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統計機器學習

    在沒有起碼的數理基礎,生物知識,實驗技能,以及文獻閱讀能力的情況下,一個小學生搞科研,尤其是這種基因表達和疾病輸出的高階生物課題,你覺得可能嗎?

    就好像你讓一個三歲小孩去舉起200斤的槓鈴一樣。如果他能舉起來,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槓鈴是塑膠的,另一種上邊吊著你看不見透明繩子,有人在幫他使勁。

    在這種青少年科技大賽中看到的那些精美華麗高大上的成果,怎麼可能是他自己搞出來的科研成果。絕大多數都是家長或者家長找人幫著搞的。

    倒是我看到大賽裡的一些非常幼稚,非常童真的,甚至是非常拙劣的成果,那才是最可貴的,小學生自己做出來的成果。

  • 2 # 老班茶話會

    獲獎學生家長的道歉信來了,我仔細看了,注意到了這麼一句話“基本掌握了該專案涉及的基礎概念和研究方法”。

    我不知道這位博士後的研究員家長認為的獲獎專案的“基礎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是不是覺得知道了1+2=3就是掌握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基本概念?

    是不是捱了一巴掌感覺痛就是掌握了研究引力波的概念?

    是不知道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掌握了研究敲除基因的概念?

    是不是把一杯鹽酸倒入一杯氫氧化鈉中,拍個照,就掌握了化學研究方法?

    是不是能使用一下移液槍,用一下顯微鏡,就掌握了生物研究的方法?

    ……

    如果這麼簡單,大學就不必要存在了,這位家長也就不必要這麼煞費苦心的把自己的成果移栽到兒子身上了

    如果孩子有能力做小發明,小研究,家長可以鼓勵,有條件的不妨適當指導。但如這位小學生家長一般“培養”,即算孩子今後有學術能力,只怕品行不端,反而禍害社會。

  • 3 # 我要SHOW

    “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青少年不是該不該搞科研,而是這其中孩子是不是有真正參與?是不是做到了實事求是?他對科研專案的研究和認知以及寫作能力是不是都是學以致用?否則就是弄虛作假。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做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望,但父母這種欺世盜名的行為反而弄巧成拙、揠苗助長。

    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其父致歉:承認過度參與

    公開信四點內容:實驗資料都是孩子做出來的、孩子掌握了相關理論概念和研究方法、“我”不小心沒看到只能本人研究、“代表孩子”請大家寬容放過孩子……

    信中明明就是還在狡辯,意思是隻有文字材料是代勞,研究是孩子自己進行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從頭到尾就是在弄虛作假!最後還是沒有承認錯誤!

    站在孩子父母的角度來看:以研究員的智商不至於認為評委們會看不出是不是小孩子的手筆或者是由大人代勞,但是他還是去做了,而且獲獎了。可見他們是心照不宣的,只是不料卻被人發現,曝光發到網上了。

    發現了才迫於輿論壓力致歉,沒有發現肯定就心安理得的領獎了,名利雙收啊。而且致歉信從頭到尾絲毫看不出有半點歉意,都是在避重就輕找理由,簡直就是把群眾的智商狠狠踩在腳下一次又一次地碾壓,難道這就是他們這種高知的嘴臉?

    孩子無辜受累,最應該追責的是急功近利的父母以及一葉障目的評委。

  • 4 # 豁達帆船4X

    中學階段的主要是要陪養青少年搞科研的興趣,方法和素養以及創新思想維,不是去弄什麼高精尖的科研,而是應選擇符合自身條件,個人興趣,學校實驗條件的課題。有介紹說,美國的中小學讓學生做課題,課題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做課題既是玩,又是學,玩中學,學中玩,所以美國中小學生輕鬆,但大學寬進嚴出,學的不輕鬆。中國正相反,學生在中學課程不勘重負,累得半死,到了大學再沒了勁頭,大一玩,大二談戀愛,大三想學不知怎麼學,大四來不及學了想著怎麼去找工作,現在是不是還是這樣不知道了。

  • 5 # 管窺蒼穹

    小學生課餘時間進行簡單的科研,沒有問題,應該鼓勵。不能出現一個造假的事件就一概否定。

    小學生研究癌症並取得優秀成果,在省裡或一等獎,這個事件從頭至尾都是被質疑的。

    首先,大賽組委會缺乏嚴密的評選程式。大賽組委會收到小學生的申報材料,就應該認真進行核查,甚至,應該舉行答辯會,進行當面測試,僅僅看材料是不夠的。

    其次,小學生家長功利主義嚴重,越俎代庖,是完全錯誤的。

    現在很多本應由學生完成的任務,家長都要代替完成。學生設計手抄報、手工小製作、開展小實驗之類,都能看到家長的影子,有的完全是家長給完成的,有的學校,甚至班級的衛生,都是家長來收拾的。溺愛已經深入到學生成長的細節中了。

