公路,自帶糧食和工具,搭工棚或分散住宿當地居民家中,主要是以生產隊為單位統一做飯,由帶隊領導指定一兩名社員負責煮飯,菜金補助每人每日兩角,由工程指揮部劃撥,關鍵性工具也由指揮部提供,但有的工程沒有菜金補助,純屬楊白勞。

  • 5 # 瑞義5801

    本人七五年高中畢業後的冬天,參加了公社的整修亂河灘工程。用石頭沏好河道,兩邊的亂河灘填土造田。

    我白天參加轟轟烈烈的工地勞動,整個工地到處紅旗招展,大廣播喇叭播放著鼓舞士氣的各大隊的好人好事和工程進度,間隔播放紅色歌曲與國內外新聞。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公知們所說的懶漢在這裡是很少見的。

    晚上住在附近村的民房裡,自帶鋪蓋,我還有給廣播站寫稿子的任務。廣播員是我高中女同學,我的稿子經常被廣播,我們生產隊大幹快上的勞動成果也廣為人知,好人好事受到鼓勵,也更促進了勞動進度。

    吃飯各大隊有食堂,早飯和午飯送到工地,晚上回住處吃。吃的粗細糧結合,早上有鹹菜稀飯饅頭,中午粗糧和燉菜湯,每份菜裡都有幾片五花肉片,晚飯粗細糧混合,也是燉菜,不用社員個人負擔。很難忘的治河造田勞動場面,一生的記憶。

  • 6 # 血肉之軀123456

    可能各地都不一樣吧,我們這裡上河工是,有人民公社按排工程指揮部的人員提前去到附近村莊去找好房子,每一個村成立一個指揮辦公室負責給每個小隊分工段,吃飯是大隊統一安排做飯吃飯,出工的人員都亨受工程糧、工程款的待遇,所以飯食都比較好,大鍋菜裡都有肉吃,吃的是玉米麵窩窩頭!軟軟的很好吃,也吃帶肉餡的大飽子,一頓飯吃6個,真好吃。出工程雖然活累,但是伙食好,比在家時還胖了,那時很願意出工程工分還高,這時想起來還是一個美好的回憶!

  • 7 # 海之平靜

    六七十年代文“上河工”,農民是自己做飯吃,還是生產隊裡安排?

    答:六十年代修水庫,那時我還小,沒有經歷過。七十年代修大渠,我親身經歷過,最高興回答題主提出的問題。

    那時1972年秋後,生產隊裡的大秋莊稼都已收完,糧食已分給大家入庫。生產隊裡剛要準備農田基本建設。接到縣裡的通知,號召各公社各大隊各生產隊出民工,要在本縣裡修一條大水渠,起名叫(五一大渠)意思是第二年春天五一節前修好通水。因為上游有個“安格莊”大水庫,(水庫是59年修的)水庫很大,水庫裡的水成年的順河流去,而下游有好多村莊的山坡地澆不上水,年年糧食欠收 眼看著水白白的流走。縣裡設計修這個大水渠,目的就是讓下游的村裡的莊稼澆上水,以保豐收。

    設計這條大渠,工程複雜而艱鉅,逢山挖山,逢溝墊方,任務重,時間緊,必須在上凍以前,修出這個大水渠。

    我們村裡接到任務,隨即組織了40名精幹年輕的男女民兵,去參加這個修渠任務的勞動。有27個男的,有13個女的,其中就有我,並且我還算個帶工的。

    命令一下,我們就整裝出發,這個大渠的地方離我們村有20公里遠,那時沒有汽車,我們背上行李和自己所用的東西,徒步向目的地走去,路都是山路,崎嶇不平羊腸小道,整整走了一上午,才到了目的地。

    到那以後,住的是民宅,他們那的房,三間屋子只有一間被隔斷,其餘兩間是通著的,那大炕很長,我們十個女的都擠在這個大炕上,那裡沒有電,晚上每個宿舍發一根蠟,用蠟照明。還清楚的記得,公社的文藝宣傳隊去工地演出,因為是夜間沒有電,戲臺上用氣等來代替,臺上掛了六七盞氣燈,那氣燈裡的氣很少,是等不到演出完的,演著演著,一會兒這些個燈滅了,那工作人員就趕緊摘下來,用氣管子打氣,(就是打腳踏車用的氣管子)打上之後就會亮,趕緊掛上,一會那個燈又滅了,就趕緊給那個燈打氣,迴圈打氣,迴圈掛燈,一直到演完為止。

    至於吃飯,是各村租民宅立食堂,一走就帶上了玉米麵和玉米滲、紅薯、大白菜等生活用品,借用民宅的大鍋做飯,食堂裡留三個人做飯,有一個男的兩個女的,負責做飯送飯,他們每天早上三點就起床做飯,用為五點就開飯,七點鐘必須到工地的。一般早飯都是粥,有時是紅薯粥,熬一大鍋粥。中午飯是窩窩頭和白菜湯,說是白菜湯,盛在碗裡就看見幾個白菜葉,剩下的都是湯,喝的水是蒸窩窩頭篦子下面的留鍋水,晚上還是喝粥,沒有炒菜,吃鹹菜。那時雖然吃的都是粗糧,但讓吃飽,沒有定量,不限數,(我還記得每天中午吃三個窩窩頭呢)生活雖然艱苦,但大家的勞動熱情很高,誰也沒有怨言,知不道跟哪兒來的這種精神頭。

