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研朱點周易

    初高中合併搞一貫制中學,不符合中國國情,初中的普及只能到鄉鎮,高中段只能在縣級以上,如果搞一貫制,鄉鎮中學撤銷還是升級?應該是改革現行學制九年改十年義務教育,學制應該是五丶四丶二,初中四年中加入職業教育內容,高中一律禁止復讀,大學只招應屆生,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 2 # 山人2655077

    我覺得不現實。現在國家希望人才分流,有一定道理。如果都上了大學,實際技術工人缺乏,對國家發展不利。藍領白領都需要。社會發展更協調。

  • 3 # 使用者古代

    我堅決持,五十年以前毛主席就提出學制要縮短,再不改還會良費大多數青年人的時光。重點培養精英搞科學驗究,帶領全華人民過好日子。

  • 4 # 林樾子

    較育改革,不必如小腳女人走路,亦步亦趨。最好一步到位。

    教育改革需要破壁者

    我們每個人既是現存教育的受益者,同時也是受害者。所以,談論教育是每一個教育親歷者的權利和義務,而不是教育家們的專屬品。

    不然怎麼解釋如下有趣的現象:受學校教育不深或是根本沒有進過學校的人士和不是所學專業的跨界者的成功歷程。無論是從哈佛大學輟學的比爾蓋茨,僅讀到初中的李嘉誠,自學成材的林肯和高爾基,亞洲第一個摘得雨果獎的理工男劉慈欣……他們的成功都能對現存教育探索帶來更深的感悟。同時網紅、自媒體、威客等自我就業的新業態的興起也對傳統教育落後的導向性提出了質疑和挑戰。

    那就是學校的傳統教育並不能帶來一勞永逸的效果。教育改革雖然一直都在路上,但卻顯得愈發步履蹣跚老態龍鍾。而既然是行路,那麼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方向了,一旦方向偏頗,就會迷失。只有徹底拋棄那些似是而非或是充滿誘惑的假方向,沿著正確的方向砥礪前行,才能到達終極的目的地。

    那麼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呢?

    三個詞,六個字:傳承、創新、就業。

    對任何一個學科領域及其分支都概莫能外。

    這三個詞的邏輯關係是:只有傳承才能創新,而只有傳承和創新作用下學以致用的延續性才能導致源源不斷的就業機會出現。反過來,在就業實踐中不斷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刺激了對傳承的反省和對創新的需求。

    誕生於隋朝的科舉制度因為沒有應試者門檻的限制從而促使中華文化領先於歐洲千年以上,但它強調的是傳承,對四書五經舊瓶裝新酒式的解讀。正是因為它缺乏創新從而使得現代學科興起於歐洲。以穿越的思維設想一下,如果當時的中國古人認識到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傳承、創新、就業,那麼就不會出現重文輕理的結果,因為要促進就業,就務必兼顧自然科學和商業等學科的發展,這樣一來,現代學科的興起不但能在中國出現而且能及早出現,也就是說也許能把人類文明的程序提前數百年。如果上述設想能成立的話,以現代科學發展的速度來看,或許2017年就相當於2300年以上,誰也不會懷疑300年以後的人類不會把現在的我們視為一種低能人——就象我們對300年前人類的認識一樣。

    出於慣性的原因,中國現存的教育強調的也是傳承,對古人應試教育的傳承,對西方理念解說的傳承,對威權文化的傳承。所以,我們目前缺乏創新,導致當前推動世界發展的學科原理絕大多數來源於西方,西方往往成為各種規則和標準的制定者,華人卻淪為鸚鵡學舌的跟隨者和亦步亦趨的次創新者。最具代表性的事,莫過於影視公司對同一歷史IP素材厚顏無恥的新瓶裝舊酒式的挖墳掘墓了。

    在談到創新時,我們更多強調工作和研究中的創新,卻忽略了從小就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就好比一棵果樹沒有做好育種、施肥、剪枝、護理卻要求它結出高質量的果實一樣,這無疑是一種捨本求末的淺視和急功近利的奢望。孩子思維和行為的可塑性是最強的,只有把創新教育自始至終融入到具體教學當中,創新思維才能形成習慣,然後從習慣轉化為愛好,從愛好轉化為行動。最終把創新作為體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重要尺度。教師必須把鼓勵創新潛移默化到教學和檢驗學生能力的各個細微環節中,而不是作為堂皇的口號。教育管理機構也應把教師的創新教學能力和成果作為評價資質必不可少的一環,把創新教育作為教學大綱裡優先、權重的部分,讓創新細化、具體、實用,看得見摸得著,落地生根。

