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步193047842
-
2 # 望鄉WX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戲曲藝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各個地方的戲曲百花齊放,爭奇鬥豔,據統計全國共有348個劇種,48個跨省區市的劇種。比較大的劇種有: 北京地區的京劇、河北和天津地區的河北梆子與評劇、山西晉南地區和河南三門峽地區及陝西部分地區的黃河三角洲地區的蒲劇(史上曾稱“山陝豫梆子”)以及由蒲劇衍生出來的流行於山西晉中地區的晉劇、河南地區的豫劇、陝西甘肅寧夏地區的秦腔、山東地區的呂劇、湖北武漢地區的漢劇、蘇州地區的崑曲、四川重慶地區的川劇、上海地區的越劇、廣東地區的粵劇、安徽地區的徽劇和黃梅戲、東北地區的二人轉等等。還有更多的小劇種更是數不勝數。因好多大劇種都是以一個省為主並輻射周邊鄰近地區,所以我不用省這個行政區劃單位,而是用了地區這個稱謂。
-
3 # 正視歷史666aaa
華夏之根古中國河東舜帝德孝的蒲劇是中國戲劇發源地。
人類文明的始祖舜帝德孝的蒲州梆子永濟,春秋戰國的晉文公今新絳古晉國古都絳州,歷史不容串改,串改歷史是當今社會的一種邪惡,舜帝是個德孝子,她媽病了以後為了取得他媽的歡喜根據黃河發明的戲劇,婚姻嫁娶風俗都是從舜帝時代傳播過去的,清明節祭祖上墳畫個圈就是舜帝傳播的,國家只要丟了東西畫個圈,沒人敢動,國家治理到這種程度。古中國河東以前是個釣魚島,全國各地都是水,水下去以後,成為陸地 盤古開天,三皇五帝都在那裡建過都,黃帝把韃子犯罪的人發配到沒人的地方開發。西北四省是荒無人煙,大禹治水走烏蘭巴托都是韃子,西安是個各種韃子大雜燴城市,漢人都是運城臨汾人,到靈石屬於晉,介休到烏蘭巴托屬於韃子。5000年文明古河東是中國的發源地,蒲州梆子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蒲劇是廣大勞苦人民的心聲,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道教文化。
李登輝是個日本種子,他媽是臺灣人,串改中國的歷史,改教科書,去掉中國話,中路韃子是要去掉晉國化,改教科書,西路韃子改教科書叫秦腔鼻祖,不認祖先,因為他們仇視華夏文明,韃子喊劇種,天下就沒有劇種,天下戲劇只有一家蒲劇。韃子,中路梆子在韃子腹地,西路韃子秦腔也在韃子腹地,地域關係方言漢化了,成了混血兒了,就沒有劇種,這些2B貨都不知道戲劇的歷史。走進大戲臺一個白公雞兩個紅母雞都胡編亂造,那個懂戲?溫州髮廊,掩耳盜鈴,偷樑換柱,人倫顛倒,欺祖叛祖。
當今社會,串改戲劇歷史是一種邪惡,是對人類文明的踐踏!
