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夜雨風無涯

    筆者新手,嘗試回答,骨灰級三國迷

    第一個問題

    總體來說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在基於歷史大背景的基礎上,羅貫中以及毛宗崗父子等人對於人物,具體事件作出了藝術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加工以及一些虛構事件,以蜀漢為正統,曹魏為反賊,東吳為陪襯基調上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尊劉貶曹抑吳為中心,正所謂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也!

    而第二個問題也就好回答了,無非“受眾”二字而已!且看筆者一一分析:

    1 、三國的歷史相對是戰爭時期,發生的戰役、人物非常多,在讀史的過程中很難區分和記憶,再加上史書記載多為文言文,讀起來枯燥乏味(相對於三國演義)。例如史書《三國志》,而《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文章類似於或者近似於白話文(這是小說文體決定的)。

    2、《三國演義》做為小說,以及後來拍成影視劇在傳播面方面要廣於史書,即使不識字的老人都能說出三國演義中的情節,這是戲曲與影視劇發揮的重大作用。

    3、讀史書與看小說與大眾的受教育程度有關,小說對於大眾的教育的要求比較低,因為其產生的背景之一就是適應大眾的(受教育程度低),讀史主要是讀書人的眾多書目之一(經、史、子、集),這一門檻決定了三國演義的受眾面要大於讀史的受眾面。

    4、藝術加工文字豐富!古代官史惜字如金,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堂堂一眾“五虎上將”,只不過在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裡記載了7000多字,讓人怎麼看得過癮,且看三國志如何記載關羽斬顏良: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三國志》

    短短數言而已,而這已經是三國志少有的斬將記載了,但三國演義就描述的更為詳細精彩因為好的文學作品所描繪的人物和場景,會給人一種強烈的“真實感”。

    在一般的直覺上,我們會傾向於認為那些細緻的、翔實的、自洽的、讓人身臨其境的記述,是真的;而那些殘缺的、模糊的、語焉不詳的、自相矛盾的記述,是假的。

    而“歷史”恰恰是不完整的、是殘缺的,許多記述充滿分歧,許多資訊意義不明……

    文學教人相信,歷史教人懷疑。

  • 2 # 善良之子86

    半真半假。不過羅貫中是天才。

    他寫的是基於真實歷史基礎上的半架空小說。其中真假難辨。其實過去文化不普及的時候,很多東西都靠說書人的傳播。

    三國正史確定沒有比較系統的,所以我才說羅貫中是天才,他肯定是把各種資料研究透徹後,乾脆動手自己來一本,裡面的時間線是真實的,但很多劇情是誇張的,不過從某種角度看,把它當正史也沒什麼問題。原因我說了,時間線和很多大事件都是真的。只是很明顯,他明顯是站在劉備方的

  • 3 # 調侃歷史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它的全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這本書在成書後曾流傳多個版本,直到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理,修正。在明崇禎八年的時候還傳入了英國牛津大學。

    《三國演義》裡三分實,七分虛,其中大部分都是虛構的,主要價值是文學性。

    那麼《三國演義》裡有多少虛假劇情呢?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解講解。

    草船借箭

    喜歡三國的小夥伴都知道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但在幾千年前草船借箭的真正主人公卻是孫權,據《三國志》記載,濡須之戰時,孫權親自坐船來曹操水寨前叫陣,曹操隨即下令射箭。當箭掛滿船身一側的時候,由於掛箭吃重,孫權下令掉頭,使“箭勻船平”之後滿載而歸,而且在歷史上叫 草船探箭。

    溫酒斬華雄

    在歷史上,華雄是被孫堅所斬,《三國志》記載: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三英戰呂布

    這也是演義裡的劇情,不過真正歷史上打敗呂布的還是孫堅。

    貂蟬

    在真實歷史中,呂布確實與董卓身邊的一個婢女有染,導致呂布與董卓分裂。羅貫中就是以此為原型創作出了貂蟬這一形象。

    單刀赴會

    歷史上確有此事,但主人公恰恰相反,是魯肅單刀赴會,關羽的會。

    諸葛亮罵死王朗

    真正的歷史上,王朗於228年去世,並未隨軍出戰。

    張飛

    歷史上的張飛長的慈眉善目,還喜歡書法。他其實叫張益德。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確是真實事件,但內容卻不是演義裡的那樣,真實歷史是劉備在諸葛亮家試探了3次諸葛亮,最後才決定啟用諸葛亮。