    而正是因為沒有把就業作為教育的一個終極目的,最多是作為教育的一種手段——一種應付因教育普及導致就業壓力大增的手段。所以用非所學,高分低能,原創性解決問題的缺失,就成為華人最為詬病的話題。不用猜,自視清高的專家們會立即把讓就業上升到終極目的之一的想法,判決為一種極端功利性的觀點,是對偉大神聖教育的褻瀆。我想問,如果畢業後不能就業,那還要上學幹嘛?如果上學後,仍然不能達到人盡其才的潛能開發,最終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這樣的教育是不是很不正常?工作就是勞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是勞動,唯有勞動才能推動人類進步,勞動難道可恥嗎?難道說上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與別人的關係,方便日後找工作時拉關係,工作後憑關係發展嗎?難道偉大神聖的境界就是不恥於工作?這種對就業教育歇斯里底的否定與其說是種病入膏肓的荒謬,不如說是對傳統教育糟粕的頂禮膜拜。

    那麼西方的教育又如何呢?

    它缺少了傳承的思維和就業的目的性,陷入了專注創新的迷茫之中。任何學科的創新都具有其本身一套類似週期性的邏輯,它不是直線型的。雖然很多學科不屬同一個體系,但各類學科一些最基本的原理是相通的,彼此間是一種依賴和互哺的關係。也就是說只有相互關聯的學科都達到一個創新的臨界點,此時才會有代表性學科的率先突破,從而導致其它相關學科的後續突破。正是歐洲文藝的復興才使得自然科學從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它恢復了人理性、尊嚴、思索的價值觀。首先獲得突破的是與神學相對立的天文學,代表成果是佛羅恩堡在1536提出的日新說。然後才是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突破,不久導致社會治理等人文學科的突破。而文藝復興的初始動力則是來源於哲學。正是從古希臘產生,經阿拉伯人的移植,又迴歸到歐洲的東西方融合的哲學精神——理性、懷疑、批判、研究和認識的感召下,“西方的精英們開始睜開了兩眼,甚至有了沉睡後的清醒“。西方繼承了自己的歷史,但是之後卻把曾經解救過西方自然科學思想的東方哲學精華束之高擱——這與其說是對傳承的狹獈選擇而不如說是對世界共有文明思想傳承的漠視。真正的傳承需要有明辨是非萃取精華的包容性,而西方整個近現代教育對域外文明更多的是排斥性。正是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選擇性傳承,才導致了今天對外與非西方文明的摩擦,對內則陷入了中等收入陷井而裹足不前苦苦掙扎。

    東方文明講究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追求和而不同的包容和相互融合,信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性化相處哲學,它更看重社會整體利益而不是自我價值。在經濟危機中寧可傾倒牛奶也不低價出售的純商業邏輯行為使資本的冷酷性一覽無餘——這在東方文明眼裡是要遭天打雷劈報應的。人性的東西還得必須要靠人性來解決,因為人性高於一切。如果痴迷於技術手段而不能自拔,那這又與中世紀黑暗的宗教統治有什麼區別,最多不過是一種宗教式的科學罷了。所以,西方文明需要再次傳承東方哲學的精髓方能再次得到救贖,遺憾的是整個西方世界正處在同而不和的宗教式科學的迷霧之中不能自拔。與此相反,信奉人性和諧的東方文明終於等到了西方科學文明反哺的降臨,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西方文明撞到南牆仍不回頭的教訓。這真的是天地輪迴,絲毫不差。人性、宗教、科學、自然四大要素再一次達到了大碰撞的臨界點。所幸的是這一次率先獲得突破的將是東方文明,因為人性只有在添加了科學之後才能顯出應有的理性、自尊和秩序,而缺乏人性的科學終究註定是窮途末路的極端宗教(二戰時擁有最尖端科技的德國和日本的暴行,集當時科學力量之大成的原子彈,無不是這樣的產物)。

    與中國相較而言,較早建立了現代教育體系的西方對於教育本質的理解具有先天的優勢,也就是說他們不但對創新獨有情衷,而且也是最早重視就業的先驅——現代工業革命的興起使農業與工業的界限消失,大量農業勞動力被解放了出來進入工廠。西方現在已進化到傾向於素質教育(這能促進創新和就業),對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的一視同仁——這些都領先於中國。當整個第三世界還在勉為其難的大談擴大教育的同時,西方的教育早已普及。那麼為什麼西方的就業情況卻不太樂觀呢?這隻能說明西方的教育同樣並沒有把就業上升到教育終極目的的戰略層面上。

