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忠耳人
-
2 # 跳藏
孝字是一個會意字,上部是一個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一個“子”字。老字不全說明老人體衰,需要子女撐持,沒有子女撐持,老人就要跌倒。
另一說法是,孝字頭上是一個土字加上人字,左邊一撇意味著一個身體已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極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顧。因此,孝道實際上講的是父母與子女、長輩與晚輩、老年人與年輕人的依存關係,以及這種依存關係所形成的社會行為準則。孝道也強調了老年人的未盡事業需要年輕人去繼承和發揚。
《說文解字》對孝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因此,尊老,敬老,養老,傳承子嗣,養育兒女,光大先業,是孝字的基本含義,也是孝道的基本精神。
另外,孝字的小篆體很像一個躬身駝背的老人用手撫摸著他腰下的一個小孩,而小孩很溫順的接受老人的愛撫。因此,孝道的另一層含義是上輩人要對下輩人關愛,特別是當下輩人未成年的時候要愛護,哺養他們。而下輩人對上輩人要尊重順從,接受上輩人的哺養,教育和傳承。“父慈子孝”、“尊老愛老”是對孝道精神的經典總結。
-
3 # Aurora1
在所有的漢字中是最沉重,應當是孝字。
記得有人問比爾蓋茨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是什麼,別人以為他會說商機等等,他的回答正式中國含義的孝字,可見尊親敬老應該是全人類的天性。對於很多人而言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叫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除了父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人有義務遷就你’。這個世界始終牽掛我們的唯有父母。我們所能回饋的又是什麼呢?他們的訴求很簡單,無非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對於正在奮鬥的我們具有一定的難度,常常打打電話、常回家看看,應該還是可以做到的。殊不知這些就足以安慰老人的心。
孝順其實就在點滴之間,不要把最冷漠的表情給了最愛我們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償還父母給我們的一世之愛,無愧於心便是孝,別讓“你養我小我養你老”變成一句空話!
-
4 # 天一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孝可以說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都是孝的一種表現形式!
孝說的是晚輩對長輩敬愛的表現。孝不只是說給老人買點東西簡簡單單體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心裡的表達。現在年輕人許多的攀比心裡,他給老人買點吃的,你也買點。這也是好的現象!但你做出的並不是真心發出的就不是好的現象了,更有甚者做了好的事,但心裡有更多的不捨得,不是發自內心的還能認為是孝嗎。中國傳統文化受西方文化的衝擊,西方人你到十八歲了,父母可能會不問你了,自己發展。但中國不會這樣的,就算你三十歲了,四十歲了,父母只要力所能及還是會任勞任怨的幫助你!現在許多家庭孩子都少了,孝更顯得更為重要了!父母的孝不單單是物質上的,心裡上的孝或更為重要!老人需要什麼,年老的老人需要的是更多的陪伴!我們也許做不到太多。我們有太多的理由,上班了,養家了,事業了,說的也許都是對的!我們能做到的也許是盡心吧,工作之餘,生活之餘,給他們更多的陪伴!
現在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太多的衝擊!希望我們能更好的學習傳統文化,別讓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喪失在我們這一代,希望我們的傳統文化能更好的發展!
-
5 # 祁陽大叔
孝,一要對父母長輩盡最大的關懷。我們的父母用極大的耐心和關愛扶養我們成人,這其中的艱辛勞苦只有我們成為父母之後才能體味。當我們成年後,是不是應該用同等的耐心和關愛來反哺他們呢?即使我們不能做到像父母一樣傾盡心血,也一定要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用心,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子女的關愛。有些父母晚年神志不清,行事像孩子一樣任性妄為,請不要拋棄他們,請把他們當做孩子看待,請對待他們像他們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他們只是又變成了孩子,此時的父母才最需要我們關心,此時才最考驗子女的人性。我們的功成名就,家業美滿,幸福生活,都來自於父母的無私養育,在他們的有生之年,無論他們健康與否,都不要讓他們晚年荒涼不必太糾結於形式。自上大學起,我常年在外,如今工作在南方,離家愈遠,思親之情更甚,我時常懷疑自己當初到千里之隔的地方工作是否正確,作為兒子的我對他們陪伴實在太少,如今已為人父,父母與我漸行漸遠,年紀越大,這種疏離之感越發強烈。我無法經常陪在父母身邊,與他們共享天倫之樂,給他們的關懷也只限於定期的電話和禮物,除此之外,我不知道還能做什麼。也許物質不能代表最大的孝心,但現在的我所能盡的最大的孝心,就是物質和問候。