    那時我村分包的地段,有墊方也有挖方,挖方都是石頭,還得掄錘打眼放炮;墊方,用小車推土,墊一層打一次夯,打夯的時候喊號子,那前呼後應的號子聲響徹山谷。

    我們村實行同工同酬,幹一樣的活兒小,記一樣的工分,由於是出民工,夜裡白天都在外地,一天一個整勞力記15分,我們去的女同志身體都很棒,和男同志一樣幹活,掄錘打眼放炮,推小車墊方,所以也記一樣的工分,都是一天15分,我記得一共去了一個月,我掙了450分。

    那個季節天氣一天天的寒冷,我們的手腳都裂了裂口,有時還流血,那時哪有護膚品,我走時,母親讓我拿上了一塊羊油,手和腳裂了口子,就在蠟燈下燒一下,就會流油,再將此油搓在手上和腳上的裂口上。……

    一個月後,也入冬了,地也凍了,我們勝利的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高興的回家了。

    (斬斷第一段回憶)

  • 8 # 時偉731

    那時候過來的人,當時的國家大工程,修水庫,挖河道,修公路鐵路等大型工程都有農民工參加,大部分是土石方工程,國家是不給投資的,國家僅把任務分配到縣,縣分配到公社,公社分配到大隊,大隊分配給生產隊,生產隊領受任務後按工程量多少抽調好壯勞力一般由付隊長帶隊去工地幹活,農民自帶工具,生產隊出糧,出錢,菜,油,肉等生活必須品,生產隊給出工人記工分,國只給任務不給錢,施工水泥,火藥,磚,石料國家出,國家派工程技術人員指導,完工後驗收,合格後生產隊交工後撤回,這就是當時出民工為國家建設的全過程,紅旗渠也是如此,不是一個縣委書記一號召,一個付縣長帶隊,農民就都自告奮勇的參加修渠,沒有人民公社層層體制的組織領導是不可能的

  • 9 # 郝劉起

    生產隊安排。

    七五年冬,我高中畢業後趕上了“挖河”,我自靠奮勇去了,不到19歲,為了以後能掙“十分”,挖過河是評十分的條件之一。

    人工挖,可苦呢。用鐵鍁挖了土裝在排子車上,人拉,我架車子…越往下,坡越長,往上運土更費勁。

    吃飯:由一個男勞力專門負責飯菜,比挖河輕快。吃的黑窩窩頭,大約一週改善一回生活:吃白麵饃,有時喝糊塗,有時喝鹹菜湯…,生產隊管吃。睡的是地窨,全是男人。

    勞動時間很長:早上五點多,大喇叭響了:“上班啦!上班啦!…”晚上九點下班。…真累!吃飯時,坐下…再也不想起來…河名:《前進河》。

    那年月,好苦!

  • 10 # 笨笨潮爺1

    這個,我最有發言權。那時,上河堤,我們是挑江壩埂。沒有機械裝置,全部人挑土上堤。全縣任務分攤到各公社,公社分到各大隊。根據任務輕重,有時是一個大隊組織,各生產隊出一兩個人,統一歸大隊管理。(一個大隊十幾個生產小隊)吃飯問題不用個人考慮,住宿統一安置,安排專人燒飯。

    任務比較大時,要求一個生產隊上七八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專人帶隊,住宿也統一安排。一般住在離江壩埂比較近,那邊的社員家裡,打地鋪。幾乎家家住滿了人。生產隊安排一炊事員,負責炒菜燒飯(買菜另外安排人,一般就是大包菜,豆腐,一鍋熟)。有挑大包菜送上門的,1塊錢左右一擔。這就是吃大鍋飯菜,一日三餐,早晚稀,中午幹。早晚吃醃菜。上工人員,不用帶米。柴,草,米由生產隊出。

    我住的地方屬於湖區,每次有任務,我們隊必安排人上堤。有時挑江埂,上河工,縣裡還給點錢的。我當時認識幾個字,家裡又能離得開。每年有這種任務,生產隊必派我去,承擔記工,還有分錢的事,縣上撥給上河工的錢不多,生產隊不要,直接分給上河工。按出工分攤下去,也就是抽菸的錢。上河工省了米,還能弄點菸錢,都很高興。

    當然,上河工很辛苦的。天沒亮就起來,洗漱,吃早飯,上工。中午,炊事員送飯上工地。下午三四點,送一趟開水。晚上,天黑才回工棚。吃晚飯。哪怕再緊張,上河工飯管夠,菜就不一定了。出門在外,條件差,洗漱全冷水,吃飯碗筷自己洗。不下大雨不休息,小雨小雪,照樣挑土上堤。走一步滑兩步,就是這樣的。上河工,都是小青年,就這樣條件,沒有生病的。往往一干就是幾個月,潮爺是最清楚這個上河工的。

  • 11 # 大成5513

    50年代,60年代的人,那時候都有毛澤東思想50年代,60年代的人,那時候都有毛澤東思想幹部帶頭,人民緊跟,總思想覺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是CBA頂級球員,王哲林能轉會周琦卻只能退出,這事咋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