    我所說的把創新和就業作為教育的三大終極目的之二,是指要把創新和就業學習自始至終貫穿到整個教育的體系中去,從最初的啟蒙教育開始一直到真正走向社會。形成這麼一個教學模式:課堂上,由教師講解基礎知識→課內外,學習與基礎知識相對應的應用課件,透過解剖、分析、復原應用課件的方式,來加深對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預留合理的課外及假期實習時間,到企事業單位或生活中真正體驗所學知識在其中所創造的價值,完成對應用課件的複製或是創新作業。而既然要實行面向創新和就業的全面教育,那麼就需足夠的應用課件——把所學知識轉化成運用能力的教學案例,因為只有透過足夠的運用學習才能轉化為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它是創新和就業教育的基石。只有透過足夠的應用課件學習,才能啟用創新和就業的實踐性,因為就業就是個人能力所能創造多少經濟、社會價值的的檢驗和運用過程,而工作過程中才能激發創新。只有透過豐富的應用實踐和就業實踐才能真正認識到所學知識的本質,徹底檢驗它的合理性、侷限性及矛盾性,在解決侷限性和矛盾性時才有可能產生創新的行為。但是我們並沒有發現哪一個西方國家的教育體制中出現獨立完備的應用課件的開發現象,也沒有發現把創新和就業實習作為教學本身固有的一部分。西方最多隻能說步入了素質教育的階段,目前正處在分層教育(基礎教育、素質教育、決策教育)的層面上,對能力教育還遠遠沒有準備好。這一結症來源於對教育理解的意識形態問題,同時也反映出整個社會從利益分配到社會治理能力的侷促。創新和就業實踐的成體系開發和教學需要顛覆於傳統教育投入的概念,同時也需要全社會從個人到組織的積極參與。而對於政治服從於資本的西方來說,要主動率先完成這樣浩大投入的工程幾乎是不可能也是沒必要的。因為資本的實質是要想方設法保持利我性的競爭,這明顯與全民更深層次的能力開發相違背——誰願花巨資去培養自己的強大競爭者呢?另外,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它更喜歡槓桿的作用,而最能產生槓桿作用的莫過於金融方面和虛擬經濟層出不窮的創新。從而產生對高附加值產業病態般的追求,導致生產行業的空心化,所以就業難的問題自然無解。

    綜上所述,中國的教育強於傳承,而弱於創新和就業。西方則是強於創新,弱於傳承和就業。二者相同的地方是都弱於就業教育。

    我們先展望一下實現了以傳承、創新、就業為終極目的的教育體系會是個什麼樣的情景。

    上語文課了,小學基礎課的老師先以故事化的形式講述課文,提起學生們的興趣;然後展開應用課件,再現與課文類似的現實情景,對比課文內容、結構、形成過程進行講解,用鮮活例項分析如何對所學課文的理解和運用;課後由應用老師帶領學生或是輔助學生到有關聯的生活環境、自然環境、企事業單位,從作者的角度透過拍攝、現實題材選擇、對應現場觀察和規劃,來複原與課文類似的事件或物體,然後形成屬於自己的活課文:作業。這樣就把課文變活,變得實用,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也知道了如何理解,如何運用。語文是最基礎的學科,而它的作用就是描述自己所需要面對的事物、觀點、情感。新的語文課教學能徹底改變傳統的偏記憶輕理解,開發學生的情景再現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促進對所授知識的創新性思維。

    初中數學老師講了定理和定義後,讓學生們進入到應用課件中,自己動手,分析課件裡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運用到哪些知識,需要什麼樣的態度,為什麼需要這樣的解決思路和方法,並承擔試錯的教訓,讓學生加深理解的同時,懂得嚴謹學風的重要性。回家後的課外作業,往往是讓學生提交運用所學定理、定義獨立解決現實生活中對應問題的案例,並闡明其整體解決思路,講述出錯時所付出的代價及成功時所創造的價值。每個孩子至少會為自己所在家庭的收支建立一本規範的賬目,且及時進行財務分析。每個班或許會透過入股的方式建立一個班級投資資金,請教專業的社會投資團隊或參與團隊的就業經驗分享,然後在投資機構的全程協助下,建設相應的投資和財務制度,實行輪流管理,進行小型化的實際投資操作。甚至有限的加入到政府審計部門進行實踐,對社群或所在村落的政府財務開支進行稽核和評議。從而獲得感性的知識運用能力,直面具體的實現問題,增強解決問題的慾望和成就感。

