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與智者說
-
2 # 預埋套管固定
亞洲四小龍,中國在沒有實現工業化前,普遍都是底子薄,工業基礎差,民眾生話水平低。按照經濟學家來說,亞洲四小龍剛好趕上了美日歐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中國則是步四小龍的後塵,也是承接了四小龍和日本等產業轉移。那我想問一句,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為什麼只有亞洲四小龍和中國獲得了這樣一個機會?大家都知道,商人是以盈利為先機,他投資的目的就是賺錢,想賺錢首先要有一個相對來說要安全,穩定的社會,這點亞洲四小龍和中國都是具備的。第二條,吃苦耐勞。新加坡,香港,臺灣都是華人居多,南韓雖然華人少,但他受漢文化的影響較大,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我們的風俗。這些也是受到投資者較歡迎的。第三,儲蓄率高。民眾儲蓄高,為國家起初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辦任何事都需要資金,在二十世記九十年代,中國基建開始大發展,大建設,所需的資金來自國外的少。那時美歐等西方國家對中國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認為中國不可能成功。第四,中國有十幾億人囗,這個龐大的市場也是中國飛速發展的根基。就拿客運飛機來說,目前世界基本上被波音和空客兩大公司把持。日本的科技水平在全球來說都是較高的,但是在飛機領域日本卻鮮有成果,主要是美歐的飛機制造水平高,另外研發資金大,生產出來的產品很難與其競爭。為什麼中國敢於在飛機,晶片等這些高科技領域投資巨大,科技進步一部分,最主要還是國內的巨大需求,C919剛試飛成功就拿到了很大的訂單,這些訂單大多都是國內各大航空公司訂購的。我覺得中國和亞洲四小龍之所以能實現工業化,也是具備了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才是主要因素
-
3 # 還是那個花
新中國成立之初,基礎工業、水利建設可以說是蓬勃發展,按GDP增速比現在強多了。只是那時國家底子太薄,難以立竿見影。到1972年中美建交,可以說搬掉了拓展國際發展環境的絆腳石,從此中國步入發展的快車道。有人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我想說沒有建國之初的全方位基礎建沒、和大國的搏弈開放只能是失敗的選擇。至於四小龍完全是搭載美國的順風車,而中國大陸則是得益於和美國的建交,和歐美國家的跟風,一大批新技術引進促進了國內技術改造和升級。回過頭來看,美國的技術和市場促進了四小龍的快速發展。而現在的中國,剛好可帶動非洲、中亞、北韓乃至俄羅斯等國的發展。所不同的是,美國是進口型國家,四小龍賺的是美元而養活了自已,中國則是製造業大國,須培育海外市場來養活(最少是活的滋潤)華人。這是本人一點拙見。
-
4 # 十里潭水
“亞洲四小龍”除南韓外,都是華人為主體的社會結構,香港和新加坡是港口城市,以貿易立足,不能說實現了“工業化”,但經濟比很多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還好。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還有南韓,應該算是實現了工業化。
這是為什麼?
其實東亞地區發展得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除中國大陸外,基本都是跟美歐等發達國家走得比較近的。臺灣就不用說了,南韓、日本基本就是美國的附庸,新加坡一直當自己是美國的小弟,香港在97年之前是英國殖民地。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跟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和貿易聯絡有相當大的關係,然後就是華人文化圈具有普遍的重視家庭和教育的文化特徵為產業轉移和技術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這些地區在90年代之後,都抓住了中國大陸經濟飛速發展所帶來的機會,中國已經是南韓、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臺灣、香港、新加坡無一不是靠中國大陸在發大財。
只有大陸的情況比較特殊,除了改革開放之後外部條件的改善,最重要的三大國內因素,其一是規模巨大的市場潛力,其二是統一完善高效的政府治理,其三則是完整的工業基礎和教育體系(儘管當時水平比較落後,但有體系和沒體系完全不一樣)。對比一下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就知道,印度面臨的外部環境比中國好很多,在美蘇之間可以左右逢源,但其糟糕的國內治理水平和較低的教育普及水平拖了發展的後腿。