當忠孝難兩全時,做子女的我們不用太糾結於形式,讓自己滿懷愧疚,只要我們的心意到了,哪怕是一通電話,父母都會理解。當然,也並不是一味的給父母物質關懷就是孝,如果子女們明明能給予父母陪伴卻總是以物質代替,找諸多借口搪塞父母的呼喚,那也算不得是孝,因為在他的心裡,父母的地位似乎沒有其他事情重要。
孝自己的父母,也要孝配偶的父母。自己的父母養育自己付出的艱辛,和配偶的父母養育配偶付出的艱辛一樣多,甚至比自己的父母還多,每個人的身世背景不同,每個人的成長都有曲折的故事,對方成長的往事不是盡能瞭解的,箇中滋味,只有父母能體會。所以,男女雙方應該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以同理心對待彼此的父母,不要去做厚此薄彼的事,抬高自己的家人,貶低對方的家人,這不僅顯得沒教養,甚至可能導致兩個家庭雞犬不寧。情到深處便愛屋及烏,如果愛對方,就要愛對方的父母,即使不能做到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對待對方的父母,起碼要對對方的摯愛表示尊重。
-
6 # 月明星稀對酒當歌
不用千方百計去教化,人都堅守赤子之心,那麼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孝,簡言之,能自然而然地實現去"教"之推行的行為(文),就得到了"孝”。
-
7 # 悟夢
孝,主要是對長輩,特別是父母之尊重,愛待,體貼,但孝的形式是多樣化的,由其是社會的發展進步後,更是多種多樣,不少的晚輩,為了事業前程,為賺更多財富,讓家幸福生活,在世界各地辛苦拼搏,常與老人影片通話,逢年過節,特別是生日,適當發個紅包即可,老人圖的常問候,心就安樂
-
8 # 陽明悟行學宮
"孝"的起源與含義什麼是"孝"?在很多人看來這根本算不上一個問題,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不是那麼簡單。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孝"的含義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從子,子承老也"。《爾雅》一書中謂"善事父母為孝"。僅僅從字形方面就可以認識到"孝"的部分含義。在西周金文中,對"孝"的理解遠不止這些,址遣簋:"用追孝,於其父母。"陳逆簋:"以享以孝於大宗,皇祖皇妣。"曼壟父須:"用享孝於宗室。"從金文記載來看,當時社會的享孝物件包括父母長輩,宗室兄弟等,描寫內容大多是宗室貴族的孝行。而《詩經》一書所記載的有關"孝"的內容則有了更大的發展 。涉及內容則表明提倡孝道是當時的社會主流風氣。《小雅·蓼莪》:"無父何估,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等等。書中內容體現出孝文化在當時社會的普遍性。"孝"的內涵由此可以看出,它所指的不僅僅是我們認為的父子關係,縱向角度看,包括宗族長輩;橫向角度看則包含家族內的所有平輩兄弟。
孝文化發展至此,內容方面已經趨於成熟。到了春秋時期,有關孝文化的系統的理論體系逐漸形成,這一貢獻要歸功於儒家學派。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的主張中,"仁義"思想是其核心思想,這其中孝文化顯得尤為突出。"孝"是仁的原始表現,仁是"孝"的充量實現。在天父地母的意義上,順應天地之道,效法天地之道,就是對父母的孝,此為大仁,亦為大孝。仁與孝在這裡合二為一。最初,"孝"指孝於上帝鬼神,《論語》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孝經》中所謂的"孝"則是針對父母長輩,君主。這一變化體現了當時由"神"而"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2、 孝敬物有本末,事有時終。對於孝行的先後與本末,《孝經》中有著詳細的論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現代新儒學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在其《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書中指出:"對父母之自然之孝,亦為我與一切生命相感通之開始點,或對一切人盡責任之開始點,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泉源與根本。"從根本上而言,愛莫大於愛親。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孝敬,又怎能期望他對國家、對社會懷有敬畏之心,做出有利國家、有利民族之事呢?所以說,行孝最基本的是事親。《孝經》中講到"五孝",即養老、敬老、護老、送老和祭老。行孝從這幾點做起,從最基本做起,孝行的開始便是事親,做到事親是行孝的第一步。
傳統意義上來說,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孝"侷限於對父母之孝,實際上這是片面的。封建社會時代,在中國孝與忠是密不可分的。治國必先齊家,如何齊家,自然是事親。"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經》主張在事親的基礎上效忠,事上也敬,事君以忠。在古人看來,忠孝一體,二者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們說到孝有始終,行孝的最終目的是立身,包括自身修養以及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孝"最初是在家庭內部產生,發展至後來,內涵擴大,不僅是事親,更要事君,以及最終做到立身。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事親,事君以致立身,這是孝行的三個層次。現代社會,我們提及孝行,很少會提及這些內容,但說到孝人們絕不會忽視的一個詞——孝敬。"孝敬"二字我個人認為其重點在於"敬"。前文提及的"孝"大多是講物質上的奉養,對於精神方面,我們要做到"敬"。