-
4 # 三聯中讀
地方戲曲是指流行於一定地區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我們的國家經歷數千年的歷史發展,時間為我們孕育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而地方戲曲更是每一個地方人們生活成長傳承的時光的濃縮和以藝術形式的再呈現。
2015年8月31日為標準時間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統計結果顯示,全國現有348個劇種,其中分佈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佈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
其中山西擁有38個位列榜首,如:晉劇、北路梆子、蒲劇、耍孩兒、上黨梆子、二人臺、鑼鼓雜戲、碗碗腔、朔州秧歌戲、繁峙秧歌戲、孝義皮影戲、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羅羅腔
其次是河北36個、如:評劇、河北梆子、絲絃、老調、哈哈腔、亂彈、平調落子、二人臺、唐劇、武安儺戲、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
安徽31個、如: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青陽腔、池州儺戲、鳳陽花鼓戲、嶽西高腔、徽州目連戲、墜子戲
此外,北京8個、如:京劇、北京曲劇
天津5個、如:評劇、京劇
內蒙古14個、如:二人臺、漫瀚劇
遼寧6個、如:喇叭戲、遼南戲、復州皮影戲、凌源皮影戲、遼西木偶戲
吉林8個、如: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5個、如:龍江劇
上海9個、如:越劇、京劇、崑曲、滬劇、滑稽戲
江蘇20個、如:崑曲、淮劇、揚劇、錫劇、蘇劇、淮海戲
浙江16個、如:越劇、婺劇、崑曲、紹劇、甬劇、松陽高腔、甌劇、新昌調腔、寧海平調、亂彈、海寧皮影戲、泰順藥發木偶戲
福建23個、如: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閩劇、大腔戲、四平戲、梅林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
江西26個、如:贛劇、南昌採茶戲、贛南採茶戲、弋陽腔、青陽腔、萍鄉採茶戲、
徽劇、吉安採茶戲、廣昌孟戲,宜黃戲
山東28個、如:呂劇、茂腔、五音戲、柳琴戲、藍關戲、一勾勾、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柳子戲
河南25個、如: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宛梆、大平調、太康道情、大弦戲、懷梆、四平調、南樂目連戲
湖北26個、如:漢劇、楚劇、黃梅戲、荊州花鼓戲、江漢平原皮影戲
湖南20個、如:崑曲、湘劇、祁劇、辰河高腔、巴陵戲、湖南花鼓戲、邵陽布袋戲、常德高腔、辰河目連戲、荊河戲、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
廣東16個、如:粵劇、潮劇、正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梅山山歌劇、白字戲、花朝戲、陸豐皮影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
廣西21個、如:桂劇、彩調、壯劇、桂南採茶戲
海南3個、如:瓊劇、臨高人偶戲
重慶6個、如:川劇、梁山燈戲
四川11個 、如:川劇、川北燈戲、川北大木偶戲
貴州10個、如:黔劇、思南花燈戲、德江儺堂戲、布依戲、彝族撮泰吉、侗戲、安順地戲、石阡木偶戲
雲南18個、如:雲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滇劇、白劇、傣劇、彝劇
西藏6個、如:藏劇、山南門巴戲
陝西26個、如:秦腔、碗碗腔、眉戶、漢調桄桄、漢調二黃、商洛花鼓、弦板腔、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郃陽提線木偶戲
甘肅13個、如:隴劇、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青海7個、如:青海平弦戲、黃南藏戲
寧夏7個、如:花兒劇
新疆6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個、如:曲子戲