中國這些年的高速發展,儘管還面臨著不少問題,但只要不戴有色眼鏡,都是可以看得到的。這是全華人民努力奮鬥的結果,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有一個在美國的印尼人是這樣感受他們和華人的差距的:他跟一個華人同事同時進的公司,都是一窮二白的起點,但十年之後,他還在租房住,而那個華人同事已在開始供房了,那個同事經常加班,有時還找兼職,很少去娛樂場所,於是加薪升職的機會越來越多,積蓄也在逐漸增加。剛開始大家都差不多,但一年年下來,差距就出來了。
我想中國大陸這些年的發展,本質上跟這個故事是類似的。
-
5 # 白刃行走
後發優勢,是討論經濟中經常會運用到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落後的國家由於有發達國家作為模板和例子,可以避免很多錯誤,同時外部環境也更好,從而實現快速發展。這種發展速度往往要比發達國家自身經歷來的更容易一些,時間更短。在國際發展中,很多國家都發揮出了這種優勢,從而達到較好的發展水平,比方說,中國大陸和亞洲四小龍。
人們不禁想要問,問什麼其他國家沒能夠實現工業化呢?其實很簡單,比方說在中國內部,也有很多省份沒實現工業化,這都是很正常的。
東歐國家在蘇聯時期就是做蘇聯的附庸,蘇聯解體以後就成了歐洲的附庸。他們在這個集體中的生活水平是不錯的,可以簡單賣一點資源或者是給歐洲種一點糧食就可以獲得比較不錯的收入。沒有必要做這些事情。
另外,東歐16過,人口在一起才1.2億,面積133萬平方公里,地理條件也不優越。另外,政治上的原因也有。歐洲自己發展還不夠,哪有空給東歐發展,東歐在歐洲和蘇聯之間,越窮越好。而在亞洲,美國則需要自己的盟友,四小龍倒是很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
6 # 瘋語者007
假如單純說“工業化”,二戰之後,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國家是有很多的,因為所謂工業化是指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成為國家經濟的主體,就好比1980年的中國,80%是農民,但是沒人可以否認中國當時已經是工業化國家。。。而今天的印度,伊朗,南非,甚至北韓,其實都算工業化國家。。。亞洲四小龍的定義其實是發達國家(或者地區),這不是一個概念,整個東歐地區除了俄羅斯,工業發達的有很多,但是沒有一個被定義為發達國家,因為首先是GDP指標不夠,其次是各種資料如教育程度,社會福利,婦女地位,科技創新能力等等。所以準確說法是,二戰之後,只有亞洲四小龍成功躋身發達國家(地區)的行列,有幾個國家曾經接近發達國家,但是又出了問題,例如:南非,南斯拉夫,巴西。。。俄羅斯跟中國是兩個特例,其實俄羅斯除了GDP,任何方面都是達標的,至於我們,還是需要努力的,國內有些地區已經接近或者達到發達國家標準了,但是大部分地區還是不行的。。。。
-
7 # 痴吃饕餮
有本寫中印比較的書(名字忘記了),談到了亞洲尤其是東亞區的經濟騰飛,或者說工業化過程,比較有特點。我個人理解中國工業化成就,包括幾個方面:
首先,內因是在蘇聯援建基礎上的國家工業體系起步,這個是第一代領導人留下的基礎,這個重工業的底子其實非常關鍵。
其次是東亞區經濟聯動。這個背景其實是二戰後的全球經濟復甦,以及老美領導的經濟全球化。美帝的產業升級,使得低端製造流向日本。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是東亞現代化的先驅,自明治維新起就如此,二戰後政治上不完整的日本,在經濟上對東亞現代化做出了關鍵的貢獻。產業鏈從歐美,延伸至戰後日本,繼續延伸四小龍,最後是大陸。大陸在關鍵的時刻接棒,也正式併入全球化產業鏈。也正因為巨大的體量,中國幾乎吸納了所有的工業生產機會,並不斷升級產業。客觀講,也在不斷侵蝕其它國家的工業版圖。
東亞文化圈是背後的助力,港臺,海外華僑華人,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儒家文化思考致富的理念,也催生了無比奮發圖強的意志。
這裡不得不佩服鄧公Octavia,審時度勢,也抓了最後的機會窗。因為這寶貴的40年,是和平發展的良機,在工業必然走向機器自動化倒數計時中,中國利用其龐大的人力儲備,飽滿的享受了人口紅利,完成了初步的產業升級。
當中國的人力成本不斷提升時,也會從國內向更低成本區傳遞產業分工,但中國的工業人口體量,和廣大的疆域,延緩了這個過程。加上智慧化工業時代已經來臨了,留給其它國家做原始積累的機會,已經不多了。
-
8 # 譚浩俊
有人說世界上的很多“後發”國家中,只有中國大陸和“四小龍”實現了工業化,你怎麼看?這是為什麼?