《紀孝行章》一文講到"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祭則致其嚴"。很多人認為讓父母衣食無憂便是孝,這最多隻能算是"養"。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令人可笑的是,很多人連養都做不到,更不要談孝敬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華人的道德底線卻在逐步下降,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的現象並不少見。僅僅從這一問題考慮,原因在於中國傳統的孝文化被人們忽視,我們沒有做到孝敬,甚至於連養都沒有做到。所謂孝敬,沒有敬無法稱孝。孝是基本,敬是大孝。物質上的滿足,是基本義務,是形式上的孝,做到精神上的孝,需要對父母做到敬。養易敬難,敬易安難,安易率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3、 《孝經》的主要思想孝源於天。孝是人的天性,是固有的良知。父子之道,天性也。《三才章》講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封建社會,人們敬畏天,把孝看做是天經地義的,行孝是上天決定的,人們要絕對服從和執行。董仲舒在改造儒學的時候提及"天人感應",這一思想來源在《孝經》一書中便有涉及,《感應章》是專門講述這一思想的,立足點主要是天子之孝。天子行孝,感動上天,從而使天下大治。庶人行孝,自然也在上天神靈的感應之下,行孝不僅能使祖先滿意,更能使其保佑,保佑家族,保佑子孫。
孝是倫理的本源。孝是百行之本,是道德倫理的基礎,推行孝道是推行人類一切道德倫理的開始。作為自然界的一員,人類有著其他生物難以企及的智慧,是萬物生長之靈,人類社會中的倫理道德更使其顯得尊貴。在人類的倫理道德中,孝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在孝行中,又以父子之孝最為突出,從歷史來看,周公郊祀為天下行孝作了最高的榜樣,四海諸侯順從周公,大行其孝。統治者教化人民,更是以孝道去引導,究其根本,在於孝是倫理的本源。事親以禮,立身行道。說到孝是本源,自然要遵從本源做事。如何行孝,《孝經》給了明確的描述。首先保護自己的生命,使身體髮膚都免於損傷;其次,事親。生活中,要處處表現出對父母的恭敬。社會中,不論什麼身份地位,都能恪盡職守,不為父母帶來任何憂慮,做到"孝"與"敬"的統一;最後,生則致其養和敬,死則致其哀。對於如何行孝,古人的做法值得我們去學習,不論生死,行孝都不能中斷。
忠孝合一,以孝勸忠。在中國古代社會,忠孝始終結合在一起,推行孝道的最終目的是"順天下"。古代的明君,幾乎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教化百姓遵守禮治的等級秩序,尊卑有序,長幼有節,以此實現太平盛世。忠於君主即為孝順父母,一個人如果做到了孝,自然就會忠。以忠謀孝,被傳統士大夫看做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五等之孝。《孝經》一書中第二至第六章,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把孝分為五種。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及庶人按照各自的身份地位分別規定了相應的行孝方式,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古代中國倫理思想鮮明的等級意識和強烈的等級觀念。天子行孝,愛親敬親,不惡不慢。"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主要意義在於教化百姓;諸侯行孝,須戒須戒躁,慎守法度;卿大夫行孝,一切遵於先王之法;士行孝,用侍奉父母的心去侍奉天子,這一點將孝與忠相結合,"夙與夜寐,無忝爾所生";庶人行孝,天之道,地之利,謹身節用。《孝經》中對天子至於庶人的行孝要求,主要是強調要恪守本分,各安其職,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倫理秩序。
天子須愛親敬親,諸侯須不驕不溢,卿大夫於言行無擇,士須資親事君,庶人須謹身節用。各因心而行之斯至。豈藉創物之智,扛鼎之力。若率強之,無不及也。孝,與身份地位無關。富貴如天子諸侯,貧賤如平民百姓,甚至乞丐,都有盡孝的能力與義務,所謂的"孝無始終",五孝始於天子,終於庶人。古代人有等級之分,孝也有等級,由親及疏,由尊及卑,人為的規劃了一個秩序井然的等級社會。當然,現在我們不提倡等級觀念,但其中合理的部分我們也應該學習。前文中已經提及五等之孝,這裡不做具體講述。不過我們仔細觀察就能看出,所謂的孝有等級,本質上就是統治者要求社會各階層按其身份地位盡孝盡忠。當下,很多人對於行孝有著自己的看法,也有著諸多理由。工作忙,工資低,與老人相處困難等等。事實上,不論富貴貧賤,或是時間多少,每個人都應主動行孝。行孝,不僅僅是物質方面,更主要的在於精神方面,父母不在乎生活的多麼殷實,他們需要的在於陪伴。