    空城計

    主人公是曹操,發生於與呂布之戰中。

    三讓徐州

    歷史上沒有這回事,陶謙死了,劉備直接接手。

    顏良

    歷史上的顏良並不是關二爺所殺,是被徐晃的軍隊擊敗殺死,過五關斬六將也是假的。

    諸葛亮

    火燒博望坡的是劉備,那時候諸葛亮還沒出山,也沒有舌戰群儒,說服孫劉聯軍成立的是魯肅與周瑜。

    刮骨療傷

    並不是華佗,那時候華佗已經死了十一年。

    周瑜

    周瑜實際上是操勞過度而死。

    馬騰

    實際上馬騰和董卓是一夥的。馬超也沒和張飛打過,是寫信給劉備投降的。

    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實際上是後人偽託。

    龐統

    並非死於落鳳坡,而是在他死後改的名字叫落鳳坡,鐵索連環也不是他乾的,是曹操自己想的。

    實際上關二爺比劉備大一歲。武器

    關羽,張飛,呂布用的都是長矛。

    七十二座墳

    曹操葬在高陵。

  • 4 # 南國十年夢

    很多人不明就裡地將《三國演義》當做史書來看待,以為書中的故事便是歷史,這是大錯特錯的!首先,我們要理解“三國演義”這幾個字的意思。“三國”很好理解,指的是東漢和西晉之間先後建立的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這三個政權一度呈鼎立態勢。“演義”是文學體裁之一,進一步說,是小說體裁之一,該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周黨傳》,《辭海》解釋為“謂敷陳義理而加以引申”,是指作者根據史實,融合野史,經過藝術加工演繹而成的一種通俗的長篇小說。簡單地理解,“三國演義”即是魏蜀吳三個國家的歷史故事。所以說,《三國演義》只是一部歷史小說,並非真正的歷史,包含作者的理解、觀點、價值取向和道聽途說的故事。三國曆史還是應當以《三國志》、甚至更早的《魏書》、《蜀書》、《吳書》為準。當然,正史中的記載也未必就是完全客觀的史實,畢竟只要由人記錄的東西,都會難免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 5 # 文言國學

    三國演義中有一部分是參照三國志而來,史書大眾也很少能夠看到,作學術研究的會看史書,普通大眾要了解的是故事。故事精彩就可以。

  • 6 # 無為大智慧大力

    三國演義肯定不是真實的歷史!只要是演義就不是歷史的真像!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有著很高知名度,再加上他比較接近歷史認知,所以很多人以為它就是真實的歷史!

  • 7 # 物質文化史

    七分歷史,說的是歷史的主線沒有變

    曹魏代漢、劉備入蜀、孫策三千人打天下、司馬篡曹,等等歷史的大事,主幹事件完全忠實歷史,而且時間和先後順序也完全吻合歷史。重大戰役、戰爭也完全根據史實書寫,比如說官渡之戰中曹操首次使用投石車(霹靂車),曹軍缺兵缺糧。

    額外說一句,感覺這也是明清時期小說家的一貫風格,比如說《水滸傳》可以寫誇張梁山好漢如何英勇,甚至將原有的三十六將變為一百零八將,但梁山起義最終失敗是不能亂寫的。

    三分虛構,是指在人物性格、事件具體發展等採用了虛構的手法

    其實這也是必然的,畢竟《三國演義》不是正史而是小說。小說是要吸引人們閱讀的,所以寫小說使虛構是必須用到的。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苦肉計等世間均為子虛烏有的虛構。

