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上翡翠1
-
2 # 歷史地理小藝
西方一些學者認為華人大多數沒有信仰,其實華人都有信仰,我們信仰的就是我們的祖先,而且會世世代代繼續流傳下去。這就不得不說我們的祭祖文化。
1.祭祀文化始於商
最早的祭祀開始於商朝,那時的華人祭祀天,祭祀地,祭祀人和鬼,但是最主要的還是祭拜自己的祖先,這種對祖先的崇拜一直延續至今。
2.祭祀中的宗祠文化
宗祠就是祠堂,是華人供奉祖先,祭祀先祖的場所,是宗族的象徵。有些祠堂常年供奉祖宗牌位,香火不斷。現在一般過年過節時才會祭拜祖先。有些祠堂還有專門的祭祀日。
3.和祭祀有關的節日
最重要的祭祀節日莫過於清明節,它本身的意義就在於祭祀祖先,還會進行掃墓。中元節這天也會舉辦祭祀活動懷念親人。重陽節歷來有登高的習俗,並且在這天祭祖或者推行敬老活動。還有我們最熟悉春節,春節期間也會有祭祀神佛,祭祀祖先,祈求豐年的的內容。
-
3 # 譚家霞霞的生活日記本
中國祭祖範圍太大,而且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我現在說一下我這邊老家的一些具體祭祖風俗習慣吧。
我們這邊祭祖哪天一般都殺一個大公雞,煮半熟那樣,盛出三小碗的菜出來,禁用魚肉來祭拜,除了春節才能用魚,再配上一些米飯,米飯也是分三個小碗,只能一次性盛出一小部分,不能重複第二次。酒水和茶水卻分三次倒滿,一般備三個杯子,倒茶水或者酒水只能從中間的杯子倒起,之後再左到右邊再分開倒,分三次這樣重複倒滿每個杯子,擺好供臺上的一切之後再上香,正牌位三支,門口三支,然後門口以後又插三支,上完香之後再燒保紙,之後再在門口放鞭炮,鞭炮響完之後大家再一起來跪下祭拜一下,一般三個鞠躬,發一些自己的心願。
家裡祭拜完之後再到村裡每個社頭上香祭拜,也是和家裡的祭拜規則一模一樣,村頭有多少個社頭都應該祭拜完,按照村裡祭拜社頭的順序去祭拜,之後回來後再在家裡上香祭拜一次即完成一系列的祭拜程式,所以農村祭拜還是很講究的。所有這些程式走完之後,家裡再一起擺酒席吃一頓既可以,把祭拜的公雞也一起做熟吃了。
-
4 # 學文說化
慎終追遠是深深根植於我們每一個華人心中的情懷。正是在這種情懷的驅動下,無論何地,無論何人,上至每年黃帝祭典大禮,下至普通華人祭祀祖先,對祭祖都極為重視。
就拿我家鄉來說吧,每逢有重大節日,如中秋、春節等節日,必擺供焚香以慰先人,其中,最為隆重的當屬春節祭祖。每到農曆新年來臨前,各家都會在在臘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這三天內的某一天掛起“炷子”(一幅布畫,上面寫有歷代祖先的名諱),掛好之後,擺好點心蔬果等各式供物,由家中長輩帶領後輩子孫焚香祭拜。這就意味著把祖先請回家中,“炷子”在家中一直掛到農曆正月十六,在這十多天內,每日三餐供奉新鮮飯食,每天焚香。
在農曆正月初一早上,由家中長輩帶領家中男女老少對著“炷子”行祭拜之禮,祈求祖先保佑家中太平無事,家道興隆,子孫滿堂。祭拜完成後,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有的在初三早上帶好祭物香炷去祖先墳上祭拜。
正月十六是祭祖結束的日子,這一天同樣由家中長者帶領後輩子孫進行焚香禱告,祭拜完成之後有家中長者親自將“炷子”取下,小心收回。至此,春節祭祖算是畫上句號。
-
5 # 張峰149764346
中國的祭祖文化是孝道文化的延伸和昇華,祭祖文化包含著非常濃厚的家庭宗族觀念,對增強族系的血脈聯絡,保持家庭完整,促進子孫後代的緊密團結據有重要意義,這種飲水思源,孝敬崇拜祖先的觀念,形成了中國傳統祭拜文化的特色。
中國的祭祖文化,大到祭天、祭地、祭圖騰,小到祭祖、祭神、祭英雄,無處不在。
祭祖是中國幾千年來老祖宗流傳下的傳統風俗之一,源於“百善孝為先”的傳統觀念,特別是在過年、過節之際表示對祖宗先輩的孝敬之意和懷念感恩追始。
祭拜禮儀包括,點蠟、點香、燒紙錢、有些地方還燒紙火,獻羊頭、豬頭、囫圇雞、葷素搭配的各種炒菜,各種水果、糕點、還要磕頭跪拜,作揖奠酒,鳴炮敬獻花籃,基本上話人用的東西,祭拜祖先時樣樣俱全。
特別是公祭我們的中華始祖伏羲和黃帝的公祭大典,擊鼓鳴鐘、龍騰獅舞、敬獻花籃、恭讀祭文,海內外中華兒女齊聚祭祀廣場,滿懷虔誠的參加公祭典禮,追憶人文初祖對中華兒女所做的偉大貢獻。
老話講的好,年年祭掃先人墓,後輩別忘先祖恩。
回覆列表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人們寄託哀思的時節。但自古沿襲下來的燒紙錢、放鞭炮、燃蠟燭、擺貢品等習俗,不但造成了環境汙染,而且還容易引發火災等安全事故,有必要予以改進。
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群眾的安全文明意識逐年提升,文明祭掃理念漸入人心。鮮花祭掃、網上祭掃等綠色文明的祭掃方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香燭、紙寶、鞭炮,成為了清明祭掃的新風尚。讓老節日過出新味道。
清明節正值春季,草長鶯飛,花紅柳綠,大地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的自然美景。此時,我們用鮮花去祭掃先人,寄託哀思,表達敬意,別有一番新意。一束菊花、一個鞠躬,幾許默哀、良久靜思,過程簡潔卻不簡單,儀式肅穆而不敷衍,情感飽滿而不輕慢,同樣能夠表達生者對逝者的追憶與祭奠,遠比那些嘈雜而奢靡的祭祀有意義得多。
春季也是植樹造林的好時節。在先人墓前或周圍,親手栽下青松翠柏等樹種,既能表達懷念之情、思念之意,又能使墓前四季常青、春意長存。如果是公墓,大家都實行植樹祭掃,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片森林,綠色環繞,鳥兒齊鳴,從而呈現出生態之美。而帶著孩子植樹祭掃,有助於養成孩子的感恩之心和植樹造林的熱情,同時還牢固樹立了文明祭掃觀念。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值得嘗試和大力推廣。
如今,清明節已列入國家法定假日,人們有時間去緬懷祭掃先人和革命先烈,實乃得民心、順民意的事。可這對於遠在異國他鄉的遊子來說,若想回到家鄉去祭掃,假期顯然不夠。因此,網上祭奠應運而生。藉助網際網路跨越時空的特性,方便人們隨時隨地祭奠已逝親人。網上祭祖不悖於傳統祭祖方式,既是對傳統祭祖方式的繼承與延伸,也是對現實祭祀的一種補充。事實證明,網上祭奠好處多多,不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而且適用性強,方便快捷,更可以永久儲存,激勵後人,不失為文明而又實用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