4、 孝的作用及現代價值《孝經》流傳兩千多年依舊經典不衰,主要思想"孝"的推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其價值和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孝的作用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行孝以順天下,從人倫本源的角度解釋了行孝的原由和作用;其二,孝的價值在於"化民"。作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儒家學派認為"孝"有著極其重要的教化功能。我們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與孝有著緊密聯絡,這其中又以"齊家"更為突出。對於"齊家"而言,孝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手段,有著兩方面的功能,一是自然社會中的血緣家庭本身就具備著維護血緣親情的作用,二是維繫和鞏固血緣家庭中的等級秩序。從這一點上來講,"齊家"必先行孝。孝之所以被看成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原因在於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家、國、天下的存在首先是靠親情與血緣的黏合,並不是靠絕對的專制統治。在孔子看來,孝既是血緣親情的倫理原則,又是維護封建統治的重要力量。這一理念的傳播主要是儒家學派刻意將其由一種家庭的道德倫理規範轉化為一種"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理念,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現實,得到統治者的認可。
孝對於家庭而言,可以使人尊敬長輩,長幼有別,家庭和睦;對於國家來講,以忠謀孝,天下太平,社會和諧。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孝文化中的很多方面在今天看來卻有著自己內在的矛盾和缺陷。中國傳統的孝文化,是在封建社會中形成和發展的,統治者的推行主要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在其發展傳播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消極作用。由家庭關係衍生出等級觀念,孝文化在在"治國"方面所提倡的道德義務及責任表明其實際上成了政治上的隸屬和宗法上的屈從。《二十四孝》中講述了很多士子行孝的故事,但這些事蹟卻沒有沒有寫士子如何奉迎上級以求高官厚祿。《孝經》裡說士子行孝應順從上級,但人們視孝行仍立足於對父母的孝道上,這一點來講是矛盾的。"愚孝"的思想對人殘害極深,像我們所熟知的"郭槐埋兒救母"在古代得到肯定,所傳達出的尊卑隸屬意識對華人的心理和精神戕害是極為嚴重的。它扼殺了獨立性和創造性意識,忽視了子孫後輩的獨立人格,使其精神奴隸性得以培養。對孝行形式上的強化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的扭曲,其目的在於引導人們走上愚孝的歧途。
親人去世,設靈堂牌位以示思念是人之常情,但《孝經》中卻要求對祖先永久祭祀,使前人的思想意識始終籠罩著子孫後輩,助長了後輩的思想惰性,對閉塞保守,不思變革頑疾的產生有著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社會在發展,歷史在進步,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也在發生變化,現代社會中的孝文化也應順之改變。但有一點要注意,傳統孝文化中的"仁愛"精神不能改變,孝的本質不能改變。中國傳統的孝文化有著積極意義和當代價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下,更需要我們實現孝道的復興,從多方面復興優秀傳統文化。現代社會也在這一方面有著突出表現。中國經典詩文誦讀運動的興起,媒體的大力推廣,以及各地"孝子"、"孝星"的宣傳為孝文化的復興推波助瀾。孝是人間最真摯的感情,是人與動物最主要的差別。"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荀子·非相》)在中國,媒體的推廣、孝星的評選是對孝文化的呼喚與孝意識的培養,而我們的政府及社會組織等正在從事孝道的落實。以孝治吏,以孝治國等活動的推行則是其具體行為。
孝是社會倫理的核心觀念,行之於家庭,禮之於社會,是公民基本道德修養的具體表現。以孝文化的推廣進而實現儒學的復興,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有利於鞏固國家統治,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在國際社會中,霸權主義原則是自然界弱肉強食的引申,以孝治國,以德理國才是人類未來的必由之路。《孝經》是倡導孝道的一面旗幟,是中國古代孝文化理論的集大成者。它從家庭倫理出發中至事君,終至立身,在調節人際關係、維繫社會穩定、提升人的道德修養方面都有著積極意義。其所規定的孝行思想對中國孝道的形成發展,對華人的家庭禮儀及親情的凝聚有著巨大的影響。當然,這其中有著部分弊端,優劣並存,但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孝經》。要辯證的看待,批判的繼承,重構儒學家庭倫理,最終實現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
-
9 # 五百言先生
“孝”的象形字,下面是個“子”,上面揹著個“老”。
就是子女揹著老人的意思。
也就是當你老了,走不動了,還有你的孩子揹著你,繼續走下去。
這是從文字的解說裡看“孝”字。
為什麼會有“孝”的這一個說法呢?