    其實,小學生自己動手,意義在於激發興趣和培養能力。對於學生來說,沒有體驗就沒有成長。特別是小學時期,啟蒙教育特別重要,在這個時候種下一顆種子,將來就是一棵大樹。

    學生可以做得很稚拙,甚至出現錯誤,也要讓他自己完善,家長一旦包辦代替,就沒有價值了。如果家長故意用自己的成果,寫上孩子的名字拿去參賽,那就是公然造假,給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

    小學生很有必要進行一些小發明、小創造、小科研、STEM學習。即便是讓他用一把綠豆,生出豆芽來,或者讓他觀察小蝌蚪幾天長出四條腿,也是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時又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學生有好奇的天性,老師和家長都要創造條件,讓他去探秘、去發現,去自己尋求答案。

    同理,如果學校從來不組織學生開展這類動手實踐或創新活動,也是不應該的。

  • 6 # 高原137677076

    謝謝邀請,青少年能不能搞科研這個問題,改革開放初期,中科大等幾所學校開辦了少年班,招收有特長的低齡學生提前攻讀大學課程,並開始進行研究,這裡面有很多智力超常的人,年紀輕輕便在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領域有了一定的建樹,並且這種教育模式被保留至今,可見其有一定可行性。關於這件事,目的性很明確就是獲獎造的假,暫且不說孩子聰明與否,關鍵是其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沒有?對專業領域有多少人認知?專業前沿是否瞭解?

  • 7 # 知常容

    青少年應該搞科研,但不應該功利化

    小學生研究癌症,一看就知道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哪怕他有機會接觸癌症病人,也不可能有那麼長的時候去研究和接觸,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家長操刀的。

    是不是隻有這一位家長呢?相信肯定不止,這又是為什麼?

    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獎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有好處,可能對他進入重點初中,或者其他地方有好處,所以家長不惜呼叫自己的資源為孩子謀取好處。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種動機相信已經成為家長的朋友能夠體會。

    這就是功利化帶來的後果。

    有些人對《道德經》第三章的話覺得不好理解,現在結合這件事情,應該理解起來很容易了。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只要有好處,就會有人穿空子。

    比如大家都知道科舉制度是可以打通層級流通的好辦法,但是從科舉制度存在的那一天起,作弊就存在了。

    唐太宗時期,曾經嚴令科舉時不準身份造假,違者殺頭,但依舊有人造假。朱元璋時發現科舉舞弊,處分十分嚴重,但科舉就沒有舞弊了嗎?當然不是。

    雖然預防的手段越高明,那舞弊的手段也就越來越高明瞭。這叫做道高一尺,魔高一杖。

    我給各位看一則《古今譚概·雜誌部》記載的一則笑話。

    今懷挾蠅頭本,其遺制也。萬曆辛卯,南場搜出某監生懷挾,乃用油紙卷緊,束以細線,藏糞門中。搜者牽線頭出之。某推前一生所棄擲。前一生辯雲;“即我所擲,豈其不上不下,剛中糞門?彼亦何為高聳其臀,以待擲耶?”監試者俱大笑。

    上面這段話不用翻譯應該都能看得懂,帶小抄與上面這位仁兄的手段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了。

    當做完這件事情有巨大好處,就會有人行不法之舉。

    青少年該不該搞科研呢,我覺得必須要,不能因為有作弊就取消,正如科舉不可能因為有作弊而取消,交通也不可能因為有交通事故的存在而取消。

    所以建議一方面加大查除力度,比如發動網友監督,這個現在發現效果很好,對於不平之事,網友都是很熱情的。

    另一方面應該降低評獎的功利化,小學生的功利化大多是為了進更好的初中,所以問題不出在獎上,而出在初中身上。初中屬於義務教育,不應該拿這些東西作為準入門檻,應該嚴格禁止!

    義務教育階段應該讓拼爹的機率儘可能的少發生,這樣才能保證對所有學子的公平。

  • 8 # 趣說正史

    近日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的新聞上了熱搜,人們普遍質疑一個連“基因”概念都不清楚的孩子是如何能寫出如此連碩博都難以寫出的高水平論文?而最終的調查結果則是該生的論文乃是其身為科研工作者的父母“代筆”的成果。最終獎項被撤,孩子的家長也出來道歉。

    為什麼說不提倡搞科研?因為對於大部分青少年來說,此時的他們尚處於學習知識的階段,科研工作對他們而言毫無疑問是一道“超綱題”。那麼無論在心智還是知識結構都尚未完全成熟的條件下,他們是否真的能夠做出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呢?筆者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青少年的主要任務是積累知識,鍛鍊能力,而不應該過早地投入到複雜繁瑣的科研工作當中。如果給青少年強加所謂的“科研任務”,或者強迫他們出所謂的“科研成果”,那這無異於是一種揠苗助長之舉,反而會扼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之路,所以社會不應該提倡青少年去搞科研。