而在這次統計中,讓人百味雜陳的是,很多劇種因為無人傳承面臨著極大的危險,其中一些劇種已消亡數十年,包括淮紅戲、丁丁腔、天津曲藝劇、文明戲、南方歌劇、山東亂彈、朱春、清戲、昆弋、滿族八角鼓戲、京腔、陝西賽戲、西府秦腔、閩南四平戲、隊戲、芮城拉呼戲、雁北弦子腔、萬榮清戲、翼城目連戲等,而更多的劇種也面臨著後繼無人的遺憾。近些年來,地方戲曲可能在年輕人心中逐漸沒落,一方面這提醒我們地方戲曲與任何藝術相同,無創新無發展,一方面也在警示大家,任何的文化都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發展,地方戲曲凝結了我們祖祖輩輩的生活智慧和審美情趣,無論是從藝術價值和文化情感脈系方面,我們都不應該輕易遺忘,地方戲曲需要也應當得到我們的更多關注。
-
5 # 戲曲小白的自我理想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歷史造詣,中國的戲曲亦是如此。
中國的戲曲古代曲種加上新劇種的產生,大概有360餘種,但是現在比較著名的是我們通常說的十大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評劇、秦腔、豫劇、越劇、黃梅、蒲劇。
中國的戲曲到底有多少種,雖然統計下來有360多種之多,但是隨著戲曲大環境整體蕭條的時代下有的劇種在年代程序之中消失不見。流傳下來的劇種有的也存在著缺少傳人傳不下去的窘況,其實不止戲曲,有很多傳統文化或者手工藝都存在這種危機感。
北京現在存在的戲曲有:京劇 、北昆、西路評劇、曲劇。
河北省:評劇、老調、娃娃吊、絲絃、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調子、西調、蔚縣秧歌兒、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兒、上四調、唐劇、四股弦、橫岐調。
河南省:豫劇、越調、南陽梆子、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調、羅戲、卷戲、曲劇、豫南花鼓戲、樂腔。
山東省:山東梆子、棗梆、東路梆子、萊蕪梆子、呂劇、柳子戲、兩夾弦、四平調、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上當皮黃、上黨落子、鑼鼓雜戲、弦子腔、鳳台小戲、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原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塑縣秧歌、耍孩兒戲。
安徽省:黃梅戲、徽劇、淮劇、廬劇、安徽目連戲、安徽端公戲、鳳陽花鼓戲、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蕪湖梨簧戲、泗州戲、墜子戲、含弓戲、嗨子戲、沙河調、文南詞、青陽腔、嶽西高腔。
江蘇省:崑曲、淮劇、揚劇、通劇、錫劇、蘇劇、淮劇、丹劇、丁丁腔、海門山歌劇、淮紅劇。
江西省:贛劇、戈陽腔、採茶戲、宜黃戲。
浙江省: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松陽高腔、寧海平調、溫州崑曲、金華崑腔戲、黃岩亂彈、醒感戲、諸暨亂彈、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甌劇。
福建省: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戲、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三角戲、小腔戲、平講戲、肩膀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打城戲、竹馬戲、遊春戲、薌劇。
廣東省: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採茶戲、東昌花鼓戲、粵西白劇、梅山縣歌劇、臨劇。
臺灣省:歌仔戲。
海南省:瓊劇。湖南省: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花鼓戲、巴陵戲、辰河戲、湘昆、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戲。
湖北省:漢劇、荊河戲、湖北越調、湖北高腔、楚劇、花鼓戲、採茶戲、山二黃、梁山調、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南劇。
四川省:川劇、四川燈戲、秀山花燈戲、四川曲藝劇。
雲南省:滇劇、昆明崑劇、關索劇、白劇、雲南花燈戲、傣劇、彝劇、雲南壯劇。
貴州省:黔劇、貴州本地梆子、安順地戲、貴州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花燈戲、貴州侗戲。
西藏:藏劇。
上海: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廣西:桂劇、邑劇、絲絃劇、廣西苗劇,廣西壯劇、廣西侗劇、廣西師公劇、彩調劇、牛娘劇、桂南採茶戲。