    具體到《三國演義》,它使用了史實和虛構雜糅的寫法

    比如說草船借箭,本來是孫權策劃的,而且有一定偶然性,孫權本來只想抵禦曹軍弓箭,但意外獲得大量箭矢。結果羅貫中將其安到了諸葛亮身上,一方面顯示了諸葛亮的智慧,另一方面也使整個故事膾炙人口。

    現代學者研究歷史時,也用《三國演義》作為旁證

    從主線看,《三國演義》確實可以被當做史實來看。事實上, 現代有些學者研究漢魏歷史時,也喜歡用《三國演義》作旁例和佐證。比如說,現代有學者討論曹操和曹丕對陵寢均採取了“不封不樹”的做法,那後世是否有祭祀活動?這個問題正史《三國志》是沒有記載的,但《三國演義》中記載高平陵之變就是司馬懿趁曹芳和曹爽去高平陵掃墓時發動政變奪取政權。這就意味著漢魏時期雖然採取“不封不樹”的殯葬習俗,但掃墓等祭祀活動還是有的,另外曹魏的墓地就在洛陽郊外的高平陵。

    注:不封不樹是曹氏父子鑑於秦漢的厚葬習俗給人民生活帶來許多困難和災難,於是倡導並以身作則的一項制度。其宗旨是在陵墓上沒有封土堆、沒有宗廟、不種植樹木,在陵墓內用土瓦作為材料,用紙做壽衣。其總的宗旨是節儉薄葬。

  • 8 # 悠閒似水流年

    三國演義不是真實歷史,是明代作者羅貫中在陳壽寫的,三國志,的基礎上,進行加工發揮,許多事實屬憑空虛構,進行美化、醜化、張冠李代,移花接木,的描寫,內容七分假,三分真。不符合真實歷史,是一種文學藝術創作,寫得像真人真事一樣,非常激烈精采,來吸引讀者的眼球,是一本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歌頌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歷史小說。

  • 9 # 秋水長天H

    言歸正傳,《三國志》是中國歷史上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紀傳體史書。《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對劉備和孫權來說只有傳,沒有紀。這是因為陳壽是晉代朝臣,晉是承魏而得的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這是《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尊蜀抑魏"思想最大的區別。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一部膾炙人口的古典長篇小說。小說作者羅貫中根據《三國志》所載史料,以及裴松之的註釋,在依據歷史真實的基礎上,按照"尊劉貶曹"的思想。將《三國志》加以改編,再對小說中的歷史人物進行精彩絕倫的藝術加工,或美化,或神化,或醜化,從而塑造了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

    究竟《三國演義》離真實的歷史有多遠,我想,絕大部分人物和重大的歷史事件,肯定是真實的。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又比如劉關張,《三國志》確有劉關張,但並無“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記載,他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結義之志,是民間傳說還是作者杜撰就不得而知了。《三國演義》中,司徒王允利用貂蟬施“美人計",但史書上貂蟬卻不可考,這顯然是作者將民間傳說移花接木而成。

    演義是一種紀實體的歷史小說,由民間的“講史話"發展而來,一般依據大的史實,細節自由發揮。《三國演義》可作為文學作品閱讀,但不能當成正史引用,它究竟離真實的歷史有多遠,可能歷史學家都不完全清楚。

    感謝閱讀!

  • 10 # 小茶桌

    看了一下大家的論述才敢吐槽。

    一、先明確什麼是演義,就是小說,是加工出來的,不是正史,這個比較簡單,不過多闡述。

    二、有一本書叫《三國志》,筆法簡潔,敘事明瞭,歷來作為研究“三國”的依據,屬考據類,而《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搜集民間話本並參考《三國志》而成,(我導師講的)。

    三、是否閱讀,相信很多人並沒有閱讀完整的《三國演義》,大都是電視劇中看到的或者別人談論的,而電視劇和原著差別十分大,更別說改變的電影。

  • 11 # 監察御史大人

    《三國演義》並不是歷史,而是一部文學作品,真正的三國迷都明白這一點。總有些一知半解的人覺得別人把演義當歷史,這些人恐怕自己連《三國志》都沒有好好看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上初三,感覺物理成績嚴重拖後腿,初中物理到底怎麼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