我們常說,現在相對落後的國家,都具有後發優勢。這話,只說對了一半。確實,現在落後,只要方向對頭,思路正確,確實有後發優勢。但是,這種後發優勢到底能不能成立,能不能變成現實呢,也是一個問題。
先來看亞洲“四小龍”,在亞洲金融危機前,確實很火,火得都快要成發達國家、強大國家了。但是,由於“四小龍”的快速形成,既與當時的工業革命有著密切關係,也與日本的貨幣泡沫化密切相關,大量貨幣走向包括“四小龍”在內的亞洲國家,且日本的工業技術外流帶動“四小龍”等發展。然而,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美國資本大量撤離日本,加上索羅斯大舉北上,亞洲金融危機開始爆發。緊接著,“四小龍”集體陷入困境。所謂工業化,也就出現了停頓。
至於中國,可以說是發展最為平穩、政治最為穩定、社會最為安寧的國家。雖然也出現了一些具體的矛盾和問題,如產業結構、過剩產能等,但從總體上講,還是發展得非常好的。工業化的基礎已經基本具備,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工業化水平,讓工業化更好地帶動現代化,讓現代化促動整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讓廣大居民能夠充分享受工業化帶來的一切。
最可怕的,就是南美國家,很快地就陷入到了“中等收入陷阱”。
-
9 # 老郭ggg
與其說中國和四小龍,倒不如說中國儒家思想薰陶出來的國家和地區才行,中國自不必說了,肯定是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儒家思想的正統。日本,南韓,中國臺灣,新加坡都是屬於儒家思想薰陶的,北韓沒有發展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如果走上正路,很快就會發展起來,另外就是有點儒家思想薰陶的比如越南,越南人儒家和東南亞的混血,馬來西亞,泰國有大量的華人。那為啥儒家思想薰陶的國家和地區能夠發達?因為儒家思想教育我們要謙虛,自律,嚴謹,勤動腦勤思考,守時遵紀。讓我們變得睿智,勤勞而不是南亞東南亞那些人懶散,非常懶,無組織,無紀律,眼高手低,善於吹牛,而不愛動手。
-
10 # 大聰明BigClever
所謂後發,就是可以充分借鑑前者總結的經驗進行快速發展。但有時候就算是臨摹,也是會有像、有不像的。而中國大陸與所謂的“亞洲四小龍”肯定就是屬於前者。
下面我們就來試著分析下箇中的緣由:
歷史文化底蘊優越大家細細品味一下,有沒有發現無論是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南韓、還是新加坡,基本上都是受到中國歷史文化的深淵影響。勤勞、智慧也是東亞人的顯著特徵(新加坡人口中,華人佔比超過70%),同時也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也就不難看出,為什麼是他們最後取得了成功,因為他們都是有一定的共性優勢。而這些深遠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有些後發國家所並不具備的。
地理位置優勢,全部靠海大家再細細的品味一下,有沒有發現無論是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南韓、還是新加坡,全部都靠海而居呢,而且都佔據著優勢的港口資源,可以有效的推動進出口業務及經濟發展。這其實也是最終取得成功的又一個天然的優勢,這也是有些後發國家所不具備的。
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哪怕是中國香港及新加坡,實際上人口數量及密度也是很高的,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及南韓就更不用說。之所以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依靠這廉價勞動力,吸引了發達國家向外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也進一步說明,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也是發展的根本。而這些優勢,也是有些後發國家所不具備的。
這也進一步印證了那句話“成功的原因總是驚人的相似,而失敗的原因確各有不同”。
-
11 # 鞅論財經
香港的服務業比重佔到了88%以上,新加坡也是超過了80%。而臺灣和南韓的服務業和科技產業在GDP中具有核心的作用。亞洲四小龍已經跨過的工業化時代,邁進了後工業化時代的門檻。而且,人均GDP較低的南韓也早已超過了3萬美元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中國在2019年剛剛跨過了1萬美元,正式步入了中高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可主要的GDP來源還是在於工業製造業、基礎建設、房地產業、普通服務業為主,其中金融產業和科技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還是無法跟四小龍相比,也就是隻能還處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而四小龍卻是後工業化的程序裡……
每一個發達國家和地區都需要經過從中低端產業(傳統產業)、中高階產業(工業化)、高階產業(高階服務業和現代製造業)的發展過程。一些國家如非洲等地一直在中低端產業迴旋;而亞洲地區的印度、越南等國家卻是邁進了中等收入國家;像俄羅斯、巴西、阿根廷卻是陷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陷阱裡,GDP在20年裡還是在1萬美元附近徘徊;只有少數國家和地區在這些年裡(如四小龍)步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
中國在2008年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之後,就開始面臨著中低端產業向欠發達國家轉移,而在高階產業卻是出現了向發達國家迴流的跡象。這是這近百年來發達國家程序中沒有出現過的事情,這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最艱難和最泥濘的道路。而且,還有14億人口的巨大體量,要把這個巨大的體量推向世界經濟的頂端,需要面臨的挑戰必然十分的巨大,更是需要付出更大的智慧和努力。
14億人口的規模佔到了世界人口總量的18%,而如今全世界步入發達國家的人口數量才10億人口,等於一下子增加了一倍以上的人口需佔到了金字塔的頂端。按照財富分配的原則,20%的人口占據了頂部位置,那麼15億的人口數量就是一個侷限。這也是對這種財富分配的大挑戰。而且從人均1萬美元向3萬美元邁進,需要我們付出比之以前還有更大的努力,而且各種阻力也會越來越多。這也是從工業化時代向後工業化時代的邁進過程。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牽涉到方方面面,首先後發先至的都是亞洲黑頭髮黃面板(包括目前發展勢頭很好的越南)的人種,這類人骨子裡就充滿了不服輸的個性,有衣錦還鄉的情結,具有很強的榮辱感,所以在工業化程序中決不會向西方低頭。其次是重視教育,整體文化素質在短時期提升很快,對高科技的追逐契而不捨。第三人口基數高,吃苦耐勞,在勞出密集性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人口紅利優勢。第四悟性高,具有模仿、製造、創造的能力。第五重視裙帶關係,這對於個人,家族,事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凝具力。第六政府對工業化在政策、資金和環境上具有宏觀上的支援,而且有具體的經濟發展計劃和實際行出。總之,宏觀上政府有支援,微觀上人們願意付出,這使中國及亞洲四小龍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工業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