海南省:瓊戲。
陝西:秦腔、漢調二黃、阿宮戲、陝西老腔,陝西碗碗腔、陝西端公戲、合陽跳戲、合陽線腔、眉戶腔、陝西道情、弦板腔、陝南花鼓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高山劇、影子腔、甘南藏劇。
青海省:青海藏劇、青海平弦戲。
新疆省:新疆曲子戲。
內蒙古:漫瀚劇、內蒙古大秧歌、二人臺。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黃龍戲、新城戲、吉劇。
黑龍江省:龍江劇。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劇,12世紀到13世紀中葉開始繁榮起來,到明朝中葉開始發展延續,明末清初是鼎盛時期,同治、光緒到民國期間是繁榮鼎盛昌盛時期,一直到現在,我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古老的劇種,讓它再次發揚光大。
-
6 # 笑談西風論滄海
1.越劇----越劇主要流行在江浙一帶和上海
越劇的流派精彩紛呈,有許多越劇名家,如袁雪芬、傅全香、徐玉蘭、姚水娟、尹桂芳、範瑞娟、筱丹桂、王文娟、竺水招、張桂鳳等。
越劇代表劇目有:《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追魚》、《碧玉簪》、《五女拜壽》等。
2.滬劇---滬劇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在上海和浙江地區很流行。
滬劇的代表有:《羅漢錢》、《雞毛飛上天》、《星星之火》、《一個明星的遭遇》、《蘆蕩火種》、《紅燈記》、《日出》、《雷雨》等。
滬劇名家的代表人物有丁是娥和茂善玉等。
3.粵劇---主要流行在廣東、廣西、臺灣及港澳地區。
粵劇的代表劇目有:《關漢卿》、《柳毅傳書》、《南唐李後主》、《魂牽珠璣巷》、《金雞嶺》、《劉胡蘭》、《昭君公主》等。
粵劇名家李雪芳和與京劇大師梅蘭芳,曾被譽為“南雪北梅”。
4.評劇---流傳於中國北方,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評劇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形式活潑自由,唱詞淺顯易懂,曲調清晰明快,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
評劇的代表劇有:《劉巧兒》、《小女婿》、《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祥林嫂》等。
評劇的名家有: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李憶蘭等。
5.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在安徽安慶發展壯大。
黃梅戲的唱腔淳樸明快,表演質樸真實,被全華人民廣為傳唱。
黃梅戲的代表作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等。
黃梅戲的名家有: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黃宗毅、馬蘭、吳瓊、韓再芬等。
6.豫劇---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發展而起。
豫劇的唱腔慷慨大氣,韻味醇厚,善於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
豫劇的代表作有:《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李雙雙》等。
豫劇名家有:常香玉、馬金鳳、陳素真等。
-
7 # 五臺春曉
蔚縣古稱蔚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蔚縣秧歌也稱蔚州梆子,它不是扭秧歌那種秧歌,而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蔚縣秧歌產生於河北蔚縣和山西廣靈、靈丘一帶,流行於河北張家口和山西大同一帶,並遠及內蒙一些旗縣。蔚縣秧歌的代表劇目為《賣豆腐》、《借冠子》等。1958年,郭沫若先生在張家口觀看了蔚縣秧歌后,讚譽其為“百花叢中一點紅”。