    在學了電力原理以後,高中生需要先對應用課件進行復原,再到電機研發、生產、使用單位參觀實習,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寫出實踐報告,然後在實習單位的支援下,把做出功能正常的發電裝置作為自己的作業;而對化學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蒐集應用資料庫裡相應的應用課件,實際到場或用AR手段參觀火箭研究、生產、發射、應用基地,請教專家,仿製出心目中第一枚實驗火箭;每個人及時更新自己居住範圍內的立體地形圖和小生態系統的群落狀態,就成為了地理老師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途徑;透過建立真實樣本,蒐集詳盡資料,分析社群或村落內居民們對物質和精神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參加基層政府的管理活動,就能夠直觀的得出基層組織與國家既有政策的距離——這種能力對於具有政治知識的學生而言屆時並不是難題;自我心理疏導、對意外受傷及時正確的處理及救護,正確識破各類不高明的騙局,理應成為學習生物後自然而然的能力。

    進入高校的學生,已經在自己最感興趣的專業領域裡,能同時重複或創新多個應用課件,甚至邊學習邊開始針對性的與老師或學校或企事業單位合作研究課題、開發實用模型或是建立股權公司、或是向某權威理念挑戰、或是開創自己理想中的黑科技、孵化創業專案……無論如何那時的大多數學生已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因為它們不是已經處於半工半讀的狀態,就是處於已經擁有數項自己智慧財產權的優越感裡了。他們已經明確了實習和工作物件,擁有更多的實習機會。他們不需要呆在學校裡混文憑,購買或是克隆別人的畢業論文陋習將會成為歷史,沒有人會怨天憂人的對將來的前途迷茫和擔憂。一個從小就在自己的特長領域裡領會了理論、理解了原理、掌握了方法、搭建了模型、參加了實踐、學會了質疑、精通了運用、反覆經過工作實習、獨立自主研究和解決問題的人,我們還需要為他的就業擔心嗎?

    也就是說新的教育制度下學生不需要為了同質化的考試而疲於奔命,而是專心發展自己的特長,他們要比的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分數而是對知識的深入研究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力。老師們要做的不是處心積慮的揣測可能會出現的統考試題,他們的責任是如何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知識,同時在知識應用中如何更好的提升能力,如何更好的發揮每個人的特長,用科學的手段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整個教育界拋棄了浮躁,迴歸到責任和能力這個原點,一切的教學都與實踐運用和創新研究緊密銜接。我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塊閃光的金子,只不過現行的教育體制壓制了興趣磨平了特長,讓屬於他的潛力不能充分的發揮。而新的教育方法將完美的釋放所有人的智慧和良好的性情潛質,真正做到人盡其長物盡其用,孩子們不再厭倦學習,汲取知識培養動手能力將變成一種樂趣,那些令入惋惜不堪學習重負而自殺的悲劇將一去不復返。

    也許有人認為這樣的教育會嚴重影響教學進度。事實上很多傳統的教學內容完全可以最佳化重組在一起進行授課,因為它們原理差不多,也就是說可以從壓縮相同或相似的課目和融合相近層次的教學任務這兩方面入手。由於傳統的教學偏重循序漸進式的記憶和理解,從而不得不增加相同和相似的課題,設定更多層次的分課題,試圖以數量換取質量,用時間強化記憶。而新的教學偏重理解和獨立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就可以實現理解和融會貫通及綜合運用。因為最好的記憶就是運用,最徹底的理解就是正確的實踐操作,如此一來反而能壓縮大量的時間。那些灌輸式的內容和題海將被精煉輕鬆的教學案例和實操作業所取代,這不但極大的減輕了學生的壓力,也解放了老師的負擔,消除了家長們陪讀的苦訴。那些架在小臉上誇張的近視眼鏡終將被取下,具有扭曲需求的眼鏡市場將會迎來大快人心的倒閉浪潮。

    考試怎麼辦?