是生物進化而來的。
在遠古時代,面對自然的挑戰,一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生存。
所以有了群居的概念。
也就有了社會的概念。
而在社會之中,為了讓這個社會良性發展,就需要有規則。
這個規則就是道德的雛形。
當人類創造了語言、文字、文明。
這個規則就更多,並且有了更多的含義。
由於繁殖是生物最基本的本能之一。
在社會之中最首先界定的就會是父母子女的規則。
在文明社會里,就被稱作”孝“。
因為我生你養你是需要成本的。
如果我付出了這些成本之後,你不給我回報:比如在我老了沒有生存能力的時候繼續贍養我,那怎麼行?
這是很清晰的動機。
只是在文明之中,有了很多修飾詞。
當文明發展到脫離了”生存“的維度,情感的意義就佔據了主要原因。
”孝“不再是生存的需求。
也是愛的需求。
中國是一個道德大國。
而“百善孝為先”,足見“孝”這一個品德在中國的分量。
但中國也是一個最多道德綁架的大國。
所以“孝”就成了道德綁架裡最常見的工具。
比如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所以今人對於”孝“的心理矛盾特別多。
父母以”孝“相挾。這”孝“確實有他們的愛,也有很多他們的私心。
兒女表面上”孝“。該給的錢一分不少。但是該陪的一點不多。
對此。
學會理解、傾聽很重要。
子女揹著父母。
這個”揹著“不只是身體上的”揹著“,也是心裡上給到父母支撐。
不合理的要求不必答應。
只要時刻記著:
當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支撐著我們,生理上、心理上。
當父母老了之後,就該我們支撐父母,生理上,心裡上。
-
10 # 執掌乾坤
孝字的意義:孝字是一個會意字,上部是一個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一個“子”字。老字不全說明老人體衰,需要子女撐持,沒有子女撐持,老人就要跌倒。
另一說法是,孝字頭上是一個土字加上人字,左邊一撇意味著一個身體已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極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顧。因此,孝道實際上講的是父母與子女、長輩與晚輩、老年人與年輕人的依存關係,以及這種依存關係所形成的社會行為準則。孝道也強調了老年人的未盡事業需要年輕人去繼承和發揚。
《說文解字》對孝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因此,尊老,敬老,養老,傳承子嗣,養育兒女,光大先業,是孝字的基本含義,也是孝道的基本精神。
另外,孝字的小篆體很像一個躬身駝背的老人用手撫摸著他腰下的一個小孩,而小孩很溫順的接受老人的愛撫。因此,孝道的另一層含義是上輩人要對下輩人關愛,特別是當下輩人未成年的時候要愛護,哺養他們。而下輩人對上輩人要尊重順從,接受上輩人的哺養,教育和傳承。“父慈子孝”、“尊老愛老”是對孝道精神的經典總結。
孝字由“老”字頭加“子”組成。老人在上,子女在下,要擺正位置,要敬重老人。
老了有兒女能夠照護你,這就是孝字的詮釋。
所有父母親認為的孝順,就是子女什麼都聽他們的,完全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 而子女所認為的孝順,則是怎麼樣讓父母親過得更好。
俗話說的好:“君子立身,孝字為本.”如果你想在社會立身,就必須懂得“孝”。
順孝,盡心 奉養父母,順從父母意志。《禮記·祭統》:“崇祀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
順只是孝含義中的一種,孝的含義更加廣泛、精神,孝不代表就是要順,有時候父母做了什麼不對的事還覺得很正確你就應該婉轉提出並指正才是孝。
回覆列表
百善孝為先,看心不看跡,看跡寒門無孝子!
這個孝我個人覺得是在個人能力範圍可以讓父母多開心!並不是一昧的給父母錢他們就開心!父母養我們這麼大可不是為了錢。我每年過年都不會給父母現金,因為給了他們也不會花,這些年陸續給爸媽買了皮草,手錶,電話,衝鋒衣,運動鞋(這些都是好牌子的都是平時他們捨不得買捨不得穿的)但是作為兒子給父母買他們就很樂意的接受了,也會穿帶出去炫耀,真的可以感覺他們是開心的!