早期的蔚縣秧歌常在民間社火中演唱。蔚縣秧歌的樂隊,有板胡、笛、鑼等,尤以笛音最有特色,曲聲悠揚,引人入勝。八百莊堡,八百戲樓。蔚州古城,八大集鎮,散落全境的眾多古堡,璀璨、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蔚縣秧歌的傳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蔚縣秧歌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為蔚縣秧歌傳承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7月7日~8日蔚縣秧歌劇《魏象樞》應邀參加了京津冀精品劇目展演,大獲成功。該劇曾在2017年創下一地一團一劇連演40場的輝煌歷史。該公司著眼於文旅融合,2016年還排練了大型室內民俗情景再現《蔚州風情》,填補了蔚州古城夜間旅遊空白。
-
8 # 猛禽950
路過,試著說一下:河北邦子!河南邦子!山西邦子!越劇!滬劇!評彈!秦腔老調!東北二人轉算不算戲曲?樂亭大鼓?福建布袋戲!評劇!崑曲!川劇!……還有一些想不起來了,兩廣,兩湖真不知道有什麼地方戲!!
-
9 # 青萌公益
在古代戲曲藝術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裡,有一個名詞不容忽視——百戲,它與戲曲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辭海》對此有專門解釋:“百戲包括各種雜技幻術(如扛鼎、尋橦、吞刀、吐火等),裝扮人物的樂舞,裝扮動物的魚龍曼延以及帶有簡單故事的《東海黃公》等。”
“百戲”這一名稱應始於漢代,它不是指一種單一的藝術形式,而是熔漢時雜樂和各種表演藝術技藝為一爐的綜合體,是盛行於漢代廣大社會,包含有民間散樂、歌舞雜奏、雜技、角抵、幻術等音樂藝術形式的總稱。
百戲畫像石內蒙和林格爾漢墓
百戲在中國古代流傳很廣,千百年來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它起源於秦漢時期,有資料可考證。《古今圖書整合·藝術典》中這樣說:“百戲起源於秦漢曼衍之戲,後乃有高祭吞刀、履火、尋橦等戲。”但是這個說法也頗具爭議,有學者指出,從史書中可以發現,最早在春秋戰國甚至更遠的夏朝就已經有了類似的表演。如劉向《列女傳》中記載:“桀既棄禮義,淫於婦人,求美女,積之於後宮,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於旁,造爛漫之樂。”《戰國策·齊策》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狗、六博、蹴鞠者。”到了漢代,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對外交流廣泛,域外各種奇技表演也隨之傳入中原,與中原的表演藝術融為一體,形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百戲。
百戲在漢代最為興盛,又稱“角抵戲”。“角抵戲”是百戲集演中的一種運用技藝的戲劇化表演,角抵原是兩個人角力以強弱定勝負的技藝表演,後世的相撲、摔跤即源於此。它有著很好的觀賞性和娛樂性。當時的藝人力圖用角抵的技藝去表現生活故事,這樣就促使角抵向戲劇的轉化,成為角抵戲。《東海黃公》就是一出古老的角抵戲,演的是秦朝末年善施法術的黃公到東海去降服白虎卻法術失靈被虎所殺的故事。
角抵圖明·《三才圖繪》
百戲畫像石山東沂南北寨村東漢墓
在《東海黃公》的表演中,有人虎相鬥、人被虎殺的情節,有特定的服飾、人物、情節衝突和既定的結局,這顯然已經不再屬於兩兩相角、以力的強弱裁定勝負的角抵競技,而是衍化為表演既定的故事內容的戲劇表演。因此,這出古老的藝術也一度被許多學者看做中國戲曲的雛形。
關於漢代達官貴族家庭演出百戲的情景如何,可以從漢墓出土的大量畫像石中略窺一斑。比如,山東沂南東漢墓裡的百戲畫像的場面頗為壯觀——畫像右邊,在賓士的兩匹馬的下面,有一輛用三頭鹿拉的車,車上立有三根橦(高竿),中間的一根帶有建鼓,上面有一幼童在做種種驚險的動作。下面車廂裡有四人在奏樂,這其中兩人吹簫(排簫)、一人奏笳、一人手執鼓槌兒;畫像左邊是“魚龍曼延”,由五個人手裡拿著鞀鼓,引逗一條化裝的魚和一條龍,龍身上有一幼童,在做各種表演。鞀鼓,又叫鼗鼓,起敲擊節奏的作用。在“魚龍曼延”之上,有三人在繩上做各種驚險的動作,繩下還豎著幾把尖刀。它的右邊是由象人化裝表演的畏獸戲和鳳凰戲。在鳳凰戲之上,還有三人席地而坐,其中一人吹笛(即今豎吹的簫),一人拊掌高歌,一人袖手而坐。這三人可能就是畏獸戲與鳳凰戲的伴奏樂隊。畫面的左上角,則有一人拿著幾把尖刀與圓珠在一起輪番拋擲,這就是“飛丸跳劍”。其右有一人頭頂木架,架上有三個幼童做各種表演,這就是所謂“緣竿”,或者就是東漢張衡《西京賦》中提到的“都盧(今緬甸境)尋橦”。