    很簡單,學生只需要帶上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相關作品便可,沒有統一答案,作品內容不拘一格,只要能對所學知識點加以正確運用就行。而評價高低的依據則是所解決實際問題的難度及解決後結果所產生的價值的大小和解決問題的創新程度。也就是說今後評價一個學生的能力是以它的智慧財產權——研究成果、論文、發明專利、作品的質量和數量為準則,而不是傳統中的分數。這樣就取消了傳統中為了考試不得不付出的太多重複複習時間,從而讓每個學生以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為導向沉溺於主動學習中,無需再惶恐地面對千人一面的標準答案。只要改變了錄取準則,那麼一切教學方式將隨之改變——因為任何教育機制都是圍繞著考核這個標準而產生的對應形態。錄取標準從分數變成了能力,那麼考核的方式和內容當然隨之更改。也就是說讓教育迴歸它的本質——個人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主動的自由自在的學習,而非每每疲於奔命的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河北衡水中學工廠式的高考流水線上此起彼伏震徹雲宵的誓師宣言必將成為絕響。

    新的教學大綱將更加人性化。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運用下定製式的個性化學習將成為可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及特長自主選擇科目,然後透過人工智慧從擁有海量學習資料的模組資料庫中,匹配出最能挖掘學習者潛力的相關學習模組組合,最終定製出該生的學習模型,當然組合可以隨著該生的成長及興趣的轉變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學校不再有嚴格的分科錄取制,學生根據個人愛好和特長進行科學式的組合學習,及早備考心儀中的學校。這樣就能充分保障每個學生的天性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現,學校也能按自己意願和特長招到心目中的理想學生。為了吸引到最優秀的學生,學校自然會加強特色化的差異建設,組建最具優勢的特色化教師團隊,那種為了搶生源而不擇手段的表演秀勢必謝幕散場。

    由於每個學科、學校、學生地域的差異性客觀存在,所以在新的教學大綱的核心思想指導下,除了在教育系統最大力度的專項資源和社會公共資源支撐外,各級各地學校及學生可以靈活自主的選擇應用課件和實踐物件。比如,同樣的生物課件,沿海的學校可以選擇海洋生物作為實踐物件,而山區的學校可以選擇牛羊等作為實踐物件;學習道德和法治時城市的學生可以選擇就近的敬老院及法院和律師事務所進行實習,而山區的孩子則可以選擇村裡服務老人和解決村裡的矛盾作為實踐物件。雖然實踐物件差異大,但解決問題的原理、思路、方法實質都是一樣的——僅是過程、手段、工具、結果不同而已。誰會否認一個能很好化解村裡張家與李家矛盾的農村學生長大後能力不會弱於一個能化解社群矛盾的城裡學生呢?在新的考核標準中這二個學生都是同樣優秀。

    魯迅曾經說過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我們每個人一生中被自己被別人浪費的時間太多了,這是人類的悲哀。新的教學體制下自然出現新的用人機制。因為學生的所有特長、能力、成就在每個時間段內都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管理面前一覽無餘,所以用人單位自然能精準的知道誰是自己最需要也最有價值的侯聘者。事實上因為就業的實踐和創新的激勵始終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所以實際上學生可以邊學習邊工作,真正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財產權和專利直接賺錢或成立公司。畢業後就業對他們而言不是陌生的事物。如此一來用人單位可以極大的縮短培訓新工人的時間和節約成本,工人們也因為由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導向才愉快加入該單位,自然能很快融入到工作中,這種皆大歡喜的結局必將極大提高單位的投入與產出效益比。

    既然新的教育是以傳承、創新、就業為終極目的的,那麼它就註定了是一個耗資巨大的整個社會的體系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因為應用課件的開發、學生的動手創新能力、就業實踐需要大量的實際操作,對應的條件除了學校完備的實驗室外,還需要社會上每個企事業單位的協助,而且是必須的協助。也就是說每個單位不但需要承擔相應的應用課件的開發,而且要積極提供學生或是研究者實踐的場地、工具、裝置、實驗室、實習工位。既然新的教育體制下培養出的就業人員,為就業單位相較傳統節約了極大的顯性(培訓投入)和隱性(頻繁的跳槽和流動)的成本。那麼,企事實單位當然需知恩圖報,回饋教育。比如說一個在法律上有特長的學生,他僅在學校裡學習是極為不夠的,他所對應的應用課件必然涉及到真實的案件的處理,而為了保證他創新和就業要素的進步,那麼必須到他今後極有可能工作的單位進行間斷式的實踐或實習。這就要求諸如法院和律師事務所這樣的組織提供協助。從另一個角度講,既然有些應用課件是企事業單位開發的,那麼就應該讓學生和老師實地檢驗該課件的正確性吧。當然,還需要從國家層面對此作出相應的立法,賦予每個社會組織相應的教育協作責任。對於協作不力的單位一旦曝光,屆時還會有什麼就業者肯到那裡工作呢——無責任、無誠信、無實力、無前途。而對於那些開發出了極有價值的應用課件,對實踐創新和就業教育提供了極大便利的單位,自然會成為就業者的首選。同時,為了優先獲得最合適的人才,單位之間肯定會進行良性競爭,積極開發更能展現本單位潛力的應用課件和協作服務。何況被採納的應用課件都是以該單位的名稱命名的,每個學生成長履歷表上也註明了該單位的協作評議,這足以提高它的知名度。新的教育體制下社會協作將會是一種責任、義務和權利相融的自覺行為。