    然而,社會雖然不應該提倡青少年搞科研,但也不能強行扼殺青少年的科研興趣,因為確實有不少青少年從孩提時代開始就對科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確實有部分天才能夠在小小年紀就做出相當了不起的成果,那麼面對這種情況,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社會,都應該正確加以引導,幫助這類青少年走上正確的人生髮展道路。

    其實,任何事情都不應該是絕對的,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來看。對於對科研沒興趣的孩子,家庭和社會不應該強加興趣給他們。而對於對科研有興趣的孩子,則應該幫助他們培養自己的興趣,讓他們憑自己的能力做出符合他們這個階段的成果,而不是看到孩子有一點潛力就故意拔高,然後給他弄一系列科研榮譽。這不但無益於孩子的成長,更對社會的公平公正起到了破壞作用。

  • 9 # 高校人才真經

    首先說明一下,這個作品是雲南的一等獎,但只是全國的三等獎,而已。

    關於這個作品,真經已經不想再做評價了,其父親的回覆也不鹹不淡,一方面想強調孩子確實有天分,另一面也強調自己只是對規則理解不到位,插足得深了一點。個人覺得這種回覆一點誠意都沒有,這就好比讓孩子隨便畫個圓,最後成品卻是梵高的《向日葵》,還說是孩子畫的。問問孩子,他相信嗎?他估計都是懵的。

    站在學術角度,這個父親的狡辯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這就是學術不端。而站在教育的角度,這個父親似乎是為了孩子好,為孩子鋪路,但實則害了孩子。

    孩子在實驗室裡拍了幾張照片,按照父母的授意寫了日記,配了圖,感覺比老師的家庭作業還簡單,然後就獲獎了,還是全國大獎,然後就被稱為小神童、未來科學家,孩子心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他會不會認為,原來科學這麼簡單啊,我動動手指頭就能拿獎?更重要的是,事件敗露後,這個孩子在同學們心中的形象恐怕一落千丈,不知道孩子自己是否能夠承受。

    真經認為,青創賽這樣的比賽,要麼直接取消別辦了,要麼就和所有個人相關的東西脫鉤,最多就是給一個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這樣才能迴歸科學的純真。一個孩子選擇做科學研究,靠的應該是興趣,而不是利益的,如果過早用利益掩蓋了他的興趣,實際上是斷送了他的科研之路。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歪門邪道,但真經依然堅信,青少年應該搞科研,但這個科學研究絕不是前沿研究,或者創新性研究,而是有成熟理論基礎的探索性研究,說白了,我們不要指望孩子能搞出什麼新東西來,也不要指望孩子能掌握高深的理論,孩子現階段就是學習和觀察。個人認為,最大程度,也就是大學物理、化學的實驗內容,再高深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比如如果有機會,讓孩子做一做雙縫干涉實驗,讓孩子對光的波粒二象性有一個初步概念等等,這些實驗,雖然沒有創新,也沒法獲獎,但卻能為孩子種下科學的種子。

    在本次青創賽中,有幾個一等獎就比較有意義,比如帶著孩子發豆芽做豆乳,透過改變一些變數,調節最終結果。還有小區的天氣觀測,也是透過觀察,來尋找其中規律。有定量、變數,有不同的結果,然後尋找之間的邏輯關係,這其實就是真正的科學研究。

  • 10 # 河堤路李二

    學術論文的發表是要經過好幾輪嚴格稽核的,越是高階的學術期刊稽核越嚴格,期間的修改評審其實就是論文答辯。

    真是掌握了那就公開答辯迴應質疑啊!誰的學位不是答辯得來的。

    青少年科研還是要搞的,但是對這種明顯不合常理的還是要慎重考核才是,畢竟也不能排除真有天才的存在。不過還是覺得對青少年而言,過程重於結果,激發興趣,培養動手能力,埋下一顆善良的種子還是有很有價值的一件事。

  • 11 # 康哥聊健康

    科學無止境,小孩子同樣有幻想,怎麼就不可以搞科研?問題在於事實的真與假。作為家長,你可以給孩子財產,你可以培養孩子成才,你可以把科研成果給孩子嗎?科學就是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虛偽,這麼做的人,腦子進水了,玷汙了科學的純潔。

  • 12 # longsuixin

    我們永遠要相信英雄出少年,但是永遠不希望騙子出少年。我們知道,永遠會有一些年齡小又極其聰慧的人,給我們驚喜,但不是驚嚇。

    有的孩子會自己研究一點東西,他們會努力去操作,但是,畢竟如果是真實的,我們會特別特別開心。

    但是,如果說是父母故意給孩子“擦金粉”,那就是另一碼事了。風一吹,原形畢露啊!

    這父母,還不如腳踏實地教孩子一點點東西呢!

  • 13 # Onemore1177271207

    小孩除了搞科研,學行政,還大有可為!除了做一些小孩才做的事來浪費時間!

    大概這就是我家孩子和牛蛙的差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一個遊戲戰隊的副隊長,最近戰隊要改名,有沒有什麼古風唯美的戰隊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