在“緣竿”的右邊,還有一個盛大的歌舞表演場面——它由一個男子揮舞著長長的衣袖,在地上放著的七個盤鼓之間歌舞,其舞姿和所用工具與東漢張衡《舞賦》中講的“盤鼓煥以駢羅,抗修袖以翳面,展清聲而長歌”的盤鼓舞大致相同。盤鼓舞,或稱七盤舞,是漢代盛行的一種歌舞形式。其表演方式,或單人或數人;演員或男或女;伴奏樂隊或大或小,均無定規。這裡所用的樂隊應是規模較大的一種。其第一席坐著五個女樂工,面前放有四個節鼓。其中第一人袖手而坐,中間三人一邊手拍鼓面,一邊好像在唱歌,最裡面一人一手執鼓槌兒,一手拍擊鼓面。第二席有五個男樂工,外面兩人吹笙,中間二人吹簫(排簫),裡面一人擊鐃。末一席四個男樂工,靠外面第一人吹竽,一人袖手而坐,一人可能在擊築,一人彈瑟。三席之上,有一人敲建鼓,一人擊編鐘,一人敲編磬。這個樂隊,看起來似乎屬於漢晉盛行的一種鐘鼓樂隊。
樂舞百戲出行圖
1999年3月至4月,秦陵考古隊在秦陵東南側發現了一座面積近800平方米的陪葬坑。在已開挖的9平方米的坑道中發現了十一尊彩繪百戲俑,以及他們用以表演的鼎、矛、陶盆等器物。有人認為,就表演專案而言,扛鼎是最刺激的百戲節目——所謂扛鼎,即舉鼎,比誰力氣大。據文獻記載,秦武公與人比舉鼎,結果掙斷了膝蓋骨,不久便去世了。
百戲裡還有一種由“俳倡”或“俳優”表演的節目。“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為“戲”,即帶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表演。“倡”釋為“樂”,即能使人發笑的滑稽性表演。《漢書·霍光傳》說“擊鼓歌唱作俳優”,可見俳優進行的是擊鼓、唱歌的表演。他們表演的節目,據《魏書·王粲傳》裴松之注引《吳質別傳》:“質(吳質)黃初五年(224)朝京師,……時上將軍曹真性肥,中領軍朱鑠性瘦,質召優使說肥瘦。”所謂“說肥瘦”,可能已是說唱或曲藝的萌芽。
漢以後的魏晉六朝一直到隋朝都盛行百戲,百戲的發展為戲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成為戲曲萌芽的搖籃。
-
10 # 萬里蜀江客
公開資料稱300多種。但也有資料稱有更多。當然,不同的資料不同的資料,主要原因是分法標準不一樣。比如高腔戲、花鼓戲、花燈戲、採茶戲、道情戲,都可以細分成很多種,每種都有相同點和很多差異,很難說是同一個劇種。至於梆子種類就更多,山西梆子就有四種,晉劇一般是指中路梆子。
戲曲的種類如此繁多,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地大人多,各地方言和審美習慣的差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傳統社會文化交流不暢,社會公眾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在一個較小的地理半徑之內欣賞和接受用本地方言演唱的戲曲。再加上舊社會戲班體制,比較容易形成相對封閉獨立的流派。
有很多人擔心傳統戲曲的消亡。可以判斷的是,戲曲植根於中國的社會土壤,整體消亡是不可能的,但很多小劇種在未來會不作為一個獨立劇種存在,他們的唱腔和表演特色會被吸納到大的劇種當中去,逐步融合成幾個、十幾個,最多不超過幾十個劇種。換句話說,90%以上的傳統劇種,肯定會被消化和吸收到其他劇種中去。
這沒什麼可爭議的,因為相當一部分小劇種已經是這樣了。沒有劇團,沒有專職演員,也沒有穩定的演出了。只剩下幾個老人和一堆舊唱片,等待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也不用太過於悲哀,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本是如此。唐代梨園鼎盛,但唐代戲劇並沒有傳下來,今天我們看到的京劇只有100多年曆史,崑曲不過500年,新陳代謝,生老病死,戲曲是這樣,人是這樣,社會也是這樣。
可能我說跑題了,我覺得比較有前途的劇種,第一是京劇,這個沒說的。第二是豫劇,以及河南劇種群體,包括河南曲劇,墜子,越調,道情。主要原因是河南具有中國最大最集中的戲曲愛好者群體,梨園春的繁盛並不是沒有基礎和土壤的。第三是黃梅戲、越劇、崑曲等江南戲劇。經濟基礎決定,這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地區,現在正在復興。可能還包括滬劇,揚劇,淮劇等。第四是二人轉,二人轉是一種曲藝形式,嚴格地說並不是戲劇,解放後利用二人轉的腔調發展的拉場戲,跟老百姓比較貼近,有一批全國家喻戶曉的明星。第四是秦腔,百戲之祖,具有搖滾氣質,在西北五省很有基礎。第六是評劇,有通俗歌曲的氣質,被德雲社意外的發揚光大了。其他的還真沒看出有什麼前途,當然,必須承認,我真的不懂廣東和福建的戲,沒法評論,我覺得歌仔戲就是唱歌。
回覆列表
遼寧有遼南影調戲,吉林有吉劇,黑龍江有龍江劇,河北有河北梆子,河南有豫劇,山東有呂劇,山西有晉劇,陝西有秦腔,湖北有楚劇,湖南有花鼓戲,廣東有粵劇,浙江有越劇,江蘇有揚劇、錫劇,安徽有徽劇、黃梅戲,廣西有桂劇,上海有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