    總之,教育要回歸它的本意。因為教育是社會個體和組織為了持續發展而必須做出的自我不斷提高能力的主動學習行為。它是個人與組織間聯絡的核心——任何想要發展生存的組織,都必須透過這個組織裡每個人的能力提高作為前進的驅動源。反過來說任何組織不會僱用那些對組織不能產生增益的求職者。而唯有持續的教育才能提高人的能力從而產生出更多增益。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於教育資源的獲取,我們必須要抱有共享和開放的理念。事實上,目前世界級著名的公司都是共享經濟的倡導者,任何發達的經濟體也是秉持開放共享理念的制定者和推動者。教育也必須迴歸到多元、開放、共享的核點。我們要集中全社會的智慧,把在工作和生活中業已成功的事例設定為科學而可靠的應用課件,然後匯聚成強大而充滿活力的資料庫,免費向一切學習者開放。政府應該把企事業單位提供實踐協作的積極性和能力作為企業評審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增強每個組織的社會責任感。讓每個希望提升自己學習能力的人都能共享到全社會業工作和生活中業已證明了的智慧案例,分享到社會組織和機構提供的實踐便利。如此,也就最大限度的解決了所謂的教育公平。獲得共享智慧和社會資源幫助的人,自然會在不斷的工作或研究中對其反哺,從而形成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正向良性迴圈。如果說在20世紀對於大範圍的開放和共享還有難題的話,那麼在如今資訊網際網路業已成熟,物體網際網路和智慧經濟已經走向明顯的21世紀,教育上的開放和共享已具備了堅實的基礎和相當的可行性。

    新教育一旦實現,一幅波瀾壯闊的神奇畫卷必將展開:終身學習將成為每一個人自覺的行為,整個學術界將會真正的腳踏實地心無旁鶩的專注研究,前人的一切精華將被吃幹榨盡,每個領域的大師將大量湧現,層出不窮的原創將井噴式爆發,新成果的轉化和商業開發早在研究當中就同步進行,整個社會將節約大量的資源,展現出一種亙古未有的活力,人與人之間減少了不必要的猜疑和矛盾,社會全體遠離內耗和空洞,人生觀和社會觀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制度監督和社會治理將會更加人性化和科學化。

    華美的詞藻和奇巧的形式不能代替有價值的內容,矯情的吶喊在真正破壁者的行動中將被撞擊得一文不值。

    時代的車輪轟轟向前勢不可擋,只有站在高點才能看清前行的方向,每個人都是同一輛車內的乘客,我們不但要做一個謹慎的瞭望者,更要做一個實務的推動者。東方已漸近拂曉,又一輪磅礴的日出即將來臨。我們應該加快腳步勇敢前行,去迎接第一片燦爛的Sunny。

  • 5 # 紅太陽40150

    應該推行10年制義務教育,知識改變命運,學得多就懂得多,後代也聰明,這樣也進入了文明時代,書讀得多,素質也高

  • 6 # 傳承醫技

    我個人更建議12年義務教育:幼兒園3年,小學5年,初高中各2年。將幼兒園階段教育做為重中之重,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幼兒階段的教育關係到整個民族、國家的未來!

  • 7 # 無塵wUChen77丁7

    5年小學+2年初中+3年高中+2年專科或高職教或兵役,然後再社會化報名參加高考選拔上本科、然後選撥專碩或學碩,最後博士研究生,2年專科或高職教或兵役後再參加高考,是不是可以曬出自律自立自強者、選拔出原生態人才,是不是避免內卷?

  • 8 # 有態度abc

    天天喊著要保護未成年人,未成年學生不能進入高中進一步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卻被社會拒之門外,他們的權益去哪裡了!所以教授建議普及高中十年教育是很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有農村人家,為何有的人家祖墳上,每個墳墓都沒有墓碑,而有的人家墳地墳前都有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